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中士道·除邪分别
1、 遣除邪分别: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2、 何种不舍生死应当舍弃?何种不舍生死应当随学?何种厌患生死应当舍弃?何种厌患生死应当随学?
3、 如果菩萨和声缘一样厌离生死,那有什么超胜于声缘之处呢?如果超胜于声缘,菩萨的厌离生死和声缘的厌离生死有何不同呢?
4、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此处说需要厌离世间,两种观点如何融合呢?
5、 以什么理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极应厌患生死极应灭除生死?
6、 解释文义:
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
7、 解释颂义:
(1) 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 ?
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 ?
(2) 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 ?
(3) 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
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
8、 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损害根本。
9、 为什么破除烦恼需要依赖修习无谬圆满之道?
10、 解释语录涵义:
现是从畜分出之时。
11、 你是如何理解“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
12、 以你的体验和观察说出居家的过患。
13、 解释四句体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
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脱正道
1、 解释颂义:
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
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2、 为什么说“不思业果戒不能清净”?
3、 解释句义:
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4、 为什么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粮麦上,一切都围绕戒呢?
5、 对于烦恼忍受将会导致何种后患?
6、 解释颂义:
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
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
7、 破除世间怨敌和破除烦恼有何不同?
8、 阿底峡尊者见人必问:“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 解释颂义:
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
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 ?
10、 慢烦恼有哪些过患?
11、 解释颂义:
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
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骄慢。
12、 分别说出对治以下烦恼的方法:
(1) 痴 (2) 贪 (3) 嗔 (4) 慢 (5) 疑
13、 说出以下随烦恼的过患:
(1) 睡眠昏沉 (2) 懈怠 (3) 放逸
(4) 无正知 (5) 忘念 (6) 无惭无愧
14、 修的成就相是什么?
15、 什么是真正的勇士?
16、 解释颂义:
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
上士道
1、 以理成立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
2、 解释颂词意义:
(1) 无力引发世间利,毕竟弃舍此二乘,
一味利他为性者,应趣佛乘由悲说。
(2) 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
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除其愚 ?
3、 有人说:论云“毕竟弃舍此二乘”,因此,不必要修学中士道,直接进入大乘就可以。对此应如何回答?
4、 为什么说“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是能够担荷利他重担?这种安乐、威德、胜力有什么超越一般世间人的地方?
5、 从哪些侧面以日轮和大地比喻大士的本性?
6、 解释下面一段话的意义: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7、 “由种种门观大乘德”,除了论中所说之外,还能由哪些方面观大乘的功德? (至少举出三门)
8、 一开始多方面观大乘功德,有什么必要?不观可以吗?
9、 为什么说大乘随逐有无菩提心而为进退?
10、 解释以下比喻所对应的意义:
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11、 为什么说“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
12、 对“菩提心犹如一切佛法种子”之义获得定解,有什么重要性?
13、 请以教理论证,修持净土须发菩提心。
14、 为什么诸大菩萨对人生起菩提心执为稀有?
15、 “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 “从四缘发心”,四种缘分别是指什么?对照自身,应当如何主动积聚四缘而发起菩提心?
17、 何为四因发心、四力发心?
18、 请说明大悲于大乘道初中后三时重要,其重要性的侧面有何不同?从反面解释,如果初中后无大悲,将会造成何种后果?
19、 为什么说菩萨只要修好大悲一法,一切佛法都在手中?
20、 为什么要把修持大悲的法类视为殊胜的教授?
21、 为什么修悲之前要修悦意相?
22、 生悲之后,本可以直接以悲心引发菩提心,为什么中间要加修增上意乐?
23、 为什么为利有情需要发愿成佛?
24、 首先不修舍心而直接修习慈悲会造成何种结果?
25、 行舍、受舍、平等舍各是何种舍心,此处修的平等舍,确切的体相如何?
26、 如何修才能对治对有情的贪嗔偏执?
27、 如何以道理证成一切有情做过自己的母亲?
28、 七种因果的教授中,首先修知母有什么必要?
29、 能否不修知母而改修知父、知子等呢?
30、 对于知母,应笼统修,还是具体修?请说明理由。
31、 能否不念恩而直接修报恩呢?
32、 可以从哪些方面忆念母恩?
33、 念恩的次第如何?为什么这样安立次第?
34、 为什么说不报恩担重于须弥山?既然说不报恩罪业很重,为什么二乘人也能证果解脱呢?
35、 为什么智者恒时赞叹报恩?
36、 根据教证和自身体会,说出报恩的利益和不报恩的过患。
37、 为什么说以有漏安乐报恩不合理?您认为如何做,才是真正报母恩?
38、 有这样两种观点:一、不必以衣食供养父母,以衣食是有漏故;二、次第有先后故,首先从衣食供养、生活关怀做起,再使孝道推广,这是非常应理的。对此,您的看法如何?
39、 如何安立孝的大、中、小三种?
40、 报恩心和增上意乐有什么差别?
41、 为什么佛在《心地观经》中说:“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42、 推行孝道对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个人成长有什么影响?
43、 说出慈心的所缘境和行相。
44、 解释颂词: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
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
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
45、 修习慈心的方法如何?日常生活中应当如何修习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