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对于此理,按照金刚密乘窍诀的方式来讲,就更殊胜、更了义。如来藏在不清净位时仍然存在,譬如,一个众生在生时,就只有一层一层感受轮回的生老病死等痛苦,待最后临终时,首先一切粗的根身会坏灭,然后粗的分别念就会消失无余,以至于粗的色法、粗的分别心可以融入细的识中,细的识又融入阿赖耶识中,最后阿赖耶识又融入如来藏的光明分中,这样一层一层的隐没。在阿赖耶识融入光明分以后,若是有修行基础的人,就会因此而认识法性,以至于安住法性中有的境界,也就是安住于不可思议大无为的光明境界中,现前普贤如来的果位,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大成就。如果没有坚固修行的境界,阿赖耶识融入光明分当中,虽然是到达法性中有的境界,但不一定能如是认识,因为此法性中阴是极其快速地一晃而过,没有多少修行境界的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就会当面错过,由于当下没能认识,即刻就转为世间中阴。需要了知,此法性中阴,并不是众生有修行的功夫才现前的,而是一种本具的法,它没有任何迁变,只是具有修行境界的人当下能认识本体而安住,无修行境界的人就会擦肩而过,由于当面错过而只有继续轮回。因此粗的客尘法一旦有变化或有隐没时,它本具的光明分在通过临死中阴后的当下就会显露出来,尔时能不能把握机会、认识本体,就要看平日里的修行功夫了。当然修行功夫深遂的人不一定要等到法性中阴时,在生前就能得到一定的把握和成就相,如果生前尚未获得把握的修行人,在当前的法性中阴时,可以说是他这一生一世中最后一次能得成就的机会。因为一般众生从前世到后世中间都必须要经过中有的阶段,此也有几种,其中在法性中有时确实有光明分现前的情况。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在不净位的凡夫阶段,确实本来就存在法性如来藏大光明的本体。金刚密乘的教授中将法性如来藏的光明境界作了殊胜圆满的介绍,而且它有不可思议的窍诀方便,为你直指心性,让你认识、让你安住、让你把心性光明彻底显露出来,现前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样殊胜的讲法是金刚密乘不共的观点。

以上,我们在教理上树立了一种甚深的观点,即凡夫不清净位法性如来藏仍是不变地存在,那从凡夫成为圣者菩萨的时候如来藏会不会有变化呢?当然没有变化,所以第二科判就讲不净净位时仍然不变的道理。

壬二、不净净位不变分二:

一、宣说以先等不变之真实义;

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分二:

一、不变似现变之理;

二、其义广说。

子一、不变似现变之理:

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

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

大乘圣者菩萨们彻底如实了知佛性如来藏的本性。虽然,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摆脱了一切生老病死等贫穷的束缚,但他对众生极其慈悲,所以仍然不懈地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方便。由于大乘菩萨如实了知佛性,远离了生死等贫穷之苦,是讲到不变之理;由证悟故而悲悯众生,又示现有生死,是讲到示现变化之理。对此下文依次解释:

“不变”是指圣者菩萨已经解脱了生老病死。颂词前两句:“菩萨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等”。是指圣者菩萨已经从五蕴最初新起的生、相续灭尽的死、能感受产生痛苦的病、相续变化的老等轮回的现象当中解脱出来了。

不净净位中如来藏为什么不变?因为圣者菩萨如实现量了知如来藏法界的自性而安住的缘故,自然就能超越生死等贫乏的痛苦。西藏大德博朵瓦尊者说过:“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意即:(在六道当中无论我们生在哪里,必将会不断产生病痛死等无量的苦恼,“病者病,死者死”并非本不应该忽然而起,它就是生死轮回的一种特定的法相,沉迷在生死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谁也无法超越,这就是“生等贫乏的痛苦”。唯有大乘的圣者菩萨如实了知真如法性,因而超越了一切生死贫乏的痛苦。月称菩萨也在《入中论》上说:“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尽”。

颂词后两句:“离生等贫由证因,悲悯众生示生死”是讲示现变化的意义。具慧的圣者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投生在轮回中,为了断除众生种种常有的执著,菩萨也会示现有死亡,或有必要的时候菩萨也会示现生病和衰老等无常的现相。

因为众生特别愚痴可怜,没有清净的修行功德,没有出世间的智慧,若不对他有次第性的解释和引导,那就永远没有办法获得解脱。诸佛菩萨对众生特别慈悲,在安住轮回的过程中,以绝对利他的心引导所化众生次第学修圣者的境界,有如是必要的缘故而示现生死等轮回的变迁相。

为什么会示现种种的变化相呢?因为菩萨有两种殊胜的功德。如颂词中所说:一是由于可证悟的因,二是悲悯众生的缘故。菩萨以如实证悟法界如来藏作为因,对于没有能够这样证悟的法界有情油然生起清净的大悲心,在大悲心的作用下会示现轮回的种种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讲过:“菩萨受生轮回的因是想利乐有情的增上意乐,其中一地和二地菩萨是以愿力受生,在人、天、旁生、饿鬼、地狱各种不清净的世间中,为了利益种种苦难的众生,按照自己的发愿那样示现投生。当世界出现旱灾、水灾的时候,为了解除众生的饥渴等痛苦,圣者菩萨就受生为鱼和大象的身体,以自已的身肉布施给众生,让他们得到满足。在世间充满疾病的等劫难时,菩萨就受生为能够遣除众生病苦的身体,通过吃菩萨的身肉令疾病消除。菩萨又受生为密咒成就者、受生成神医等来到这个世间,救死扶伤、拯救天下的众生。”即一地和二地的菩萨通过大愿力受生轮回,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方便,让众生离苦得乐。又讲到:“三地、七地的菩萨是以三摩地受生,因为三摩地极其堪能,想投生何处都能以三摩地如是受生。具有三清净地的菩萨是以自在的方式来投生的,无论投生何处、示现何种身相都具有自在”。即三地到七地的菩萨主要是以三摩地来受生,因为他相续中的三摩地非常堪能,所以他想投生哪个世界利益哪种众生完全能随心所欲、自在地成办,是以这种殊胜功德而利益众生的。然后八到十地之间的大菩萨们以获得不可思议大自在的方式来投生的,其相续当中一刹那也不可能生起三轮二取的执著心,不生起任何分别念而得到智慧自在,是以这样的方式投生轮回的。无论投生在何处,示现何种方便利益众生,完全都是在智慧的境界当中显现的。因此大菩萨们也是通过大愿力、大三摩地的境界、大智慧的自在力等方式来示现利益众生的方便。

以上简单讲解了圣者菩萨显现生死的情况,下面对此作详细的抉择。

子二、其义广说分二:

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二、以大悲示现变异。

丑一、以痛苦不能转变:

死病老之诸痛苦,圣者悉皆永灭尽,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

颂词前两句描述了圣者菩萨的一种功德,是讲获得意生身的圣者菩萨彻底灭尽了不自在的死苦、病苦、老苦等,以死、病、老的痛苦没有办法转变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颂词后两句作了解释。

“依于烦恼业力生,彼者无彼故无生”。其中第一个“彼”是指圣者菩萨,第二个“彼”是指生死之因。因为这一切不自在的生老病死就是由非理作意和烦恼业力出生的,而大乘圣者菩萨已经消尽了生老病死的因,完全超越了凡夫的生死老病等过患,所以一刹那也不会被不自在的生死老病等束缚所转变。大乘圣者菩萨殊胜的功德就是,他自己方面虽然根本没有生死老病等不自在的过患,但为了利益众生特意示现生死老病等现相,这就是为恒顺众生而方便示现的必要。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上也说道:“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解脱见所灭,如是说见道。”意即:圣者菩萨如实见到如来藏法界的清净本性,和解脱了见道所断的两种遍计障碍,此乃菩萨得到大乘的见道位。在得到大乘见道位的时候,相续中现前了胜义菩提心,也对众生作了不可思议的饶益,菩萨的身口意直接间接对众生一丝一毫也不会有损害,完全是利他行。《大乘庄严经论》中也说:“最初发大心,善护无边恶。”意即:初地菩萨最初发起无上胜义菩提心,尔时无间断除于众生作损害的恶心,获得三门断一切不善的无漏戒等成就功德。

以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在见道位虽然不是彻底断尽烦恼障,但是以见道殊胜的智慧力,不会再以有漏业而不自在地转生轮回,因为轮回的痛苦是来自于种种有漏业,有漏业来自于非理作意和贪嗔痴等种种烦恼,而在菩萨的相续中已经现前了诸法空无自性的殊胜智慧,具足了殊胜的善巧方便,所以菩萨的相续中不会再有任何业惑的因缘,不会再以有漏业不自在地转生轮回,故说菩萨远离了生死轮回。

丑二、以大悲来表示变异:

如实真实已见故,虽于生等已超离,

然以大悲之自性,示现生死老病等。

圣者菩萨因为如实现量见到法性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已经解脱了不自在转生轮回的各种痛苦。虽然菩萨自己已经脱离了生死,但对那些没有如实证悟的有情已成大悲自性的缘故,仍然会示现投生于轮回中,并且有生死病老等各种迁变的示现。

其目的是为了让有缘的所化众生心相续能以彻底成熟,菩萨才显现种种的生老病死等境界,不是为了自利、全是为了他利。《入中论》也说:“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也说:“先求真理智,胜解深义已,缘恶见世界,遍发大悲心。”意即:菩萨的相续当中现前了胜义智慧,缘法界的一切父母众生,生起大悲悯心而行救度事。

我们需要再再地思维、再再地忆念、再再地观察,对大乘菩萨所具有的稀有功德,才能有不共的认识,才会生起坚固的信心,才会随学菩萨们的殊胜行为,培养相续中的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殊胜的智慧等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