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劝发菩提心文初机导引

《净土实修要道(下)》 ︱ 智圆法师 讲解 ︱

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

我们的心识没有一个恒常的主宰,像商人四处奔波一样,不自在地被业力牵往各处;身体也没有固定的形态,像房屋频频搬迁一样,今生投到驴胎里做驴,下世又投到人身里做人,再下世又投到鬼身里做鬼等等。像这样,用大千世界的微尘数也难以算尽在轮回里往返受生的身体;以四海波涛的水量也无法计量经历生离死别时流下的泪水。一世一世的骨骸堆积起来巍峨高广,超过了须弥山;一具一具的尸体横陈开来,漫过了大地的边际!

这就知道,我们在生死中舍过无数身,流过无数泪,截过无数头颅,受过无数苦。由此对生死发生厌患。

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

如果没听闻佛语,谁能见到、听到这件事?如果没看到佛经,怎么能觉悟这个道理?如果还像过去一样贪恋世间,痴迷在无意义的现相中,恐怕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一掉下去万劫难复,再难出现解脱的机会了。今生得到的宝贵人身很容易失去,如今拥有的大好时光很快就要用完,过后再难挽回。往后仍然前路茫茫,不知去往何方。一离开人间就要长期在三途里受苦。那些无法言喻的苦痛,谁能代我受呢?说到这里能不寒心吗?

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因此,应当断生死流,出爱欲海,把自他一切众生都济度到无上菩提彼岸。旷劫以来的殊胜功勋就在此一举,不能再拖延、沦落下去了。不但自己,一切父母有情都在漫漫无期的生死苦海里漂泊,因此,再也不能若无其事地过下去,一定要发起无上菩提心,拔济一切众生出离大苦海。像这样奋起发心,就是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云何尊重己灵?

发菩提心也有智、悲或信、悲两分。前面是思维自己和一切众生沦落生死的惨状,为拔济生死苦而发无上道心,此处则是从信或智慧门来发心。相信自己有一灵真性,与一切诸佛本来无别,只因错乱而陷在生死妄境里,因此不甘心埋没,决志要证到本性,现前本有的菩提。这就是尊重己灵而发心。

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有志气的人幡然悔悟,他会问自己:我现前这个心直下与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佛没有多一分,我没有少一分,为什么佛在无量劫前已经成就无上正觉,而我等仍然昏迷颠倒,还在做凡夫?再者,佛世尊有无量的智慧、神通、功德庄严,而我等有的只是无量的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的本性是一样的,为什么有这样迷和悟的天渊之别?佛受用真常法乐,而我却受用无量苦患;佛已经发挥出无量智慧大用,而我却被业惑缠缚,起各种烦恼,发生各种有漏业,出的全是错乱力量。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难道不可耻吗?过去在同一位置上,是同一本性,现在他已经成为三界慈父、无上导师,而我却陷溺在生死苦流中。就像两兄弟,一个成就了无上果位,一个还在监狱里服刑。就像无价宝珠陷在淤泥里,我不识宝珠,把它看成瓦砾,不加爱重。过去的路都走错了,不知道本有的家珍,一直在虚假幻尘里追逐、求取,为了满足子虚乌有的私我妄想,起那么多烦恼,造那么多业,受那么多苦。这一切全错了,以后一定要幡然醒悟,发无上道心,念念尊重己灵。

因此,应当以无量的善法对治烦恼。在修德有功时,显发自性功德。就像沾满污秽的宝珠经过洗濯后,悬放在高幢之上,能发出无碍普照的光明,映蔽一切。这样才不辜负佛的教化,不辜负自己的灵性,才是尊重自性天真佛。也就是立无上志,一定要恢复它的本来德用。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七因缘。

云何忏悔业障?

如何忏悔业障而发菩提心呢?要知道,自己造的业特别重,不借助菩提心的力量难以忏除。想到有那么多罪业,一定要借善心之王来忏悔,因此发菩提心。

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经中说,犯一个恶作罪,要在四天王天寿五百岁那么长的时间里堕在地狱中。恶作小罪尚且要受如此漫长、深重的报应,何况更重的罪,苦报难以言述!如今我们在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时违背戒律;一餐一水频频触犯尸罗。一天所造的罪都有无量无数,何况在这一生中,以及往昔历劫以来所起的罪业,更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了。

以五戒来说,十个人里九个人犯,少有发露,多数覆藏。五戒叫做“优婆塞戒”,尚且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那更不必说了。问起他的身份,都说“我是比丘”;说到真实状况,还不如满分优婆塞,难道不惭愧吗!

要知道,佛戒不受则已,受了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了终究必定堕落。如果不是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一切众生求哀忏悔,那么即使经过千生万劫也无法逃脱恶报,因此必须忏悔。如何才能忏除这无量罪业呢?如《入行论》所说,菩提心像劫末火,刹那间能摧毁各种重罪,这样思维后决志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也就是为了忏除罪业的缘故,发无上菩提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八因缘。

云何求生净土?

如何求生净土而发菩提心呢?这是配合成佛的捷径——往生净土来发心。先要认识到,完成佛道应往生净土,而往生净土应借助菩提心的力量。发菩提心配合念佛,能迅速积集多善根福德资粮,从而成办往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一切有情都要修行佛道,因为这是离苦得乐的唯一方便。然而在末法时期,想修行成就须往生西方净土。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很难进步;往生西方净土容易成佛。以容易的缘故,一生即可成办,以难的缘故,累劫尚未修成。因此,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西方;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末世的修行,没有超过此捷径门的了,这是捷径中的捷径。

像这样选定了以求生净土来成佛的易行道后,接着要看怎样能迅速达成往生,于是有以下的思维: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即有多善根、多福德因缘才能往生。说到多福德,不如执持弥陀名号;说到多善根,不如发广大菩提心。以这个缘故,暂时持弥陀名号,已胜过百年中作布施;一旦发起大菩提心,超过了累劫的修行。

也就是,以念佛和发心配合起来能迅速成办往生。两者都是殊胜的缘起,发菩提心成为缘起之王、成佛之因,念佛能感召阿弥陀佛的万德成为自己的福德。这二者配合为高效之门。

下面再以理说明发心和往生净土要合起来修。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念佛本来是期望作佛,不发菩提心的话,虽然念佛但为了什么而念呢?发心原本是为了修行,不生净土的话,虽然发心但容易退转,难以达成心愿。所以,要下菩提种,以念佛的犁来耕耘,这样自然增长道果;乘上大愿船,入于净土大海,决定往生西方,因缘会合之故。

发心与念佛要合起来修。先发广大的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好比下了成佛的种子,接着以念阿弥陀佛来滋润它。经由佛力加被,我们的菩提善根得以增长,能够消业障、增福德、开发本性。再者,发心即是发愿,乘着为成佛利益众生而愿往生的大愿船,与阿弥陀佛大悲摄众往生的愿力相应,这样就符合《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大缘起,决定能够往生。这样明确以后,为了与阿弥陀佛相应而成办往生,自身先发起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九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