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常执品 第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下面这个偈颂,提婆菩萨告诉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子女也并不是不辞而别的,还是有表示的。

唯由愚痴故,不知子行相,

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

颂文直解

子女已经以无言的行相表示了即将要去往后世,但是纯粹是因为你自己过于愚痴的缘故,才对此不知道而已。他要去往后世的种种的相,要知道早已在一刹那一刹那连结而形成的衰老样子中表现出来了。

释义

任何人只要有出生,就必然会有死。你生下了子女,就要接受他们终归要死去的事实。随着年纪越来越增大,子女开始生出皱纹和白发,这些赴死的迹象都在父母的眼识中如实、清楚地呈现出来的。但是众生的第六意识对常有的执著特别厉害,所以这些变老的迹象都被忽视了。即使子女也都已经步入老年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还往往依然还是小孩,还没有长大,还需要照顾,还要经常被教训等等。所以,一旦子女被死主执行了死刑,父母就难以接受。其实这就不能怪子女不事先和你打招呼,不能怪老天不公平,而是要怪自己不善于观察了。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当中也讲了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位父亲让他的儿子外出去办事。当儿子要出门的时候,父亲倒反而伤心起来了,这当然是不应该的。让孩子去办事,这是父亲决定的,因此当孩子走了,就不应该伤心。同样,孩子是父母生的,那么孩子的死的结局也是父母生下孩子时,就注定要发生的,所以也不应该伤心。

世间的有些凡夫众生,不是真的有慈悲心,不是真的有善良心。他的一些苦就是颠倒的执著,是莫名其妙的,并且是没有利益、没有功德的,没有能够给自他带来任何安乐的因素,但是他还是要这样做。这就是众生过于愚痴的结果。所以应当对世间这些做无意义的悲痛之举的众生产生悲悯。他的愚痴太严重,要去开导,要一一地介绍无常的真相来让他远离无意义的悲痛。

设问:即使子女的衰老已经表明他们要死去,但是父母因为对子女过于贪爱的缘故,还是会产生难以忍受的巨大悲痛。这是很多凡夫父母的观点。

答:

如父爱其子,彼则不如是,

世间向下行,故难生天趣。

难词释义

世间:世间分为器世间和有情世间,这里是指有情世间,也就是世间上的人们。

向下行:就像水往下流一样,在三恶趣逐渐向下走。

生天趣:这里指投生到高处,也就是投生到善趣的意思。

颂文直解

比如父亲心中喜欢、贪爱着子女,但子女对父亲却没有生起如此的爱。由于无意义的贪爱,世间人们在三恶趣不断向下走,是故不用说获得解脱,投生善趣也很难。

释义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那更何况是人呢。贪爱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天性。同时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最贪爱自己,但是子女呢,他们对父母的贪爱,比起父母对他们的贪爱,就要小得多,而且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对父母的贪爱,会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今时代,这个问题是非常明显的。

子女在不懂事的时候依赖父母,父母提供了衣食住行和安全等一切的保障,这时父母是第一位的。但是当子女有了自立的能力之后,就想要摆脱父母,想去独立生活,交往新的朋友,这时朋友是第一位的,父母退到第二位了。再过几年长大了,就脱离了父母,和一个几年前还是陌生的异性,组合成了新的家庭,这时爱人就是第一位的了。等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就开始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全身心地养育子女,这时孩子是第一位的,爱人是第二位的,父母最多只能排到第三位。

父母对子女的执著,会使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造下很多恶业,所以父母转生到三恶道去的可能性极大。同样,子女因为不感恩、不回报父母,因此也将投生到越来越差的地方。所以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贪爱的执著会使众生投生到越来越差的地方去。

所以学这样的无常的法门以后,做父母的都要清楚,孩子的死是注定会发生的,父母再悲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如果父母眼光更长远一些,能够看到子女后世的趋向的话,就不应该为子女的死而悲痛,而应该为子女死后投生到恶道,甚至地狱之中而悲痛。父母应该以真正的善良心,以悲悯心来超度子女,能做到这样那就很好。因为子女的这个结局,本来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变的。子女投生为人,如果能行善修法,就能利用这次得人身的机会而永远出离轮回的苦海。但是父母没有培养好子女,使子女不知感恩,不知孝顺,不懂得因果道理,从而导致死亡后去三恶趣中受苦,这才是真正应该悲痛的地方。

而且,感受丧子之痛的父母,应该仔细考虑一下,如果这个孩子一直不顺从你,那你还会对他有那么大的执著吗?会那么特别为他的死而疼痛吗?会那么特别爱他吗?而即使孩子顺从你,对他的贪爱其实也是不合理的。圣天菩萨在下面的偈颂中,就从这个角度继续来点醒陷于迷惑的父母们。

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

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

颂文直解

若观察时,对于不随顺自己的孩子,则根本都不会有所谓的爱,因为这并不是自己贪爱之处的缘故。如果子女随顺了自己,那么这时对他们的贪爱也不合理,因为这种贪爱,实际上是对于子女随顺自己的酬报的贪爱。这就完全像一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一样,故对子女的贪爱贪执毫无实义。

释义

随顺,就是众生满足了“我”的贪心,因此,众生都喜欢那些能随顺自己的人。父母也一样,不例外的。颂中的“唯”字,说明父母贪爱的生起,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希望子女以随顺作为回报。这说明父母真正爱的,其实并不是子女,而是那种从子女那里得到的被顺从、被重视的满足感。这样的贪爱,就是父母将爱卖给子女,子女则用随顺进行支付,这和做生意有什么区别呢?圣天菩萨太有智慧了,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开导我们,让我们断除颠倒的执著。

那么做生意呢,自然就会有赚有亏。父母从子女的随顺中得到满足,就感觉是赚了,这样就很高兴。如果子女不随顺父母,父母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那么父母就会觉得亏了,觉得付出的爱不值得,这时心中对子女的贪爱就会消减,甚至会演变成嗔心。

这次4·20雅安地震中的一件事情,就很说明问题。地震发生时,雅安市雨城区的小李先跑到二楼救下了9岁的儿子,然后再跑去对面的房子救年迈的父母,这时父母已经被坠落的砖块砸伤了。父母对儿子不先来救他们感到很生气,很长时间都不和他说话。尤其母亲,不管小李如何激动地解释,都背对着他,不理不闻。这就是父母觉得没有被随顺、没有被重视而产生了极度的失落,由贪爱不满足而生嗔的表现。当然,儿子马上找车把父母送到医院,并在医院里嘘寒问暖,端茶递水,并且不断激动地向父母作解释,这才慢慢让父母相信自己是被儿子重视的,是被儿子随顺的,这样他们受到伤害的对“我”的贪心又会渐渐得到了恢复,获得了满足。

父母的爱,是被称为人世间最伟大的,但如果连父母的爱都是一种交易,那么其他的一切贪爱,比如男女的爱恋、朋友的友情等等,就更加是一种交易,是一场买卖了。男女的爱恋,交易的是什么呢?主要的当然也是随顺,另外还有相貌、家庭背景、财产、性格等等。朋友的志趣相投,其实也就是相互之间的随顺,除此之外,朋友还会作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的交易。

现在世间上所颂扬的爱,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贪爱,二是慈爱。贪爱的本质纯粹是贪心,贪心是我执所产生的烦恼,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因此是需要对方付出的,这就是一种贸易。而慈爱的本质是清净的慈心,慈心是消减我执而利他的表现,是真正地利益他人,并不希求回报。

但是现在世间上所颂扬的这个爱,不管是手足之情,还是友爱、母爱、父爱、恋爱、爱情等等,都唯一是贪爱。贪爱是自私的。自私说明你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而并不是被爱者的感受。比如父母都说爱孩子,但是通常都会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头上,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会对孩子乱发脾气,而不习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即使是像穿衣服这类小事,父母也要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更不用说一些重大的决定了。男女之间的爱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是爱对方,其实是想要占有对方、控制对方、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这种所谓的爱,会对对方造成压力和负担,最后变成累赘,从而酿成各种各样的悲剧。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讲到一个公案:曾经有一个国王,他非常宠爱的一个儿子死了。大臣们不敢直接告诉国王,只得婉转地说“他变僵硬了”。而梵语中“僵硬”这个词,又有反叛的意思,国王误解了这句话,以为是儿子要叛乱,因此勃然大怒,要前去捕杀。这时大臣只得说“他已经死了”。国王因此就感到很欣慰,高兴地敲起了一面大鼓。

大家应该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事等之间的关系,有多少是出于贪爱,有多少是出于慈爱。如果是出于贪爱,那么应该放下贪爱,改变交易的性质,使之逐渐转变成慈爱。所以现在不是要加强贪爱,而是要学会放下贪爱,这个相当重要。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佛法的引导的的确确就是让人们真真正正地离苦得乐,真正地开智慧,断除烦恼。佛法的引导都是以大平等心做指导,让自他在内的一切众生,包括在世的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及亡者,所有的众生的身心相续上,今生、来世以至于生生世世,不出任何损害,不出任何苦恼的问题。佛法的引导完全是自利利他的,是用智慧开导我们,让我们真正修离苦得乐的法义。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善良心和慈爱心生起来并得以坚固,一定要压制自己的贪爱心,尤其要学会放下贪爱心。不管是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还是同事、道友等等,彼此因贪心引起的贪爱一定要放下。放下贪爱才会有修行,放下贪爱才会有真正的自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