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也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修行人当初都是发一番好心来修行,但内在的品质并不坚固,所以很多都不可靠。里面不坚固、不成熟,就会变掉。这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到后面遇到各种事情时,就发现这个堕落了、那个退步了,或者已经不信佛改信外道了,或者娶妻生子做生意了,所以就变得跟以前根本不一样。初发心的菩萨多数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中,进进退退,很难保证不退。有很多修行人退堕下来,甚至堕入恶趣。所以得不退转是很难的事。

我们经常会讲到舍利弗的公案。当时他已经修得很不错了,也是在行菩萨道,但以一个乞眼的因缘——众生也是满恶劣的,给了眼睛,嫌臭扔到地上,还要踩两脚——他就觉得众生难度,再也不度众生了,干脆自己求解脱算了。这样,他就在六十劫里退了菩提道。

所以《涅槃经》上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结果则甚少。”就是讲:好比庵摩罗开花很多,结果却特别少;鱼肚子里的子非常多,能长成鱼的却特别少;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不可计数,真正入不退转位而成就的却很少。一入了不退转位,那就要成就了。但是这种人不多,凤毛麟角。大多数人上不去,不但上不去,还滚下来。大家看看周围的情况,就特别清楚。所以要通过一个易行的方式来达到不退转位。

只凭自力要修到不退转位,就好比一个人徒步行走千里,要一步一步地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而且不能退下,天天要努力,直到已经强化到不会再退步的程度,才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这很难达到。换一种方式,已经造好了大船,只要直接上船,顺风航行,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种方式叫“易行道”,因为有大船的力量可依靠。

总之,我们大家都应当让心主动地投入阿弥陀佛的愿海,来接受佛力的加持。一旦佛力入在心里,发生微妙的反应,就会被加持成不再退转的品质。就像一切炼钢的条件全部都具备了,只要把钢材放进去,很快就炼成坚固品质的钢,再不会变坏。这是比喻靠着助缘极大的强化作用,来使心达到不退的品质。

二、往生后,决定证得大涅槃

其次我们要讲到“定成正觉”,宋译里说得更详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也要从理上认识清楚:为什么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决定得到无上菩提?如果你真的深信这一点,那就会深信在净土是一生成佛,不会隔第二生。原因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做了保证,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以佛的慈悲心确实是在一层一层地为众生考虑。佛就是想怎么来帮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包括怎么横超生死,怎么得不退转,怎么速证涅槃。前面一愿是止息人我分别,现在进一步要达到远离一切分别。能认识“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八个字,就知道生净土决定成佛。

所谓“分别”就是思量、识别种种的事和理,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本来是个无分别的法,偏偏在这上面虚妄地分别人和法,这就叫分别上的迷惑。断了这个迷惑,就叫“无分别智”。前面我们说的绳蛇喻,那只是虚妄分别当中的一点,众生的虚妄分别是无量无边的。上面我们讲到,在把蕴当成“我”之后,就一直耽著“我”而起各种各样的分别。这一类的我执分别能够停止,那就出了轮回,出了分段生死。

而这里进一步说到“远离一切分别”。本来一切处都是这个真心,平等一如,你不要去妄加分别就好了。但这很难,众生偏偏要在无分别的法上起种种的分别,高、低、善、恶、美、丑、远、近、这边、那边……这就起分别惑了。落到真如理体上,确实是平等无别,任何时处都是这个本然的心。但是在这上分别人我和法我——即使去掉了人我的分别,还会有法我的分别,比如认为一根柱子、一座山、一辆车、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刹那等,这一个个的法都是实有的,每个法都有它的自体,然后在这上起种种的分别、取舍,这叫做分别惑。

现在弥陀本愿更深入的加持,就是使众生往生之后,能够远离一切分别。一切时处唯一是如如法性,不要妄起分别。如此寂灭了分别,就出现无分别智,会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没有第二种的。如果能透过此关,就会迅速证到涅槃。

也即分别上的迷惑都舍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归寂静,就开始契合涅槃的理体。远离了戏论,诸根寂然,就契合了涅槃。相续下去,恒时不离,也就成佛了。

这样,一切分别妄动全部没有了,不仅耽著人我所起的邪思妄念消除了,连缘着林林总总的法所起的一切妄念都没有了。因上没有了妄动,果上就没有生灭,所以就彻底远离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全分显发本具的三身、四智等功德,这就叫灭度,叫证大涅槃。因此,这一愿叫做“必至灭度”。

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即愿当来成佛,色身光明普照十方无数净秽国土。

法藏菩萨的大愿不是只救一个地球上的众生,不是只救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也不是只救东方、南方等局部地区的众生,而是要普救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那么,以什么方便来达到普遍摄受众生的目的呢?即发愿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佛土。如果这种光明有限量,最低不能照到百千亿那由他佛国,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极其惊人,因为这不是发愿成就法身无量光,而是发愿成就色身无量光。就法身而言,心性寂而常照,称为光明。以心性无量之故,光明则无量。诸佛都已彻证心性本体,都可称为无量光。而此处发愿成就色身光明无量,其用意是为能普遍摄取十方世界中的念佛众生,使之得以往生。总之,这是为利益无量众生,而誓愿光明无量。

在本愿的成就文中,讲到诸佛的光明,有的照到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乃至于照到一个佛国、十个佛国、百千佛国等,在量级上有很多差别。汉、吴两译中说到,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是源于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成佛时自然显现,不必预计安排。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魏译)。其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唐译)。

在吴译本中,有一段愿文:“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从中看出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的光明有炽盛、遍照、摄受利生三种妙德。

炽盛,指光明超胜日、月之光百千亿万倍,且胜过诸佛光明。遍照,指光明普照无数世界,令幽冥之处悉皆明朗。摄受利生为光明之德益:“见此光明,无不慈心作善”,即加持众生灭除其心中垢染、发起善心;“皆令来生我国”,指光明摄取众生,往生净土。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往生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