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 。】

由“于诸小罪见大怖畏”一支显示无穿缺尸罗清净。

“于微小罪见大怖畏”:现行毁犯学处,称为“罪”;毁犯之后,稍用功力便能还净,称为“微小”。如何于彼见大怖畏呢?即应观想:我不应以此毁犯因缘,而不得预流果、上学果、阿罗汉;我不应由此而接近、前往恶趣,或者由此而为自呵责,为大师、诸天、具慧同梵行者以法呵责;我不应由此而恶名流布。总之,对于由毁犯因缘能生现世及未来种种苦果,见大怖畏。由此,对小学处及随小学处,纵遇命难,也不故意违犯。如果某时某处忘失正念而有违犯,也立即如法发露而还净,称为“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显示无穿缺的尸罗清净”,即微小罪也无染污。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由“受学学处”一支显示无颠倒尸罗清净。

“受学学处”:在最初受取具足戒时,从戒师处听闻了少分学处体性,又从亲教轨范师处听到其余别解脱经。自己立誓修学所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学处。又随从其他常作讨论、交往、关系好的人,听闻学处。又在半月诵戒常念别解脱经时,听闻所学学处,自己誓欲修学一切。由受学一切学处,称为“获得别解脱律仪”。

此后,学处方面已善巧者,能不违犯;如有违犯,随即如法忏悔;如果有学处还没有善巧,还没有了解,由于先前誓愿受持的缘故,能够在现在求受善巧,有欲乐寻求了解,向亲教师或轨范师请问前面所说的学处。在已得善巧和了解后,遵循所传授的教诲不增不减地受学,能无颠倒地受学尊重和似尊所说学处的文字及意义,称为“受学学处”。

巳二、定学自性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心住”,即四静虑或四禅。这是现前安乐而住的缘故,称为乐成就,是为心学。

《瑜伽师地论》云:“(静虑)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

巳三、慧学自性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上面所引《梵问经》云:“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四”,指苦集灭道四谛;“各四行”,即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有因、集、生、缘四相,灭有灭、静、妙、离四相,道有道、如、行、出四相。了达四谛有这十六种行相,即是慧学。

“慧学”即修所成慧。对于无常等十六行相有了达深浅的缘故,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诸位,修至无学道时,慧学即是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

卯四、将于下文宣说定慧二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

如果是宣说引导寻常中士的正道,此处应详细解释在戒、定、慧三学中引导的道理。然而,在此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中,仅仅着重讲述导入上士道的方面,因此修习止观的心学与慧学在上士道时再作广释。此处不赘。

卯五、宣说戒学分三:一、护戒之胜利 二、不护戒之过患 三、如何学修

当略宣说学戒之理。

此处不宣说定慧二学,而仅简略地宣说学戒的道理。包括三方面:一、护戒的胜利;二、不护戒的过患;三、如何学修。即宣说如何修学净戒的方法。

辰一、护戒之胜利

此中最初当数思惟尸罗胜利,令其至心增长欢喜。

此中在最初学戒时,应当数数思惟尸罗的殊胜利益,使自己至心增长对持戒的欢喜。

数数思惟利益是因,增长欢喜是其作用。

如《大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

“如”是以经中所说为例,数数思惟尸罗胜利。

《涅槃经》说:戒是趣入一切善法的阶梯。或者说,戒是趣入五道十地的阶梯。

“戒是根本,犹如地是树等根本。”

戒是一切功德的依处,犹如大地是一切花草树木的所依。

“戒是一切善法前导,如大商主是为一切商人前导。”

戒是一切闻思修善法的前导,如同大商主是一切商人的前导。

法王在制定纪律时,将守持净戒放在闻思修之前,也是依据此理。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释幢。”

戒是一切善法从违品中取胜的法幢,犹如帝释天的胜利幢。

“戒毕竟断一切罪恶,及恶趣道。”

戒能毕竟断除一切罪恶及其果——恶趣。

此处,“一切罪恶”是因,“恶趣”是果。《无贪子请问经》云:“具有净戒者,不生于四处,无暇无佛刹,恶趣蔑戾车。”

“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罪恶病故。”

戒如药树,能治疗一切罪恶大病。(雪山有一药树,能遣除各种身体疾病。)

“戒是险恶三有道粮。”

戒是险恶三有道路中的粮食。

就像缺乏粮食,则无力行走;缺少净戒,则不能从三有险处往诣安乐道果。

【“戒是甲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故。”】

戒是甲剑,能摧伏贪嗔等烦恼怨敌。

戒如防弹衣,能遮止烦恼侵入;戒如利剑,能破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