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疏
丑二、福德资粮:
…福…
按照《入中论》中所说:“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六度当中:
12、精进既属于福德资粮也属于智慧资粮。
13、布施等前三种是福德资粮。
子三、特殊二资粮道:
…与诸道,陀罗尼十地,
能对治…
14、本体二资粮修行的所依是见道修道之资粮。
15、能使因的二资粮不穷尽即是道功德总持资粮。
16、从断除障碍道的实修后得之染污法的角度来说,修行资粮即是十地之资粮。
17、从断除障碍入定之种子的角度而言,修行智慧资粮是对治资粮修行。如此一来,也将通达《般若摄颂与现观庄严对应论》中所说的“彼等无量资粮都相应包含于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中”的意义。
癸三、摄义:
…当知,资粮行次第。
我们应当了知,十七种资粮修行数目与顺序固定的次第。这样的资粮修行,前十五种是从加行道胜法位到十地末际之间;地资粮被承许在十地的所有后得位具有;对治资粮在十地的所有入定位具有。
壬二(别说难以通达之理)分二: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二、入定智慧清净对治资粮修行。
癸一(后得资粮之修治——地之资粮)分二: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二、以果而宣说第十地。
子一(以修治而宣说九地)分二: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
丑一(分析说明一地之修治)分三: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二、解说实修本体法;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寅一、宣说依修治力得地之理: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
依靠能净化后得染污法之一地的十种修治能获得一地,这是简略说明地的修治本体。经中直接宣说:“住一地菩萨大菩萨十种修治即如此……”阐示了已得地者能圆满的特征。按照其隐义的密意,也说明了论典的直叙之义,未得地者能获得这一点。总而言之,就是从未得地者能获得、已得地者能圆满两个角度成为某地的修治,而带有片面眼光的人显然没有完整见到论中的本义。
寅二(解说实修本体法)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一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一地后得福德的断证殊胜的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三:一、财施之修治;二、法施之修治;三、无畏施之修治。
辰一、财施之修治:
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
1、意乐的特征就是对有情毫不虚伪的清净心态。
2、财物的特征就是饶益对方所需之利的清净事物。
3、境的特征是对亲怨有情具有平等心的清净境。
4、行为的特征是通过三种布施而能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慷慨博施的清净施舍。
辰二、法施之修治:
…近善友,求正法所缘,
常发出家心,爱乐求佛身[爱乐求佛身:原译为“爱乐见佛身”。]。
开阐正法教。
5、亲近依止讲经说法的增上缘——善知识。
6、近取因是寻求三乘的正法所缘。
7、俱有缘是具足出家戒。
8、欢喜渴求获得所缘境究竟所修的佛陀法身。
9、加行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而开示、阐明正法教。
辰三、无畏施之修治:
谛语为第十。
10、通过说谛实语能救脱火灾水灾等畏惧,经中说这是一地的第十种修治法。
以上是一地的十种修治。如果懂得这样讲解,那么也能通达“意乐饶益事……”着重说明一地的布施度等各个地的所有修治均是着重说明那一地的波罗蜜多之理即印度藏地诸位智者承许的密意。尤其是也能了悟大经大论中宣说所有地虽然也实修其余一切波罗蜜多等的次第,但是一地着重是布施度等的意趣要点。
寅三、以能修甚深智慧修行之理:
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
对以上布施度所摄一地的这些修治,如果三轮有相执,那么就只是世间波罗蜜多,并不能成为出世间波罗蜜多。为此,所摄方便十种法以能摄的智慧证悟三轮自性不可得(摄持)就能断除后得有现等持明显的相执等,应当知道这就是能完全净化那一地的染污法障碍的修治。
丑二(说明其余地之修治)分八:一、二地之修治;二、三地之修治;三、四地之修治;四、五地之修治;五、六地之修治;六、七地之修治;七、八地之修治;八、九地之修治。
寅一(二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二地修治的本体就是能圆满二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三:一、饶益有情戒;二、严禁恶行戒;三、摄集善法戒。
辰一、饶益有情戒: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1、本体的特征:就是利益有情的清净戒律。
2-3、对境的特征:通过对有利于自己者感恩图报、对加害者尽可能安忍的途径来利益他们。
4、行为的特征:极其欢喜地利益有情。
5、意乐的特征:对有情怀有大慈大悲心。
辰二、严禁恶行戒:
承事敬师闻。
6、增上缘的特征,通过承事来恭敬亲教师、轨范师等上师。
7、学处的特征:对上师所说法义,要如理如实谛听,这就是守护一切学处的严禁恶行戒。
辰三、摄集善法戒:
第八勤施等。
8、二地的第八种修治就是精进奉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所包括的一切善法。
二地总共有以上八种修治。
寅二(三地之修治)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卯一、本体:
三地修治的本体是能圆满三地后得福德之断证的殊胜方便智慧。
卯二(分类)分三:一、谛察法忍;二、安受苦忍;三、耐怨害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