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入菩萨行(第六品)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传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13
  • 分享到:


大乘佛法的学人,在受菩萨戒时,都要发愿:“愿一切众生得证无上安乐的正觉果,成为三界众生的应供之处。”具足了这样的愿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我们各自观察自己,当初面对诸佛圣尊,确实是发过这样的善愿:“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的安乐果”,并没有说:“愿我和我的亲友都得到安乐,而怨敌们一点也得不到。”但是,现在看看自己平时的心行,其实有许多地方没有遵循誓言。别人出于欢喜心,给那些与我们关系不好的人,作了一点恭敬赞叹、供养,我们在见到后,嫉妒之火马上就会燃烧起来。(这种嫉妒也属于嗔恨烦恼,《阿毗达磨》中说:“为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圆满,属嗔之不乐法即嫉妒。”)

现在他人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极微小的利敬,这种小利敬与成佛得到三界众生广大供养的利敬,相比之下,自是极为渺小。原来发愿要让所有的有情成佛,得到三界众生的广大供养恭敬,现在却为他人所得到的小小利敬大发嫉妒憎恨,现在所行的与自己的初衷完全相反,是不是自己已舍弃了菩提誓言呢?如果害怕舍弃菩提誓言的严重堕罪,那为什么在怨敌获利时生嗔恨烦恼呢?

仔细去分析,就会知道自己为敌获利而生嗔是极不如法的行为,由于平时没有保持正知正念,而随顺了自己的烦恼,才有这种恶劣的心行,如《地藏十轮经》中说:“善男子,有诸众生......,于他所得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深生嫉妒,常自追求利养恭敬,世所称誉曾无厌倦,恒自赞誉轻毁于他。”我们都不想继续为无明所蔽,不想继续陷于可怕的轮回苦海,那为什么不安忍克制嫉妒烦恼呢?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众生都是你应该赡养的恩人和亲人,应当由你亲自供给他们生活利养,如今他们已经靠自力得到了一些利乐,难道你不但不高兴反而还要生气吗?

世间人在成年后,就应当孝养父母,这是人们应有的道德义务。如果有人不念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那么他就是忤逆不孝道德败坏的恶人,人人都会耻骂这种人;如果还有人更为恶劣,不但不赡养父母,当父母凭自力得到一些资财安乐时,他不但不欢喜,反而生嗔恚,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父母得到安乐,那么这种人更是万恶不赦的恶徒,现世将可耻地受到处罚与道德的谴责,他们的后世,其命运也就会更为悲惨。

大乘修行人因知道轮回中的一切有情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对自己都有莫大的养育之恩,因此在受菩萨戒时,自己发愿要去利益一切父母众生,将他们都安置于无上大安乐之中。初业修行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不能立即去广大利益父母众生。此时如果父母众生以自己的福业与努力,得到了一些利乐,按理我们应该很欢喜,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安乐。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有许多做法却是与此相反,某些与自己关系暂时不大好的众生,以他们自己的福善获得了一些利乐时,我们往往因此而不乐,生起嫉妒嗔恼。这种行为,与世间那些不但不赡养父母,反而要为父母靠自力得到安乐而生嗔的逆子,又有何差别呢?大家仔细想想,不管众生现在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不好,他们无疑也一样地做过自己的父母,本来应由自己去给他们提供安乐,我们也曾发过誓愿要这样去做,现在他们靠自力而得到了安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为此而生起欢喜心,有什么理由去生气呢?

有些人在现实中,心里往往要为他人的获利而波动,生起嗔恼,这都是自己的嫉妒心在作怪,一些本来值得高兴的事情,由于它的染污,变成了生嗔恼的对境。因此,如果不以正知正念监察调治自心,坚忍的对治嫉恨烦恼,自己便要干一些愚痴而又卑鄙的恶业。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有些人会大言不惭的说,或只是在心里悄悄的为自己辩解:“我只是不希望他人在世间法上太过分了,世间八法是众生的轮回之索嘛!至于出世间的功德我是很随喜的。”大家好好去省察,这种心念到底是出于嫉妒烦恼,还是真正的出于慈悲呢?三毒烦恼是不可能与大悲智慧同存一体的,如果对众生的一点点世间利乐都要生起不乐嗔恼,那么你不可能心甘情愿地看到众生得到无上佛果的大安乐,更不可能愿意去作众生解脱道上阶梯、仆从。菩提心的狮乳只可能存在于清净的金器中,象那种连他人一点小安乐都要去嫉妒憎恨的不净相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假如有人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而他说自己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无上大安乐,要去帮助所有的人得到无上安乐,这种话谁会相信呢?就象有人见到别人靠自力赚得了十元钱,都要发起嫉妒憎恨,那么他会不会愿意给很多人布施大财富,比喻说给每人一百万元,这种事的可能性绝不会有。狭隘悭吝的心相续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善心呢?如果我们不能容忍他人的小安乐,那么也应知道,自相续中绝不会存在着大悲智慧的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内心恒时充满了愿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的善心,不论见到谁得到了富贵安乐,都会生起由衷的欢喜。而无法忍受别人安乐的相续中,充满了嫉妒毒火,心田已被烧焦了,菩提心苗芽还有可能生存吗?

修行人应观察自心,如果希望自己生起稳固的菩提心,当如《狮吼经》中所说:“从此之后,我应忍耐他人之富贵圆满,不起嫉妒之心。”如果对他人的富贵生起了不乐之心,嫉妒嗔恨的魔王就要将自己的菩提心国王从王宫中赶走,而由他们来执政,将我们驱入轮回恶趣痛苦之中,这样的下场,我们谁也不希望出现吧。有的人嫉妒恶习特别深,看到任何人超过了自己,就要生气,这种人当反复思考,这种心行能为自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如果真正能认清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就一定会以大决心去安忍,不让烦恼得逞。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如果仇敌等人已从他人那儿获得了利养,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这些都没有你的份,别人对怨敌施或不施与你有何相干呢?

别人已经得到或没有得到利养,我们都不应生嫉妒心,为什么呢?如果敌人已经从别人那儿得到了利养,那也没有伤害到你的一丝一毫利益,与你毫不相干,你为何生气呢?如果施主没有供养敌人,你也得不到丝毫利益,也与你毫不相干,你也没有必要高兴。这两种情形都与你毫不相干,而你如果在一旁一时欢喜一时忧恼,象疯子一样,这又有何意义呢?

施主对我们的怨敌施与不施,决意权在他自己,与我们无任何关系。他出于信心供施别人,这是他积累福德的方法,我们为他而烦恼,白白地造恶业,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想像一下,一个与自己不和的人,有一个大施主供养了他,那只是他们两个之间的事,根本与我无关系,也没有损坏我点滴的利益,我如果在一旁嫉妒嗔恼,要死要活的,这是不是有点神经不正常啊!如果施主出于某种考虑,没有供养我们的冤家仇人,那我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我又有什么理由去高兴呢?然而在平时,人们如果不注意,为嫉妒烦恼所支配,经常就会闹出这种可笑可叹的事。

修行人如果不断除名闻利养方面的贪欲,那么自己所谓的修行便变得毫无意义。不管你以前有多大的功德,一旦为名利而动心,为自己的怨仇获得利养而嫉妒憎恨,那么一切修行功德也就会立即荡然无存了。格西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由于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有什么果报呢?”尊者回答:“有地狱、饿鬼和畜生!”如今国内外有些人,为了某些有财产的施主而勾心斗角,相互生烦恼,实际有什么必要呢?如果别人得利,我们应当随喜,如果别人得不到,也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而自己为此生烦恼,这些恶业是不会有他人代受的。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学习以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彻底舍弃今世,最好象奔公甲格西一样,如果发现自己对施主们的供养有贪心染污,即不再受供,这样的话,自己就不会为了今世而造不善业。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何不自嗔责?

为何要去嗔害别人而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呢?已经到手的功德善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何不嗔恨责怪自己呢?

懂得因果道理的人知道,自己现世的命运是由宿业所引生,苦乐兴衰富贵贫贱等皆由宿业所感。《华严经》中说:“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事,今生作者是。”我们现在所受的苦乐是前世业因所感,而自己当下所作的,又可感召以后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的福乐利敬等等,只是取决于自己,别人不可能决定这些;而他人的利敬福乐等,我们也无法去改变决定。可以说是各自的福报与他人毫不相干,如果你得不到利敬,而他人得到了,这丝毫不值得去生嫉妒。你如果希望自己福乐圆满超过他,那你应积累福善,行善戒恶。如果不如此,反而去生起嫉妒恶心,那么这种恶业只有毁坏自己的福善、信心、持戒等功德。这样不但没有增长感召利乐的福报,反而将已积累的功德善财给摧毁了,自己坑害、糟蹋自己,增加自己的痛苦,做这样的蠢事,如果真要生嗔恨责怪,对象理应是自己。

我们在今生得到了非常难得的人身,得到了难得的修福机缘,自己如果不珍惜利用,反而去生嫉妒恶念,摧坏自己今生后世的安乐,这种恶劣行径,确实是应深刻的作呵责,对它生起嗔恨而彻底铲除。布多瓦格西说:“我最大的毛病是:别人有最大的功德我也看不到,别人最小的过失我也看得出来,而自己的过失最大也无法自知。”象布多瓦格西那样的大德当然不会有这种毛病,他的话只是调化后人的一种方便,我们每个人应好好的内省,自己是否有这种毛病呢?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悔自新,难道还想继续以嫉妒嗔恼去和其他有福德者争强好胜吗?

很多人有种种世出世间方面的圆满,如资财受用、地位名誉、才貌知识等等各方面都超胜常人。在这种人面前,一般人便会去攀比,如果自己不及他,便生起嫉妒烦恼,而不去追寻其根源。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明白这种差距是由于自己前世的恶业所致,因而生起羞愧,鞭策自己更精勤于善法。

见到与自己不和的人得到利敬而自己内心不乐时,作为修行人,理应明白这是自己往昔没有象他那样去造善业积累福德,而是造作了种种恶业,毁坏了自己的福德善根,熏习起了恶习所致。这时候,我们应当为自己往昔的恶业生起惭愧悔过之心,从此洗心革面,朝善业方面去努力。如果顽冥不化,丝毫不感到惭愧,还要生起嫉恨,想通过种种恶行去与他人一竞高低,甚至想用卑鄙手段去损坏他人的福德果报。那么这种业际颠倒的心行将招感的后果,是不用言说而能自己明白的。如果你有这种心念行为,用不着到有神通者那里去问:“我前世是干什么的?以后怎么样?”看看前面所引《华严经》中教证便能明白。

根索曲扎仁波切在《妙瓶》中提到前面的数颂,是作者以智慧与烦恼相互辩论质问的方式,来抉择修忍是否合理、必要。这个辩论的答案,大家当然已经很明确了,那就不要将它搁在书本上。自己也应经常诵习,用智慧去思辨,和烦恼经常去辩论斗争,这样自心中的智慧一定会压倒烦恼,得到胜利。现在是末法时代了,众生相续中烦恼更为炽烈,如果不依靠这些方便来增上智慧力量,那我们要战胜烦恼,无疑有许多困难,望每一位有志者自勉。

壬二、(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分二:癸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癸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癸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即使你的敌人受到损害而苦恼,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仅仅是愿敌遇害的希望,并不能成为他的损害因啊!

当敌人受到损害痛苦时,有些人会特别高兴,但有脑子的人应去想想:敌人受苦,我又能得到什么利乐呢?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呢?然而大多数人想不到这一层,怨仇的财产、眷属、名闻等各方面受损,自己便会莫名其妙的感到高兴、得意,就象大圆满前行中所说的那位格西:“快给我煮上好茶,来听好消息——我的敌人破戒了。”这种心态愚痴而卑劣,于己无益于他无损,唯有自己积累恶业而已。大家在遇到这类事时,确实应好好的思维:“他人受损害苦恼,我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呢?财富权力、名誉地位等等,难道在这些方面我能因此而获益吗?”如果能从中获益,按世人的逻辑,你去高兴,也勉强能说得过去。然而在事实上,怨敌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不管变得多么悲惨,对你自己也毫无利益。如果某人为一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事而幸灾乐祸,世人都会评论这种人是“小人,良心不好”等等,都会瞧不起他,何况我们是修行人,对此应尤为注意。

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明事理,对那些与自己不和的人总是怀着一些怨毒的心念,如“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等等,一些禀性不太好的人甚至经常这样咒骂别人。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发心者本人却是有很大的危害,在《集法句经》中说:“意为法前导,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造作身语业,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如轮断头例指以嫉妒发恶心的乞丐,遭到了马车碾断头颈的公案,这个公案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提及过。一个乞丐见到佛和众眷属去王宫应供,他大发嫉妒恶心:若我当国王,应尽断其头。结果当他在道路上睡觉时,为一急驰的马车辗断头颈而死。所以,一个人发恶心,对他人不会有什么损害,而自己却要以此恶业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孤独而又悲惨的人,他们的心地非常狠毒,就象毒蛇一样,因此谁也不敢去接触,而他们也只有生活在越来越悲惨的环境中。

作为佛弟子,善良是必须的人格基础。不管什么人,我们都应以慈愍宽容的善心去对待,别人再加害,自己也应安忍,而不能发恶心。以前宣化上人开创万佛城时,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将他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虽然这是他最珍重的事业,然而他说过:“如果有人来把万佛城摧坏了,我也是不执着、无所谓的,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忍受伤害,而以慈心相向,那天下就太平了。”我们应效之去反观自心,自己有没有对他人的嫉妒恶心,如果他人来摧毁我最珍重的东西,我会怎么对待呢?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纵然能如愿以偿,仇敌都遇害受苦了,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能让自己心意畅快,但是,哪有比这更容易招感祸害恶果的心态呢?

有些人对仇敌发恶愿,若正好仇敌因恶业成熟而遭到了不幸,那么在仇敌受到苦难时,你又能得到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益处呢?仇敌的受苦对你的财产、健康、福德善业等,无论哪方面去看,一点点好处也不会有。如《学集论》中说:“若火烧众生,炽燃皆着遍,下至爪分量,于己亦无乐。”有些人会想:我不得利益无所谓,但仇敌的倒霉正好满了我的愿,难道这样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这也是颠倒的想法,他人遭难并不是因你的恶愿力而成,这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他人只是在偿还自己的宿业,你的种种恶毒心愿并不能起到作用,也没有在他人身上结果,这又有何满愿消除心头之恨可谈呢?比如说某人伤害了你,你没有亲手去报仇,而他却业力成熟,寿尽而死亡了,这种事发生并不能说是你报仇雪恨了,也不能算是你满了愿。不但如此,如果你有这种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愿,为此将要受到极为猛烈的恶报。意乐若恶地道亦恶,恶毒的嗔恼意乐是招致恶果最有力的因。如果一个人心怀这种恶念,在现世中就会招感种种灾祸,他的后世也会因此而堕落恶趣受苦。以前嘎当派的格西香巴仁波切说过:“如果没有利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不属于大乘佛弟子。”所以我们平时修大慈大悲心非常重要,如果不观修宽容、慈愍,却去想害别人,对别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谁有这种心,他就会如同饮鸠止渴者,喝的时候,痛快淋漓,但马上就会一命呜呼!

大家无论如何要注意,平时经常要用慈愍善良的甘露来滋润自心,以正知正念来调治自心,这样自心一定会得以软化。如果不能如此,心相续中的嫉妒嗔恼一旦乘隙打劫,自己的善法功德前途就会十分危险。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嗔恨烦恼就象渔夫抛下的利钩,若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我一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里,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嗔恨烦恼残害人们的过程,就象渔夫钓鱼一样。渔夫们钓鱼时,先以香喷喷的诱饵装在铁钩上,然后放在水中,鱼儿受不住诱惑去吞食诱饵时,便为铁钩所中,被渔夫拉上岸,装在口小腹大的鱼篓中,到了这时候,贪食的鱼便只有等着受热铁锅煎炸的悲惨命运了。众生在轮回中,大致也是如此吧,众生如同鱼,轮回如同河,无明五毒烦恼就象渔夫,处处给轮回河流中的鱼垂下了五欲的诱饵。人们一旦为之所诱,去吞食诱饵,就会为贪嗔等恶业铁钩所中,这时候那些烦恼渔夫便毫不留情地将人们装进地狱里,然后被狱卒放在热铁地上煎烧、油锅里烹炸等等。大家仔细想想,嗔恨烦恼残害众生确实是这样的,它随时潜伏在众生身边,用种种五欲诱饵引诱人们,为了得到这些,人们无知地吞下了包藏着烦恼利钩的诱饵,这时便要毫无自主地受折磨了。比如说,利养财产,这通常是很能诱惑人们的东西,当自己为此而动心,与别人生嗔恼时,便为无明嗔恨渔夫的铁钩所中,被它抛入地狱。地狱也是口小腹大极难逃脱的器物,陷入其中的众生为罪业狱卒所折磨而长劫难出。

你们有许多人可能亲眼见过活鱼在油锅里被煎炸的惨状,有的人也可能见过鱼类为渔夫钓上岸,甩在热沙滩上而拼命蹦跳挣扎的情景。善天论师说:“如同鱼儿在热沙中挣扎一样,众生在热地狱中的热铁地上受着无量烧灼之苦。”大家想想这个情景,观想自己如果落到了这种悲惨境遇中,那时候你怎么摆脱,怎么忍受......。我想大多数人想到这些一定会生起畏惧,但一般人只会畏惧这样的苦果,而有智慧的人,他们会畏惧“因”——他们知道光是去害怕受苦果,而不去断除苦因是没有什么用的。然而堕地狱的因,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说:“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智者会畏惧嗔恨烦恼,如同畏惧地狱一样。

既然陷入了轮回苦海,无明烦恼就必然如影相伴,时时给我们垂下诱饵。当自己面对仇敌等生嗔境时,无明烦恼便会更为卖力地催促着:“快,对他生气,去骂、去打!”烦恼毒钩包着令人动心的诱饵,时时都会送到每个人的嘴边,我们如果不时时警惕,识别这些阴谋,会非常的危险。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个比喻经常忆念,经常去观察身心处境,看看烦恼铁钩是不是已经到了嘴边,再想想自己如果上钩,马上就要被装进地狱......。那样,肯定能有力地制止嗔心的发作,因为我们毕竟都不会想受地狱痛苦的煎熬。

根索曲扎仁波切所著的讲义《妙瓶》在此处讲了许多教言:“我们对别人不能有任何恶意,心中不能想,口中不能说别人的过失。愿别人不吉祥,愿他遭受灾殃,家破人亡,等等这些恶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对待众生一定要有善心、悲心......。”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应尽力去遵守这些教言,小心谨慎,时刻记住自己是轮回海中的小鱼,千万要防止被烦恼钩所中。

癸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受人赞美称誉的荣耀,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德寿命,也不能增长身力或免除疫疾,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安乐。

当自己的名闻受到损害时,应当看到所谓的名闻,其实对自己并无多大利益,因而不管别人如何摧坏自己的名声,也应安忍不为所动。有些人特别执着名誉,古人说过:“名乃天禄。”将名誉看得比物质财富更贵重,而我们在小时候受到的世间教育也是“人活着,应流芳百世”之类。以此有许多人在遇到名誉受损时,马上就会勃然大怒,大发嗔恨而与别人拼斗。那么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如何正确面对这类名誉受损的事件呢?

首先应该知道所谓的名誉,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虽然有很多人追求名誉,希望他人对自己赞美称誉,但这到底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世出世间的利益,人们并不明白。当别人称誉自己时,大家去仔细观察:这种称赞是否能增上福德;是否能延长寿命;能否增长体力、减少疾病;是不是能够给身体带来健康安乐呢?确实不能的,所谓的好名声除了能让人得到一时精神陶醉外,其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自己和他人的今生后世也不会带来任何利乐。“名誉”在世人的心目中,如果没有加以观察,会觉得它真实的有主体存在,能给自己带来许多荣耀等等。如果去详加观察,它没有形体、颜色、大小,只是人们用语言安立的一种“虚名”,如同我们说“兔角龟毛”一样,只有一种虚拟的名称,而无实体。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世人对名誉的迷茫执着。比如说一些单位在年终时,总要评一些先进、模范之类的奖,得奖者在上台领奖时,往往高兴得脸色都变了,有的激动得直哆嗦......,好象已获得了最大的安乐,得到了无上解脱一般。其实,这些先进、模范之类的名声,其本身只是人们口头上的一种言语,并不值得去如此高兴。如果你非要高兴不可,其对象应该是自己一年中的辛勤工作,为他人为集体所作出的贡献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你高兴的,而名誉的有无并不能抹杀或代替这些真实的成绩。别人的赞美和称誉,是别人心中的感受,口头上言词,只是属于他们的一种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只有言词影相的名声,能使我今生来世不受恶业报应,而只过幸福的生活吗?能使我长胖吗?能使我不生病吗?都不可能。在世间,有许多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不管他有多么崇高的名望,他活着时,生活中照样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死的时候,也与平常人一样,在病痛中挣扎着而断气。有些人认为:名誉可以给自己带来权威和办事能力。这其实也是非理的想法,世间只有能力和权威带来名誉,而不可能由名誉带来利益。而且名誉只不过是一种福业的回音,一个人的福报如果消失了,名誉也就会马上消亡。有些人得到了名誉后,他的生活受用各方面也可能有些增长,但这并不是名誉给他带来的,而是他的福报感召。

名誉在生活中,往往要给人带来不胜其烦的骚扰痛苦。那些高名在望,笼罩着荣耀光环的名人,他们为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根登群培大师说过:“高者有高者的痛苦,低者有低者的痛苦,如果不知道诸法的本性,那么不论哪一个众生都会有很多痛苦。”世间那些声誉显赫的人,在众目睽睽下,自己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受到他人的扰乱,他得随时担心自己的名声、地位受损。声望越高,他的痛苦约束也就会越多,这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吧!不用以中观正理等出世的智慧去观察,从世间法去看,名誉对福德、长寿、能力、健康、安乐这五种世间圆满,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反而有时会带来众多不必要的痛苦。

有的人也许想:“为了度化众生,必须要有名誉,不然我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是无法广度众生的......。”度化众生靠的是修证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个人具足了这些功德,即使他没有什么名声,也能够利益广大众生。一个真正成就者,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能对众生有很大饶益,与他有缘者也必然能得到法益。西藏人有种说法是:“是真金,虽在泥土中也会发光。”你真正有了修证功德,就会象太阳升起来一样,不管乌云有多么浓厚,阳光也不会被遮挡的。如果自身没有功德,纵然名声如雷,但这除了给你带来麻烦外,也利益不了任何众生。自己没有功德而去到处鼓吹,到头来却根本倒不出一点佛法甘露,这与世间那些做假广告的商人又有什么区别呢?真正有功德的修行人,象密勒日巴尊者,即使他坐在山洞里修心,表面上他并没有与众生接触,但在实际上他的利生事业非常广大。布多瓦格西说:“首先成熟自相续,初发心者应当作,利他为首佛未许。”初学者应首先调伏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得到不为八法所动的坚固菩提心,而去行持利他,很可能是既不能利他又失自利,所以佛陀也是不开许的。

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饰与酒。

如果我能明辨利害得失,那么名誉和赞美有什么利益可图呢?如果我只是贪图暂时安乐享受的人,那么应去追求严饰歌舞醇酒佳人之类。

如果我们有智慧,通过上面的分析,就会知道名誉确实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可言。以前格西卡让巴说:“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对修行人来说,名声是一种很厉害的魔障。有的人本来修行很不错,但一旦以某种因缘,他的名声远扬,许多人来恭敬供养,这时他的心便开始变了,闻思修行放在了一边,天天去往名闻利养的粪坑坑里钻......。从现实中去看这些阴暗面,不是为了指责他人的过失,而为的是提醒我们自己:名闻是修行中可怕的魔障,对修行者根本无任何利益可言。大家都是修行人,现在开始就要加强这方面的修持,以后你们当中肯定有一部分人去当方丈、住持、名僧名人,声誉鹊起之时,希望你们为自他负责,稳重谨慎去行事,不要为那些荣耀的彩虹而掉进恶业陷阱。藏族有句民谚说:“满瓶水无声响,半瓶水响叮铛。”真正有功德有智慧的人,名声要去摇动他的心,不那么容易,而那些一知半解没有多少功德的人,一吹捧他就会“哗哗”的响起来。所以,希望我们能扎扎实实,稳重的把自己的瓶子里装满佛法功德甘露,不要随意让他人的吹捧而使自心失去宁静。

虽然名声是这样无用,有些人仍然会想:“名声让我觉得特别快乐,所以我一定要去追求。”这种想法是眼光短浅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只限于此生短时间安乐,而不惧怕后世恶果,那么他并不需要依靠这种虚无缥缈的名誉去满足自己。世间五欲的欲乐有很多,你辛辛苦苦绞尽脑汁地去追求名声,即使能得到,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虚荣中迷醉只能维持极短时间。看世间那些所谓的名人在成名后,很快就会陷入失落与孤独感之中,空虚的高名使他失去了真实生活的大地,虚荣、陶醉的名誉肥皂泡很快就会破裂,让他陷入灰色冷酷现实中。现在那些所谓的影视歌星,如果你们能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确实是悲惨的。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快乐,人们不用那么大费周折,造很多恶业去追求名誉,只需要用一些小小的不如法行为就可以暂时迷醉自己,满足乐感。世间人为了追求快乐,往往以严饰、歌舞、烟酒等等手段去迷醉自己。本来藏族民间有种说法是“命中注定的事变不了,老年人脸上的皱纹平不了”,但现在这个比喻似乎无法再成立了,有的老年人到美容中心改造一番,七十多岁老人的外表,变成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模样,虚荣快乐能得到极大的满足;现代的影视节目,动辄花费亿万资金,也能使人们的目耳感官得到很大的满足快乐;还有西方的嬉皮士等,他们用大麻、海洛因、致幻剂来刺激自己,声称可以得到天人的乐感......。虽然这些行为也是不如法的,下场也非常悲惨,但比起追求名誉而得到的虚荣满足,它们不用那么劳累,而且相比之下,造的业也不会有那么多。所以,在不计一切后果去追逐安乐的行为中看起来,追逐名誉也是很愚痴的行为。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只是为了虚名假誉,不但损失财产,还白白浪费宝贵的生命,得到名誉的言词又有什么用呢?在死的时候,美名又能令谁快乐呢?

从古到今,人们为了虚假的名声,有的不惜一切财富,有的不惜生命、人格等等。这些有的也为世人所赞,有的也为世人所鄙夷,不管哪一种,我们去公正的观察,他们以生命财产去换取名誉,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意义,是否会为他自己、别人带来利益呢?如果他失财丧命,抛弃一切而求得的名声,能对他自己或别人带来现世后世的利乐,那么这是有意义的事,值得去正面肯定。但是,我们去前前后后的观察分析,世人这类举动大多是盲目而愚昧的行为,根本不可能为自他带来什么利益。

在世间,有些人为求美名高位,耗尽家财或去收买人心、换取高位;有人为了所谓的“洗刷耻辱”、“顶天立地”的名誉,去不计生死的拼杀;有人甚至明明知道要牺牲宝贵的生命,但为了一时的面子等这样无谓的名声,仍自投虎口。民间有这种说法:“懦夫活一百年,不如英雄活一天。”有些人生性豁达,不计财利私情,但一旦他们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了损害,马上就无法忍受,认为自己如果不去为此伸怨报仇,就没脸面活在人间,因而不惜造杀害众生的恶业,也不惜自己的生命家财,去与他人拼斗。然而这种行为在世间智士看来,也只不过是“匹夫一怒,流血数步”的莽夫行为,根本不值去提倡,有远见的人也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获得百年之福。”这种求名的举动不但无有义利,反而有害。

世人这样耗财丧命,也许能换来一些人的称誉,然而这些声誉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言词,对自己又有什么实义呢?比如说,有人给自己加上了英雄、大人物、好人,或者说你是无敌、第一大亨、长寿第一等等无数美名,我们从各方面去观察,这些在实际中对你不会有任何利益。如果言词名称对人有利益,那么我们谁都可以去给自己加上一堆美好的言词,让自己得到利益了,而实际上,这些只有让你迷惑受骗,丧失利益。就算你能从这些美名中得到自我陶醉的快乐,而在死的时候,这些美名是不会让死主阎罗对你宽容的,这一切都会空留在世间随风飘逝,但你为这些虚名所造的业,却一丝一毫也不会空耗。

如果世人将往昔追逐虚名的财富、生命、能力等全部用在善法上,用在二利事业上,那么不要说世间那些虚名的小安乐,解脱成佛的无上大安乐也已得到成就。但可惜的是,世人对此却愚昧无知,不懂得这样去取舍。我们每个人在轮回中也曾有过这样的愚昧行为,现在既然明白了,应迅速放下这些徒劳无益的追名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力量都扭转到修习不为名誉受损而嗔的安忍上,安忍修习一定会迅速圆满。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当用沙游戏堆成的房屋倒塌时,幼稚无知的孩童就会为之伤心哭泣,同样,如果我为失去虚幻的名誉而伤心,那么我岂不是象稚童一样无知吗?

在圣者的眼中,世人追名逐利的生活象幼稚的小孩做游戏一样,把那些虚假的东西当成了真的,而患得患失,无谓地受苦。

孩童非常幼稚,没有辨别真假的智力,他们在沙滩上做堆沙屋的游戏时,对自己用沙构成的小屋非常爱惜,把这些当成真的生活乐园一般,这样的游戏你们有许多人都玩过吧。我去泰国的时候,有一次在海滩上散步,看见许多小孩在玩这种游戏,堆城堡、挖沙洞,顶着烈日玩得兴高采烈,他们叽叽咂咂的似乎在说:“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寂天菩萨当年可能也在印度南方的海滩上见到了这种景象,因而触动了对众生的慈愍之心,将这些做比喻用在了论典中。小孩子做这样的游戏时,由于他们把这当成了真实的,而沙屋呢,又很容易倾塌,因而这经常给他们带来了家园毁灭的痛苦伤感。每当沙屋倒塌时,总要引来一阵伤心的哭泣:“呜!我的房子倒了,家没了!......。"我们牧区的小孩,通常玩的不是堆沙屋,而是“放牦牛”,各自捡一些好看的黑石头、白石头,放在草地上作为牦牛玩,有些顽皮的小孩喜欢抢这些“牦牛”,因而经常要引发其他小孩子的痛哭:“啊!你把我的牦牛给偷走了......。”然后就要扭在一块,为这些“牦牛”而战斗。在稚童的心目中,这些沙屋、牦牛似乎是真的一样,因此他们对这些特别的认真、执着。然而在智力成熟的大人眼中,稚童们对沙屋、石头“牦牛”的执爱,非常可笑,这些只是虚拟的游戏,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的屋子、牦牛,只不过是小孩们在自己的心目中假立了这些东西,然后当成真的去执爱,而实际根本不值得去为这些得失而喜忧吵闹。

同样,世间大人其实也从未停止过可笑的儿戏,只不过游戏的范围、种类更为复杂罢了,而游戏的性质毫无区别。人们在自心中虚构出无数的游戏境,很多人费了非常大的辛苦,以分别心念沙尘构筑了虚幻的功名大厦,一旦这些名誉沙屋倒塌,或为别人所毁时,人们的伤心程度要远远超过无知的孩童,他们会为之而痛苦、绝望、愤怒,有的甚至为这种游戏而毁掉宝贵的生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世间的一些竞选活动,那些人在玩这种“沙屋”游戏时,绞尽脑汁去勾心斗角,乃至寝食不安,痛苦万分。在出世圣者与那些对世间八法有了解的人看来,这些为名利而争吵的人确实与小孩游戏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值得去为这些游戏的失败而伤心愤怒。

我们讲解闻思这些法,不是为了揭露别人,而是为了调伏自心,这些法现在是为自己而学的。如果你想真正的修行,那么请对照这个比喻去返观自己,看看自己对这些游戏“沙屋”是不是也一样在执爱,是不是一样在为“名誉沙屋”的成坏而喜忧。每一个人在世间都会有一些成败得失,有许多不如意处,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些都是虚幻的。人生如同孩童们的游戏,明白了这点,应努力从愚痴的执爱中摆脱出来,要不然,你也象稚童一样,为了那些虚假的游戏而哭泣,作为一个修行人,想想这种无知而可笑的愚昧举动,都应脸红。

大家看看现在的世间,在出家人之中似乎也很少有人明白这些道理,有很多人为了构筑自己的名利“沙屋”搞很多与佛法修行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这是游戏,因而非常执着,甚至不惜以造罪的手段去追求维护那些虚幻的“名利沙屋”。世间八法都与小孩们的“沙屋”等玩具一样,如果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对名利就会看淡一些吧。我们有些人对自相续的观察不是那么仔细,认为自己的修证不错,不会有这种无知的执爱,而一边在想:“啊,上师今天为什么不表扬我?”“啊,上师今天指责我了,当着这么多道友的面,以后我的脸往哪儿搁,呜呜呜,我的‘沙屋’倒了。”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赞誉我的声音是短暂、无心的,因而这种无有意识而且无常的称誉何足为乐呢?如果说因为他欢喜我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生起欢喜,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利益呢?那些喜乐是属于他内心的,我一点儿也不可能得到。

当别人以言辞音声赞美称誉我们时,我们自然会生起欢喜心,那自己到底为什么而生起欢喜心呢?现在应去详细的分析。自己生欢喜心的直接原因,是听到了一种赞美声,随即对这个声音生起了分别念,认为它非常好,于是生起愉悦之心。而这种赞美我们的,声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种很短暂的法,显现后无间即入于寂灭,不再存在。没有哪一种赞美你的声音会一直显现不灭,“你真了不起,你真了不起......。"这样的音声在一刹那过后,便会烟消云散。赞美声的存在是暂时,而它本身又是一种无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赞美某人”的分别意念。它只是一种响声,由微尘的不同振动频率而组成,与自然界的水声风声没有区别,对这样的无情现象,理应不能生执爱,认为它在赞美自己而为之高兴吧。如果这样的声音能使你快乐,那你用不着辛辛苦苦去追求,自己可以到山谷中去大喊:“你好得不得了,你是大人物......。"那些回音也应该使你高兴得直昏过去才对。而实际上,我们谁也不会因空谷回音在赞美自己而高兴,那你又为什么因别人的赞美声而高兴呢!

如果有人说:“我不是仅仅听到声音就高兴的,而是因为他人的赞美声,表达了他们对我的欢喜心、恭敬心,代表了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因此我才对他人的赞美感到了高兴。”这种想法也不能成立,因为别人不管如何对我们欢喜、如何赞美,那只是别人心目中的感受,完全不可能分给我们,对自己今生来世的安乐解脱,也不会有什么利益。自己如果没有积累功德,那么别人无论怎么赞叹,都是不会增加的。打个比喻说,你如果今天吃得很饱,那旁边有人给你赞叹:“你吃得真饱”,或者讥讽:“你又饿肚子了,真可怜”。这些话不会对你的饱觉产生任何影响。你自己吃饱了,并不需要他人对此生欢喜心,别人对此生起了欢喜心,也不可能使你增加饱觉,也不可能把欢喜心分给你。众生的身心是不能相代的,他人的安乐属于他个人,而心识更是如此,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若现自心是自境,若不显现彼非境,是故异性所取境,岂能执着为一体。”现于自心的才是自境,他人的分别念与我的分别念各自分开,他心中的高兴,不会分给我,那我为什么对他人欢喜称赞而生喜心呢?这无非是众生的分别念做怪罢了。自己就象傻子或木偶一样,为烦恼分别念戏弄,在别人称赞自己时,就好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功德和利益一样,因而对称誉生起实执,这就是我们漂泊轮回的根本因。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若离此妄念,汝恒得涅槃。”这个轮回根源的无明妄念,导致了人们诸般毫无道理的偏执痛苦,如果能斩断这个毒根,那我们怎会对名誉称赞起贪执呢?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如果说自己是因他人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随喜才对,为何他人赞誉我的仇敌而欢乐时,我却闷闷不乐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