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下面再以正理成立:法性真如如来藏是无分析的谛实之常法。

1、法性真如如来藏不可分析:

在二取的境界当中可以有分析,如分别心的能境以及色声香味等所境皆是可分析的。但真如的自相唯一是以二取隐没的方式所证悟,而对于无二取不可能存在任何分析可言,所以承许法性真如如来藏是无分析之法。

2、法性真如如来藏是谛实的法:

如果是戏论之法则可以通过离一多因等胜义比量作遮破,但真如圆成实如来藏的自相是以圣智现量而见,如是远离戏论的各别自证之现量的所境无有任何戏论的观察之处,故不可能成为胜义比量的所破法。所以,以离一多因等因便不可能成立胜义法笥如来藏是非谛实的虚妄之法。

若有人问:如果法性真如如来藏并非戏论的境界,则其是何种能立之正量的所缘境呢?

回答:先举一例喻,如以风吹散云层之后,虚空与日轮便会自然显现。同样道理,如云般的世俗迷乱诸法经离一多因等因如理观察之后,将会被无余遮破。如是在圣者的智慧境界中,真如本性从肯定方面无勤而成立。因客尘一旦远离,则本具的胜义便会从肯定方面现前,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法性规律。若此法性真如不存在,则以圣者缘其所产生的断证功德也就不会成立,并且对于不是心的境界,连所知的名言亦无有的缘故,因此应当说此唯一存在于圣者的智慧境界中,是唯以圣者智慧通达或者说证悟的一种法。如寂天菩萨于《入行论·智慧品》中云:“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

3、法性真如如来藏是恒常的法:

须知,对于存在的法,要么承许是常法,要么承许是无常法,决定要成立二者其中的一种。而所谓无常,是对三世迁变之法所安立的,但法性真如如来藏是没有初中后差别的无为法,所以应当安立为恒常坚固之法。

4、法性真如如来藏不是任何所破法:

(1)法性真如如来藏不是道的所破法:因为道所破即是人我执著与法我执著,而法笥真如如来藏藏恰是远离二我执著之后的所证法。

(2)法性真如如来藏亦非理所破的法:因为法性如来藏是不观待任何因缘的、从本以来的自性故,以及法性如来藏并非是具有分析之刹那相的缘故,所以它不是离一多因、缘起因等因的所破法,即并非胜义比量所衡量之法。法性如来藏的实相唯一以圣者入定的各别自证智慧方能领会,故其他任何比量及凡夫的现量等根本无法真实衡量。所以,绝非理所破的范畴。

因此,凡有、凡无、凡实有、凡不空,未必是边戏,持彼等之心也未必是边执。如云:“出有坏,如实了知有者有,无者无。”依后得辨别妙慧,若辨有相与无相、实有与非实有、空与不空等后,安立此等观点是以对名言无杂乱辨析尽所有义的观察量所成立的,是故无有所破。

释论:因此,凡说有与无未必一定皆是有边与无边的戏论。此义上文已有述说。凡说谛实或者不空也不一定皆是边戏,如说如来藏以无上法不空、佛性是谛实的说法皆非边见。同理,持如是有者有、无者无的心亦不一定是落入戏论之边的执著。如经中说:“佛陀如实了知有者有,无者无。”此是佛陀尽所有智不杂乱了知一切尽所有义的境界,并非边执。还有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讲瑜伽五位的第四位见位时说“见有义无义”即是指二至十地之间的圣者菩萨以出世间的智慧见有义者为有,无义者为无,从而无颠倒见诸法的自性,故叫作“见”。

所以,安住于后得的辨别妙慧善加辨别有相与无相、实有与非[实有、空与不空等之后,再安立如是有者有、无者无、某法空、某法不空等的观点,便是以对名言不杂乱辨别尽有义的观察量所成立,即以观察名言的正量成立,故无有任何所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