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听闻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菩萨欲听法时,不应作意上述五处,唯一应当恭敬闻受正法,不见法师之过。若菩萨智慧微劣,对法师生嫌弃心、鄙视心,而不从法师闻法,则会退失智慧。

庚三、随《本生论》摄义

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总之,应如《本生论》所说:听法时,坐在低劣的位置上;心态方面,发起调伏之德,调柔、温和;神态方面,以欢喜的眼神瞻视法师,如饮甘露般,汲取妙法精华。发起恭敬、专一、至诚之心,意乐清净无染,如同患者聆听医生嘱咐,发起承事,听闻正法。

归纳:

学人需要恭敬承事圣法和法师,因为:若不恭敬承事法与法师,则得不到传承上师的加持;而得不到传承上师的加持,心中便不会产生功德。反之,具足恭敬,则能得加持;能得加持,则能产生证悟功德。这是法性的规律。

比喻:草木能否生长,端赖太阳的光热。

己三、正闻轨理分二:一、断器三过 二、依六种想

正闻轨理分二:一、断器三过;二、依六种想。 今初

庚一、断器三过分三:一、比喻 二、意义 三、对治

辛一、比喻

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

上述比喻中讲到了三器、三过。“三器”,是覆器、秽器和漏器;“三过”,是不入、不净、不住。

“覆器”,指器口向下倒置的容器。“不入”,指天虽降以雨泽,但以器口向下,雨水不入器中。

“秽器”,指器内不洁净的容器。“不净”,指雨水虽然降入器内,但是被不净物染污,也不能发挥用处(如不能饮用、灌溉等)。

“漏器”,指底部有漏洞的器皿。“不住”,指虽然雨水进入器内,也没有被染污,但由于不能住留,很快就漏光了。

辛二、意义

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以上所讲的比喻显示了法器三过。

一、覆器不入过:身体虽在讲堂,讲法的声音却不入耳根。

二、秽器不净过:声音虽入耳根,但内心有颠倒执著,或动机不清净,有求名求利、寻过失等的颠倒发心。

三、漏器不住过:虽然远离了不入、不净二过,但在听闻时,所听的文义不能记持。以忘念等失坏,法义不能住留在心。

如果染上了这三过之一,闻法就根本没有利益,因此必须远离这三种过。

以上三过依次障碍闻思修,由内心昏沉等,传法的声音不历耳根,障碍听闻;由内心颠倒执著等,不能正确地受持法义,障碍思惟;由内心不能忆持文义,障碍依法实修。

辛三、对治

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这三种过失的对治,在经中宣说了三语——“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汉传佛教翻译的经文中译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一、“善听”对治不入过

万缘放下、一心听闻,句句入耳,是为善听。由专注一心地听闻,对治昏沉、散乱或看书、闲谈等过。听闻正法时,禁止做其它行为,即便捻念珠念咒也不开许。

二、“谛听”对治不净过

“谛听”,就是真实的听闻,包括正确的发心和领受,也就是为了佛法、为了利他而闻法,听法时没有错误理解和颠倒执著。这要求每次闻法前都调整好动机,不求现世名闻利养,不求后世人天福报,唯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摄持而闻法。听法时,无有偏执,正确地领会法义。

三、“善思念之”对治不住过

“善思念之”,是指善加思惟忆念法义,铭记于心。那么,怎样对治法义不住的过失呢?可行的方法是:做笔记,反复温习,时常思维、忆念法义,与善友切磋研讨。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这也如同《菩萨地》中所讲述的四点:

一、“希于遍知”:按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所说,以求悟解心而听闻正法。“求悟解心”,即寻求领悟法义的心。

二、“专注属耳”,即专心聆听,句句入耳,如乐迷一心倾听优美的旋律一样。

三、“意善敬住”,即远离杂念,心住恭敬。如同亲在佛前闻法,或孝子听母慈训,丝毫不敢怠慢,即是“敬住”。由心住恭敬,能对治发心、行为不正及颠倒执著等。

四、“以一切心思惟听闻”:“一切心”,即全心全意。一心专注在所闻的法义上,数数思惟。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对所闻的法义,全心投入思惟,便会由生转熟,由熟开解。如果学一个丢一个,或者半生不熟,则很难开智慧。因此,要“惟精惟一”,不要“三心二意”。

以上,“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是“不入”的对治;“意善敬住”是“不净”的对治;“一切心思惟”是“不住”的对治。

庚二、依六种想分三:一、六种想 二、须对照自心而实修 三、于摄义应须作意

辛一、六种想分六:一、于己作病者想 二、于师作良医想 三、于教诫作良药想 四、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五、于如来所住善士想 六、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壬一、于己作病者想

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于自安住如病者想”,如《入行论》所说:遭受一般疾病的逼恼,尚且要谨遵医嘱,何况长劫恒时遭受贪等百种烦恼病的逼恼,更应当一心依止善知识的教诫。

“百过病”,指贪、嗔、痴、慢等八万四千烦恼。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时间延长便难医治,将发猛利苦受,贪等烦恼病长期以来逼恼的缘故,务必要了知这是大病。

“长时痛恼”,是指贪嗔等烦恼病在极长的时间中反复发作,引发苦恼。因苦,果也苦。比如贪执某人,时日一久,染习坚固,则极难对治。由此为贪所累,长期遭受种种苦恼,因此这贪欲就是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