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上文讲到有情都在生死当中无限往来,不断地出生,不断地坏灭,一直随因缘流转,那所谓的因缘怎么理解呢?下文从三杂染的角度来作抉择:

三、这里所讲的因缘实际上就是十二缘起的略说。从三种杂染当中可以开出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又可以归摄成三种杂染。在十二有支当中的无明、爱、取这三支就是烦恼杂染;行、有这两支就是业杂染;其余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些是属于生杂染。轮回的因缘完全尽摄在十二缘起当中,十二种缘起归摄起来就是三种杂染,三种杂染开出来就是十二有支,所以第三层就讲了轮回的一切法可以含摄在三种杂染当中。

四、三种杂染或十二缘起的根源是什么?本颂中讲到非理作意就是三种杂染和生死轮回的根源。弥勒菩萨又在《辨中边论》中讲三种杂染的根源时,就讲到虚妄分别念。又在《辨法法性论》中讲到三种杂染的根源是非理作意。本论颂词中也讲到依靠非理作意生起种种的业惑等,所以说三种杂染的根源就是非理作意。如是在《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以及本论中所讲到虚妄分别念或非理作意只是不同的异名而已,在实际意义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辨中边论》云:“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三种烦恼杂染,两种业染染,七种生杂染,这一切的根本都是依靠虚妄分别心而产生的。《辨法法性论》中说:“其中法所立,即是说生死”,“无而显故乱,即是杂染因。”如是了知,轮回的根源就是妄念,或说非理作意,或说是颠倒的虚妄分别。佛经中也如是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论典上说:“三界无别法,但是一心作。”如是都表明了同一道理。

第四个小科判讲以客尘成立轮回的相。那什么是轮回?轮回的因缘是什么?因缘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上面所讲的轮回是内有情在生死当中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坏灭,这些都是随因缘而迁流的生死现相,如是无限循环就叫轮回。其因缘就是非理作意、烦恼杂染、业杂染等等。十二因缘的略说,就是三种杂染,此之根源就是“虚妄分别念”或说“非理作意”,也就是轮回的根本或是三种杂染的根源。

五、客尘是什么?这一科判是说“以客尘来成立轮回的相”,那么怎样认识客尘呢?所谓的“客尘”就是非理作意和三种杂染。只要首先认识了非理作意和虚妄分别念,就会懂得客尘的含义,否则就无法懂得由客尘所成立的轮回相。

上面已讲过了不相应诸法实相的执著就是非理作意或虚妄分别心,而且是以障碍的方式安住在心的自性光明法界当中的,不相应诸法实相的就是迷乱或是颠倒,它不是诸法究竟实相的自性,只是暂时的一种迷乱相,是能以分离的客尘法。

如果我们按照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所讲的:“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意即:(二取的现相虽在心识前具有,但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是便能了知二取的迷乱显现,虽然我们的意识会执著为此者、彼者,实际上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如是真实的存在,仅仅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心所假立而已。故弥勒菩萨说:“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因此在名言当中,一切有为法不是常法、不是安乐、无有自性、非清净等,但凡夫众生却偏偏执著是恒常的法、安乐的法、有我的法、清净的法,这就是不了知名言谛的假相,由分别心所妄有的,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凡夫的虚妄分别心不相应名言诸法实相的本性,所以就叫做“客”,也就是一种非理作意。小乘声闻缘觉把胜义法界执著为无常、无我、痛苦、不清净,这就是声闻、缘觉的虚妄分别,是一种不相应胜义实相的非理作意。虽然观待凡夫来讲,声闻、缘觉毕竟都是圣者,但是相比大乘诸佛菩萨的境界或究竟了义的实相来讲,声闻、缘觉毕竟还是没有真实悟入诸法实相的本体,而且把胜义的法界——常乐我净颠倒执著为无常、痛苦、无我、不净,如是不相应究竟实相的非理作意,就是悟入真如实相的客尘或遮障。在《辨法法性论》中又说到:“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意即:(虚妄分别心现起就会遮障法性,虚妄分别心隐没,法性就会现前)。佛经中也如是说:“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这就是“客尘”的含义。

是故当知,轮回的根源——非理作意或虚妄分别心是一种迷乱性,是一种和实相不相应的颠倒,是一种错误的假立、种颠倒的妄想,因此非理作意的虚妄分别心辗转引生的三种杂染,完全是一种欺诳不真实的客尘,如眼翳者前显现的空花一样,或如梦醒者前的迷乱梦境一样。以此表明在众生分别心面前所显现的一切法决定无有丝毫的实质性,都是动摇与不安住的,在生生灭灭的迁流之中刹那不住,故轮回是客尘的相。佛经中云:“诸法不牢固,唯立在于念。”意即:(轮回三界的一切法都没有丝毫坚固或相应实相本性的,唯一是由虚妄分别念假立而有,这样就完全可以确定轮回确实是客尘的一种假相,毫无实义可言)。

六、怎么看得到客尘的轮回相呢?器情世间的一切显现都是客尘相,我们凡夫身心的里里外外所显现的一切都是客尘相,观待轮回来讲客尘是周遍性,在整个三界六道轮回中无处不是客尘相。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当诸法自体在形成的时候,不会住于第二刹那而无间变化,以最初的产生到最终的毁灭,像闪电般仅仅是一刹那的生灭而已。似乎在长劫当中安住的器世间也是这样,凡是所作法都是以刹那生灭的假立相续而住,就像流水和灯火尖一样。诸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由心成就必定有毁灭,象外在的四季迁变内有情的从少至老,地位的从高到低,从兴盛到衰败,从欢乐到痛苦等,自他所见闻的各种诸法全都是刹那生灭的本体,一切所作都像闪电、流水、云雾一样变幻莫测。”

全知麦彭仁波切用金刚句介绍轮回的客尘相,是根本不可靠而有迁变的生灭法,都是最初通过因缘形成,最终也完全会随时间因缘而毁灭的法。《大乘起信论》中云:“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意即:(一切烦恼和业的境界,都只是一念心的妄动,一切蕴界处的境界唯一是妄心的自现,如果妄心没有生起、非理作意断除了,一切境界自然当下就会寂灭,唯一真心周遍一切处,所以三界都是虚妄的,没有丝毫的实质,都是欺惑的迷乱相,如同空花、梦境一样,唯一是妄心所作。

以上解释了以客尘成立的轮回相。通过上面抉择的道理了知,轮回确实是以客尘法所成立,凡是由客尘所成立的都属于轮回法,如是认识了客尘以后才会对轮回生起真实的大厌离心,才会不耽著轮回世间的美好,自然也就不会把轮回的法当作实有,从此以后不再被客尘埋没而真实显露如来藏的本体。《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之所以不成就无上菩提以及阿罗汉的果位,就是被客尘烦恼所误。”当时佛在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一位叫侨陈那的弟子,就是因为悟了“客尘”两个字而当下证果的。

这里虽然只有两颂,但实际一切轮回的道理都尽摄其中,一切佛经论典所介绍轮回的道理都完全可以由这两颂来诠释。《辨法法性论》中所讲“有为法”的内容也完全尽摄其中,不会超出这两颂的内容。《定解宝灯论》中在讲第六问答义的时候,其中讲到六道众生暂时的共同所见境,也是一种客尘的虚假法,也是从妄念所造的角度来解释的。因此六道众生面前的一切显现法,都是由各自相续的非理作意等妄念所引起的,都是一种颠倒习气的自现,根本没有堪忍的自体,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这样才深深体会到,所谓的轮回完全是以客尘法所成立的。

接下来开始讲第五科判“自性无变的道理”。这主要是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的,上一科判主要是从现相角度讲以客尘成立轮回相。从根本的关要上表明,一切轮回的境界,唯独是一念妄心所起,或是一念心的妄动而产生了轮回的蕴界处等境界。总之,所谓的轮回就是虚妄分别念,所谓的涅槃就是自性清净功德妙力的境界,完全可以说轮回与涅槃就是分别心和智慧的自现。

丑五、自性无变理:

心之自性如虚空,无因以及无有缘,

无有和合及无生,无灭亦无安住相。

颂词中“心的自性”作为三相当中的宗法,“如虚空”是比喻,“无因无缘无和合”是“能立”,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是“所立”。合起来就是说:心的自性光明法就像无为法的虚空一样,不需要观待近取的因和俱有缘,也不需要观待彼等因缘和合的缘故,所以没有最初的生相,没有中间的住相,没有最终的灭相,这就是何时也不被有为法的生、住、灭三相所迁变——自性无变之理。

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诸善男子,彼自性清净心无因无缘故,无和合,不生不灭。诸善男子,如虚空界,自性清净心亦复如是。”弥勒菩萨在本论中所说的与佛经所说完全吻合,只不过在这里作了一个偈颂的格式来诠表而已。按照自性清净、实相的本性来讲,确确实实本性本来就是圆满具足一切法身的功德。如来藏的自性或说在自性清净的法界中,一切功德并不是先无后有,障碍也不是先有后除,而自性是本来清净的,功德也是原本具足的,是一种不可思议自性清净的大光明分,也根本不需要不观待任何因缘,非因缘的所作性,所以完全超越了分别心的境界,不是由虚妄分别心改造而引起如来藏的清净体,犹如大虚空。

接下来再进一步讲颂词中讲到的宗法,从比喻、能立、所立几方面来讲:

一、宗法:是指心的自性,不是攀缘境界的分别心,而是真正的胜义本性,是心的本体,如果把攀缘的分别心认作是自性,那就成了生死的根本、无常的性质。佛在《楞严经》中说:“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心的自性,若执著为是分别心的所境,那就成了生死的根本,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是凡夫所现前生生灭灭的虚妄分别心,因为必须要在离开妄心的当下,才能有真心的现前,也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心性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