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三、为什么不会被世间法(烦恼和过失等)染污呢?因为现见如来藏自性的菩萨,彻底了知烦恼本无自性,已有现见客尘如幻如梦的智慧,自然就能从三有贪著和畏惧的二边中获得解脱,所以虽然安住于三有中,但不会被三有染污。本论前文在讲僧宝时讲到“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寂天菩萨也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菩萨具有智悲双融的境界,所以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以大悲心为利众生故,于轮回不生恐惧的心;有了殊胜的智慧,对轮回不起耽著,以这样殊胜的境界安住于轮回,这是证悟般若大空性的结果。古来大德亦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浸,不是尘不浸,自是我无心”。

四、为什么说为了利益世间示现又不被世间染污的修行,就是殊胜的菩萨行呢?因为圣者菩萨超越了小乘声缘等所有的修行,从修行的本体、修行的果、修行的受用三方面分析说明:

1、从修行的本体来讲:小乘的修行执著于证道,断除实有的烦恼后就获得涅槃,于轮回和涅槃有别别的执著,认为轮回是实有而且存在种种过失需要断除;涅槃同样也是实有而且有种种功德可以证得,对轮涅功过有强烈的分别心。

大乘圣者菩萨与此相反,大乘圣者菩萨了达烦恼本无自性,有烦恼自解脱的善巧方便,相续中具有无分别的智慧。因此大乘菩萨虽然不舍轮回,但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而能精进地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

2、从修行的果上来讲:小乘舍离轮回、趣向空寂的修行,只能得到一种安住单空境界的偏空涅槃,而大乘圣者以不舍世间、不著世间的正道,获得不住轮涅的大涅槃果,如是从修行的果上确实大有差别。

3、从修行的受用上讲:大乘圣者菩萨安住轮回利益众生,是一种殊胜的行为,这种伟大的修行会产生极其殊胜的安乐,远远超过了小乘修行的受用。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自严及自食,园地及嬉戏,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 以比喻说明大乘菩萨转生轮回利益众生所生起的殊胜安乐。

对此首先比喻明说:一般人之所以欢喜到花园里游玩,是因为有四种事令人感到欢喜。

①沐浴能庄严自已的身体,颂词中是“自严”义;

②在花园里面可以享受很多的美食,颂词中是“自食”;

③在花园里面可以住得舒适,颂词中是“园地”;

④在花园里面可以尽情歌舞,颂词中是“嬉戏”。

复次意义表明:在轮回中受生,实际上对菩萨的相续来讲,是一种大安乐的境界。

①在世间示现,使布施、持戒、忍辱、三摩地、般若等日益增长,以增长的功德来庄严自己。

②在转生轮回的过程中心里数数欢喜,因为菩萨无论生在何处,只要能利乐众生,内心就象受用了美食般生起极大欢喜。《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③殊胜的欢喜,无论何处,菩萨都能随意自在地转生,一切所在之处都象安住在嬉乐园中一样。

④在转生之处,菩萨以种种神通示现各种变化,如游戏一般非常欢喜,游戏神通三昧而化度一切众生,故内心数数欢喜。

以大悲心为自性的圣者菩萨具有如是殊胜的四种欢喜,所以从修行的受用上,也远远超过了声缘。最后一句“悲者非余乘”,就是指成就大悲自性的圣者菩萨才有如是殊胜的欢喜,其它声缘等余乘绝对没有。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圣者菩萨不舍离世间,也不染浊世间的过患而精进的利乐有情,如是远超声缘的殊胜性,是大乘菩萨相续中大悲空性藏的功德。佛在《海慧菩萨经》中说:“菩萨摩诃萨,离诸烦恼,清净无垢,以离垢心现见无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现生三界,为教化彼诸众生故。海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悲,毕竟远离诸有,毕竟远离诸缚,而回生于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诸烦恼火不能焚烧。欲令一切诸众生等远离诸缚,而为说法。”意即:(大乘菩萨以离垢心现见了无为真如法界,以大悲的功德,远离种种的过患,但是不会舍离众生。以他的般若力彻底断尽了一切烦恼,不会被诸烦恼火所焚烧,现见了真如无为的法界)。大乘菩萨“毕竟远离诸有,毕竟远离诸缚,”描述其超出世间的功德;“而会生于三界有中,”说明安住世间的含义;“以智慧力故,诸烦恼火不能焚烧,”是指殊胜的智慧;“为利一切诸众生等远离一切诸缚,而为说法,”讲菩萨大悲的功德。以智慧可以超出世间,大悲可以安住世间,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这样殊胜的行为,也唯有大乘菩萨才能如是成就。

子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等持中,恒时入于定境中。

科判中所谓的“不退转”?是指第八地菩萨任运安住在无相、无分别的等持中,获得无生法忍的境界,从此不可能再退转到有相、有勤作的境界而自在安住,故为“不退转”。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相想无相想,动无不动地。”意即:(八地时没有六地以下的有相之想,以及七地无相勤作之想。再来,以不动摇、任运成就、无分别智慧的缘故,称为“不动地”。所以从八地开始获得不退转功德,而且在八地从出定位开始,没有勤作,没有任何分别心执著的相状。于无分别智慧也获得了自在,再不会退转到有勤作、有形相的状态中,所以八地时完全获得了不退转的功德。

颂词前二句“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是说八地菩萨对于行持利他的事业,自相的智慧恒时都不用勤作,无功用等加行,就象干柴起火一样炽燃转入,以无有勤作、无有功用加行的方式来摄受众生、利益众生、成熟众生的相续,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地前胜解行地的菩萨以四摄法摄受而成熟有情,除了少量有情成熟以外,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是不能直接受益的;一到七地之间的菩萨,以四摄法成熟有情,绝大多数可以成熟;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决定能让众生成就,没有一个有情空耗,就像干柴起火一样炽燃转入。”这就是智慧妙力不可思议的作用力,因为八地时对于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观待七地以下来讲,确实成就了任运自成。

颂词后二句“寂灭静虑等持中,恒时入于定境中。”是说菩萨还有殊胜的功德需要增上,又能恒时安住离一切戏论相的寂灭等持这一殊胜定境中。

如是前二句讲了智慧的妙力不可思议,不用勤作,利益众生一个也不会空耗;后二句讲了不仅如此,同时也能安住寂灭静虑等持这一殊胜定境的能力,仍然于出定位行持利他的行为,即出定与入定已经达成无别,根本不相妨碍,如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能一味成。此详细的内容在《入中论.八地品》和《华严经.十地品》中有抉择。

八地菩萨获得了殊胜的智慧,能够恒常任运安住殊胜禅定的境界,以不退转的方式成就了不共的殊胜功德。佛在《华严经》中讲:“知法无生无起相,无成无坏无尽转。离由平等绝分别,超诸心行如空住。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一切世间无能知,行相取著悉皆离,住于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

子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最后有”是指十地菩萨。当十地菩萨的身份一旦舍弃,无间就会现前获得佛地的究竟功德。

以宿善愿推动力,及离一切分别故,

为令成熟诸有情,十地菩萨无勤作。

说法以及现色身,利行及与诸威仪,

何者以何如何调,此者如是皆通达。

如是对于虚空际,无边有情恒时中,

具慧任运无障碍,真实广行利生业。

这三颂着重是从利他的方面讲述十地最后有菩萨的殊胜功德。第一颂讲无勤的功德;第二颂讲利他无碍的功德;第三颂是下结论。

为什么十地菩萨利他无勤作呢?有两个原因来确定,一是善愿推动力;二是远离一切分别。

首先解释第一颂:以往昔善愿力的推动,利他的事业勿须任何勤作,一切分别念也以转依的方式来断尽了。颂词前两句所讲的两种根据就表明了十地菩萨为成熟有情的相续不需要任何勤作与任何加行,而能任运自在的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解释第二颂:是讲十地菩萨无碍利益众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虽然十地菩萨没有任何勤作和加行,但仍有说法,显现色身、行持利他以及种种威仪。对于千差万别的所化众生,需以什么方便法,如何调伏等,十地菩萨都能无碍通达,并能任运自在地如是示现。

十地菩萨一切利他的事业,可以摄为语的事业和身的事业两种之中。颂词中的“说法”就是语的事业,即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器、意乐而宣说法要,也就是所谓的应机施教。总而言之,对于何种所化,以何种法门,以何种方式来宣说菩萨都无碍地通达。颂词中“现色身”,是指身的殊胜事业,相应于所化众生的信解、意乐,菩萨示现各种相好的色身进行调化。于欲现比丘身者,就现比丘身而作调伏;于欲现猛厉相者,就现猛厉相而作调伏;于欲现寂静相者,就现寂静相而作调化;于欲现何种相能利益所化众生,菩萨就示现这种行为给予调化;于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应以何种威仪接引调化,就示现这种威仪。总而言之,对于何种所化、以何种身相、如何显现调化的行为等都无碍地通达。

解释第三颂:是下结论。如是无勤作的事业,普利浩翰虚空界无量无边的有情,具慧十地菩萨恒时一切无碍、任运成就广利众生的事业。

颂中讲到 “虚无际、无边有情”是指所化的对境不是少量的众生,而是遍布虚空际的无边有情;“恒时中”指调伏的时间不是一年、十年、二十年等,而是一切时中,乃至尽未来际从不间断;“任运无障碍”是指调伏的方式,不是有勤作、有障碍的,而是一切无障碍、任运自成的;“真实广行”是指调伏的功德,就是真实广行,不是相似的利他,也不是颠倒的利他,不是有局限的利他,而是真实、无丝毫颠倒的广行利益众生的殊胜事业。

通过以上三颂讲了十地菩萨无勤作、无障碍、任运利他的功德,很突出地描述了最后有菩萨事业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