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四)》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是因为意乐和修行都是上等的。意乐已经随着大悲自在而转,为了拔尽一切有情苦的缘故希求成佛,这就超越了中士的意乐。

中士只为自己一个人能够彻底除掉生死的苦,希求寂静,而这里上士的心已经完全随着大悲转,一心为尽一切有情苦而希求成佛。大悲是根本,为尽有情苦,被大悲驱使就发出了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是为了尽有情的一切苦希求得到佛果位,这样就有了上士的意乐。意乐一起,为了成佛就要修习成佛之道,这就属于修行部分。包括修习显教的六波罗蜜多和密教特有的生圆次第,这是他的行为。这样一个上等的修士,所修的法道是最深广圆满的道,意乐上开展的是成佛的因,显然已经超出了下士和中士。

他不会再堕入小乘的衰损里,怎么能避免呢?就是首先要引起大悲菩提心,其次受持行心戒,之后趣入波罗蜜多和生圆满次第等的成佛之道,这就叫做上士。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由于了达了自身的苦,如果想真正完全遣除其他众生的一切苦,有这样的心的人就叫做胜士夫。当然这里是单从意乐一分说到了所谓殊胜士夫是怎么样的心。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此殊胜士夫所修的成就菩提的方便指六度和密法,下面会详尽地宣说。

这里要知道上士有未入道和入道两种。刚刚苏醒大乘种性的士夫是未入道者,他有上士的种性,但是还没正式入学,是预备生。已经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就是已入道的上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上走的叫做凡夫上士,在见道以上走的是圣者上士。

总的来说,三士道总摄了佛的一切小大显密所有圣教的法类,它能引导学人从最初一步开始,逐步地走到佛果,修此一法就等于修了一切佛法。

三士之名,《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

三士的名称,在《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里,根据三种戒律分出了下中上三种修士,所以是有圣教的依据的。

第一种修士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这指的是人天乘的十善业道等的律仪。说非律仪,因为没有出离意乐摄持,不属于别解脱律仪;说非非律仪,因为不同于外道的恶戒,是随顺缘起正道的,也就是在成就人天安乐上是一种无谬的道。其次还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的净戒律仪,也就是以出离心摄持的别解脱的清净律仪。也有成就正受菩萨的净戒律仪,这就是以菩提心摄持的菩萨清净律仪。这三种比较而言,前者是下,第二是中,第三是胜。

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与此相似,在这个论里还说到很多种上中下三士的建立道理。就如同《道炬论》所说,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的自释里也说到了三士的体相。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这里再简别一下,在下士里头有两类,就是乐求现法乐的和乐求来世乐的两种。本道次第说的下士是指后者,就是要发起一个不以现世为重、唯一以后世为重,希求的重点是来世的善趣安乐,这是他的意乐。并且要具有趣入增上生圆满的无谬方便,也就是要趣入十善业道和成就圆具八种德相殊胜所依身的无谬方便。像这一类不仅有意乐,还入到了因果正道里,就是这里说到的下士的德相。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

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今初

首先要显示由三士道引导的涵义。

有人认为:本论重在宣说成就佛菩提的道,所以直接说上士道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下士和中士道呢?

这是因为不理解佛陀一代圣教的密意,他以为三士道是互相没有关系的三个法,没有认识到小大密贯通的关系。很多人犯这个毛病,认为有了上上的法就可以不要下下的,根本不晓得必须要由下、中作为基础,才能入到上上。并且因此形成了很大的过患,由于过早的舍弃而没办法获得成就。所以现在就要说明为什么要用三士道来作引导。最终达成的是无上佛果,必须首先要了解它的因相或者说心上的缘起道理,之后自己的心才如理地按照三士道轨逐步地升进。不然随意逾越次第或者修上舍下等的过失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不重基础的现象就处处可见。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像这样虽然说到了三士道,但实际上说的是上士道次第里所包含的其余两种道,而不是在上士道之外的其余两种道,所以这两种实际上是大乘道里的部分或者支分。

现在要了解大乘道是一个圆满成佛的道的体系,并不只是最上那一层。很多人就是在这里发生误会。大乘道就好比一幢三层的楼房,它是一个基于下、中两层而建立起来的整体的结构,是依靠下、中两层的支撑才建起了第三层楼,它整个的体系叫做上士道。所以是整个三层楼体系里的下士和中士,是共同道分,而不是脱节无关的三个东西。

又好比要把一个小孩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整个包含了小、中、大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它是大乘道,这个教育体系的最终着眼点是要把他培育成一个有大学学历的有用之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以小学、中学作为上进的基础,这样才了解这是归属于大乘道里的部分。为了能够达到大乘的意乐和行为,前面有引发它的道分,这要在之前首先把它做好。就好比要造一架宇航飞机,最后的组装当然是最核心的工作,但在这之前,各部件的原料的采集和制造等各种的工作都必须要做好。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马鸣菩萨造的《修世俗菩提心论》明显地说到了下、中两种道是上士殊胜出离道的支分。

第一颂说的是下士成办善趣的修行。“无害”指不杀生,“谛实”指不妄语,“与取”指不偷盗,“梵行”指不邪淫,“舍一切所执”指修持布施,以这五项为代表的善行是成办善趣安乐的正因。

其次说到了中士道的涵义。“遍观生死苦,断故”这是指观察到了生死周遍是苦的自性,之后起了厌患心,要断除这种苦果的缘故,修持真实的解脱道。“断二种罪”指的是断除惑业集,这就是得到寂静的修行。

应当采取下、中两种道,作为大乘殊胜出离道的道支或者助伴。也就是所谓的大乘已经具足了人天乘和小乘的意乐和善行的基础,之后才能够趣入大乘,因此它是入大乘的道基。如果这个相当深厚就很容易进修大乘殊胜的出离二边的道。

具足了这样的道支以后,殊胜的大乘出离行就是以下所说,主要以空悲为核心的无量利他的方便行。

“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由了达诸法空性就不著有边,有了缘众生相续不断的悲心之后流出无边的利他的巧方便妙行,这就是所谓以空不住三有,以悲不住涅槃,这就是殊胜的出离二边的大乘之行。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建立三士道的意趣不是为了让学人趣向一个唯一以三有之乐为所求的下士道,也不是让学人趣入唯一为了自己求解脱的中士道,而是把少许的共下士、共中士的两种道作为引入上士道的前行,或者作为修持上士道的支分。

通过“少许”二字就知道不应过久地逗留在下士和中士的法道里,好比我们要把学人引入佛教大学,但是他必须要先有佛教小学、中学的基础,但并不是叫这个人一辈子都读佛教小学或者佛教中学。我们办学的宗旨是非常为学人着想,他要入大乘,哪些是必不可缺的基础,如果不具足,会修不上去,或者反而延缓修行的进程。这样就选择那些必须具备的道支,在这个之前很好地打好基础,这样逐步地升进,能够迅速地入到大学。

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个涵义,不然有人又会认为,现在我连下士都不够格,这一辈子就只修下士吧!或者说我干脆到一个南传的国家里,这一辈子就修一个小乘。这都不是这里的目的,你是大乘种性,不能这样走,不能始终只读小学,而是为了更好地入大学,要尽快地补好小学的基础。我们强调小学没学好入不了大学,但也不能理解成要永远读小学。从大小乘共通的角度,要取的就是必须的那些,不然会造成效率很低,或者过分地耽延浪费时间,这上面要有一个很审慎的抉择。

比如,如果只是研究人天乘也得不到解脱。人天乘的文化里有儒教、道教、婆罗门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各式各样的,每一个教门可以在一生、甚至几百世当中去研究,但不是要你这样走。这方面在道次第里的就是这么几块,修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然后就发生了下士意乐。想从恶趣里出来,这个时候就归依。归依以后纳入法道,从最初的一分法就是所谓的因果开始学起。因果里总的有四种规律,然后再到十种业道上去决定身口意哪些是恶的,得什么果,又怎么发起断除的欲,之后再修学十善业道。之后就要知道要成办一个圆具德相的人身须要哪些因,它的道怎么行。这些都学好了就算完事了。

其实下士道的行持首先是要认识到它的关要在那里。在那上把它修好,修好了就不再停步在那里,而是要上进学中士了。中士里也是把必具的道分、跟上士道紧密相关部分都修好,打好基础。打好基础以后,再修愿行菩提心的时候,心才能很好、很快速的发展。

这样才知道,下士和中士的少许共道分非常关键,要把它们作为进入上士的前行培训。这就像老师在带学生的时候,他已经走过这条路了,他知道要把学生带入上士道必须有必备素质,否则就修不上去,所以在进入上士之前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培训。在目前的阶段,这个培训比后面正式的课程还重要。因为前面培训好了,后面就上得去,前面忽视这个培训,后面必定是修不出结果的。

这个道次第就叫做分步的修心引导、分步地辅导、分步地培训,在法道上的一步一步的培训。为了进入上士道,现在一定要听从教练的指导,他怎么教我就怎么练。最初练习的每个动作都跟高级体操息息相关,因为那是基本功。基本功完成了以后,教练就会教一点更难的动作,这都跟最后完成高难的体操有极为紧密地关系。懂了这一点你就会拼命地去练,会练得很好。教练看到你的基本功已经非常扎实了,他就知道应该提高教导的难度了。这样才明白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上士道的前行,是它的道支就是这个道理。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分别认定三士道的体性,思维三士道是如何摄尽佛的一切圣教的。

2、 思维由三士道引导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