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菩萨行品第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丁三、本体遍智以断诤而说

“本体”,是指大乘涅槃佛果的本体,即是遍智,又叫一切智智。“断诤”,即是断除对导师佛是否是遍智的疑惑、诤论。圣天菩萨通过断诤,善巧而精要地论述了佛具有遍知一切法的圆满智慧。

设问:导师佛如果是遍智,那么应该会回答一切问题,但是佛对外道提出的十四难没有进行回答,这是否说明佛对有些问题也不明白,而不是遍智呢?

答:

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

难词释义

作:是应该作的事,即利乐有情,更具体地说,就是将一切有情都安置于善趣、解脱、成佛的因上。

不作:是不应该作的,即损害有情的事。

应说:是能成就众生利益的善说。

不应说:是对有情没有利益,而有损害的话。

颂文直解

圆满正等觉的佛,知道在调伏所化的时候,什么是应作与不应作,具有如实显示的身境神变力;并具足应说与不应说的语记说神变力;以及无碍了知彼等自性、处及非处的意教诫神变力。因此为何说圆满正等觉的遍智佛,并非是遍智呢?对于十四无记,正是如实了知而不作回答的缘故,才成立佛是遍智。

释义

谁具有确定应不应作、应不应说的智慧呢?这个智慧,只有佛才圆满具有,因为佛具有无碍、如实进入有情境界的无量智慧,因此能真实、如实地了知哪些才是应作与不应作,哪些才是应说与不应说。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作了佛是否是遍智的四个问答。这四个问答,能帮助我们非常清楚地理解这个偈颂的含义。所谓的十四难,就在其中第四个问答里。

问一:因为没有见到过,所以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吧?

答:见不到有两种原因:一、事实是有,但是能力不够而见不到,比如恒河里沙子的数量;二、事实是没有而不见,比如人的第二个头、第三只手,本来没有,所以见不到。而佛是一切智人,有人见不到,是信心不具足的原因。

问二:所知法无量无边,许多人合在一起也不会知道,那一个人怎么能都知道呢?

答:诸法无量,但智慧也同样是无量的,就像盒子大,盒盖也大,盒子小,盒盖也小,所以即使是一个人的智慧,也当然可以完全知道。

问三:佛不讲药方、星宿、算术等的世间学问,如果佛知道的话,为什么不说呢?

答:佛虽然知道一切法,但是那些对解脱有用的才说,没用的就不说;以及有人问才说,没人问的就不说。

问四:佛不回答十四难,所以佛不是一切智人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十四个问难:

(一)世界与我是常的吗?

(二)世界与我是无常的吗?

(三)世界与我是既常又无常的吗?

(四)世界与我是既非常又非无常的吗?

(五)世界与我是有边际吗?

(六)世界与我是无边际吗?

(七)世界与我是既有边际又无边际吗?

(八)世界与我是非有边际非无边际吗?

(九)涅槃后有神识去后世吗?

(十)涅槃后没有神识去后世吗?

(十一)涅槃后既有神识去后世,又没有神识去后世吗?

(十二)涅槃后亦非有神识去后世,亦非无神识去后世吗?

(十三)身即是神识吗?

(十四)身不是神识吗?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总结了下面八个原因,解释了佛不回答这十四难的原因。

(一)所问的不是事实,所以不答。因为没有常和断的法,就像有人问从牛角里挤出了几升牛奶一样,这是“非问”,所以不应该回答。

(二)世界像车轮一样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所以不应该回答。

(三)回答了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听的人智慧不够,听到回答后,会堕入到恶见、邪见中。

(四)众生不能理解的事情,佛就暂时不回答,因为回答了没有益处。

(五)佛是只说诸法实相,有就说有,无就说无,而不会把有说成无,无说成有。

(六)回答这十四难会有过失。就像有人问石女或是黄门的子女长得长短、好丑等等的问题,就不应该回答一样,因为石女和黄门不会有子女的缘故。

(七)这十四难是邪见,所以搁置不答。

(八)搁置不答,也是一种回答。

《大智度论》中接着还解释了佛回答问题的四种方式,这些方式非常善巧,大家平时也应该学习、借鉴。

一、决了答,即确定的回答,《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一向记”;二、解义答,即具体辨别、解释意义,《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分别记”;三、反问答,即以反问的方式帮助对方理清思路,《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反诘记”;四、置答,即搁置一边,不作回答,《俱舍论自释》中称为“应舍置记”。因为前面所说的八个原因,所以对于这十四难,佛采取的就是第四种“置答”,。

这以上是从断诤的角度,来引导大家认识到佛就是遍智。那么佛是遍智的正面根据是什么呢?

遍智是具有十力智慧的人,而佛具有十力的智慧,所以佛是遍智。

下面我们对什么是十力,来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俱舍论自释》中说:“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可见,这个力是智慧的力,具有了这个力,就能了达一切的所知境。佛的遍智能对万法在当下刹那间就无误了知,不管是尽所有法,还是如所有法,不管是十法界境界中显现的,还是究竟的不二真如法性等等,都是佛的不可思议的瑜伽现见境界,也是瑜伽现量中最究竟、最了义、最根本的智慧。

要注意的是,这个十力不是智悲力中的力,而是智。这十力分别是:一、处非处智力,二、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可以看到,这十种力,都是智慧的力量。《入中论》等论典中,对佛的十力智慧有具体的介绍,大家可以参阅。

《俱舍论自释》接着说:这十种力,只有佛才具有。因为只有佛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和烦恼习气,能随心所欲地了知一切境。其他的二乘人,则与此相违,虽然也有一定的智慧,但是仍然于境有碍,所以称不上是力。比如有人求舍利子出家,舍利子观他八万劫中没有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没有答应,但是当那人到佛面前求出家时,佛就答应了,因为佛能看到此人八万劫之外已经种下的解脱种子。

导师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当时的世间人听说佛具有了遍智,能知道一切的法,有的人心里还是有怀疑。《放牛譬喻经》中说:有一群放牛人,他们听说佛是一切智人,并不很信。他们想,佛是王子出身,没有放过牛,于是想去佛那里考考佛放牛的秘法。当他们提出问题后,佛给他们讲了放牛的十一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以此为例,还讲说了比丘应当具备的十一个方面的知识。这些放牛人听了后大为惊叹,因为他们自己才知道三、四种而已,经验丰富的长者最多也只知道五、六种而已,佛所说的很多都是他们根本没有听说过的,佛能知道这些,那其他的事情也应该能够知道了,所以佛确实应该是一切智人。

《大智度论》中也说:恒河中有多少颗沙粒?这是一切算术都计算不出来的,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道这个数量。佛及法身菩萨,能知道阎浮提中一切微尘的数量,更何况恒河沙。《大智度论》接着说:如佛在祇园外面的林中树下静坐时,有一婆罗门来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告诉了他数量。婆罗门心想,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谁知道对不对呢?婆罗门就到一树边,摘了一些树叶,藏了起来。回来继续问佛树叶的数量。佛就告诉他现在少了若干叶,正好就是婆罗门摘掉的数量。婆罗门顿时生起了极大的恭敬和信心,求佛出家,后来证得了阿罗汉道。

导师佛是一切智智,从无始劫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或者说你从未学佛的过去,到现在学佛之中,到将来成佛,一切的一切,佛都现量、任运照见,是全知、是遍智。当你真正相信佛有智悲力当中智的时候,你会相信你的心心念念、所作所行,不管是在哪个时候,哪个环境,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事情,所造的一切善业、恶业,甚至是偷偷摸摸做的小偷等的事情,在佛这里,都像在家里明亮的灯光下看到的那样,一清二楚。因此对佛的信心生起来的时候,当下就从佛这里获得加持,可以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和佛的境界相应起来。但是不管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能修也好,不能修也好,能祈祷也好,不能祈祷也好,不管怎么样,佛是不会变的,他就是一切智智。只要我们有求,佛绝对会来救度。比如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怙主阿弥陀佛在以遍智照见我们,一一了知。当我们有这样信心的时候,那么接受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非常容易。

一般人具有邪见,认为只有眼见才为实,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就认为是没有,或者产生疑惑,于是圣天菩萨很善巧地用断诤的方式,诠释了佛的遍智体性。针对有的人认为佛没有回答十四难,是否说明佛不知道怎么回答的疑问,圣天菩萨指出,正是因为佛具有一切智智,才知道当时不能回答这十四难,因为佛知道对他们有没有利益,知道在相应根机的众生中会产生正见还是邪见,知道该回答,还是不该回答,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的一个偈颂,也是以断诤的方式,教导了佛是遍智的道理:“世间有边否?问后佛默然,因彼甚深法,非器前不说,由此智者晓,遍智为遍智。”这和本偈颂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这以上讲完了“明究竟果涅槃妙德”这一科。果涅槃妙德的真实性,就是上面讲的智悲力三种功德。了知了这三种功德后,就会对佛的大涅槃果生起信心,这样也就能够对接下来作为因的大乘道产生出闻思修行的希求心。

上一科了解了伟大的导师佛具有的智悲力三种妙德,用心学习之后就会对佛生起至诚的归依心等。那么接下来,就要来学习成就佛智悲力的妙德之因。

丙二、说因大乘道之自性 分三:一、说意乐于大菩提发心;二、说加行遍智道之自性;三、明具如是意乐加行之利益。

要成就佛不可思议智悲力的妙德,当然需要因,那么这个因,就是大乘道。对于因大乘道自性的学习,分为意乐与加行两部分。意乐的自性,就是为了能够像佛那样利益做过自己母亲的一切众生,从而生起志求佛果的誓愿。加行的自性,就是遍智道,也就是获得遍智的成佛之道。最后圣天菩萨阐明了这样的意乐和加行的利益。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加行,不是五道十地中的加行道的意思,也不是像五加行那样在正行前所做的加行,而是为了成佛而加功用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