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四)》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能羸劣不乐趣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假使超过波罗蜜多乘的法不是学人的能力所及,或者由于种性的功能羸劣不欢喜趣入,那就应当唯一把波罗蜜多道的次第渐次地增广,尽量地修学。

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

如果入了真言密乘,那依止上师的法类要比显教要求更高,应当按照密咒所说随顺行持,这是因为总的一切乘当中,特别是密咒乘里珍重宣说的缘故。之后以根源清净的续部所出的灌顶成熟身心。

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尔时所得到的一切三昧耶和律仪,宁可舍命也要如理护持。特别是如果被根本罪染污,虽然可以重新受戒,但是相续已坏,功德难以生起。所以要十分地努力,不要让根本罪犯染污相续。而且应当努力地防护各种支分罪染,假使受到染污,也应当悔除、防止使得它得以清净,因为三昧耶和律仪是密道根本的缘故。

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然后对于续部或者是下部的有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随便是哪一种,要善加引导而修学。等到这些修学坚固以后,或者是下部的无相瑜伽,或者是上部的圆满次第瑜伽,也应当随其一种善巧地修学。

《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

因为《道炬论》就是像这样建立整个菩提道小、大、显、密成佛之道的正体,也就是它的完整的修证体系,所以道次第也就是按照《道炬论》所说来作引导。

大觉沃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

阿底峡尊者在其它论中也曾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里说:要想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的无上菩提,依赖于修菩提缘故,所以乐欲修习是它的心要。对于想获得大菩提果的人来说,一定依赖于修,而修一定依赖于欲,因此发起摄取菩提大义的欲是心要。

总之,所谓“修暇满取心要欲”要落在取大乘佛果的欲上。已经得到了极难得的具足暇满的人身宝,后来极难再得到的缘故,在此生要勤修大乘法,使它不空过。

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又说到要具足出离心,就像囚犯呆在监狱里,如果有能逃脱的机会,那是其它事不能等同的,他一定会放下其他的一切事务,迅速地逃出去,也就是会把逃出监狱作为头等大事。同样,我们处在生死的大苦海里,如果有度脱的机会,那么其它的事一定与此无法相提并论,一定是放下万缘迅速地出离三有的火宅。因此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把求解脱放在第一位的,有机会时必然会把握住而不可能放弃。

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

进而应当趣入菩萨乘的修行,也就是在受持了大乘不共的归依,而且具足了出离心所摄的增上戒,特别而言就是发起了愿菩提心,安住愿心的根本学处,然后应当受持菩萨律仪,渐次地随自己的力量如理修习六度等一切菩萨行。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

在六度等的学处里方便和智慧的心要就是止观瑜伽,因此应当着重修习。

《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

又在《定资粮品》中说到:在修成了共下、共中两种道以后,首先是坚固由悲力所生的菩提心,不著三有的异熟果报,背弃各种财物等的摄持,修习布施等六度。之后圆满了信心、多闻等的圣者七财,恭敬上师等同佛陀,具足亲近师长的意乐和加行,又具足上师所传的律仪,非常贤善地精勤修习。

“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再次由上师的恩德得到了瓶密等的灌顶,清净了行者身语意的障碍,成就了法器。由于圆满了生圆次第三摩地所生的福慧资粮的缘故,就能即生速疾成就金刚持果位,这就是安住密咒金刚乘的法规。

第二,所为义者。

“所为”是指设立三士道的用意。为什么要这样施设呢?必定有它的用意。

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有人问:如果中士和下士的诸法品类都是上士道的引发前行,那就作为上士道的次第就可以了,何必另外安立共中士、共下士道次第的名字呢?因为本来就是上士道体系里的内容,是属于它的前面部分,那就直接说一个上士道就可以了,又安立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反而搞得很乱。

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

特别地开为三士而引导,有两种大的用意:一个是摧伏我慢,第二个是普益上中下三根。

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

第一个用意就是为了摧伏增上慢心,就是一类人还没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自许我是大士,这叫做增上慢。自身没达到这个量,却妄言已经达到了,这就是慢。

意思是,很多人连共下士希求后世的意乐以及共中士希求解脱的意乐都是丝毫没有,却自许“我已经具足了菩提心”,那当然就叫增上慢心。这样摧伏以后,学人就能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也能脚踏实地的首先修好共下士和共中士的心,有了这样的心,才能升华成上士的心。

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

第二个大的用意就是要普遍地饶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的心。所谓广饶益的道理,指中、上两种士夫也需要得到增上生和解脱,所以对于所导引的上、中两种人,教他修习这两种意乐,是没有过失的,而且能起修大乘道功能的缘故。

所谓的广饶益要分成如何饶益上两种士夫和如何饶益下品士夫来抉择。这又要分开来解释,对于上士来说,在他没有成佛以前,不仅要希求得到佛果,而且还要希求得到增上生善趣和解脱的果利,所以对他来说,也要修习这两种意乐,这是没有过失的。而且他修了这两种意乐能够生起功德,成为修大乘道的助缘,这样修共下、共中实际饶益了上品的修者。

成佛是一个终极目标,在没有得解脱以前,还有一个要得增上生的问题,还是必须要先以获得增上生作为条件,在途中还有得解脱的利益,这些都是要希求的。

对于中士来说,他只希求解脱,但其实还是需要修习共下士道,因为在没得解脱以前,还是要先获得增上生作为修行的所依,因此他也要有希求得增上生的心。

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对于下品的士夫,即使让他修上士道,他也发不起上品的意乐,这个时候如果又舍弃了下品,那就一事无成,在修道上是完全落空了。所以,法不相宜就不得利益。

对于下品士夫来说,他的着重点应当首先从下士开始,应当在下士道上花大功夫来修习。因为他的根器还不够,这种情况不能冒然去修上士,因为起不来上品的意乐,必须填充基础。就好比还不够上大学的资格,应该首先学好小学,如果他放弃了小学直接去读大学,那就什么也学不到,法不相应就基本上空无所得。

所以人都是要自审根器,知道自己的脚根踏在什么地位,也要知道可怜自己。上等的即便暂时修不到,也要修好下等。而且由不断地修好下等,逐渐也能达到上等。最怕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

有些人认为,如果让上等根器者修共下、共中士的法类恐怕会耽误了他。其实给具有上等善根的人开示这些共道让他修习,对他来说,这些功德或者是以前已经生过,或者是没生过,但由于他的善根深厚,所以都能快速地生起。这样有了下下的功德就能导入上上,所以就成为直接入上上的顺缘,对于他自己的行道并不是迂曲缓慢的。

对于他来说,首先要经历一次,然后在这上面会非常快地发生功德,这样一来,他就成为入上上的厚实的基础,所以一碰到上上的道就能很快地升华,很快地趣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以为磨刀浪费很多时间,我们应当先砍柴,但其实刀磨得很锐利,砍柴就更加高效、迅速。下、中两道就好比是磨刀。

接着引一些圣教来证明必须依次第引导修心的道理。这个也是学人身份上必须要了解的,不然紊乱次第,往往导致非常大的错乱。或者久修无效,徒丧光阴,这都是学人不明白修心次第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