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胜乘甘露喜筵》中对于登地菩萨的大悲的界作过殊胜的解释:“此菩萨虽然没有我执见,但对其他有情产生我执见,自己现证了无我,毫无实性。但是那些没有如是证悟的诸有情,以自现迷乱执著二我为实有而感受种种痛苦,菩萨就把众生的痛苦执为我所,为了遣除迷乱如梦境一般的痛苦,尽未来际不会舍弃精勤。因此,自己虽已解脱有漏法而远离痛苦,但以其他有情的痛苦而极苦,就象心爱的孩子得病,母亲会亲自承担起遣除一切有情的痛苦。”又说:“依靠属于殊胜解脱,殊胜大乘证悟的一地智慧,彼心于见道障碍中获得解脱,然而已发誓承担利他的重任,和无量有情平等,所以是无尽。由于尽未来际也不舍弃发誓承担,所以时间上也不得边际。以久远束缚后,虽然何时也见不到一切有情痛苦穷尽的边际,但是为了断除他们的痛苦乃至灭尽痛苦边际之间,诚心极度地加行或者精勤,所以投生于轮回之中,自己精勤行持波罗蜜多,并且亲自去做安置他人于波罗蜜多的事业,所以极为希奇。” 如此通过金刚句来描述大乘菩萨的愿力和利益众生的事业,即使再漫长的时间,对于再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也全心全意乃至轮回未尽之间一刹那也不会产生怯弱心,非常精进地为众生饶益,是极为稀奇之功德。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

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三、获不退转之功德;

四、成最后有之功德;

五、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主要讲一地的功德);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主要讲二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获不退转之功德(主要讲八、九地不退地的功德);成最后有之功德(主要讲十地的功德);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主要讲十地菩萨与佛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胜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第一颂讲初地佛子菩萨已经现量证悟心的不变自性,现见离戏法界如来藏的本性,直接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获得了解脱。但以无明眼翳瞎盲智慧眼目的众生,仍然能见到圣者菩萨有生、老、病、死的现相,这就是菩萨在凡夫面前方便示现而为成熟众生相续的殊胜事业,这是极其稀有之功德。

第二颂是讲现量见法性的圣者获得超越凡夫的殊胜功德,就在凡夫面前示现生老病死等而成熟众生,故圣者菩萨成为众生的至亲,是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亲人。众生至亲的圣者具有四种方便(四摄法),以四摄法来修持利他的善巧方便,以及具有能引生善巧方便的殊胜大悲心,这就是初地菩萨利他的殊胜功德。

圣者菩萨的稀有之处,虽然自己完全具有超越一切凡夫、声缘的殊胜境界,而且可以放光动地,能恒时安住三摩地,或一刹那间示现种种稀有神变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但是圣者菩萨不那样做,仍然示现与凡夫众生相同的生死老病,其行为看起来跟凡夫众生似乎没什么两样,跟凡夫众生一模一样的平常,也要穿衣、吃饭、睡觉,也会有生死老病,也会有时喜时悲等行相,这就是圣者菩萨最为不可思议的稀有处。虽然菩萨毕竟得到了完全超越一切凡夫的殊胜境界,但是他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众生次第随学诸佛菩萨,仍然在他们面前显现生死老病等行为,这是以不可思议的大悲心所示现的。为了让众生体会到轮回的种种过患,菩萨就特意示现跟凡夫一样有种行相,这是菩萨最平易、最高明的方便,是不可思议的稀有功德。

不但是一地菩萨包括佛在内究竟圣者也是这样示现的。譬如我等大师释迦佛,也示现穿着三衣,持着钵釪跟僧众一样去到舍卫国等处次第乞食,然后回到精舍吃饭,饭后又洗脚、休息等等,此等一切行为都是为随顺众生而作,完全无碍地融入众生界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若从诸佛菩萨自身的角度来讲,实际根本不需要不自在地感受生死老病等痛苦,根本不须要转生轮回等,但为了众生也要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来慈悲示现。

也许我们会这么想:如果菩萨不显现生死老病而显示种种的神变,我们对他会更加产生信心。但实事不尽然如此,如果菩萨真正按照自己的境界而行,那他就永远安住在三摩地中,根本也不需要吃饭,刹那也不需要睡眠、休息,恒时长劫都可以安住在不可思议出世间的境界中。如此一来,让你这样随学菩萨永不吃饭、永不睡眠,你能作到吗?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萨必须要示现与你相同的普通行为,才能引导你逐步增上。再来,若菩萨示现自己的神变,都不用在地上走,而是直接在空中飞行的,这样让你随学菩萨飞行,你能行吗?你只能望尘莫及地认为没有希望了,菩萨如此这般的不可思议,我怎么能随学菩萨呢?因此就会自愧不如地心生绝望,如是相续当中非但不会生起信心,反而产生怯弱心、退失道心等,所以圣者菩萨为了不让我们心生怯弱,而且能有次第性的随学诸佛菩萨的行为,务必要示现与你相同的普通行为,才能引导你逐步增上,以至于趋入佛道。

示现生老死病还有一种殊胜的必要。因为一般众生由自己往昔所造业障而感受种种痛苦的果报。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悲菩提心来修自他相换,如是取代众生的痛苦等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必要。由于因果丝毫不会错乱、永远也不会空耗,菩萨为令众生离苦得乐,就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代受众生诸苦,在现相上,让我们完全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自他相换的殊胜性。因此菩萨确实必须要这样示现,毕竟凡夫存在这种状况,如果菩萨跟凡夫不能相应,那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不得已必须要如是示现才能所作皆办。菩萨不止在人类特意显现生死老病的形象,甚至对鬼魔都要示现魔王的身份,对饿鬼、旁生也要示现猪、狗、猫、羊等行相。

是故当知,如果不摆脱生死轮回等过患的束缚,身心都极其不自在地感受无量的痛苦,因为有苦的鞭策,自己就要发起出离心,又因不忍众生的痛苦就要发起大悲心,为令自他能成就佛果就要发起大菩提心等等,或以大乘无漏的智慧观照轮回的苦谛本性,了知轮回的一切客尘法,全都是通过诸佛菩萨的甚深境界来消融于法界的,而这一切功德又唯于圣者诸佛菩萨的相续才能成就,因此我要立下坚定的誓愿“常随佛学”。所以又再一次地肯定了佛菩萨如是示现调化众生的种种行为是极其有必要的。

在颂词中讲到的“众生之至亲”这一句可以用《大乘庄严经论》的偈颂来解释:“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意即:(就象慈母怀子一样,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以平等心摄授;就象慈母生子一样,菩萨让一切众生能生在圣者地;就象慈母养育孩子一样,菩萨让一切有情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就象慈母守护孩子一样,菩萨护持有情让他们远离一切恶业的过失,不让他们堕落到三恶趣的痛苦当中;就象慈母教育孩子一样,菩萨对一切有情宣说正法让他们串习多闻。因为有这样五种殊胜的事业,所以大乘菩萨就象有情的慈母一样护爱众生)。还有菩萨如同有情的慈父、亲人等六种比喻是说明大乘圣者菩萨成为一切有情至亲的自性。

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在大乘见道初地,已经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现前了大悲空性藏——心的自性如来藏。二到七地时已经转入了智悲双融的菩萨行。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垢障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所谓的“殊胜行”是以大乘的无漏智慧超越世间,又以大悲心安住于世间,两颂的意思都是指大悲空性藏双运的殊胜功德。

首先解释第一偈颂:是指二到七地的菩萨虽然以智慧超越了一切世间的行为,但仍然以大悲力为利一切众生而安住世间、不舍离轮回,并且显现生、老、病、死等行相,就算是身处五浊恶世也不被世间的丝毫过失所染污而能一如继往地行持殊胜的菩萨行。

第二颂是讲:以种种功德的比喻来描述如是殊胜的境界,就象莲花出于水,但是不会被水(淤泥)的过失所染污。同样,大乘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虽然出生在世间,但是不会被世间法所染。就象《普贤行愿品》中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只有具殊胜功德的大菩萨才能真实成办,大菩萨以智慧观照万法实相的本性,不执著现象轮回的迷乱状态,其相续超越了世间的一切戏论,或一切世间的行为,但以大悲力为利众生,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对此下文具体分析:

一、为什么说圣者菩萨之行超越了世间?因为圣者菩萨已经现量见到如来藏无生、不变的自性,以智慧力止息了流转世间的因,断除了与自性如来藏不相应的非理作意,所以超越了一切三有世间。

二、为什么圣者菩萨要安住世间?因为圣者菩萨证悟了心的自性周遍一切有情,同时现前了无缘大悲,对一切被客尘缠缚而不能现见如来藏本性的众生,具有自性的大悲心,故为众生而显现安住世间的种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