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分析名言量与胜义量的差别

凡是胜义理论皆是用以衡量空分的侧面,如自续派暂时以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等理论唯一抉择单空分,应成派以不共四大因等理论唯一衡量远离四边的大空性。而名言量中的观现世量与净见量所衡量的皆是显现分的侧面,只不过观现世量所衡量的是凡夫面前不清净的显现分,净见量所衡量的是圣者面前清净的显现分。

胜义量中胜义理论与胜义智慧的区别

证悟胜义的智慧是现量而且是究竟的现量,而观察胜义的理论是比量。故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现量,后者是比量。

接下来,从因、体、作用、果四个方面分析名言量中观现世量与净见量的差别:

首先说观现世量:

1、因:观现世量是对于少分的自境有法以如理的观察力而产生,所以观现世量的因即是如理观察少分的自境有法。如眼识的自境有法仅局限于色法,耳识的自境有法仅局限于声音等。再比如第六意识以烟之因而执著有火,它的境亦局限在一种推理的范围之中,是在推理而现前的总相的自境上思维。

2、体:观现世量的本体是对自己的所境暂时不欺惑的智慧,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一旦习气变动,原来的境界就会消失,所以只能说是暂时不欺惑。如正常的眼识见到清净的水暂时观待于人的境界来讲,可谓非常正确无有欺惑,但此“了知是水”的智慧并非属于究竟不欺惑,一旦习气发生变化,净业成熟,眼前显现清净刹土的境界时,则原来的“了知是水”亦成颠倒的心识。所以观现世量的本体只能是对自己的所境暂时不欺惑的一种智慧。

3、作用:对于观现世量的各个所境遣除各种疑惑的增益是观现世量的作用。如见到前面有火,以第六识产生确定便不会再有任何怀疑产生的机会。

4、果:观现世量的果是当时的义当时无误的取不会取其他的法,如听到海螺声便知道是上课的时间到了而不会缘取其他的法。

以上第三与第四分别是从断除增益的否定方面及无误取义的肯定方面安立为作用与果。须知此四方面皆有现量与比量的分类,所以观现世量并非仅是现量亦非仅是比量而是二者皆有。

接下来讲净见量:

1、因:净见量是如理现见如所有法性的后得,故尔其因便是如理现见法性。

2、体:本体是尽所有能境广大智慧,是属于后得位的智慧。

3、作用:对于凡夫、声闻、缘觉相续中观现世量的境界无法衡量的不可思议之行境通过净见量能够衡量并断除增益之疑惑。如在一刹那能够示现多劫的事业,以观现世量决定无法想象,但此境界由净见量便可以断除增益,从而在大乘圣者的净见量前现量成立。

4、果:成就佛陀的尽所有智。佛陀的尽所有智既是果又是净见量究竟的境界,故果亦是净见量。

观现世量与净见量的比喻

如人眼与天眼般,以人眼只能见到自界范围中的色法,而见不到上界天人的境界。但是以天眼不仅见到天人的境界,而且还可以见到下界人与旁生等的境界。同样道理,以净见量虽然可以了知观现世量的境界,但是以观现世量却不能了知净见量的境界。

净见量的不共自境:

观现世量无法思维的境界是净见量不共的自境。如一微尘中能够示现微尘数的刹土、一刹那间能够示现多劫的事业及安住于无变法界中不动摇的同时而示现幻化游戏,或者以无分别智慧一时能见一切所知等。之所以说这些行境在平凡的观现世量的境界前无法思维是因为在观现世量的境界中大是大、小是小、大非小、小非大,故根本不可能在一微尘中示现广大的微尘数刹土。以时间来讲,短非长、长亦非短,不可能一刹那等同一大劫。并且,动与不动亦是相违,若不动就不能变化,若变化就不可能不动,故不能成立安住于法界不动的同时变现种种的法以及无分别与了知亦是相违而不能双融。既是无分别又能一时了知一切所知令人无法测度。但这些观现世量前无法成立的行境在净见量面前不仅皆可真实成立且极为应理。

何种有情无净见量,何种有情具净见量:

凡夫、声闻与缘觉皆没有真实的净见量,因为没有现见如所有法性的缘故。小乘的声闻与缘觉阿罗汉虽然证悟了部分般若空性,但没有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万法的法性圆成实,或者说如来藏的自性对于声闻与缘觉来讲如盲人不见色法般仍然没有现见法性如来藏的功德,所以相续中没有净见量的智慧。

虽然不具有大乘的净见量,但是无论声闻、缘觉还是凡夫,若随顺大乘教法中殊胜的理论,则对净见量的境界还是可以获得相似了知。如盲人虽然不具有现量见形色的正量,但是可以对明眼人的正量及其所衡量的境界产生信解。

在大乘登地之后,以入定为因引起出定位的尽所有妙慧便是真实的净见量。在此种净见量面前显现本尊与净土等的清净显现,如初地菩萨具有刹那间见百佛等的功德。在二至七地的不清净地阶段是以有加行功用的方式安住净见量的殊胜境界,在八地以上的三清净地阶段出定时相比不净七地来讲,可以任运安住净见量的殊胜境界,此时任运见净土,见有情皆为勇士勇母、无情皆为宝树、甘露池等,从而现前净土自在的境界。

趋至佛地,尽所有智圆满,净见量的境界变为圆满的报身境界。此时远离一切二取,亦无有出入定的差别,出定与入定无二,是恒时于法身中不移动的同时见报身清净的境界。

再按佛陀法身最了义的境界来讲,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没有别别他体的存在,乃至于连别别的侧面亦无法安立而成为无二无别。而且在佛陀的法身境界中没有形形色色的相本尊与刹土等,完全是明空无二全体显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