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精进第九十九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75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大乘六度万行的境界不可思议,尤其是发了菩提心后,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中要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等等。听到这些之后,对佛教一无所知或小乘根基的人就产生畏惧:“如果要我也这样布施身体、将自己的一切施给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苦行,那简直是太可怕了!不要说布施整个身体,就算割一块肉、拔一根毛也很痛,我肯定受不了这种苦行,所以大乘佛法的精进很难以接受。”
下面就断除这样的邪念:
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作者回答说:你们这样害怕也情有可原,因为你们对轻重的差别一无所知,才会信口开河说大乘精进无法接受。你们这样的愚者无端自生畏惧,以盲导盲,令自他都会误入歧途。
其实佛陀开示的教言,真正去行持的话,根本不用害怕。世间上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佛非常困难,因为要遵守很多清规戒律,否则就会堕入地狱;还有些出家人的生活也极其艰苦,吃穿住等哪方面条件都很差。实际上,这只是他们不了解而已,真正了解的话,最严重的痛苦就是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整天深陷苦海而不自知。若以智慧来详细观察,佛教里面的持戒、修行一点也不困难。
比如说我们出家,是自己对人财物等已经看破,以善妙的智慧进行抉择后,才选择了这条殊胜的道路,既然心甘情愿,又怎么会觉得苦呢?而且佛教中的任何修行,都有一套次第性的窍诀,绝对不会揠苗助长。佛教里的各种戒律,如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以及大乘菩萨戒和密乘戒,相当一部分人不敢受,实际上不用害怕,除非你想继续受苦,如果愿意解脱的话,这些约束完全是解脱的方便。
不仅佛教有这些约束,世间中也是如此。每个正规的企业或单位中,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这些都愿意遵守,佛教中的戒律为什么不行?而且皈依后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佛陀曾经慈悲开许,假如只能守一分戒或部分戒,这样都是可以的。皈依佛门并不是入了一个圈子没办法出来,没有必要生畏惧之心。
当然,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即使布施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在藏传佛教中,多珠•晋美桑给[1]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成就者。有一天,他经过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遇见一大群人正在围观一个要被处以极刑的小偷。小偷跨坐在一匹金属铸成的马匹铁鞍上,马腹内正用火加热,他惊恐地惨叫求救,但围观者只是笑骂他的罪行。处于无法忍受的大悲心,多珠站了出来,对人们说:“我才是真正的小偷,把他放了!”残忍的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砍断小偷的束缚,把多珠捆绑在铁鞍上,狂笑着点起了火……。这位超凡入圣的瑜伽师,笔直坐着,凝视苍穹,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高僧大德的这种利他行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不要说布施身体,身上稍微切一小块肉,也是痛得不得了。但若将佛法的境界融入内心,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的种种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佛法,听说密宗高深莫测,入了密宗后非常可怕,就开始担忧自己学密好不好。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你对密法有信心,那就可以进入,进入之后,密宗跟显宗一样会应机施教,不会强迫你行持做不到的事情。
如今有些地方的学佛团体,完全被外道的思想所控制,一点也没有佛教的味道。还有一部分人,本来信心、悲心、智慧样样具足,但因为对佛教一无所知,所以根本不敢趋入。这些都是没有懂得佛法所致,因此,我们了解佛法、认识佛法相当重要!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刚才说有些人害怕入了大乘后,因为精进而受苦太严重,所以不敢趋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假如不入大乘佛法一点痛苦都没有,那不趋入也可以,但若分析趋入和没有趋入的差别,没有趋入大乘佛法的痛苦更严重。
为什么呢?正如《宝鬘论》所言:“六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按照显宗的说法,众生漂泊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中,是没有开始的。在这么久远的时间中,我们饱尝了无量痛苦,尤其是堕入地狱时,在千百万劫中,一再被狱火焚烧、被阎罗卒砍割、被各种兵器刺杀,口中被灌入燃烧着的铜汁铁水,身体被锯子分解成一块一块。假如这些痛苦对解脱或积累资粮有点意义,那接受也是值得的,然而一经分析,无始以来的这些痛苦,的的确确毫无价值,也没有成为趋入菩提之因,反而在轮回中越陷越深。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在这样的苦海里面,如果以前的痛苦完结了,以后不再感受也可以,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倘若没有趋入大乘佛法,没有发菩提心,将来的时日中将永无止尽地感受痛苦。在座的道友也是如此,假如没有发菩提心,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和解脱之心,今后必定还会在轮回中沦为地狱、旁生等可怜众生。有些人说:“反正我的命很苦,不管发心也好、没有发心也好,怎么样都不会幸福的。”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发心好,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佛法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痛苦了!
下面对此问题继续分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今生为了解脱而修习正法所受的苦,与轮回的痛苦比起来,前者的苦受轻多了。虽然我们发心之后为了趋入菩提之果,需要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在这个过程难免有一些痛苦,比如说布施时舍不得财物,持戒时要战胜烦恼,安忍时受到别人的损害,精进时无法克服懒惰睡眠。可是这些痛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大乘修行之苦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我们受小小的痛苦就能遣除巨大的痛苦,受短暂的痛苦就能遣除长久的痛苦,所以还是应当趋入大乘佛教的精进。
打个比方说,为了去除腹部的肿瘤疾患,身体暂时能忍受医疗所致的创伤痛苦。有些人得了急性阑尾炎后,为了保住生命宁愿开刀。以前有位法师在成都放生时,突然病了,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问他要不要开刀。他立刻说:“不用问任何人,马上开刀!马上开刀!”开刀后他就恢复了,现在身体还是非常好。所以,谁都愿意以暂时的痛苦解决长期的疾病。同样的道理,修行过程中的无吃无穿、六度万行中的一些苦受虽然难忍,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也经历过无数的寒酸艰苦,但这样的痛苦对自他有重大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付出一些代价呢?
学习了这部大乘论典之后,很多人应该愿意发菩提心,愿意学习佛法的真理。以前有些人一直顾虑:“如果入了大乘佛教,到时候会不会非常麻烦?会不会反而痛苦呢?”这完全是多此一举,你们应该生起一种无比的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即生中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听受了上师的言教,尽管每个人的痛苦不相同,但这种痛苦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再次用比喻进行说明: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医术高明的良医为了治病救人,会以小小的治疗痛苦去除疾病,比如说做手术、针灸、输液、打针,这对病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痛苦,但以这样的小苦治愈长期受苦的重病,不管是任何一个患者,肯定都愿意接受。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一个人只要患上一些病,马上就到医院里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如果还有希望,开刀动手术也愿意。假如医生觉得结果不太理想,已经成了晚期癌症,为了安慰病人,就说:“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回去吃吃中药就好了。”所以我们以后生病时,如果医生说吃中药,要提高警惕啊!否则,到底是回去吃中药还是回去等死也不好说。万一到了晚期,那么没必要住在医院里,还是回家吃一些“中药”。按照我的理解,吃中药是念阿弥陀佛的意思,因为决定会死,所以应该回去念阿弥陀佛。总之,我们以后生病的时候,应该注意医生和家人的表情,如果报告来了以后,家人的脸色不对,或者医生的态度怪怪的,那可能是无可救药了,开玩笑!
既然治疗的痛苦都愿意忍受,为了利益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让他们圆满获得快乐,远离一切苦难,就更应该安忍了。比如修持佛法时,早上起来特别困;修安忍时,受到别人的危害忍不了,这些痛苦跟无始以来的轮回之苦比起来,那简直是不足挂齿。
每一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好好思考自己趋入大乘好,还是不趋入大乘好?趋入大乘的话,的确是有些痛苦和磨难,这一点也是事实,但如果没有趋入大乘,永远都沉溺在轮回苦海中,痛苦何时才有尽头啊?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非常正确,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遇到一点点违缘和不顺,就马上退失信心:“我要离开这个道场,以后去当个道士算了!”这是非常可怜的想法,对佛法的见解没有打下稳固基础的话,恐怕经常会飘飘悠悠的,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经常这样想: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该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中学习佛法、闻思佛法,这样自己的见解才会稳固,否则,短暂的时间内学一点,而且学得也不是很踏实,那这种见解不一定永恒存在。尤其是有缘分的话,应该从小就背诵串习大乘经论。
刚才还没有上课时,一个9岁的新加坡小孩,在电话里给我背《入行论》的一至五品,他背得特别好,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但后来快要上课了,时间来不及我就下来了。9岁的孩子能背《入行论》,而且背得很快,那他长大以后,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会有一种佛教的方向感,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离开慈悲和智慧。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教育还是非常重要。
在座的有些道友,倘若从小就受过《入行论》、《大圆满前行》的教育,见解行为会非常正,但因为长期没有受到这些教育,而且接受了一些不太好的世间教育,相续中有许多邪见垃圾需要清理,不清理的话,将会对解脱一直作障碍!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上面已经说了,从总体方面讲,世间的痛苦和大乘精进的痛苦完全不同,世间的痛苦极为严重,而大乘精进的痛苦并不可怕。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讲,佛陀所提倡的苦行,绝对没有世间的痛苦厉害。这个道理该怎么理解呢?
世间平常的治疗之法,如吃药、针灸等,有些手段非常残忍粗暴。有的道友在生病时,如果遇到不太好的医生,打针的时候极其可怕。所以作为一个病人,首先要看医生的脸慈不慈悲,假如他比较慈悲,那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满脸凶相,就心惊胆战、非常害怕。
而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是治疗一切众生身心疾病的良医,佛陀并不用世间医学的治疗方法。现在有些治疗非常可怕,比如换肝脏、换心脏,听说有些医院不打麻醉药,直接把肚子划开做手术,病人一直撕心裂肺地惨叫。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哪有这样的?虽然强调布施身体,但下文中也会讲到,自己先要达到一种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点痛苦都没有。
还有些人说:“佛教要布施很多钱财,这个我不愿意,所以不皈依。”其实佛教并没有强迫你必须布施,佛陀说布施的时候不能有吝啬心,如果稍有一点吝啬,觉得“哎哟,太多了吧”,那不布施也可以,没有一点强迫性。
良医佛陀遣除众生烦恼的方法,采用极为温和的措施,让我们做起来简便易行,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不管是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佛陀都有非常善巧的方便方法,并以奇妙的智慧进行摄持,有了这些智慧和方便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痛苦。
比如我们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为了遣除这些烦恼,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虽然烦恼比较多,总的可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分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中的贪心,种类也是非常多,如贪财物、贪人、贪自己身体,但一切的对治法均可归摄为一种,即看破、放下,或者说观空性、观无常,这种方法谁都愿意接受。
表面上看来,山上的修行人特别苦,有些新闻记者或领导来到这里,看见有些道友的房子和他的生活状况后,瞠目结舌:“这么苦啊!一个人这样活着,难道不会死吗?”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住在木屋里清净地修行,看见世间人烦躁复杂的生活后,也可以反过来问:“这么苦啊!你怎么过得了这种生活?我是一天也呆不下去,还是到寂静地方去吧。”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相同,但有些人的价值观确实没有价值,就像眼翳者看海螺是黄色的一样,他的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甚深教言,世间的任何学问也无法与之相比。虽然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里面也有些教言值得借鉴(如生活简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完全是一种回避。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么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么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很多人以前学习古文时,觉得古文的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后,的确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世间上的文化全部可以包含在佛教中。所以,任何一种相似的智慧想反对佛教的话,我们应对他生起无比的悲心,如果有机会,则应以佛教的真理一一推翻他如山王般的邪见,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总之,大乘佛法的精进,根本不需要害怕,如果你心里畏缩,行为也会畏缩的,如此一来,普度众生的事业根本没办法做下去。反之,倘若你有勇气、有志气,做众生的事情绝对不会有问题,实际上这也并不困难,堪布根霍在讲义里面说:“修持大乘佛法时,只需要端坐在舒适的坐垫上,内心观空性或者观慈悲心,以此即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有什么困难和痛苦呢?”所以,修行人的生活非常非常快乐。我们若有一些能力,应亲自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度化众生;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内心的力量也不可思议,应住在适合的环境中观修大悲心。
总而言之,所有的佛友千万不要舍弃大乘菩提心,也没有必要舍弃,因为大乘菩提心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而且在行持的过程中,一点困难和危害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甘露般的教诲,是真正能生起功德的妙药,对我们来讲,这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如意宝。今生遇到了这样的教言,如果厌弃它、放弃它,这个人可以说没有心脏,愚笨得跟猪没有任何差别。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通过智慧来了解佛法的奥义,以此解开人生道路上的生死迷茫,趋入光明正道而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的弟子。
思考题
588、有些人说:“虽然精进能成佛道,但此过程中必须修持施舍头目手足等苦行,我肯定受不了,所以不敢精进修持。”这种说法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589、为什么说轮回之苦远远胜过精进修行的痛苦?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进行分析。
590、如果有人说:“学佛需要经常供养,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不愿意皈依。”你应该怎么劝诫他?
591、以前你是如何评价孔孟之道的?学习了佛法之后,有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