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寅二、意义。

如是一切蕴界处,住于业及烦恼中,

此等行业及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

此等非理作意者,住于心之清净中,

心之自性诸法者,不住彼等诸法中。

在此意义中也要辨别“依法而住”与“不依而住”的道理。

“依法而住”是指一切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等都是依法而住的,也就是依于业及烦恼而住,业惑烦恼与非理作意都是客尘法。

“不依而住”是指心的自性如来藏是大无为法,不会依靠任何有为的因缘而住,也不会依靠任何业惑、烦恼等法而住。也就是说蕴界处等住于业惑中,行业与烦恼住于非理作意中,非理作意安住于清净的心性中。心之自性清净不住于彼等非理作意中,也不住于烦恼和蕴界处等任何一法中。所谓的非理作意就是执著无常为常法,执著不净为清净,执著无我为有我,执著痛苦为安乐等等邪思分别妄念。“住”表示此无彼亦无的关系,所以蕴界处没有独立的自性,它是依业和烦恼而住的。若无非理作意,也就不会产生烦恼而造有漏诸业。正是因为有了非理作意而生起烦恼,依靠烦恼而造业,由业因成熟业果。譬如一个人看见了黄金,认为黄金是实有而起执著,这样的一种状态生起时,就是非理作意。认为存在一种实有的黄金,认为依此可以得到安乐,因此就产生烦恼中的贪欲心,如果看黄金形同牛粪,就不会心起贪著,烦恼等过患也就因此而息灭。所以贪心就是依非理作意而产生安住的,有了这个贪心首先就会引起想盗取的念头,以此邪思妄念的推动就开始作盗取的行为,因而就造下了不予取的恶业,以此烦恼和业,后世就会结成痛苦的果报。如果堕在饿鬼界,就有饿鬼界的蕴界处等生杂染的存在,现前饿鬼那样的根身识界。这些都是欺诳性的,是痛苦不悦意的境界,当然这样的蕴界处都是依于贪心、烦恼、不予取的恶业所产生而安住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业和烦恼,绝对不会无因无缘而现前这样的生杂染。

后一偈颂的内容是讲非理作意是依于心之自性清净光明的法界而安住的,但是非理作意与清净心不是能生与所生的关系,而是有法与法性的关系,这一点需要明白。

譬如,在河面上掀起了波浪,全部的波浪都依于水而安住的,离开水,不会有任何波浪的存在。换句话说,所有的波浪全部都是水体,因其体性唯一是水,不会再有其他法的存在。又比如梦境,唯一是无而显现的,是由分别心的迷乱习气成熟而起现梦境的。如果以理观察此分别心的自性,又唯一是离戏、空寂的,除清净光明的法性以外,没有其它任何的所依处,故谓“全妄即真、真空妙有”。因此非理作意是住于自性清净的光明法中。

“自性清净”的意思,就是非理作意永远不会远离心的清净自性、光明法界的本体。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说:“是故轮回一切妄相,由妄执之熏习,增上而出故,于是虚妄分别以刹那相联而生,故蕴界处等显现之根本,为业及烦恼之自性,是非理之作意。此心亦依如虚空之心性而生,非任何所成故。”

以上解释了“依法而安住”。下文讲“不依而住”的含义。

为什么自性清净的心不住于任何法呢?因为心的自性清净光明胜义真如,就是大无为法的自性,它何时亦不依于非理作意、业和烦恼的生杂染等客尘诸法而安住。真正的胜义实相、圆成真如的大无为法,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都不依于任何生灭法,也不依任何客尘诸法而安住,无论是从因的非理作意、业和烦恼果报的生杂染等种种境界中,的确没有任何的依处,没有任何的住处,没有任何的灭失处,因为大无为法的自性清净光明分,本来就是远离一切生、住、灭等客尘法的缘故。《维摩诘经》中有一段问答可以了知: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意即:(身是以什么为所依呢?回答说:身体就是以欲贪为所依的)。又云:“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义即(贪欲是以什么为所依呢?回答:欲贪是以虚妄分别为所依的)。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意即:(又问:虚妄分别是以什么为所依呢? 回答说:虚妄分别念是以颠倒想为所依,一切的烦恼完全是以虚妄分别或虚妄烦恼的分别心,以颠倒作意想为所依)。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意即:(颠倒想是以什么为所依呢? 回答说:“颠倒想是以不住为所依)。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者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意即:(无住以什么为所依呢?回答说:无住者不依一切法,文殊师利,从无住的根本中建立一切万法)。

寅三、彼等对应:

知蕴界处犹如地,有情业惑犹如水,

非理作意犹如风,净心如空无基住。

这里以八种对应来作俱体的抉择,

①蕴界处犹如地;

②烦恼和业犹如水;

③非理作意犹如风;

④自心清净性如来藏犹如虚空;

⑤依于水界能作地轮的所依,比喻业和烦恼是成立蕴界处的所依。

⑥依于风界能作水轮的所依,比喻以非理作意就会引起业和烦恼。

⑦依于虚空界能作地、水、风的所依,比喻心的自性如来藏能作一切客尘的所依。

⑧虚空不依于任何法,无基而住,比喻心的自性如来藏自体不观待其余的任何基,因此也不住于任何法当中。

以上讲了四种法:一是蕴界处;二是业和烦恼;三是非理作意;四是自性清净如来藏。这四种法可以归摄为两种法来讲,那就是自性和客尘的法。前三种是以客尘的法来成立轮回是动摇生灭的现象,后一种讲自性清净的本体,以自性成立心的自性光明法界本来不灭、不动摇,最后一切万法归摄于自性清净的本体当中。

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假的,有改造和迁变的,也是欺诳性的。这些是依于什么而安住呢?最后只能说是依于自性清净而安住的。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光明本来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本离生灭、来去等的差别,所以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远离一切客尘障垢的法,犹如清净的虚空一般。如是不可思议法性真如的自性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中没有任何迁变,任何因缘也不能使之有所增益和损减,这样不可思议、大自然的大无为法,即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大光明,永恒安住的,是万法的根源、万法的基石,其无任何依处,也无任何住处和灭处,此如大虚空般的大无为法——如来藏大光明,自性是本来清净的,这就是最了义的观点。

大乘第三转法轮中所安立的了义如来藏是依教理来抉择、修行的,属于大乘无上的境界,也是诸佛菩萨出世间入根本慧定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法界实相的本体。所谓的本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之法,并不是以分别心去执著一个不可思议,也不是由分别心去安立一个如来藏和假造一个如来藏的名称,而是原本就具足的法。因为分别心执著的如来藏就是不空法,这是分别念执著的一种虚妄相,属于一种邪念的状态,所以这根本无法契合圣者根本慧定的境界,也根本无法相应万法实相如来藏的本体。真正的如来藏是不可思的、不可言说、超离一切虚妄分别的境界,对此只能以圣者无漏大胜观的各别自证智,才有不可思议的体会,才能完全证悟如来藏的本来面目。

由于大乘不可思议如来藏的法门非常了义甚深,所以当时佛告弟子:“我说的都是谛实语,如果依教奉行,将来会现前如来藏的面目。”如果真正依靠教理抉择、修行,就是真正的狮子吼。包括《大涅槃经》、《法华经》等中也如是说。因此对这样不可思议的甚深如来藏法门,若能得到不退转的信解和产生坚固的定解,确实成了不退转的大菩萨,也不会落入任边戏之中,是一种不可思议、明空双运的本性。

丑四、以客尘成立轮回相:

非理作意分别者,住于心之自性中,

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

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界处,

空中器界成坏般,如是有情生而灭。

这里首先确定颠倒的非理作意以及依此产生轮回客尘的种种法。

所谓的非理作意或说虚妄分别,就是与诸法实相的自性不相应的一种执著心,非理作意是以障碍的方式安住在心的自性中,就象风是水的所依一样,依靠非理作意的风就会生起业和烦恼的水;就象搅动水蕴产生大地一样,依靠业和烦恼的水就会生起蕴、处、界等有漏痛苦所摄的一切法;就象器世界在虚空中不断地形成与坏灭一样,在无漏的大无为法界当中,有情最初出生,最终还归于灭亡。所谓的轮回完全是依靠邪思分别念的习气功能成熟而成立的,在法界究竟的本性上本来不存在以客尘所成立的轮回相。下文把颂词的内容分六层作抉择:

一、为什么三界中内有情都是在生死流转中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坏灭?因为三界的有情是从不清净的缘起法所生,当因缘和合时就会出生,当因缘消散时就会坏灭,所以轮回完全是一种不断的生灭法。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烦恼业,所有阴、界、入(处),如是诸法,从于因缘和合而生,以诸法因缘坏散而灭。”佛当时对大乘的善男子讲:所有的邪思妄念产生所有的烦恼和业,所有的烦恼和业又会产生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轮回的一切诸法都是这样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旦因缘坏散时,当下就会灭尽,由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坏灭,正好表明轮回是一种客尘法、是一种生死法。

二、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是如何随因缘流转在生死当中的呢?

就是由非理作意生起烦恼等杂染,由烦恼杂染就会生起业杂染,由业杂染就会有生杂染(生的杂染即有漏的蕴、界、处),这样众生随着虚妄分别心和烦恼的杂染、业的杂染、生的杂染而流转生死中。最初生起,最终坏灭,中间一直相续不断、无限循环,如是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一环扣一环地不断产生,这样随因缘不断流转,就称为轮回的一种现象。龙树菩萨也在《宝鬘论》中说:“乃至有蕴执,从彼起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意即:(乃至于多分和无常的五蕴生起了实有的异体等执著,从蕴的执著就会生起我执,有了我执就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因而造种种业,从而令生三界中,感召蕴、界、处等果报。前一段因缘尽了,又会以新的一重因果来推动,这样不断地互为因果,流转于生死往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