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其义大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四)》 ︱ 宗喀巴大师 造丨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入中论》颂中:“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

敦巴跟慬哦瓦说:“今天忆念过已经得到暇满人身了吗?”看到这句话同样要用它问问自己,因为不忆念就想不起来。在这件事上最好死板一点,每天规定必须提醒五次或者十次,不然养不成法的习性。所以一开始要不断地忆念,要数数修。说道理很容易,但真正检查时有几个人这样做过呢?可见是很不容易。

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想没想过我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没想过。甚至不认为这是暇满人身,或者暇满人身什么意思,这个太抽象了,我无法想像。但是你读大学的时候,会不会想我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你还是会想,我现在已经进入大学校园了,我应该好好学习。当然没善根的是例外,他认为终于上大学了,可以不用刻苦读书,可以脱掉刻板的校服,可以奇装异服,可以谈恋爱,没人管束,终于自由了。这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因为法道上的事非常深远,一般人不容易触及,它要发展就要把刚才说的比喻移过来。现在已经有了暇满,但是因为没有氛围,所以对此比较难有切身的体会。我们看世间的大学,大门口挂着校徽,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形象标志都在显示这是大学,人们口里都在说我们这里是大学,学生们已经非常肯定自己的角色是大学生,是高等学府的宠儿。有志气的人在这四年当中常常会想,我现在好不容易上了大学,这里条件很好,是极宝贵的求学机会。因此他就一心投入在学业上。

这个例子懂了,思维暇满的路线也差不多懂了。但是真正修起来,还是比较难,因为没有校徽那样标志性的东西在眼前晃,意识里面也没真正形成这样的深刻观念。你坐在这里也没感觉自己已经到了世界上最好的高等学府,你看这个书的时候,还不像看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那样心动。可见我们的善根还不够,照理来说,你应该有比那个强一百倍的心才对。

前面说摄取心要,用求财求色来比喻,这里忆念暇满就好比上大学,常常要想我已经考进大学了。因为暇满的意义要大无数倍,一般很难想像出来。如果不举世间例子,更加会觉得“忆念已得暇满人身”这个太抽象,不晓得怎么想。或者看到这个的时候情感出不来,心不动。就是因为它深了,而人比较容易接受浅近的事,其实外法、内外两个东西可以对应的。如果实在想不出,你就想:我已经到了佛教大学里,这个时候充满了学法的机会,我要在自己清净的关房里修法,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这很难得啊。就这样想。

上大学是从小就开始熏染的,身边有很多这种信息在播种子,十多年里播了无数的种子,所以好乐的心就很强,这是熏染过深的缘故。但是暇满才刚开始想啊!等到真正熟练了,也会生起同等的追求之心,而且更纯更大。你不是生在佛国里,如果是生在佛国里,从小熏的全是暇满等的观念,等听说世间大学时一样感觉很陌生,什么叫大学?不清楚。大学是什么东西呀?在那个里面是干什么呢?等等。

这就是习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特别需要再再地串习,原因就是太生疏,所以前行的量要加好多倍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然就难以成就。尤其是很多人都是人到中年才回头来学这些本该在六岁时从佛教小学课堂里就学会的东西,现在已经四十岁了,还要回到一年级的课堂里来学,你说是不是更难?所以,没意识到这一点,你觉得太容易,最后肯定出问题。所以既不要畏难,也不要认为太容易。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善心,以这个善心要提起取心要欲。你不想就根本没这个心,现在修得这个心就常常要问,这个善心起来了吗?这里的善心就是忆念暇满的心。

只要内在的观察修起来了,他就开始时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叫“常作自心之善师”。现在的老师们每一次教的课都不一样,但如果你能当自己的老师,那么你要修什么就一直只教自己那个。

现在要学暇满,你就要教里头的小孩暇满的修心法,常常督促他,你修了暇满吗?你忆念暇满了吗?这就好比父母督促孩子,老师交待的作业做了吗?你要不做,考试的时候考不起啊!等等。同样,我们每天要做的作业就是这个,老师说忆念暇满每天要忆念一百次,你就告诉心里这个小孩,你做了暇满的作业吗?他说没做。你不能放任他,一放任他就彻底放弃不做了。那怎么能修成呢?过去学数学的时候要练多少道题,同样的,这个暇满你想了吗?你不想的话也是不会的。如果已经想会了,以后就知道要这么修、这么思维。碰到相应的境就有能力,因为在那种时候你能掌握自己,能运用这个法在心里思维调整,能马上把自己的心纳入法道。最后就全部都是这样的观念行为,说话也是这样说,在一段时间里全部都是佛法,那么最终世间法就一个也没有了。

我们的心需要重新组装,一步一步地把正法纳入进去,把它楔到自己的心里,一旦切合的时候,就表示已经有一分安装到心里了。不断地装配进去,就组成了新的法道系统。过去的那些要逐个地剔除掉。怎么剔除?首先在观念上就否定它,之后时时警惕、呵责它。它稍稍有点动作就要骂,然后把这种心毁掉、破掉。好的要鼓励、支持、随喜、发愿、加强,这样它就成功地安置在心续里了。如果能够变得快就天天都有进步,天天有新的气象。所谓日新又新,要这样不断地去检点,我们就在法的道路上前进了。

如果这项工作没有真实地进行,那无非就是个旁观者,无论谈得多高妙也与自心无关,这很危险。因为在口头上谈论得不论有多高,但是里面仍然可以纹丝不动,这有多危险啊!这就叫自欺,其实你在法道上根本没有实行,却高谈无上道的事情,这又是多么可笑。

这里慬哦瓦代表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表示我们的心受教育以后,演变出来的状态,我们就应当这样学。看到慬哦瓦这句话,你就要发誓,我一定要学到像他这样,不学到这样我誓不为人。如果你有这样见贤思齐的心,就像前面说的,我立志以惹珍的诸尊宿为榜样,我是向上仰望。这表示他是向上看的,他不是看下流,那个叫有志气。如果知道了这句话,就开始学,而且学到了,就表示你很会学法。这不在于多,在于真修实学。所以什么叫做精彩的人?就是他看到了古人的行为,就真正学到古人身上的东西,这就叫精彩。

如果学了很多都只是口头的表面功夫,谈起来天花乱坠,一检查时一无是处,这种人不是我们效仿的对象,不是我们的所学,那都是虚假的表相。整天依靠书本不断地在知识上升级,那不是实学。所以如果有好学的心,就要把这句话反反复复地在自己心上去想,去对应,没学到就不放手。如果你这样学,那确实每一天都有功课,都有个标准。学没学到要看心,心上有了表示学到了,心上没有就是没学到,还要再加功,再加一把力、再加一把力。一旦缘起的道路已经确信了,你会有自信、会有恒心的,一次不行多来几次。很明白是自己障碍重,但是坚决不放弃,还要精勤地积资净障,发愿,然后在这上面永不懈怠,永不舍弃。这样一心在法上精进,必然能得到成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天这么想,怎么会想不出?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敢不勉励勤修持。

你看慬哦瓦是学法的人,敦巴仁波切问他的时候,他的答卷交得很好。不像我们一被问到就躲躲闪闪,最好是不要问,因为从没修过,只是听听。但是慬哦瓦得到这个教授以后,每次都要修,而且以此作为修前的方便。这符合正轨。因为暇满是放在修心之前,首先起一个取心要欲然后进入修行,这时人的心就端正了。而我们不是这样:那个最好不要,我们直接念就行了。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无心的念,甚至是气急败坏地尽快念完,念完就交差了。你看,这是修行吗?

慬哦瓦在修法时都是要想一下《入中论》这一颂,他觉得这一颂在念的时候容易起心,所以以这个为心要的窍诀来修。当然各人的情况不同,你依这一颂也好,依别的也好,总之,念时心马上能相应的就是适合你的。念来念去,心里根本什么都不起,那有可能就不太适合。

《入中论》这一颂的意思就是,如果某个时候有修法的自在,处在顺境当中,什么都很方便,如果要修,一整天都能修。在这个时候如果没好好把握,到哪一天这一切都没有了,你堕在恶趣险难当中,被业缠缚,身不由己,那时一点自在也没有,就只有受苦的份。

那时外面没有人传法,也听不到法的声音,自己内心里也苦不堪言,在极漫长的时间里都难以出现一念修法或者缘在法道上的善心。从因果上衡量,那么多个颠倒、迷乱、焦灼的念头,哪里是感得正法的因缘?那就叫做从黑暗入到更黑暗,从险恶入到更险恶。就像一个沉重的东西一下子沉下去,一直陷入深不见底的深渊,那实在太可怕了,那是没办法再爬出来的。

这么一想,心马上就畏惧得发抖,现在就是一个决定上行还是下堕的重要关头。就象一个人攀着山岩,旁边一条顺道一条险道,走到顺道上,就能很自在地到达顶峰,但如果走上险道,就有堕落悬崖的危险,这个时候,人都会非常谨慎地、唯一选择这条顺道。

同样,我们现在已经在法的安乐道路上了,这时要提起心:现在有自在,我要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空过,万一到了没机会的时候,我一掉到了恶趣深渊里,那是万劫不复的。就要这么想,“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在已经享有的时候要百倍地珍惜,不要到失去的时候后悔。现前的资源条件实在是太优厚了,跟其它的无暇相比,它的条件好过了无数亿倍,这个倍数要想得出来。就像世界首富跟一个在街头匍匐乞讨的残疾人相比那样。你想想看,一个是亿万富翁,拥有全世界的产业,财产受用应有尽有,随意享用。但是那个没有的人,讨一口饭都非常难,他躺在街头,饿得面黄肌瘦。他也没有任何的机会,因为他没福报。就好比这样,所以要“常将有日思无日”。没有的人身在八难里头,无数劫里一念得法财的机会都没有,而我们是亿万富翁,世界首富,现在身边法的财宝琳琅满目,能够随心所欲地享有,而且能够再增值、再创造,这时我不好好把握,浪掷一空,最后却因为满身的罪业堕落到恶趣深渊里,那个时候我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人一定要有这种深远的眼光,就能发展出很深的心。那种看法跟世人完全不同,他是一心要法的人,这种心已经到了最强的时候,他会被夺走吗?难道会为了吸取一点恶趣的毒素,放弃吸收正法甘露的机会吗?那是何等的愚痴,那是最大自欺,那是坚决不能干的。

我们要猛利地发心:慬哦瓦是个人他能这样做,我也一定要这样做,我一定要学到他。这就叫学,就是学古德,学高尚之士。在法道上的心就是高尚的,在世俗的心就是很庸俗的、愚痴的。缘起上的判定要非常清楚,这上面要黑白分明,没有什么模棱两可的。一般的人心混杂不清,一会儿法,一会儿非法,两个都想要,分不清是非,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智慧,看不清楚绝然有别的道路,也因此在心态上、行为上都不干脆,没有出现这样的一心为法的志气,这都是因为缺乏观察慧。现在就要通过观察来启发,一路走过去都是要去掉颠倒心,引出无颠倒心。所以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这里要仔细地体会什么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