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常执品 第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设问:虽然死主随时都会到来,但是只有胆小的人才会怕死,而那些勇敢的人,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不会怕死而退缩。

答: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难词释义

顾:看重、重视。

未来:不是指后世,而是指今生中的未来。

自卖身:出卖自己,此处身的意思不是身体,而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命,对于佛弟子来说,即暇满人身宝。

颂文直解

如果只看重今生中将来的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利益,却没有顾及到生命正在逐渐走到尽头,这些利益的自性即是高际必堕,为了它们而出卖自己生命的人,有谁会称你为智者呢?

为了世间名利而出入战场,都不能算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敢于对治并最终战胜自己的烦恼和业力,并且摆脱了死主主宰的修行者。当然,那些为了利益众生而誓愿成佛的菩萨道修行者,则是更伟大的勇士。

自卖身的愚蠢

仅仅为了今生的享受而努力谋生的人,在智者眼里,就是愚痴的人。他的愚痴,体现在这样几个地方。

  • 为了高际必堕的享乐,贱卖了暇满人身宝。

20~50岁之间,是一生中最富有活力的时光,但是这都被花在了工作上了。人们用生命的代价去努力赚钱,等于是为了现世享乐的一点小利,把自身这个如意宝给出卖了。

现世的享乐不值得追求,因为它是坏苦,受高际必堕规律的控制,之后将感受苦苦。而在变坏之后,以前的享乐也就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像昨天的一顿美餐,能填饱今天饥饿的肚子吗?昨天的健康,能消除今天卧病在床的痛苦吗?在已经消退之后,曾经的“高”,就已经没有作用了。

而大家拥有的是暇满人身,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被称为是如意宝。如果生起了厌离今生的心,行善积德,那么下辈子可以上升到天界享福;如果生起了出离心,修行四谛十二缘起法门,那么就能获得小乘的圣果;如果生起了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那么有可能获得大乘的圣果;如果有机缘修学无上金刚密法,那么今生就可以成佛。而如果离开了暇满人身宝,那这些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所以现世的享乐与暇满人身的价值相比,就像是一根羽毛和一座须弥山的重量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为了像羽毛那样轻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现世享受,而把像须弥山那样重的暇满人身如意宝给浪费了,这是最最愚蠢的一场贱卖了。这个投入产出比就实在是太低了,完全是出卖自己、断送自己前程的做法,非常不值得。

大家现在就可以观察一下,你对未来的打算中,有多少是有价值的。你的着眼点在哪里,兴趣在哪里?在死主面前,对于世间暂时利益的追求,是否考虑应该要开始放下了。

二、功成名就后,无法享受。

人们用生命、用青春去赚钱、求名,等目标实现了的时候,往往生命也快结束了,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了。

在五浊恶世的人,前世积累的福报少,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不会求到多少功名。但有人会想,我没打算赚很多钱,只要达到我目前的一些目标就可以了。但是,作为凡夫,不能低估了自己贪心的力量,《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就是说,贪心不会因为满足而停止的,贪心只会因为对治而减退的。当你赚的钱达到了目标的时候,欲望会膨胀,你又会发明出很多理由,去赚更多的钱,这样它什么时候会停止呢?往往是等你赚不动了的时候,才不得不停下来。但是那个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剩下不多,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享受了。

有一个比较慈悲的出家法师,他在大城市里摄受了一些居士,曾经我到那个大城市去办事情的时候,法师就对我说:堪布,你一定要抽出个一天或两天晚上,到我那个居士的大别墅家里面住一下,在别墅里休息一下,给他种个善根。法师接下来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因为他很慈悲,跟他的弟子也很熟悉,所以他在我的面前,直接指着居士说:这个居士,十年二十年时间,一直不断地忙着赚钱,赚了很多钱,就买了这么大的一个别墅。现在他还要去上班,还要去赚钱,自己也没有住在这个别墅里面。这个居士只有买这个别墅的福报,没有享受这个别墅、住在里面的福报。因为他住不进来,一直在忙。等他赚钱赚不动了,他才会想要住进来。或许还没有到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提前告别人间了。我认为法师有很好的心,对居士很负责任,在我面前,当面就跟他说,要么你别买别墅,要么有时间住里面,要么用这些钱做一些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供养三宝、放生或者印经书等。这些你都没有做。用十年、二十年辛苦积累的钱买了别墅,自己又不住在里面,这就等于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的宝贵时间,换取了一大堆钢筋、水泥、木头及石头、砖等组成的有漏的房子,自己又不住,这样做值得吗?

在家的居士,一个月也拿不出多少工资,用积累了二十年的钱买了房子,最后五六十岁的时候住进去了,一辈子都是忙忙碌碌,闻思修的这些殊胜的因缘和机会全部错过了。老了学不动了,记不住了,糊里糊涂的时候才要来闻思修,这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而且临终时有可能最后悔的地方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闻思修。本来求法的道场、道友、僧团,闻思修等等的因缘都是很好的,说是要求学,求法,可是就是没有闻思修。我认为年轻人老了的时候,最遗憾、最后悔的地方应该就是这点。想想我自己15岁出家到现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吃了些苦闻思修的,现在还算满足。因为在我心里,有佛法的正见一直在感动我。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抓紧闻思修,反而喜欢去出头露面,做些这样或那样的形象上的事情,老了的时候肯定是最后悔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学佛法,反而去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的邪知邪见,这是最危险的。自己连佛法的正见都没有,还要去学邪见,根本利益不到别的众生,同时自己相续中的正见也退了,道心也没有了,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那么后世会堕落,或者是有可能转生为外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及时刹车,再不刹车就很危险了。同样,用自己暇满人身宝的生命,用青春的宝贵时间去赚钱求名利,最后确实能够暂时实现自己的世间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成真的享受时间太短了,马上要离开人间的时候才有这么一点,确实是非常不值得的。

人身真的很不容易得到,很长时间积累的福报,才得到这样一个暇满人身宝,遇到三宝可以闻思修佛法。除非今生修行成功,要么往生,要么即身成就,否则来生再想得到暇满人身宝,遇到三宝闻思修,再来自由自在地与大众一起共修,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要很愚痴地执著世间今生的一些小小的利益,浪费了暇满人身宝的价值,这实在太可惜了。

凡夫因为常有的执著在搞鬼,总觉得死离自己还远得很,即使七八十岁了,还一直在盘算着将来怎么活,就是不去考虑将来怎么死。但是寿命在一天天减少,往往仔细考虑好的计划还没等到实施,生命就已经走到尽头了。如果身体都没有了,你拿什么东西去执行那些计划,去享受那些功名呢?这种不顾寿命实际情况的做法,是非常盲目、愚蠢的。

三、在追求功名中,造下了恶业。

因为人们贪欲膨胀,不畏惧因果,所以在赚钱过程中容易造下很多杀盗淫妄、贪嗔等的恶业,后世将堕入三恶道之中,在地狱里受着无尽的苦。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这辈子的暂时利益不值得去追求,更不应该用暇满人身宝去交换。

出家人的亏本买卖

在家人不为死做准备,而去为子女、钱财等俗事忙碌,固然是愚痴的做法。对于出家人来说,也有不少表面上是弘法利生,但其实是为了今生利益的不理智的行为,这也同样在出卖自己的暇满人身宝。弘法利生当然好,当然要做,但是首先必须要修好念死无常。修好了念死无常,就会放弃那些自性是无常的、高际必堕的名闻利养,会真正认识到暇满人身宝的价值,会抓紧时间,好好利用这剩下的短短的寿命,去闻思修行和弘法利生。如果一个出了家的人,连佛法最基本的念死无常都修不起来,那他对寿命的常有执著就没有打破,对名闻利养就放手不了,这怎么可能会真心想去弘法利生呢?他所谓的弘法利生也只是一句空话,反而会变成追求名闻利养的一种手段,这就是佛在《楞严经》所呵斥的“裨贩如来,造种种业”。那么等死主不打招呼,突然降临的那一天,他也只能战战兢兢地随业力飘去了,这也是贱卖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宝,非常可惜!

大家反思一下,平时想得比较多的,是不是今生的享受,而对于死主这个今生的终极问题,就几乎不加考虑了。但是,享受是受高际必堕的规律控制的,是会失去的,而死主却是躲避不了的。如果把死主的“后罚无可治”一起考虑进大家的人生规划,那么很多的计划会改变,这辈子的很多世俗目标,会因此放下,现在就会开始努力杜绝恶业,积累善业。

戊三、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二、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

聚是因为因缘的积聚,散则是由于因缘的缺失。因为因与缘都在不由自主变异着,所以因缘所形成的结果,也必然就随着而变异。因此说聚合到了极点,就必然会分散。

这里的“聚”,是指财产受用、生命等的积聚,“散”,则是财产受用、生命等的散失。修习了聚际必散,是要放下对财产受用和生命等的贪执,将暇满人身宝用到闻思修行的正道上去。

己一、正说

设问:为了保护生命,积累财产受用等,即使是造罪业也是合理的吧。

答:

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

难词释义

自为质:将自己的后世异熟果报作為抵押品。

智者:已经断尽烦恼的圣者阿罗汉。

染:此处是对我的贪爱。

颂文直解

为什么仅仅为了自性为聚际必散的财产受用、生命等,而把自己作为后世异熟果报的抵押品,去做各种不善业?想必你已经肯定像智者诸阿罗汉一样,远离了对自我的贪欲烦恼。

此颂的重点,第一是不应该为财产受用去造种种的恶业,第二是不应该为保护生命去造种种的恶业。人生短暂,前世上供下施、持戒、发下善愿,以这些功德得到了今生这样的暇满人身宝,但是如果去造种种的恶业,这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是在以将来在恶趣中感受异熟痛苦为代价,非常的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