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常执品 第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当然如果修其他的殊胜佛法,也可以生起无常的坚固正见。不管什么正法,都是和无常正见相应的。因为在心中生起今天要死的无常正念,看破、放下对今世的耽著,这是一切修行功德的基础,是一切修行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那么即使表面上出了一辈子家,修了一辈子行,实际上他在真正的菩提修行道路上,一步都还没有迈出过,这是非常可悲可怜的。

但是死主是说来就来,不讲情面的,不会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宽延几天。到了这个时候,就见到他慌里慌张,手忙脚乱,开始后悔这辈子白活了,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好好利用过,没有好好珍惜过闻思修行的机会,内心深处没有产生过真正的信心,对佛宝、法宝、僧宝甚至没有好好顶礼过,会这样后悔得不得了。

在座的各位道友,你有没有生起了无常正见?有没有特别想闻思修的意乐?有没有今天会死的紧迫感,如果还没有的话,临终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追悔莫及?这样的问题,大家每天都要拿来提醒自己。

(三)最后体现在能有助于生起胜观智慧

修习死无常的作用,就是看破和放下今世,这样能够护持清净戒律,则就容易成就禅定,成就了禅定,就能有助于生起胜观的智慧。

对于无常的修法,大家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我等大师一切智智的佛在宣说第二转无相法轮和第三转善加辨别抉择如来藏光明的法轮之前,先说了四谛。那么在说四谛的最初,佛首先说的是苦谛;在说苦谛的最初,佛首先说的是无常。所以这个无常是进入圣道的最初关口,也是最关键的关口。大家要深深体会到这是极大的善巧,是极为紧要的地方。

本论的第一颂,是能轻松遣除修行障碍的最好方便。大家把无常修起来后,后后的修行都能顺顺利利地修上去,能真实地成就佛道。而且作为第一品的纲要,这是修学无常法门要获得的最根本的一个认识,非常重要,所以从不同角度,稍微作了广说。

下面圣天菩萨就从无常四际,来具体教授我们修习这样的殊胜法义:

丁二、广说彼如何修习轨理分四:一、思惟生际必死法则而修习无常;二、思惟高际必堕法则而修习无常;三、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四、思惟合际必分法则而修习无常。

无常四际,是诸行无常的四个显著特征。际,意思是到了顶点。生、高、聚、合,正是凡夫所希求的,最能代表凡夫的常有执著,它们发展到了顶点,也就是它们衰落的起点,这是它们的名言自性所决定了的。因此这些欲乐没有坚实,并不能满足众生的希求,带来的反而是苦,所以众生应该做的,是放下对它们的执著。圣天菩萨以理抉择这无常四际,来给众生开示无常的真相,使众生能如理观修,数数修行,现前无常修行的境界。

戊一、思惟生际必死法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其义;二、广说彼之理。

关于这无常四际的科判,都是说“思维……的法则而修习无常”。就是说修习无常,需要首先思维无常四际的法则,然后再数数地安住修。这里的思维是观察修,修习是指安住修。

思维是修习的前提,至少要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思维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如理。

如理就是按照正理,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自己去增加很多无关的内容。正理也就是这里说的法则。所以要思维无常,首先要抉择好无常的法则,也就是获得正见。抉择好法则后,再数数串习,通过安住修,就可以真正安住在这个智慧状态中,不会被常有执著染污自己的心相续。这样修习无常的境界就会成就。

偈颂或者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全都是用正理在作真实圆满的抉择,没有一句话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偈颂和科判,都是证悟的高僧大德从开悟智慧中流露出来的,都是能够开智慧的金刚句,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科判、偈颂的字字句句都是如意宝,字字句句都很重要,字字句句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状况,不是我们一般的世间人的思考的结果而形成的文字。因此如理思维的过程,就是佛菩萨在用正理在给我们开示,给我们作抉择,从而让我们产生如实正见的过程。

思维的第二个要求,是要把法义和自己的状况结合起来。

思维不是仅仅看文字的词句,不仅仅是想获得一点对于无常的知识性的了解,不仅仅是耳朵里听进去得到了一个传承,或者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修法内容就OK了。这就好像是看戏或者看电视一样,看完的同时,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些法义都是指导众生进行修行的,因此要把法义与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联系并对照,要如实地、如理到量地一一进行分析抉择,直到对自己的身心相续产生触动。这样的如理观修一定要到位,这是真正产生智慧的方法。

思维的第三个要求,是专注。

真正来说,每个人都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比如自己的精舍,或者家中的佛堂里,在打坐的威仪中非常专注,非常深入。仅仅积累一些无常的知识,泛泛思维了一下,这样虽然口头上是可以说一些无常的道理,但是对自己一点作用都不起,自己的身心状态还是老样子,仍然活在常执当中。

如果自己不这样进行有效的思维,别人讲得多好,学得多好,修得多好,对你帮助都不大。仅仅听一遍、看一遍是不够的。而且在平常的散乱心状态下是不能真正的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维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维,没有深入的思维,这样就永远不可能获得修行无常之后应该生起的功德,因而就不能安住于无常的状态中,就更谈不上解脱了。因此专注地思维,也非常重要。

这样思路清楚以后,就知道下面都是圣天菩萨为了给我们开智慧而进行的以理抉择,通过这样的的如理思维,我们心里的种种未知、邪知、不符合真实义的颠倒的疑惑全部可以断除。这时心里会真正生起以佛法正理抉择的非常断定的定解。如果忽略了这个思维,正见就起不来,然后修习无常当中的修就是盲修瞎练,由无常正见引起的境界就不会现前。

己一、正说其义

“正说其义”里的内容,是修行无常四际里生际必死的主要方便。“广说彼之理”,则是引导大家深入认识生际必死的具体方便。“正说其义”是略说,在略说了重点之后,凡夫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不合理的颠倒执著,菩萨们慈悲,再进一步进行广说,来帮助凡夫将这些疑惑和执著彻底地断除。

生际必死中的生,就是从母胎中出生,指婴儿呱呱堕地。凡夫觉得,一切世间的快乐,都是因为生才会拥有,所以生是世间生活的希望。所以对自己的生日,人们都觉得要好好庆祝,对子女的出生,也满怀欣喜和期待,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开始。但是生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生到底是不是世间生活的希望?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生际必死,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来具体认识这个世间的基本无常规律,来法随法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三界中所有众生,都受着死主的主宰,但是死主只在命终的时候才到来,因此,在这之前,众生只要还存活着,就不必畏惧死主。

答: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难词释义

随:是被控制、被驱使。

他:是指老、病、衰等在存活中出现的现象。

行:行走,指在存活中一天天过日子。

随他行:是指存活是被老、病、衰等驱使而行。

本性:这里不是胜义本性,而是名言本性。

现见:可以明显地见到,现见的内容,包括第三句和第四句。

颂文直解

众生是为了死,才先有生的。在中间活着的时候,众生又被老、病、衰等驱使着,根本没有自在可言,且最终都被老、病、衰等交付到了死主面前。这就是所谓名言中存活着的本性。以此观察,可以现见到所谓的生,仅仅是为了死而已,而根本不是为了存活。

此颂的第一句是所立,后三句是能立。其中出现的三个“为”字,以及“随他行本性”、“现见”,是理解本颂的关键之处。

三个“为”字并不是重复,它们是必须有的,没有的话,关键的问题就没有办法抉择。“随他行本性”:他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是本性,要如是现见,“现见”是让我们见到的,是本性上随他行,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如果我们没有现见,就是处于被邪见迷惑的状态,尤其不高度重视无常观的修行人,就会处于放逸、懒惰、懈怠中,或者是处于常有执著为主的种种不好的颠倒妄想中。如果真正如理思维抉择就会如理现见,确实是为了死,而不是为了生。所谓的“生”的真实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何理解“为死故而生”

凡夫认为生是为了存活,而圣天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是为死,不是为存活。

凡夫是必定要死的,而死是怎么来的呢?无生当然不会有死,有出生了,才会有死。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凡夫死过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先有了生,之后一步步发展形成的,如果没有了生,那死也就不可能产生了。也就是说,生的结果,注定了就是死,所以圣天菩萨说“为死故而生”。

仁达瓦上师的注释中对此用了做饭这个形象的比喻。不管做饭的过程有多复杂,结果就是为了吃,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做饭称为“做吃的”,同样,众生所谓的活着,最后的结果都是死,所以不管在做什么,只要目标是今世的欲乐,那其实做的都是死的事情。因为这些欲乐并不坚固,并不恒常,到死的时候,都要失去,什么都不会让你继续带走。所以这样的存活,没有丝毫可以信任之处,人们不应再以希冀存活来欺骗自己。

《本生经》中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意思是说,国王啊,人从入胎的那个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一天中,他都刹那不停地在走向死。“全无暂息”,是说没有一刻停止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死走去。这不仅仅是指做世间上的俗事,也包括闻思修行等佛事。就像大家现在在听法,听法的过程中,死也在越来越接近。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还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比如尽管“为死故而生”,死主来了,生命就会这样结束。但是死主现在还没有到,在死主到来之前,还有漫长的存活时间。这段存活的时间应该还有快乐,应该还可以放纵,还可以享受,不必要特别恐惧,不必要特别不自在,不必要有特别的紧迫感而进行精进的闻思修等等。因此会给自己安排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安排放松的时间,甚至朝山、逛街、旅游、睡个懒觉。尤其是不上课的那天,因为放假了,自己也要给自己放假休息,找道友串串门聊聊天,觉得这些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的类似这样的放纵的想法都会出来。这些借口、想法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每个人要充分地反省,充分地认识到这些想法的完全颠倒不合理性。以下用教证来看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