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极难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四)》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很多人就是犯这个毛病,他在缘起上愚昧,结果只凭着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认为佛法上最好是你给我一个超级方便,能三天就完成。他不晓得他的根性有多薄。而且他不在这个上面着力地培养,结果几十年以后一样没有力量,在佛法的修证上一点力量都没有。所以就像密祖所说的“缓缓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你要培养球迷,是要他自己的心随着这种境缘不断地转动,所以最高明的老师不是侧重在后面,他唯独重视的就是前面,首先开发他的欲,而且不断地助长他的欲。也就是他首先根本不去管后面的结果,他就看最初的这个火候到没到。如果还没到,就再点火,让他的欲不断地增强,在任何处都着重培养他的欲。欲一到量了,其他细节上的事情他会自己慢慢发展,后面的事就不用别人发愁了。就像球迷的欲一旦起来了,他连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每一场球赛都不落下等等。一谈到球赛的时候那种兴高彩烈、眉飞色舞、兴致勃勃,那种持续不断等等,自然就会出来的。没到那个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他是属于一种比较一般的事,不会成超级球迷。
就像这样,现在的问题就是欲是最重要的,这个欲其实就是志愿。要解释出离心也好,菩提心也好,都是叫欲。但是现在我们首先有一个总体的培养,有一个总体地思惟暇满,然后又逐级逐级地培养,那就是断恶行善的欲、出离求解脱的欲,然后证大菩提普度群生的欲。那是一级比一级大,这样子你的欲已经到了顶峰的时候,也就是你成道的时候了。
你看禅宗二祖的欲大不大?他为了求无上心法可以断臂向祖师表示诚心。这不是装的,人的心到了那个地步是可以做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激励到这个程度了。成道者都叫大丈夫就是这个道理。在佛法中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把法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有这种心就能得成就,没有这种心就不得成就。你这个心越迟缓成道就越慢。在经上讲到释迦跟弥勒相比,弥勒早发心,但是释迦因为精进所以早成道。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道大不大,成就大不大,迅速不迅速,就看自己的志愿。现在要着力的点也是在志愿上,现在的志愿强不强是自己能判断的。自己能明白自己志愿不强,也能明白这样是根本不行的,所以要再加强这个志愿。它不是常法,你好好地去培养,它也能马上发展出来。
思维心中的法道
1、 根据原文思维,发起欲心要欲到量的相是什么?结合修行人的心相续思维,如果暇满已经修到量,在自己的身心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2、 归纳这节课中讲到的引起欲乐的方法,并结合前文思维暇满义大和难得的道理,在自相续中运用它,培养到量的取心要欲。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要让这个暇满人身发起一个具相的一分取心要欲,必须要思惟四个法。
这是在总结要义,开示修心的要诀。这个法道如何进行?就是要通过四种思惟来启发:一要思惟我必须修法;二要思惟我现在已经能修;三要思惟我必须在这一生修法;四要思惟我必须现在就修法。这四个完成了,马上就能发起具相的取心要欲。
“具相”就是心上有这个内涵,真正有这样的心。“不具相”是可以在口头上重复,但并没这个心。譬如世间的孝道,具相就是有真正的孝顺,不具相就只有一个外的表现,这是做给别人看的。或者为了粉饰自己说得头头是道,真正具相的不必说什么,他的心里真的有这个心。
同样,法上的欲乐必须在心上激发出来,如果离开缘起正因,单是口头上效仿这样说是没用的。怎么能转起呢?是在我们开启了观察慧以后,自心在抉择法道的时候,真正看到了必须这么做,然后自然就启发了这样的欲乐。
有人会想,观察思惟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是教理派,我们是要修心的。这是因为他不明白教理正是修心的要诀。一般的德和智是分开的,尤其是现在的世间法更是这样,第六意识全部偏在外在的道上走,结果它和德完全分离。就是智慧转动的时候,对内心的德的开发不起到直接的作用,最后就发展成意识很发达,能说善辩,会各种的技巧,但不能切合到心上。内道是要直接切合到心上,这个关系十分直接,心一见到法道就生起信念,然后发起欲乐而转动起来,确实都是一分分的善心,这个就很妙了。所以走这条道不会有偏差,这样走叫做见行合一的路,在见上一引起来的时候,就立即能转入行动。
所以现在就是要从四个方面思惟作为法道,心只要按这样走,善心就开发出来了。所以整个的道次第叫做修心的教授,它的入手处就是以理道来进行,而且十分有效,它就是看准了人行动的关键是基于观念。所以首先要在观念上发生转变,观念变了自然就出现善心,这是由于它符合缘起的正道。首先让你体会到什么是真实的道,然后告诉你怎么串习成这样的心,处处都要把握当下心的缘起。自心一见到缘起就会很理智地转入善心的轨道。要知道理智跟德行本就是非常地融合的事,这就不会有偏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有智慧又有德行。这就是我们佛法常常说的要见行合一,或者说智戒双运,或者福慧双修,或者智慧和方便常时都要并运。
这个时候你要知道法道的特点,如果没有把握这一点,发展成了只有单面的人,要么离开了智慧的引导,只是在很狭小的善心里勤作,没有办法不断地开发,而且也不能彻底,又会有各种的歧途弯路,这是不究竟的。如果单是在智慧上走,没有和德行配合,这个智慧就会发展成只做心外的知识。但是我们心上本来有智悲两分,必须平衡发展,而这个平衡不是到了最后来平衡,是在现前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智德、见行等上面处处都要求并运而行,用见去摄行,用行来完成见,这是在每一分上都要有的。在教导的时候首先要开启见解,之后教导你怎么转入实行,然后把这个见化成自己心上的证德,这样就不会有偏失。
你想想看,车子一路行进的时候都是两个轮子,不是快到终点的时候才两个轮子并用的,在它前进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两轮双运。这就是法王说的“智慧为目戒乃足,依止增上定胜舟,离则多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这个常时就是在修行的每一分上都这么做,就是把握到了它的要诀。
所以,会学法的人就是掌握了技巧,首先他肯定要用闻思来抉择该怎么做,把理道全都通透了,也就是心上的缘起道全部摸清、断定,然后开始实行。他不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会马上用在自身上把它修炼成功,这就是很精彩的人,他每一次都把握这两个东西。
这就是一定要吃准法王的教导,就比如学校里很聪慧的学生他一定有这两个,他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地听,从理论上把握住该怎么做,这就是开了见,然后很主动地开始演算、实践,结果他马上就掌握了。所以是不是有见行两分?无论学什么课程都是这样。如果父母懂得教育,从小就让他把握住这个要诀,那他一路学上去,学成通才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学文学理都可以。人的心上只要均衡地发展,他的能力都会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非常有力量,最怕的就是落入偏差。如果只是单方面一只脚走就没有力量,所以很多人出现的就是这种人格上的偏差,或者重理或者重文,或者重见或者重行,都落在一边。所以宗大师最前面已经提出了四种弊端,偏离了圆满教授心要道,智者欢喜的道,圆满的教授藏,那是为什么?或者是勤修寡闻,或者是广闻不知修要,或者是片面眼,或者没有以理抉择法道的能力,这样造成很多偏失。由于在人的德相上不完具,因此在行道的时候表现出各种的波折、晃动,不能够有效地达成证量。
这么一看,原来修道是要有这样的根器的,根器好学什么都能达到修量,一次打好了以后处处都能够打好。就跟读书的人如果他有这个根器,每次都拿一百分,一路上去都可以的,门门都学得好,但是根器不够,素质上有一些缺乏,他每次只能拿六十分,他怎么样学来学去都是这个样子,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的器不够。
修法更是这样,譬如你要证道的时候一定要有五根,然后发展成五力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要完成一个圆满的菩提道,要有完整的德相,而这个也还是要一步一步来培养开发,至于你能得到哪种成就,完全取决于器的德相。
我们现前就是要发展道前的第一个最关要的就是一个取心要欲,就是法上的欲乐,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他这种欲已经切到当天了,譬如说今天必须要吃饭,他就想不吃饭,没办法了,其他生命活动都需要依靠食物提供的能量才能进行,不吃饭的话根本不行。所以他每天要吃饭,一天不吃他认为会死的。同样,修行要切到我每天要修法,因为一天不修我恐怕会死,死了没机会,做其它的没意思。一直要达到现在就要修的欲,要出现今天一定要修法的欲乐,这个叫做具相的法上的欲乐。
这就要通过一步一步地来引导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引着自己的心启发出这样的观念,也就是我自己思惟以后,自己心里非常认可是必须要这样做的。这样心地上一旦开通了路,也就是他的观察慧的眼睛打开来了,在他面前看到这个路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么走的,他的心就完全随顺这个道进行了。这以后他要求的就是数数地练习成这样的心,那个就是要行了,见上打开了,是发生行的契机。但见上打开了还不够,因为你还没有串习成这样的心,也因此紧接着就是不断地按照这四法不断地这样想,不断地引这个心。就跟做作业一样,一次引出来了就表示做到了,量还不够,我引一百次就已经强度加上去了,最后变成了恒常猛利,到这个时候就完全被这个心控制了。
这里的具相有没有发生这样的相?就好比弯弓盘马射箭一样,他首先要取势,一再地取势的原因,他调整状态是不是能瞄准,这是他的加行问题。一旦取到了势一箭射出去,就射中了靶心,这就表示已经到位了。思惟的时候,依靠这四个方面就开始使自己的心在运转了,运转的时候这样的欲已经给引出来了,这就表示一个具相的欲出来了。如果没有引起来,我的口还可以说,我的心还可以进行一些概念的运行,但这都不算数。
一般的人就搞不清,口头重复是一种技艺再加上口舌运转,他不具相,没有的,这种东西就叫做自欺。打个世间法的譬喻,男女之间,男的骗女的,他口里说爱,其实心里不爱。话是很容易说,但心里没有,这就叫不具相。或者心里按照这个概念转两遍就说得出这套道理来,但是你没这样的心。譬如说无常,在推理的时候相当会,不用几天就可以答一百分,但是不具相,为什么不具相?你一点念死的心都没有,不是真实地起来了,它就叫不具相,这不算数的,在真正修心的考试上是零分,它是个白板。用探测器去看的时候,就发现只是一系列的符号在转,善心没出来。真实的善心出来了就是具相了,好比说真正的孝心已经出来了,这个就是具相。口头上谈的,嘴巴也这么说好听话就不是,或者很会写文章这也不是,这种事情就是叫做自欺,所以很多人都自欺,也就是没有切实地修心,结果却是用一种假相来代替。
这一步法的道路已经给你说出来了,它就是四句话、四个点,没别的。在已经发现了必须是这样以后,已经确立了见解以后,你就开始在心上要不断地进行了。每一次这么修下来,已经起来了一下,就表示在这个上面已经起了这样一个心,然后再不断地去练习,发展它、增长它、壮大它。练习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十次了,你就感觉不一样,它的浓度强度都不一样,气氛也不同。如果发展到了一千次,就发现这个心已经形成了。形成了,往后就好办,这个心一旦已经成就了,已经出来了,而且到量了,它就能够统摄到一切的修行上,任何修行的前面都有它,这样就表示基础有了,志愿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