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说果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740
-
彼道断障时,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
当我们证悟了基,然后通过大圆满的特殊修行方法,去修持所证悟的见解,最后就会得到果。
“彼道断障时”,“彼道”,即大圆满修行的道,它同样也具备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等五道。但这五道所修的法,却与显宗所修的法不一样。尤其是资粮道和加行道,更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见道以后,虽然论典中讲的不一样,但实际上显密已经完全一味一体。
任何一位显宗修行人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显宗论典当中讲的境界。他内心的证悟,已经达到了密宗大圆满的证悟。安住在证悟大圆满的境界当中,就叫做“彻却”的修法。彻却修法主要是修空性、光明。彻却修法修完以后,后面另外有一种“托噶”的修法,也是即生虹身成就的光明修法。
大圆满或无上密宗当中所讲的“障”,也即所知障和烦恼障。其实,所知障和烦恼障本身并不是障碍,其本质也是智慧。在大圆满和佛的境界中,“道”和“断障”都不能成立,但在没有证悟的时候,烦恼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没有证悟的人而言,以证悟的智慧来断除烦恼是成立的。
在十地末尾,进入第十一地,也即佛地的时候,这叫做成佛。虽然密宗里面又讲了十二地、十三地、十五地、十六地等等,但实际上除了十一地以外,并没有另外的第十五地、第十六地等等。这些都已经包含在十一地当中,都表示成佛。
虽然显宗和密宗的观点、见解有区别,所讲的基有区别,所修的道有区别,但最后得到的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佛陀的果位。但因为基和道的区别,从而导致了成就速度的区别。
“无量大悲心”,修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也修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却不是这个“无量”。这里的“无量”,是指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大悲是无穷无尽的,普通凡夫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普通凡夫,哪怕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也无法衡量,所以叫做无量。
凡夫的分别念,都是有执著的、有限的、有漏的、可以衡量的。在证悟了空性,证悟了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和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达到了真正的无量和无限,所以叫做“无量大悲心”。
释迦牟尼佛在修道的三个无数大劫的过程中,长年累劫地修持慈悲心。当慈悲心修到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没有执著的无缘无量的慈悲心。因为佛有这样的无量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进入断灭的涅槃。
断灭的涅槃,也即极端的涅槃,是像阿罗汉的涅槃一样堕于涅槃之边的。因为阿罗汉没有这样的慈悲心,所以在证悟以后,会直接进入涅槃的境界,不会再出来度众生。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称赞慈悲心的时候说道:“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慈悲心对于成佛的广大之果,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慈悲心的种子,就根本不会进入大乘修行之道。正是有了慈悲心,才能有勇气进入大乘佛教,修持大乘佛法。
第二,在中间阶段,也正是因为慈悲心的力量,所以不会让修行人堕入轮回或涅槃的边,从而长养了佛智的成长。比如,在证悟一地的时候,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四圣谛当中苦谛和集谛的本质,意识到世间的痛苦、无常等等。此时,如果没有慈悲心,就会产生恐惧,并进一步放弃追求佛果、度化众生的念头,转而追求个人的解脱。
第三,如果佛没有慈悲心,就会像阿罗汉一样,堕入涅槃的边,永远不出来度化众生。但因为佛有大悲心,所以佛永远都不会单独进入涅槃,永远都不会堕到涅槃的边。只要众生的根机成熟了,佛随时随地都会现前化身与报身。
简言之,从刚刚进入大乘佛教资粮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到成佛之间,大乘修行人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修大悲心。所以在成佛的时候,大悲心已经演化成无量无边的无缘大悲心,这叫做“无量大悲心”。
“智德皆现前”,“智德”,也即智慧的功德,包括法身的功德、报身的功德与化身的功德。佛陀的智慧是无限、无量的。《现观庄严论》当中,讲了很多佛的智慧功德;《宝性论》当中,也讲了很多佛的功德;因明的《释量论》当中,是通过逻辑来断定佛陀具备全知的智慧。佛不但可以证悟空性、证悟光明,而且可以指导我们走向解脱。
狭义的全知,是指佛陀在度化众生方面非常精通;广义的全知,是指佛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世上的万事万物,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知道一切物质的所有变化过程。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他的眷属中,有一个叫提婆达多的人。他不相信佛是全知,便想了一个主意,企图难倒佛陀:他让每家每户都包一点点粮食,并在里面放一张小纸条做记号,然后让佛陀不看小纸条却要确定这些粮食分别是谁家的,不料佛陀却回答得一清二楚、毫无差错。
提婆达多不服气,又想出一招。他焚烧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分别把每一种植物灰烬包起来,里面写上植物的名字,又让佛陀去辨别。佛陀仍然一一准确无误的回答了他。任凭他如何刁难,都无法否定佛陀是全知者这一事实。
虽然佛陀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但对追求解脱的佛教徒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怎样给我们指一条正确无误的解脱之路,告诉我们该如何解脱,如何断除烦恼。如果佛陀能够给我们指出这条路,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解脱、成佛。只要佛陀能够把准确无误的方法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说就足够了,所以这叫做狭义的全知。对我们来说,佛陀只需是特定范围内的全知者,也即狭义的全知,就完全足够了。
比如,在一百个人听课的时候,只要该到的这一百个人到了,我们就会说“人全部到齐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百个人也叫“全部”,而并不是说要世上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叫全部到齐。这里全部的用词方法,就是狭义的。狭义的全部,就是特定范围当中所有的人;广义的全部,才是指所有人。这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
虽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广义的全知,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狭义的全知。
《释量论》当中也讲过,如果你追求能看到远处的东西,那你就只需去依止秃鹫。换言之,佛陀的眼睛能不能看到更远地方的东西,或他的耳朵能不能听到更远地方的声波,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他能给我们指明解脱的道路,这些都叫做佛的智慧功德。
另外,佛的法身所具备的所有功德,也叫做智德。因为佛的法身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所以,在佛的光明当中,一直都有佛的法身功德。只要有如来藏的存在,就自然具足法身功德。这是显密共同的观点。
成佛的时候,原本具足的佛的法身功德,也会随着如来藏的现前而现前。就像没有乌云的时候,阳光自然也会普照大地一样。
威力不可思,事业任运成,
无勤而出生,所知离戏性,
无别智慧融。
“威力不可思”,成佛的时候,会自然现前不可思议的威力。
佛陀的所有功德,含摄在证悟空性光明的智慧,无缘的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不可思议的威力当中。智、悲、力三者,是佛陀功德的具体体现。
“事业任运成”,佛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因为佛已经没有任何分别念,根本不可能想先度谁?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度?应该给他讲什么样的法?这些分别念在八地的时候就没有了,成佛以后就更不可能存在。在这一点上,佛陀与我们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通过思维,首先设计出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去做事情。这些工作,就是以分别念完成的。但释迦牟尼佛通过长时间的修炼,其度化众生的事业,已经达到了任运自成的境界。
为什么可以任运自成?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一种专修任运自成的修法,只要佛愿意,根本不需要思维,所有的事情,完全可以像编好的电脑程序一样自动完成。
当然,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可能马上都自动化。释迦牟尼佛也是用了三个无数大劫去反复修炼,才创造出自动化的因缘。虽然显宗经典会说,佛每天都昼夜三次思考度化众生的方式方法,但这只是一种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佛不会这样思考,他已经达到了全自动的境界。
第二,依靠佛陀修道时发愿的力量,就能使一切事业任运自成。
“无勤而出生”,不需要做什么,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度化众生的力量。无论是谁,只要以信心祈祷释迦牟尼佛,在自己的显现中,就会得到佛陀的加持与帮助。虽然佛陀并没有加持谁的意思,但信心坚定、根机成熟的有缘者,就一定能感受到佛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人得不到佛陀的加持?那是因为信心不足。
譬如说,对阿弥陀佛非常有信心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或能感觉到阿弥陀佛的加持,或在没有死亡之前,也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的到来。但实际上阿弥陀佛并不会来,因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报身和法身,都是无来无去的。只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能感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
密法里面也讲,在中阴身的时候,如果祈祷上师,上师就会来接引我们走向解脱道。实际上,那也不是上师真正到了中阴界,只是因为我们以信心的祈祷,与上师的修行之力的缘起和合,而使我们在中阴身的时候,能感觉到上师的到来等等。
“所知离戏性”,“所知”,即佛陀的智慧所感受、所证悟的境界,以及我们普通的眼识或视觉所看到的光或物体等等。在佛的境界中,光明、空性或我们心的本性都是所知。所知的本质,都是“离戏性”,也即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所谓“戏论”,是指一切执著或执著的所缘境,即执著的对象。比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的所有东西,都叫做戏论。好、坏、肯定、否定等等,都叫做戏论。
也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达的东西,没有任何我们的思维可以思考的东西。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的范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性。
“无别智慧融”,佛的智慧融入到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证悟法界的智慧与法界无二无别、融入一体,这就是真正的成佛。
四圣谛当中的道谛,就是智慧。灭谛,就是所知。从一地开始,道谛和灭谛,也即所知和能知的分别就越来越小。最后成佛的时候,道谛和灭谛彻底融为一体,完全没有任何分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灭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当佛和众生都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境界叫做灭谛;证悟的时候,我们所证悟的境界,也叫做灭谛;最后成佛的时候,回归的境界,还是叫做灭谛。道谛,则是从灭谛当中产生无明,或从灭谛当中产生集谛,再从集谛当中再产生苦谛。之后在苦谛当中开悟、证悟、悟道,从此不再回头。道谛依靠灭谛而产生,之后又回到灭谛当中,最后灭谛和道谛完全融入一体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虽然我们的终点是成佛,但这个终点站就是过去的起点站。
我们经常讲,众生心中有佛,心的本性是佛。意思就是,灭谛永远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心,灭谛一直都存在。我们的心转了一圈以后,最后还是会进入最原始的起点,这叫做“无别智慧融”。
万事万物都有周期。比如,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行的周期;一年的四季,也是地球上的一个周期;星球从爆炸然后变成很多粒子,粒子组合,又变成物质,变成星球。这个星球在若干亿年以后,又会爆炸,这又是一个周期。
当有一天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觉到:原来根本没有什么从灭谛当中产生苦谛、集谛的事情,这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虽然这还不是成佛,初步证悟的境界与佛的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却有一些大致上的相似之处。
有些人会问:既然我们的终点,是再回到起点,那我们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再次流转轮回呢?不会,因为过去的起点和现在的终点虽然是一体,但在过去的灭谛上面,存在着一种将来会产生无明的可能性。因为没有经过修行、修炼,所以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无明。有了无明,则后面的一切都会产生。但在证悟到无明自来都不存在以后,通过长时间的修行、训练,这种再次流转的可能性已经被动摇。在抵达终点之后,产生轮回的可能性已经从源头上被彻底破坏,根本就不存在了。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
“此乃一切佛,所谓智法身”,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方一切佛的智慧法身。
佛的智慧法身,也就是大乘佛教四谛当中的灭谛——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法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所以看不到也不相信,但实际上心的本性就是法身。
“不离本性中,净不净所化”,在不离开心的本性,不离开佛的智慧法身中,就会出现清净的所化和不净的所化。“所化”,即佛所度化的众生。佛教称之为“所化生”,包括了清净的所化生和不清净的所化生。
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不清净的所化生,是指从凡夫到尚未证悟一地之间与佛有缘的众生,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所有修行人在内。清净和不清净的所化生,对应于佛的受用报身和化身。换言之,受用报身所对应的,是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看见佛的受用报身;不清净的所化生,则对应于佛的化身,因为他们只能看见佛的化身。
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佛的化身。他显现在印度出生、成长、修行、成道、转法轮,表面上也像常人一样吃喝拉撒,是不清净众生境界当中显现的佛。而一地到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佛,虽然也有颜色、有形状,还会说话,但却没有人身的特征,不会像人一样吃喝拉撒,就像传说当中的神仙,都是像阿弥陀佛一样的报身。
其中法身永远都是胜义谛,报身和化身属于世俗谛。报身属于正世俗谛,化身不仅属于世俗谛,而且属于不清净的倒世俗谛。
只有佛的法身,才是真正的佛。能够很全面、很完整地觉知到法身的,才是佛。也可以说,佛见到的佛,是法身;菩萨见到的佛,是报身;普通人所见到的佛,是化身。而像我们这些福报浅薄的人,则连以人的形象出现的佛的化身都不能看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佛,就只是类似于佛经等无处不在的佛的化身。这种化身在鸟类当中存在,畜类当中也存在,三界六道都有佛的化身。除了这种化身以外,如果即生能够证悟,我们就有机会直接见到佛的法身,因为佛的法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
大乘佛教或密宗认为,佛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心的本性,即使化身和报身离开了我们,但从法身的角度来讲,佛与众生永远不离不合,既不合、也不离。
密宗论典当中说,心的本性空性,叫做佛的法身;心的本性光明,叫做佛的报身。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则叫做化身。佛的法、报、化三身全部存在于我们心的本性当中,这叫做胜义谛的三身。
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回归法性,回归本性。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
“受用报化身,种种事业显。”受用报身和化身,可以显现出各种度化众生的事业。
下面的四句,宣说了佛果永不退转的理由: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
自然慧自现,故恒不退转。
“此乃本基界,如实现前中,”佛的果位并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不是通过“道”而获得的,它本来就是基,也即心的本性。“本基”的如实现前,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的如实显现而已,它并不是我们从无到有修出了一个佛的果位,而是一直都存在,永远都在心的本性当中。只是因为之前有烦恼,所以没有现前。现在通过证悟,把烦恼全部断除以后,心的本性便如实地显现出来了。
“自然慧自现”,自然慧,是如来藏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如来藏就像宝藏一样藏在烦恼中,而烦恼本身又是如来的智慧,所以叫做如来藏。而心的本性光明,又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无始以来都存在的,所以叫做自然。加之它是自知自明的无漏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称之为“自然慧”。
大圆满分三个层次:心部、界部、窍诀部。比较低层的心部大圆满,称如来藏为菩提心,也即胜义菩提心。但在最无上的窍诀部大圆满典籍中,基本上是用“自然智慧”这个词来表达如来藏。
自然智慧的“自现”,也即断除所有的烦恼以后,自然本智非常清楚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在佛陀的境界中,一切现象实际上就是佛陀自己的自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在生活当中所看到的物质,听到的声音等等,实际上也叫做自现。尤其从唯识的角度来讲,就更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闭着眼睛,外在视觉所感的物质立即就会变得与根本不存在一样,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声音、香味等等也是如此,只要自己的感官可以感知,一切就存在;如果没有自己的感觉、感知,一切实际上等于没有,所以叫也做“自现”。
在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当中,清净的佛的宫殿、佛的报身、佛的眷属等一切,都是自己的现象,所以叫作“自现”。
“故恒不退转”,所以佛果是永远都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永远不会退转呢?如果佛的果位是从因缘当中产生的,那就会时有时无,就有可能会退转。凡是依靠因缘而生的任何东西,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缘聚则存,缘散则灭。
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就与众生的根机有关。当众生福报足够的时候,佛就会显现,就会转法轮。当众生福报衰减的时候,佛就会示现圆寂,因为这是因缘法,所以佛陀的化身不可能永远都存在。
但佛的法身却不是与缘起有关的东西,它是自然本智的如实显现,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力量,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所以不会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