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常执品 第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第二、学修要结合自相续

大家知道,一切经论法宝的圣言,都是让众生进行修行的教授。既然是关于修行的教授,学习时就必须要结合自相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教授,运用这些教授。这就需要善于反思,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

经论中要么是从反面来指出、断除凡夫的缺点,要么是从正面来传授正见,因此,反思也同样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一)反思自己的缺点。当经论中指出凡夫缺点的时候,就要反思这类缺点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并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如这一品的品名是“破常执品”,那就首先要反思自己心中有哪些常执?自己把它们执著为常有的理由是什么?本论的偈颂,是圣天菩萨根据众生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来展开的,这从偈颂之前的设问可以明显看出来。根据设问,就应该反问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存在着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这样就为学习偈颂做了准备。在学习偈颂时,也要结合自相续进行反思。

比如在学习“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时,就要反思自己对今世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为什么有那样的计划?自己有没有认识到生命正在耗尽?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正在自卖自己的人身?自己是否承认这是愚痴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会做这样愚痴的事情?又比如在学习“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的时候,反思自己有没有在造恶业?是否认识到了这是在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这样是否是一种鲁莽的做法?自己原先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安危,而放纵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二)检验自己的见解。当经论在作正面传授的时候,要先来检验自己的心中,对相关的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以及为什么有那样的见解,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接受教导。比如学修“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此颂,就要结合讲记,来反思自己认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家立业、为了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的存活,还是为了最终难以逃避的死?自己那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另外,存活的世俗本性是什么?是及时行乐、创造美好的未来等等吉祥的过程呢?还是在老苦、病苦的驱赶下,奔向死的不吉祥过程?还有,现见到的各种现象,是在增上众生的健康、长寿等现世的安乐,还是在为死做准备工作?

所以这些偈颂,都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加持,足可以让我们走向解脱道精进闻思修。现在大家学的法,说多确实不多,相比于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三藏法师,学得当然很少,佛陀宣说的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教典很多都没有学过。但是说少也已经不少,一年到头每个星期都不间断地在学一些、看一些、念一些咒等等。如果没有将佛法和自相续结合,心里就会不踏实,而如果和自相续结合了,效果就会非常好。而且这样在内心中还会真正认识到,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度化众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广转法轮,让众生闻思修佛法,并且会感觉到上师和佛菩萨真正是导师,加持非常大,恩德也非常大。

第三、学修时要如理观察

佛法的智慧,都是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必然结果。而凡夫的愚痴,都是未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结果。因此学习时,要抓住如理观察这个核心。

如理观察,要抓住三个要点:观察的内容、观察的视野、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的内容

观察的内容必须要确定,并且在思维和研讨中不轻易变换,否则就会像猴子掰玉米那样,忙碌半天,而仍然一事无成。

(二)观察的视野

如果观察的视野越开阔,那么看到的现象就越接近事实,得出的结论就越正确。比如,如果能用宿命通,或者借助比量推理观察到前世,那么就可以消除常见和断见。又比如,如果能观察到横遍十方的无数众生,在轮回中互相之间结成过亲友和怨敌,那么对众生的平等舍心就自然能够生起。

在世俗谛中,世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因此对世间事物的观察,也应该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符合世俗真相。凡夫的视野狭小,通常只看到眼前的这段非常短暂的时间,并且想当然地认为,眼前的状态,是会一直延伸,不会改变的,虽然他一直见到的,都是无常迁变,也隐隐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寿无疆,但是这种无常的智慧,几乎没有在他心里产生过作用。这就是一般凡夫常执的表现。

如果将轮回比喻成一条长河,众生比喻成河水,那么河水是不会停留的,是注定不断流下去的,后面的河道,是不可能和当前是一样的。但是有常执的众生,会产生一种错觉,会觉得眼前的会延续到永远,这相当于把某一段流经的河道,当作了全部的河道一样,这种错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现在自己还“活着”,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一直活下去,虽然他也知道人总归是要死的,也看到周围的人在不断地死去,但是这种理智很少发挥作用,很少能让他把自己和死联系在一起。即使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已经是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也还是想当然地认为,眼前这种日子虽然不理想,但还是会继续下去的。这就是非常主观、愚蠢地将眼前的感受执为常有的颠倒常执。

因为凡夫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状态会延续,所以就没有后顾之忧,觉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就会去追求各种欲乐,浪费难得的人身。这样当死真的来临,眼前的状态无法再持续下去的时候,他就会充满惊恐,并且手忙脚乱,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随业风漂泊去了。

我们再来看这两句:“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很多人只看当前,认为死主只在今世的最后时刻出现,现在还没有出现,所以死主就被忽视了。但是如果眼光放远,预见到此生的死,那么偈颂的意思就比较明显地呈现在心里了。如果眼光再放远,以整个轮回为背景来看,那么更加可以见到在人道中,众生“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暂,才刚出生为人,很快就被老、苦、衰等驱向死亡,结束了一期生命;与此相反的是,在地狱之中,众生的寿命就非常长,地狱众生的出生,就是为了漫长时间的受苦,而不仅仅是为了死。

如果从无量众生的角度,看到所有众生在人道中都是“为死故而生”,那么这种规律就可以更加明显地见到了。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的现象。

再来看“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如果也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无量众生上看,那么死主作为三世主的地位,和无教者的特点,就更显得一清二楚。这样安然而睡的愚蠢也就更加明显。

(三)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观察缘起。缘起是一切有为法最根本的规律,抓住这个规律,就能找到有为法的真相。

具体来说,在学习的时候,法义中提到的每个要点、每个名相,都要对它们的前因后果去深入地作一番思维,这样就能对它们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也能对它们所表达的完整法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我们还是拿“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这一颂来举例说明。在这一颂里,就要对生、死、随他行这三点的前因后果理解出来。先来看“为死故而生”。生是死的前提条件,有生才有死,而死是生的最终结果,无论经过怎样的“存活”过程,最终无一例外都是死。从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生”的使命,就是最终赴死。再来看“随他行本性”,老、病、衰等苦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使人的生命力减弱,这样死亡就更加接近了,所以说“存活”本性,就是随他行。

又比如“老病可治故,汝无畏死者,后罚无可治,汝极应畏死。”这里要对老、病,以及畏死的前因后果理解出来,要分析老和病为什么可治,死为什么就不可治。老和病是死的过渡,是一种过程,是死的前提。轮回杂染的业,先感得的是老、病的果报,这是可以治的,死是老、病的最后结果,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在学法的时候,就要这样对自己的心做思想工作,要和它商量,让它明白、让它接受、让它相信、让它如理思维。这样思维之后,不管是自己将死,还是家人的死,都能够坦然接受,并且会提前做好积资净障的准备。

经过将法义和自相续紧密结合,以及抓住了如理观察的要点,学法者自己就能得出符合法义的正确结论,这样自己会被法义折服,法义也就会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有了这样的定解之后,修行就会主动、积极地进行。

第四、座上与座下都要精进

无常教言的窍诀已经得到了之后,接下来就要珍惜这些教言,认真地去思维和串习。可以分座上和座下两种方式。《增壹阿含经》中导师佛陀教导了座上修行的方法:“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死。”这几句话非常关键,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佛陀这样的教导去思维和串习,能很快生起相应的功德。

如果“系念在前”还比较困难,那么可以在座上一遍遍地研读讲记、静心思维,在有心得之后,放下法本,进行系念、串习。在对法义逐步熟悉之后,就应该达到不看讲记,就能通过忆念偈颂,而回忆起讲记中所说的要义。这样的思维和串习,能获得很深的体会。

座下指平时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这时主要是根据座上的体会,结合座下当时的环境进行思维和串习。比如见到亲友,应忆念起“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知道凡夫之间,能够彼此维系关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各自都为了获得对方的随顺,因此每次见到亲友,都要减少对亲友的贪执,而增上佛菩萨那样无条件的慈爱。

凡夫容易忘失正念,因此在座下的时候,要有意地创造念死无常的环境。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就给我们做了个示范,他老人家佛堂里,就写了一个非常大的“死”字,挂在墙上,以此来帮助提起正念。高僧大德的这些好方法大家应该效仿。大家可以在墙上挂上一个“死”字,也可以找一些有关死的图片,比如,人死亡的样子,以及殡仪馆、火化炉等的图片,挂在佛堂的墙上、放在桌子上,或者设置成电脑和手机的壁纸,还可以提前把骨灰盒买好,放在床头。趁现在还“活着”,应主动去殡仪馆看看,预先了解一下,今后自己的身体是如何被处理的,也感受一下人们生离死别的悲痛。大家还应该多和家人、道友谈谈死的话题,比如一旦检查出自己患有癌症,该怎么办?如果检查出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又该怎么办?如果突然遭遇交通事故,自己半身不遂偏瘫了,那怎么办?如果现在到了临终时刻,如何处理自己的房子、存款等的财产?死后的骨灰如何处理,是葬在墓地,还是洒到山上、河里?经常讨论这类话题,就能增长念死无常的气氛,有助于提起念死无常的正见。以前很多声闻缘觉种姓的修行者,就经常去尸陀林观察生死轮回的因因果果,在那里能够没有任何障碍地看到生死轮回的面目,所以能看破放下,一心修解脱道。

随念死无常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法,本品的窍诀式引导也是随念死无常无比殊胜的方便,如果本品的法义修行到位了,那么后面断除乐、净、我颠倒执著的修法自然就能成就;如果对本品的法义只是泛泛地闻思一下,没有产生充足的修行动力,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不会有多少收获。

这以上是以第一品为例,将学习的方法作了一个介绍。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