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今初(以三者宣说分类行义)者:

依于凡夫及圣人,佛陀真如分类行,

见真实者于众生,宣说如此如来藏。

颂词中说“见真实者”就是现量照见真如的佛陀,全颂的意思是:依于凡夫、学道圣人以及佛陀对于真如作三种分类,见真实的佛陀,于有缘众生,宣说如来藏的自性清净。这一颂的有法是三类补特伽罗,即凡夫、圣人、佛陀;法性是凡夫、圣人和佛陀三者之真如。三类补特伽罗是所依的有法,真如是能依的法性。从法性上讲是一味无别的,除了唯一法身之外没有其他,所以法性没有三种分类。那颂词上讲的分类是如何呢?仅仅是以所依补特伽罗的三种有法,对于能依法性真如作三种分类。比如将黄金打造成佛像、菩萨像、凡夫像,在黄金的体性上都是平等无别的,仅仅从佛像、菩萨像、凡夫像的差别上可以宣说为佛像的黄金、菩萨像的黄金、和凡夫像的黄金,实际都是等无差别的。魏译本上翻译,意思就落在真如无差别上。“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所以要理解“无差别”和“有差别”,在有法补特伽罗的显现上有差别,在法性真如上无差别,仅仅是以有差别的有法显现补特伽罗对于法性真如作分类而已。接下来讲,在有法上怎么有差别呢?

辛二:彼等渐次清净理:

一切凡夫心颠倒,已见真实异于彼,

如来如实不颠倒,远离一切诸戏论。

在有法上的差别是,一切凡夫心的颠倒,圣者已见真实,佛陀远离一切戏论。全颂的意思是说:

1一切凡夫由于心起颠倒想以及颠倒见,所以于实相颠倒。2见真实的圣者与凡夫相反,因为已见真实的缘故。3诸佛如来于一切法如实无颠倒照见,并且断尽了一切二障习气,所以没有任何戏论,在有法上有如是三种差别。所以依于所依三类补特伽罗的分类,也把能依法界真如分成了三类,其实如来藏的本性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

庚五、分位差别唯名分析分二:

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

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辛一、于三分位安立异名:

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

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

颂词前二句是讲对于不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的三种分位次第安立不同异名。其中第一不净位是指如来藏以客尘垢障不清净的分位;第二不净净位是指如来藏垢障还没有完全清净,部分垢障已经清净的阶段;第三极清净位,是指如来藏上的垢染完全清净,本体完全显露的一种阶段。不但本论如是讲,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也如是说到:“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颂词后两句讲对于这三种分位,次第以三种不同的异名宣说了凡夫、菩萨、以及如来,就是在不净位安立凡夫名称,在不净净位安立大乘菩萨名称,在极清净位安立如来名称。坚慧菩萨在《法界无差别论》中说:“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最极清净者,是说为如来。”

辛二、以三名摄六义之理:

于彼本体等诸义,以六所摄之法界,

彼者于三分位中,以三异名而宣说。

颂词前二句“于彼本体等诸义,以六所摄之法界,”是指对于前面所说的本体、因果等六种义所摄的自性清净法界。后二句是说此殊胜法界在三种分位中仅仅是以三种异名宣说而已,其实在本体上没有丝毫差别。但这里所讲的三种异名所介绍的殊胜法界,已经含摄上面所讲的本体、因果等六种含义,都是从自性清净如来藏的本体上没有差别的方式做了摄义和归纳,弥勒菩萨只不过将这些内容做成了偈颂而已,在佛经中对此内容有详细的抉择。

这里通过教证来说明三位差别,一是凡夫不清净位,佛在《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意即:舍利弗,这个法身,被超过恒河沙数的无边烦恼所转、所障,尔时法身本体完全被垢染所覆盖、不得现前,从无始以来一直随世间波浪漂流在轮回当中往来循环,如是就叫众生。

二是菩萨的不净净位,又此经云:“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意即:舍利弗,这个法身,开始厌离世间生死苦恼,放弃一切三有的比丘,行持大乘六度万行,摄八万四千法门,为求无上殊胜菩提作种种修行,这叫大乘菩提萨埵。

三是佛陀的极清净位,又此经云:“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意即:舍利弗,就是这个法身,解脱一切烦恼,远离一切痛苦,到达获得清净、极清净、最为清净,安住在彼岸清净法性中,到达一切众生所求无上果地,一切境界究竟通达,再没有更殊胜的了。就是远离一切著、碍,于一切法中获得不思议自在力,叫做如来、法王、佛陀。

佛经里三次说“此法身”,说明依照不清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三种分位对法界安立了凡夫、菩萨、佛三种不同名字,但这不是在自性清净法身上有三种义差别,当知法身本来平等一味,无有任何差别相。所以佛在这部经典中三次用了“此法身”,就是说法身义上无有差别,无论是凡夫阶段,还是菩萨及佛的阶段,从法身角度讲等无差别,法身本来就是大平等。再用比喻说明:譬如在寒冷的时候水会结成冰,天气暖和起来冰就会化成水;在高温之下水就会化成气。虽然有了冰、水、气的三种状态,但这三者没有根本上的差别,是在不同分位上对同一水体假立为三种不同异名而已,其实本体上根本没有三种差别存在。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凡夫阶段,还是菩萨阶段,或是佛的阶段,本具的如来藏永无迁变,没有三种别别他体的存在。

佛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意即(要我们认识,以不同的假名安立有法上不同补特伽罗的差别,实际在法性智慧身的本体上无有任何差别)。由此抉择了胜义大平等性,对此无论证悟也好,未证悟也好,凡是如来藏的本性上根本无有办法安立高下、贤劣等差别,完全属于大平等性的本体。六祖大师初见五祖时,五祖问:“你从何方来,想求什么?”六祖大师回答说:“弟子是新州百姓,从远方来礼拜师父,我只求做佛,不求其他。”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猲獠,怎么能做佛?”六祖答:“虽然人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无南北之分,猲獠身和和尚身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的确佛性上无有任何差别,有法补特伽罗虽然有南北差别、身份不同,但在佛性上毕竟都是平等、无有高一,没有高下贤劣之别。

庚六(如空遍行义)分二:

无分别周遍一切、

共相无差别理。

前一科是讲周遍相,后一科是讲周遍理,是这样分析的。所谓的遍行,就是法界如来藏遍于一切时,遍于一切处、一切空间,因其本体真正无法言喻、描述,但通过比喻、描述可以相似表达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法界如来藏之义。以虚空作比喻,因虚空遍一切色法,法界如来藏和虚空二者有相似处,这就是如空遍行义的意思。

辛一、无分别周遍一切:

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

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

颂词前两句“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就象具有无分别性无碍的虚空,周遍于一切有色法,同样的道理,心的自性光明无垢法界,也无差别地遍行于凡夫圣者一切分位中。

具有无分别性虚空,是指虚空不会有偏袒分别念,虚空不会认为这是清净妙好的色法,我要遍入,或这是很污秽下劣的法,我要远离,根本不会有这种分别和选择。虚空本身远离一切净秽、高下、贤劣、美丑等分别执著,平等遍行于一切种类有色法中,在清净的水中有虚空,飘浮的白云上也有虚空,坚固的须弥山中也有虚空,上方下方都有虚空,十方世界无不遍在虚空,虚空周遍一切,于十方浩翰无边世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从无始以来一直到尽未来际,虚空从未离开过,也从未间断过,故说虚空恒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就是具有无分别性的虚空遍行于一切法体性。了知道此理以后,就要回到各自内心上来起观照。

颂词后二句“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意思是心之自性无垢法界如来藏如虚空般周遍于一切,也遍行于一切色、一切处。佛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如心性,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意即:(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每人心中都有无穷无尽的佛,随时随地都在那里成佛,此心广大周遍、无处不有、永远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即大自然心、大无为法的法界如来藏周遍一切,一切众生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