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其义广说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今初(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者:

倘若无有佛种性,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倘若根本不存在“佛种性”或者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那就应成有情不会在见轮回痛苦之后,产生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也不会因了知涅槃的安乐利益之后,产生对涅槃的希求心,而且不会去寻求能获得涅槃的殊胜方便法,以及没有希欲行持其义之大愿心,这表明此希厌之心完全取决于本自具有的种性上。《胜鬘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亦无欲涅槃,亦不愿求”。

癸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这里讲到对于轮回和涅槃,分别观见有彼彼苦乐之功德、过失之后,分别生起厌离轮回过失之心和希求涅槃安乐之心,生起这样的厌离心与希求心,就是具有种性的作业,因为“于无种性无”。若无种性产生佛功德法的任何作业,也就不会在众生的相续中生起,无因故。如无青稞种子,不会生起青稞苗芽一样,无因不生果是周遍决定的道理。由于没有因或种性,再怎么依靠他法勤作也无法产生。《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华严经》云:“乃至邪见聚等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作彼众生利益,作未来因善根,增长诸白法故。”乃至邪见聚等的众生身中,也都有如来日轮光照,这是说邪见众生的相续中实际也有自性清净如来藏的存在,可以作彼等众生的利益,作未来因的善根,增长种种白法的缘故。有人问,在佛经中说无种性的一阐提,恒常不入涅槃,没有涅槃性,这应如何理解呢?我们引无著菩萨的原话来加以说明: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佛如说“一阐提无涅槃性”的用意何在?佛这样说是为了显示诽谤大乘的业因非常严重,目的是想把众生诽谤大乘的心,不求大乘的心回转过来,所以依于“乃至邪见没有遣除的长时间内暂时无法得解脱”而作如是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因为一阐提,也本来存在清净佛性的缘故,不能说恒时毕竟没有解脱的机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论》中说:“以种性四种障垢覆盖后,对于未苏醒种性者,虽然具有种性,却不显现明显的作用。如果种性障垢薄弱,就会以种性作用,产生遣除轮回,修行涅槃的两种欲(两种欲求心)”。故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在被邪见,我执等障垢覆盖的未苏醒位,因为暂时不显现明显的作用,所以暂时以不了义的方式假立为无种性者,在障垢薄弱的苏醒位,以种性力,必然会生厌离轮回,希求涅槃的作业。

庚三:诸功德相应义分二:

宣说因果共同功德、

宣说各自功德。

首先是因功德和果功德放在一起讲,然后别别宣说各自功德。

辛一、宣说因果共同功德:

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

颂词前面句是讲因功德相应义,后两句是讲果功德相应义,都是通过比喻来描述的。首先解释颂中前两句,犹如大海容器当中蕴含着无量的宝珠和水,同样信解法界的广大器中,也是具有无量智慧禅定功德,是宝珠和大悲水的无尽处,所以具有因功德义。此比喻的内容有四层:一是广大海器喻如信解法界的广大法器;二是无量宝珠喻如无量智慧和禅定之功德;三是无量海水喻如无量大悲;四是大海器中蕴含无量宝珠和水,比喻信解法界的广大法器中具有无量的智慧禅定功德和无量大悲。

颂词的后两句是说:因为自体具有不分离的功德——神通,无漏智慧以及漏尽等功德,所以如同酥油灯与其光明,暖热与色相无别一般。法界具有果功德义,此比喻的内容也有四层:一是光明喻如神通,二是暖热喻如无漏智慧,三是光色喻如漏尽通;四是酥油灯的体上不离而具有光明、喛热和光色喻如法身的体上本自具有神通、无漏智慧和漏尽等功德。此具体的意义,下文作别别宣说。

辛二、(宣说各自功德)分二:

因功德相应义、

果功德相应义。

今初(因功德相应义)者:

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蕴涵故,

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

颂词前两句是说因功德,后两句是说比喻。首先讲前两句:颂词当中讲了此因包括了法身之因,如来智慧之因,转入大悲之因。获得法身之因是对法界的信解;获得如来智慧之因是智慧和三摩地;获得如来转入大悲之因是大悲心。这三种因都无余涵摄并且蓄存在如来藏当中,故以这种意义宣说了比喻。

颂词的后两句:因为三种因功德依次和海器、珍宝、海水相似,所以具有海器一样的信解,宝珠一样的智慧,三摩地、海水一样的大悲,由具有这三种因功德的法界如来藏,故宣说犹如大海。为什么把信解法界比喻成大海器呢?因为信解法界的心,就象大海器一样浩翰无量、不可穷尽。为什么把智慧三摩地比喻成宝珠呢?因为智慧和三摩地无分别、不可思议、具有大势力,所以就象如意珠一样在无分别的同时,又具有能赐给众生一切所欲的不可思议势力。

为什么把大悲比喻成海水呢?因为大悲的体性很柔软,可以滋润一切有缘众生的心田,就象海水一样柔软,不会伤及人们,在在处处都是在滋润万物的生长一样,又因为大悲是平等护念一切众生,具有大平等的相,就象海水都是平等一味一样。就象大海器、大海宝珠、大海水不离于大海的本体一样,具三种因功德——即是信解法界,智慧三摩地以及大悲,毕竟不相舍离,在法界的体上本自具足,这就是因功德相应的含义。

壬二:果功德相应义:

神通智慧及漏尽,于彼真如体无别,

犹如灯之明暧色,故与无垢界相似。

首先简单解释颂词,在自性无垢的如来藏之中,五种神通、无漏智慧以及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都不是别别他体而安住的,就象灯的光明、暖热、光色无二而安住一样。颂词里所讲的“漏尽”不是小乘的漏尽,是指大乘佛位无余转依的漏尽通,也就是诸漏永尽的境界。

那为什么把五种神通比喻为灯的光明呢?因为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五种神通都是通彻无碍的境界。比如天眼通对于十方世界粗粗细细的色法都能无碍照见,他心通对于无量众生的八万四千种心行都能无碍的了知,宿命通对于无量众生无始劫以来的宿命都能无碍照见,这些就像灯的光明一样能够明显的照见一切色法的色形相似。

为什么又把无漏智慧比喻为灯的喛热呢?因为以无漏智慧可以无余烧尽一切业惑,和灯的火焰能烧是一样的。《赞法界颂》云:“如是光明心,具贪等诸垢,慧焰烧尽垢,彼者非光明”。

为什么把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比喻为灯的光色呢?因为真如无余转依的漏尽通,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自性光明完全显露,这样无余转依的漏尽通是纯一清净、光明的境界,具有清净光明之相,此与光色的明净相似。《辨法法性论》云:“谓真如无垢,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成实”。就象灯的光明,灯的光热,灯的光色无法分开一样,无学道所摄的果功德——神通、智慧、漏尽,在无漏法界中也是以彼此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这就是果功德相应义。坚慧菩萨在《法界无差别论》中说:“如光明热色,与灯无异相,如是诸佛法,于法性亦然。”就象灯的光明、光热、光色与灯体没有别别他体之相,如是诸佛法身的功德法在法性上是无二具足的。佛在《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又如摩尼宝珠,所有明色形象不离不脱。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之义亦复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义即,舍利弗,就象世间的灯,所有的光明、光色、热触不会相互脱离、无二一体那样,又象如意宝珠,所有宝珠的光明、色彩、形相不会脱离那样。舍利弗,如来所说的法身之义也是这样,超过恒河沙数那么多不可思议佛法如来功德,以不离、不脱、不断、不异的方式本自具足。六祖大师也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以上讲了因功德相应义、果功德相应义。其中因功德是如来藏暂时显现之功德,果功德是如来藏究竟显露的功德,两者不能理解成能生所生之因果关系,只是从不同分位上安立因和果的异名,因为如来藏的本体上本自具足信解等因功德,以及神通等果功德,所以总的科判就叫作“诸功德相应义”。

庚四: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二:

以三者宣说分类行义、

彼等渐次清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