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绪论二、四加行的修持

  • 作者: 塔汤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943
  • 分享到:


在开始观想之前,必先摒除外缘。然後,可以供养一尊观想用的佛像,如金刚萨埵(Vajrasattva)像、皈依境(Refugetree)图等。

修四不共加行,必须把整个身口意全部投入,不可松懈。诵祈请文时,要观想文巾所描述的景象、思量祈祷的重要性,并依照仪依修法。在这些过程当中,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可分心。

要想完成整个修持,必须将四不共加行的每一加行都修完111,111遍。因为在皈依中也包括111,111大礼拜,所以总数为555,555。故这种修法通称为“五十万”。

英文本译名访问了三位西藏佛教的主要上师(1),请他们开示四加行的修持方法,及其对现代佛教徒的重要性。

卡鲁仁波切、德松仁波切、创巴仁波切访问记

一、问:何谓四不共加行?如何将四不共加行纳入佛教修持约全部体系中?

创巴仁波切:每一种精神修练、技艺或教育体系都有前行、中间和结尾三个附段。“四加行”藏文原义为“序曲”,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当然,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而是第三阶段,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但修持金刚乘的人,必须先修四加行。

依据传统,修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过去,藏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光接受很多训练,包括基本的止观训练(zhi-gnasandlhag-mthong,skt-shamthaandvipashyana),及某些大乘训练,如正式受菩萨戒等。

二、问:四不共加行的个别功用是什麽?

卡鲁仁波切:一般说来,最先的444,444行(即皈依和大礼拜、金刚萨埵、献曼达)是在消除业障(见第三章注(5)及第五章注(17))和积聚二种资粮(见第一章注(10))。上师相应法让你对你的上师产生大信心,因而受到他的加持和成就大手印(Mahamudra)。

创巴仁波切:四不共加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它确定的地位。它们可以和冈波巴的四法门(FourDharmasofGampop)相结合。在修皈依加行时,你的心开始随从佛法,这就是冈波巴的第一法门。你对你自己和任何事物的态度,无一不是佛法的修行。因此,圣凡之间也就没有什麽区别了。

开始修行时,首先你必须完全信服佛法。要信服佛法必须行大礼拜——完全降服,完成你明确的誓约。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不行大礼拜而修金刚乘。

当你受菩萨戒时,就等於决定要去,还买了车票,踏上行程——菩提心(bodhicitta)和菩萨道。这与冈波巴的第二法门有关,你的修行确可成功了。

当你在修金刚萨埵加行时,已经是心服於佛法了,你必须自己净化和进一步认识你所心服的佛法。所有不净的,全部都要加以净化。

净化之後,还有未净的地方——纯洁的人,也许还会有些傲慢和我执。在献曼迷时,实际上是在布施一切,包括你这个纯洁的人在内。你把施者和所有供品统统奉献出来,这时侯你可以说是不存在了。

在你修上师相应法时,心理上已准备和你的上师合而为一了,心中也产生无限的虔敬。这与冈波巴的第三法门有关;在修行道上,迷惑有了澄清的可能。冈波巴的第四法门——转惑成智,等於是在接受多种灌项(abhishekas)和修习各种法门(sadhanas)。这是金刚乘修行的重心,也是最後一个不共加行。

三、问:除了噶举派之外,其他的教派是否也修持四加行?如果是的话,各派的修法有什麽不同?

卡鲁仁波切:是的,所有西藏教派都修持四加行。基本上各教派的修法都一样,只有小部份的差异,反映出各教派的旨趣不同而已。譬如,修法时所观想的上师传承,各教派就不同。

皈依时,萨迦派和噶举派都以金刚持为根本上师,宁玛派则为莲花生大士,格鲁派为释迦牟尼佛。

皈依时所观想的本尊(yidams)和护法(dharm-apadas),各教派也不同。譬如,格鲁派的主要护法是大威德(Vajrabhairava),噶举派则为玛哈嘎拉(Mahakala,Bernagche)。

在观想金刚萨埵时,有些教派比用金刚萨埵的双身相(yab-yumform),与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甚至有些噶举派也用此相。

至於献曼达,各教派的观想都一样,只是祈请文不同。

各教派的上师相应法大抵相同,但祈请文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我自己所属的萨迦派,修四加行的方法很接近噶举派。不过,在发皈依愿方面有一点不同。噶举派发六愿,我们则只发四愿:“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外,我们观想金刚萨埵为双身相。我们一般使用七供曼达,噶举派则使用卅七供曼达。

其他教派修“五十万行”,格鲁派则多加修“三十万行”,包括1ll,111遍水花供养法(tsa-tsa)。因此,他们的四加行称为“八十万”。

四、问:其他教派也像噶举派一样,把四不共加行当作主要的修行吗?

卡卢仁波切:是的,只是各教派的着重点稍有不同。

德松仁波切:萨迦派对於四加行的强调程序,容许个人有较多的伸缩馀地。在很多情况下,在修木尊喜金刚(Hevajra)观想之前,要修三天的皈依。有时候,在修喜金刚观想之前,必须预修三天的金刚萨埵观想。

不过,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必须有所认识。那就是西藏的任何教派,只有极少数僧众才有闲暇或意愿去修很多的观想,包括四加行在内。譬如,在卡鲁仁波切的八邦寺里,常住共有五、六百人,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七十人左右勤修四加行。其他人则忙於寺庙事务、背诵经典和参加许多集体灌顶仪式。

五、问:在西方国家里,修四加行的方式,是否与西藏不同?西方人认为四加行比较容易或比较难修呢?

卡鲁仁波切:修四加行的方式,在西方与在西藏大抵都相同。在西藏,有人;在西方,也有人。在西藏,人有烦恼;在西方,人也有烦恼。不过,西方人似乎困难多一些,因为他们比较会怀疑,比较不愿意承认佛法的殊胜。这是由於西方人在世法上所受的教育较高的缘故。就正面而言,西方人学习佛法的速度,要此西藏人快。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在西方应该与在西藏相同。不管怎样,西藏人和西方人都可以做佛教徙。因为西方人积了善业,所以修四加行的兴趣和机会就此西藏人大。西方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违背他们神圣的誓约,因为他们迄今遍没有多少誓约可以违背,这是一种增上缘。

创巴仁波切:由於文化上的差异,西方人修四加行,应与西藏人有点不同。因为他们对佛教的文化背景不完全熟悉,所以在修四加行的时侯,必然会遇到某些文化差距,必须予以克服。我们不可以把西藏的传统完全都加在他们身上,而是要把基本的佛法“心要”(mind'swork)呈现给他们。

西方人有一个缺点是:习於注意他们的身体。整个社会都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修四加行的西方学生,很在意他们的疼痛,而且很执著,并加以过分地渲染。

一个很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学生必须先接受远较西藏学生为多的小乘和大乘训练,以便在他们修四加行时,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因为他们缺乏西藏人的文化背景,所以一接触到四加行时,并不能立即就进入修行,他们会觉得格格不入,认为那只是骗人的人的噱头。对于他们的疑难,我们不能叫他们闭嘴不说,光有信仰就行。若想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疑难,我们必须训练他们修习止观,而且要远比在西藏教得更彻底才行。除了这些,我看不出还有什麽特别的差异。

六、问: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应该先学习和修持什麽?

卡鲁仁波切:在修四加行之前,除了要受一些金刚乘的灌顶以外,他还应该正式发愿皈依上师。至於灌顶,最好受金刚萨埵灌顶。

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必须先研究“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见第一章)。他也应该尽力研究四不共加行的意义,并请上师指导终持的方法。

德松仁波切:在修四不共加行之前,应该先修“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假如他仔细思考虑这四种思维,而且学者去认识它们的意义,他的修持就会很有效、很有成果;否则,那只是胡诌而已。总之,诚如佛陀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个人开始调心净意之前,必须先了解人身难得、苦空无常等原理。这些将构成修行的坚固基础。

创巴仁波切: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必须先接受止观的彻底训练。此外,他必须熟悉基本的佛教教义,如四圣谛、六度和五蕴,然後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接触到金刚乘的时侯,才不会觉得陌生。

七、问:什麽样的人应该修四加行?

卡鲁仁波切:不管他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教育、未曾受遇教育、男性、女性,什麽样的人都可以修四加行。想修四加行的人,只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他一定要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而且深切体会到轮回必有的痛苦;他一定要欣羡圆觉成佛的殊胜。

此外,自己觉得很难产生悲心和了解空义的人,也应该修四加行。因为缺乏悲心和无法了解空义的人,表示他业障还很多。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就是修四不共加行。

德松仁波切:修四加行最主要的先决条件是信仰和信心。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这句话特别适用於信仰和信心之类的现象。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若想修法,就好像是在种植无芽败种一样。没有信仰的人,首先就不会对修四加行发生兴趣。那使他修了,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

一个人只要有信仰,则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出家或在家,都变成不重要了。但一般说来,四加行最好是由受过戒的僧尼或受过五戒的在家众来修。但只要授受任何金刚乘灌项,即使是居士也算是优婆塞(upasaka)。

创巴仁波切:这无关紧要。什麽人都可以修四加行。一个人一旦修止观,他的人格就开始转化。在他因修四加行而成为金刚乘的行者时,他不再是某一“种”人了,尤其是——他已经就在那儿了。

八、问:上师在指导弟子修四加行之前、之时和之後,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上师和弟子的关系有什麽性质?

卡鲁仁波切:一个人在修四加行之前,需要上师指导他修行的方法。

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他对修行了解得很清楚,他就不再需要上师的指导了。假如他遇到严重的障碍,就必须依赖上师的指引。假如有小障碍发生,就应该知道这些都只不过是前业的果,应试若自行解决。假如障礙很重,也不该气馁,应暂停修习,愉快地期待重新修行。

在他修完四加行之後,必须仰赖上师进一步的教导,包括本尊观想等闭示。

德松仁波切:谈到上师的角色,有一句话说:“弟子所产生的一切殊胜,都来自他的上师。”

在修四加行之前,他需要上师教专他修行。

在修四加行时,他需要继续依赖上师迎一步解释每一种行加的意义和利益。

在修完四加行之後,他需要上师教导他下一步骤的大手印修法。

在你开悟之前,你的整个宗教生涯都依赖着上师。所有大菩萨都有上师坐在他们的头冠上,如观音菩萨项上有阿弥陀佛,这个事实显示就是菩萨也依赖他们的上师。上师代表你神圣的誓约,那就是在你真正开悟之前,心中永远把开悟放在第一位。

创巴仁波切:金刚乘弟子必须认识“金刚上师”(vajramaster)或根本上师的意义。在佛教三乘中,师父的角色各不相同。在小乘里,师父是一位长者或智者。在大乘里,他是善知识。在金刚乘里,他是主人(几乎是独裁者),教导我们怎麽做。师徒的关系,必须很强、很肯定、很直接、很虔敬。

当你修四加行时,你的大礼拜是对着你的上师,视他为金刚持。假如你和上师的关系不很强,这种修行就变成很微弱。

在这些修行中,金刚持有二层意义。第一、他是佛的法身,位於传承之首(即皈依境之顶)。第二、他就是移植到你根本上师的上述观念。因此,你的根本上师就是佛,其意义不只是乔达摩化身佛,而且是金刚持法身佛。所以,把你的根本上师观想成金刚持,就等於是信赖和信仰他。

有人说,上师的身是僧,他的言语是法,他的心是佛。佛有化身、报身和法身三个层面。所以上师佛也就包含了化、报、法三身。

在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三昧耶誓约(samaya-bond,dam-tsching),也就是在你开始修金刚乘的时侯,你和你上师之间就建立了誓约。虽然你或许还没有接受他的任何灌顶,但只要你把他当作你的金刚乘上师,就已经算是定了誓从,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也就绝对建立了,三昧耶誓约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你必须誓从上师和他的教导;这可以指导你的生活。假如没有那种誓从,你也许会任意照你自己的意思去解释佛法、杜撰佛法,得不到上师的开示。因此,这里所说的誓从,其意义为对上师的整个降服。你再也不会任意杜撰佛法了。

誓从是让你接受纯净的教导,不因自我的影响而变质。誓从保持佛法的清净、纯洁和可行性,使得真实的佛法、最纯洁的佛法,对你产生益处。也许上师是纯洁的、也许佛法也是纯洁的,但假如你没有相当的誓从,你把你自己的一部份意见掺入佛法之中,结果还是没有收到纯洁的东西。这就好像用脏杯子喝东西一样。

假如修四加行而没有上师的指导,可能会一无所获,徒然增加迷惑。这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九、问:大手印传承对修四加行的人,有什麽重要性?

创巴仁波切:传承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传承中的每一位上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他们对噶举派丰富的傅统,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每位上师的一生,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典范。每人都把他的经验留下来给我们。

传承显示给我们“即使是弟子也可以做得到!”它使我们知道上师所传的法,不只是代表一世,也代表很多世的工作。每一位上师都牺牲很多,吃过极大的苦,最后才开悟的。归属於这个传承,使我们获得很富有而且充满开悟的资产。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我们了解到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法,是来自所有上师。

传承也使我们能将自己置於某种地理之中。我们已经遇到一位为我们打开一切的人——就像倾盆大雨降在我们身上。

十、问:应用在四加行修习中的身口意技巧有什麽意义?

创巴仁波切:大礼拜原本来自印度传统,是对比你地位高的人所作的一种尊敬姿势。大礼拜的观念,是你已经发现绝对值得你完全开诚布公的人。因此,你五体投地,把你的前额触及他的脚。然后,你还要做“九层大礼拜”,也就是把你身上的九个关节完全投在地上。那就是大礼拜的最终极观念,精细而肯定;你的身体确实是在做些事了。

在献曼达之中,你是把你的财富和你自己同时奉献出来。因为你能在地上走路,所以你感到高兴,就某种意义而言,你觉得整个地球是你的,你以一堆堆供米代表你施舍了一切。

以米堆所代表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都是印度神话中的传统宇宙。这纯粹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时的宇宙观就是那种样子。如果是现在,我们也许要以太阳系为供了。基本的观念是,你正把你所居住的世界、工作和感受拿来布施,也就是供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地理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我希望有一天佛教领袖能召开一项会议,共同讨论地理方面的问题,并获得某种结论。

修四加行时,我们虽然是在念诵祈请文,其实是在说祈请文。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全神贯注於自己的时候,常常会自己对自己说话。同样地,修四加行时,你实也是在“说”祈请文,使它变得更坚固、更扎实——实实在在的事情发生了。

在修四加行时所念的咒,并不舆高层次的修持法(SadhanaPractices)所念的咒一样。这儿,它仍然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金刚乘中比较高层次的真言。譬如,金刚萨埵咒是一种有净化作用的咒,共有一百个字,包含了代表一百个寂静及忿怒尊的种子字(bijas)。这些咒用某种方式说出来,可以激发本质纯净的要素。但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仍然只是咒的肤浅使用而已。

观想是修每一加行时都要使用的心理技巧,大多数人都认为很难。在金刚乘中,观想称为生起次第的禅修(Kyerim,theDevelopingStageofMeditation)。它与我们一般所想像的“观”稍有不同。一般说来,我们都把观想当作是白日梦。在这里所说的观想,则是接受本尊的全部态度,在心中实际看到它,而不是作白日梦。这需要先期训练——最基本的,是打坐的训练,也就是止观(shamathaandvipashyana,tfanquilityandinsightmeditation)。即使是接受过止观训练的人,观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必项先研究化身的教法,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探讨法身。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先调身,然後再去调心。否则,一定困难重重。

传统上,当学生在修四加行的过程中,上师也会教他们某些无形的禅修,这些禅修与大手印原理有比校密切的关系,那就是圆满次第的观念(Dzog-rim,theFulfillmentStageofmeditation),上师经常都很重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缺一不可;观想和无形的禅修也不可偏废。不这样子,整个修行就好像只是以手比划,而不是真正在做。当然,无形的禅修也有不同的层次。开始时,通常是借用小乘的止观修行,然後也许会因此产生大手印经验的曙光。那似乎是很重要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只是信赖修行的技巧末节,而是要信赖隐藏在背後的意义。那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我不知道你怎么称呼它。只要有过几道曙光显现,一些不可理解的也就会理解了。那必定会发生。在传统上这些事都发生过,我自身也发生过。

圆满次第是一个总的名称,它有不同的层次。从小乘的观点看,它是止观。从大乘的观点看,它是慈氏禅定(Maitribhavana)之类。从金刚乘的观点看,它的终极就是大手印。但假如你没有前行的训练,你是不可能突然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基本的止观训练很重要的道理。

圆满次第傅统上是由上师传给弟子的。甚至在论著中,也不加以讨论。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公司的政策。木书也是这个样子。本书是很基本的、很直接的,是作者费了很多心思才写成的。人们能够读它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人们千万不可以拿起这本书,没有上师指导就盲修瞎练。我们必须采取某些措施来保护教法,以使它们能适当地展现出来。对这一点我很关切,我想护法神将会支持我,他们总是这样的。

十一、问:四加行应该在什麽环境中修持?

卡鲁仁波切:理想的修行环境是要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外界的干扰,可以使修行事半功倍。假如这种环境不可得,那麽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从事其他的活动、探视朋友等也不错。在那种情况下,每天至少要修一到四个小时,修法时绝对禁止和别人讲话,也不可以和别人有任何方式的来往。

德松仁波切:在佛教传统里,特别强调修法时不可参与世俗活动。一个人在独居时,可以把全部精力贯注於修法上。“身和口能远离世俗活动,然後惹可以得到清净。”闭关修法是最好的方式。不过,即使在干扰很多的家里修法,也是很好的事。

创巴仁波切:人们往往很难决定,是共修好呢?还是独修法?一般说来,金刚乘修行必须共修。金刚乘比小乘和大乘还重视僧伽。在金刚乘里,金刚僧伽的观念,是很重要而且很必须的。事实上,人们既可以共修也可以独修四加行。其差别并不很大。主要的是你不能期望理想的环境,世界上没有道麽好的事,尤其是理想的环境。人们不能整年不工作,他们还有家眷。当然,在西藏的寺院里,我们有闭关中心,我们常常在一起共修。为了配合此地的环境(中译者按:指在美国),我叫我的一些学生在一起共修。我们成立了大礼拜的佛堂、金刚萨埵咒佛堂及献曼达佛堂。共修的基本原则是金刚宴:一旦你加入金刚乘的修行,你就不可以藏私;一切东西都要和别人分享。它也是要把从共修所获得的智慧,传送给你的师兄弟、师姊妹,和他们共同分享,不可以秘而不宣。共修并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面,只要感觉在一起就可以。当人们了解观想的圆满次第或大手印时,就会产生若于心理现象,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感觉和说得出来。每一个人都在作大礼拜,你也在同一条船上。我的意思是说,它必须是比较正常的,绝非是你趁妻儿不在身边时所做的滑稽事。

十二、问:四加行一定要依照本书所说的次序来修行吗?

卡鲁仁波切:能够按部就班地修,当然最好;但假如环境不允许,或假如想同时修二种法以免一下子作那麽多大礼拜会太累,或假如自己的工作太忙不容许作大礼拜,则可以先修金刚萨缍观想和献曼达。甚至也可以徙上师相应法闭始修。

创巴仁液切:次序理应保持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下一个阶段铺路的,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细腻,一直到上师相应法。只要达到这个阶段,你就可以接受灌顶了。

十三、问:假如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只能修四加行其中的一个,他应该修那一种法?

卡鲁仁波切:他应该视自己的意愿而定。

十四、问:假如一个人对修行不再有兴趣了,他应该停修,等候上师启示再修呢?还是应该继续修下去呢?

卡鲁仁波切:他绝对应该继续修下去。假如他发现思想非常散漫,就应该暂停所修的那一段,让心静下来,但他必须尽早恢复修行。

创巴仁波切:对修行丧失兴趣,是止观训练不够的徵象。最主要的,止观训练可以让你很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毛病。它增加你的注意力,让你能开始与自己交朋友。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与自己相处。没有道种训练,你很容易会被体力透支和修行技巧搅得筋疲力尽不得要领。

假如发现自己不得要领,觉得无法再修四加行时,应该回过头来修止观,然後再开始修金刚乘法门。

十五、问:什麽样的修行课程最好?

卡鲁仁波切:这完全视个人而定。假如他没有其他的职业,一天修行四次,每次至少一小时,是最理想的了。假如他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应该想办法早晚都能修一次。功课是不能强迫的。

十六、问:修完四加行需耍多少时间?

卡鲁仁波切:当然,这要依各人的课程表而定。皈依和大礼拜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完,金刚萨埵观想也是一样。献曼达和上师相应法所需的时间比较短。

十七、问:一个人应该修多少次四加行——一生一次,或更多?

卡鲁仁波切:假如他能够修完一次,就很好了。但假如他对这种除障的方法很契机,想重新修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其功效将与第一次修时相同。

德松仁波切:我的根本上师阿旺雷巴(NgawongLepa),在他的一生中,修过四十次的111,111遍大礼拜,若干其他法门也修过同样的次数。比较起来,这是很少有的。我想学习他的榜样,现已将每一种法都修过几十万次。但我所认识的西藏人,很多都只修三天的皈依等,然后就去修本尊观想。

十八、问:成功的修法有什么徵象?

卡鲁仁波切:信心、诚心、智慧和悲心会增强,对修法的兴趣增加,对俗事毫无兴趣。

德松仁波切:对上师的信仰、信心和依赖增加了,对业力和果报的作用越来越了解,这些在在都显示出你的修观生了效力,观想也逐潮变成了你的生活方式。

创巴仁波切:基本上,你将不会像从前那麽傲慢、固执。

十九、问:一个人如何知道他修四加行失败了?

卡鲁仁波切:失败的修法,其结果与成功的修法相反:障礙增加、信心减退等。

德松仁波切:(开口大笑)(2)。修法假如没有进步,就会反映在个人的态度上。假如他变得越来越关心俗事;假如他越来越怀疑三宝,而且否认佛法的效力;假如他越来越不关心别人的福祉,对自己的上师越来越不信任;这就表示禅定没有进步,并且接受了“魔的庇护”。

创巴仁彼切:假如你变得比从前傲慢而固执己见,这就表示你的慈悲心不够,你的修法发生了问题。

二十、问:假如一个人觉得值的修法失败了,该怎么办?

卡鲁仁波切:修法失败通常是由於在修法当中,不能集中思想,而且烦恼太重的原故。为了纠正这个毛病,必须再观想“四种使心转向佛法的思维”。如果愿意的话,应该再修四加行或依赖本尊观想如观音观想等。此种观想在这类情况下,效力似乎是很大的。

德松仁波切:假如没有进步,就必须再修皈依和大礼拜,并修金刚萨埵观想,如此才能扫除障礙。此外,还必项修上师相应法,以增强对上师的信心。

没有进步,常常是因为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人身难得、诸行无常等道理。假如能领会这些道理,员正的观想就会产生了。缺乏这种体会和信心,将阻碍真正的观想。

创巴仁波切:假如修法不发生什麽作用,那是因为把修法当作体操之类的玩意儿、对尘世不是真正有厌离心、仍然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蒙蔽。为了要开始看得清楚,应回到止观。这种开示并不与其他仁波切的开示互相冲突。“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是一种观想训练,藉着它可以对尘世产生厌离心。假如整个修行旅程是以止观为基础,自然就会产生“使心转向佛法的四种思维”。

廿一、问:四加行圆满之後,我们可以进一步修什麽?

卡鲁仁波切:因为我们是在金刚乘之内,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其他的金刚乘观行。

德松仁波切: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主要的本尊法。在噶举传统里,这包括上乐金刚(Cakrasamvara)和金刚亥母(Vajravarashi);在萨迦传统里,包括喜金刚(Herajra)和金刚瑜咖母(Vajrayogini);在宁玛传统里,包括莲花生大士的各种慈悲尊、忿怒尊和空行母,以及许多其他慈悲与忿怒的本尊;在格鲁传统里,包括大威德(Vajrabhairava)和密集金刚(Guhyasamja)。

一般说来,四加行圆满使我们可以修所有的观想,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观想。

廿二、问:只修四加行,可能完全开悟吗?

卡鲁仁波切:可能。为了要成佛,一个人必须发展慈悲心。在这一套修行中,慈悲心的发展可以靠大礼拜、发菩提心和四无量心。

要想成佛,一个人也必须了解空的道理。在每一种加行当中,观想的对象(即皈依处等)与观想者变成不可分离,然後观想者让心自自然然地安定下来。这些都是证得空和大手印的奥妙方法。

慈悲心的发展和空性的证得,是达成开悟的二个先决条件,在四加行之中——尤其是在皈依和发菩提心,以及上师相应法之中——这二者是合而为一的。

[注释]

1、英文本译者与1974年11月4日访问卡卢仁波切,1975年2月20日访问德松仁波切,1976年5月18日访问创巴仁波切。

2、对于我的假设——修四加行可能会失败,仁波切感到有点滑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