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因此,不论在家、出家都要寻求出离。在家人生活要简单化,应当一心向往解脱,抓紧时间修行。否则,短暂的人生中,如果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世间八法,后果决定和公案中的弟弟一样。可以观察自己:一天有几个念头是缘正法,所想所行有多少是利益众生、出离世间?有多少念头是耽著世间八法、追求世间享受?须知这些都是非福业、是恶趣的因,如此衡量自身,一天有多少非福业,一年、十年有多少……。可见,如果颠倒取舍,以人身造作黑业,则连畜牲都不如。因此,应该放低家的位置,将法放在最高位,这样才具有修解脱道的条件。

出家所为是为了求菩提、求解脱,否则,虽然外相上剃发、披法衣,心中却一直执著世间八法,这和在家有何差别?《禅林宝训》中说:黄龙禅师和文悦禅师一起在湖南行脚时,看到一个出家人出门,雇人挑很重的箱子。文悦禅师很吃惊,皱眉呵责:“你这样放不下家中物,还拖累别人,不是太劳累了吗?”意思是说执著财物、名利,不是出家的本分。

卯三、当如是发愿分四:一、出家也须知足及安住阿兰若 二、应当欢喜行持头陀行 三、须如古德发愿般随学 四、发愿观修无常并串习无我

辰一、出家也须知足及安住阿兰若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

又应发愿仅仅依靠粗劣的衣服、钵盂,乞食而活,知足少欲,在远离尘嚣的寂静处净自烦恼,成为他人的供养处。

“粗劣衣钵”:朴素的衲衣、钵盂。

“乞活”:仅为存活而觅求衣食,并非为贪享受。出家人吃饭时,应当对饮食作药石想,只为延续生命而受用衣食,目的是为了修习梵行。

“知足”: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能解决温饱即可。乞食时,别人给什么都心满意足,不会挑剔。

“远离处”:寂静处,梵语阿兰若。住于寂静处是为了净除心中的烦恼。

“为他供处”:即心中祈愿“为报答施主的供养恩德,我应当善自修行,给他们种福田”。

以下补充有关“粪扫衣”等的资料,以便理解出家生活的清净、高尚。

“粪扫衣”,《十诵律》中说有四种:一、冢间衣,即包裹死人、弃于坟间的衣服;二、出来衣,即包裹死人再施予比丘的衣服;三、无主衣,即聚落中,于空地无有所属的衣服;四、土衣,即扔弃路边、坟间或垃圾堆中的衣服。像这一类人所不要的破旧衣服,或者碎布洗净后缝成的衣服,称为“粪扫衣”。

《毗婆沙论》中引佛语说:“粪扫衣,少、易得、无罪。”世友尊者解释:不必费力便能获得故,非多人受用故,称为少;随时随地能获得故,称为易得;佛开许故,智者受用故,称为无罪。此论还说到穿着粪扫衣能得十种利益:一、惭愧;二、防寒、防热等;三、表示沙门仪法;四、天人恭敬;五、无贪好;六、随顺寂灭,无有烦恼炽燃;七、自造恶业容易察觉;八、无需其它饰品庄严;九、随顺八圣道;十、精进行道,心无染污。因此,粪扫衣是比丘所穿衣服中最高尚、殊胜的衣服,超过华贵好衣,因为它能使人离贪,与法相应。

“钵器”:梵语钵多罗,译为应量器。即饮食应量,钵不能过大,一般以铁或瓦等制成,颜色须朴素。使用钵也是为对治贪心。

“家家行乞”:挨家挨户地乞食,不加选择,乞毕即返,不留恋、观望。

乞食有多种利益:一、降伏我慢;二、不贪口味,不论他人布施何种食物,都不执著;三、专心修道,不必为营办饮食而浪费时间;四、令见者生惭愧心,意即出家是为了度众生,而度众生首先必须断烦恼,断烦恼又必须修苦行,如果自己如法而修行,能使一般人见而心生惭愧。他们见出家人乞食,会想:“为度众生如此刻苦,我们怎么能贪口味、图安逸?”由此使他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因此,乞食对众生大有利益。

“阿兰若”:译为远离处、闲静处。天台大师云:“不做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也有译为无诤,即居住之处不与世人诤论,也就是离开聚落五里的地方。肇公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竞争产生于人群中,无诤出于空闲寂静处,因此佛赞叹住于阿兰若。)”

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

如《七童女因缘论》说:何时我能剃除须发,持粪扫衣,安住在寂静处修行?

“目视轭木许 1 ,手执瓦钵器 2 ,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

何时我能目视前方一轭木许处,手持钵盂,无有讥毁地挨家行乞?

“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何时我能不贪利养、恭敬,净除如棘刺、污泥般的烦恼,成为村人供施处?

烦恼能伤人,喻为刺;能染污内心,喻为泥。

古德事迹:

宋代真净禅师住持宝宁寺。一次,王安石供养白绢。禅师问侍者:“是什么?”侍者答:“纺丝罗”。又问:“有何用途?”答:“能做袈裟。”禅师指着身穿的布僧伽黎说:“平常披此衣,别人见了也不嫌弃。”当即令人送入库房,估卖供僧。

宋皇佑年间,仁宗召怀琏禅师至化城殿开示佛法,赐号大觉禅师。禅师持戒谨严。一次,皇帝遣使者赐予龙脑香木做的钵盂。

禅师当着使者的面烧掉此钵,说:“佛法穿坏色衣,以瓦钵吃饭,此钵不如法,不应使用。”使者回奏,帝赞叹不已。

唐代大梅山法常禅师,得马祖即心即佛的要旨后,隐居深山,无人知道。一次,盐官写信召见他,师谢绝不去,回偈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1、目视轭木许:走路时,眼睛不能看得太远。

2、瓦钵器:用瓦做成的、很简单的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