目录

第四事业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子三、由此成就寂灭: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此讲妙音的作用就象天鼓妙音远离了勤作、发音处、意色以及分别念的动机,而能够让天人远离放逸且得到身心的寂静。同样,远离了这些的佛陀,能让所化众生心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

癸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此以喻义对应方式,从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这两方面来具体解释妙音的作用。

解释第一颂:首先讲比喻,欲界天人有嗔恚和贪欲两种烦恼。以嗔恚而发动对阿修罗的战争;以贪心而耽著五欲妙乐。当天人与阿修罗打仗时,天界妙鼓就会自然发出“诸天人,你们不要畏怖”等无畏的声音。以此声音加持,天人就会打败阿修罗,远离一切怖畏。当天人耽著欲妙放逸时,天鼓会自然宣说四法印妙音,由此令天人远离放逸,获得寂静,因而天鼓妙音有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的两种作用。

第二颂讲意义:同样,佛在世间说法也有二种作用:

一、佛之法音,可令众生相续中产生并且增长四禅、四无色定等善根,逐渐远离烦恼和怖畏的痛苦之殊胜妙用。众生所闻到佛的法音就会增长禅定和智慧的功德,逐渐会解脱身心的种种痛苦与烦恼。

二、由于佛的妙音,可以显示无上寂静涅槃妙道,让众生远离散乱趋入寂静道,获得寂灭果。由此不但远离三界以及小乘作意的散乱,也远离了缘六尘外境以及我执的散乱,乃至一切戏论之散乱,如是以佛音的加持众生就可获得寂灭殊胜之果。《入中论》云:“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而说法,世间由彼亦了真”。意思百福所感的诸佛报身及报身所加持的化身,乃至其他的虚空、草木、墙壁等法,虽然没有心和心所,但是以妙力也能发出显示诸佛真实义的音声,有缘的世间众生,通过听闻这种妙音就能不颠倒地了解真如的自性。

壬二、亦超此等诸喻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

癸一、略说:

由于能遍众生界,具有利乐三神变,

是故如来妙语声,超胜天界铙钹等。

这里略说由于四种原因,如来的妙音超胜天界的铙钹等。

①“能遍众生界”:意即佛的音声能周遍一切众生界;

②“具有利”:究竟而言,以佛语能令众生获得究竟决定胜解脱的利益。

③具有“乐”:暂时而言,佛语能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增上生安乐,并令众生后世获得悦意之果。总之,佛语加持教化的众生,令得暂时人天之“乐”以及究竟解脱之“乐”。

4具有“三神变”:指具有佛的身神变、意神变、语神变。过去的大译师们翻译成“三轮”,神通轮:由佛的身业显现各种神变,让众生生起真实信心。记心轮:以佛的意业识别众生心态的差别。教诫轮:以佛的语业教诫所化,令其趋入真实修行。三神变依次是:首先身神变,以神通引导所化众生生起信心,然后意神变以记心分别根机,后语神变以相应的教诫令其趋入正道,故教化众生的次第作用是令生信心、识别根机以及契机说法。《杂集论》云:“神通,记心教诫变现等无量调伏方便,等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净”。《光明文句》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鑑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故名轮”。意即三种神变比喻为“轮”,因为能让众生碾碎烦恼和业,且具有出离的功德。

归纳而言,具有以上四种功德的缘故,如来殊胜妙音超胜普通的铙钹等,因为铙钹等无法成办让众生直接获得出离或暂时获得增上生的安乐利益。

下文进一步从具有周遍、利、乐、出离并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广说。

癸二、广说:

天界妙鼓发巨响,地居众生耳不闻,

佛鼓妙音能遍行,轮回下界诸世间;

天界乐器百千万,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诸佛仅一音,亦令息灭痛苦火;

天界美妙铙钹声,唯增心之掉举因,

大悲自性如来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

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第一颂讲佛音以周遍而超胜;第二颂讲佛音具有利而超胜;第三颂讲佛音以具乐而超胜;第四颂讲佛音以出离而超胜。

解释第一颂:是从周遍角度比较的,天界妙鼓发出巨响,虽然可以周遍整个天界,但地居众生却听不到,所以此妙音的范围有局限,而佛之妙音,可以周遍一切应化世间乃至轮回下界世间,整个大千世界无不周遍,因周遍的缘故佛陀的法音比天鼓妙音更为超胜。

解释第二颂:是从具利角度比较的。天界中有百千万种不同的乐器,都是为增盛欲火而演奏,当天乐响起时,只会引发增盛天人的贪欲,毫无解脱的利益。相反,自性大悲的佛陀仅一句音声也具有极为殊胜的加持,能让听闻的众生息灭苦火和苦因,得到解脱涅槃的利益。世间的音声各不相同:有的令人烦噪不安,有的令让人紧张恐惧,有的令人撩动情欲,有的令让人心性平静,有的令人满怀喜悦,有的令人止息忧苦等。在所有的音声当中,唯有佛音是最为清净具足殊胜加持的利乐,也是最能令众生解脱的音声。故而从具利的角度讲,没有任何一种世间音声,能比得上佛音的加持力。

解释第三颂:是从具乐角度比较的。天界演奏各种铙钹的美妙音声,听似悦耳令人欢喜,但实际并非真正的安乐妙音,不能让天人得到增上胜的安乐,反而增长对于愚嗔的贪执习气,制造内心的掉举和散乱的因缘。在人间也有很多人的生活如同天人一样,乘座的是豪华轿车,居住的是洋房楼阁等,看似欢喜富贵豪华享乐,实际上只是堕落的因缘,只有清净的善业,才会有真实的安乐生起。而佛音能令众生远离散乱,入于安定的三摩地中,内心平和安宁,散发出真正的安乐,因此佛语所具有的安乐,远远超胜一般世间的音声。

解释第四颂:从出离角度比较。总的来说,天界铙钹等不能够令众生获得出离,相反整个世间中一切人天所有安乐的来源都是依靠普于世间周遍流现的如来圆音,故颂曰“尽世间天及地住”。讲一切世间人天众生等,因为佛的所化主要是人天,所以用天和地住作代表,其安乐因就是佛陀圆音,故“安乐因,此等无余皆依靠”。意即:一切断除苦因苦果而增长无漏大安乐的因,没有一种不依靠佛大悲说法而来,所以佛语是一切世间无量安乐的来源。用“普世遍现”修饰“佛圆音”,是说依靠具足三神变普以一切世间周遍显现的如来音声叫真实圆音。《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壬三、彼等由缘而入:

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

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

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此“由缘而入”即由清净缘才能听到如来妙音,与前所讲由心地清净才能见佛的色身影像一样。

前二句“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讲第一段 若离耳根很远时微细的音声便无法听闻到,以此比喻无缘份之人听不到佛陀妙音,故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释迦佛来到娑婆世间,在舍卫城等处为众生传讲佛法,舍卫国有三分之一的人从未见过佛陀,何况听佛说法。

“且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此讲第二段:具有天耳之人即使能够听到微细的声音也不能听闻一切差别音声。同样,佛的微细智慧境界流现出的甚深微妙法音并非一切所化众生都能闻受,仅是无有烦恼垢染的所化耳根才能闻受。所化众生有很大差别,虽然同时听佛宣说甚深妙法,有些心不清净根器陋劣无法理解领受奥义,有些则智慧超胜信心清净,不但能理解且能领受微妙法义,每一众生相续的受益都不尽相同,故是“由缘而入”。上面两个比喻分别讲述了佛陀身神变及佛语神变的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