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三)总结

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闲发愿,散乱称名。

善导和尚,《天竺传》里称他为弥陀化身。看他“专修、无间”的教导,要紧之处只在念念相续。也就是一念接一念地缘在阿弥陀佛上,那净业就决定非常重,跟阿弥陀佛的相应度特别深,也就准保往生,而且品位高。所以,他的教导直中要害,开示要诀。因此,孤山法师也说:不能随便没有心地发愿,也不能散乱地称名。一定要至诚精一,念念不断,那就符合一心与弥陀相应的净土要旨。

三、引永明禅师的语录来证明

永明亦云:直须一心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方不虚弃。

再看弥陀化身的永明大师怎么教导我们。他从正面指示,一定要至诚精修,才能与佛相应,速脱苦轮,否则散乱称名,信愿轻微,数数间断,那就很难往生。

大师说道:这事就要一心把命归投给阿弥陀佛,一直到报体完结为止精一地修持。平常坐着、躺着都不离西方,常常面向西方。而且在行道礼敬、念佛发愿时,要恳切、勤苦、奋发、至诚,没有别的念头。就像快要被拉到刑场上砍头,或者被关押在非常苦的牢狱里,又像被怨贼拿着刀枪追击,被大水大火逼迫,那时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也就是,要有至诚的出离心和求解脱心、求道果心、成佛利他心,有很好的道心。那时就看到生死险怖,一心仰仗阿弥陀佛,超出苦轮,一心仰投阿弥陀佛,让我速证无生。得了大成就以后,广度无边众生,绍隆三宝种性,誓报父母恩、国王恩、众生恩、三宝恩。像这样有至诚的心,所修才不会虚弃,才念念真实。

如或言行不称,信愿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其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如果言行不一,口头说得好听,行为却很下劣,内在的信愿轻微,没有念念相续的心,只有数数间断的意,依仗这样的懈怠想临终往生,那就打错如意算盘了。那时只是被业障所遮,恐怕难以遇到善友,没人提醒策励。当时被四大风刀解体等的苦逼迫,难以成就正念。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

什么缘故呢?现在就是因,临终则是果,一定要因真实,果才不虚,才会真实地出来。就像声音和谐,响声也顺畅;形体正直,影像也端正,这表示果随因转,绝不可能有相违的体性。

在因上念念至诚,当然到临终就住在至诚里;在因中轻忽,口里念念弥陀名,心里只是轮回事,满腔的贪嗔痴,各种染污名利心、杂乱相,这样要期待临终正念昭彰,一心念佛,那只是做梦而已。因地的心就是这种状况,怎么可能临终时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大圣贤呢?所以,要想临终往生,现前就要努力。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思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禅者听了上面的指示,明了两位弥陀化身的教导,他也深信一定要专修、无间,但自己感觉有困难。他问道:念念相续地修当然是我的所愿,但无奈我没定力,念头上做不了主,常常被缘牵走了,难以相续。有时是过去学的没忘掉,或者还要写两个字、作两首诗、谈两句禅、看两下教,总之心常常走掉了。或者无始的积习太深重,很多贪嗔乱想此起彼伏。或者碰到境缘照顾不住,一下子就溜出去了,根本管不住。或者有时候情想纷飞,心里乱得很,而控制不了。像这样,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已经千里万里去了。又有惹到一毫世事,就是五天十天、半月一月摆脱不了,不仅仅是间断而已!说起来惭愧,想起来很痛心。师父又有什么方法对治这种毛病呢?

下面分两方面来答复:

一、说明鞭策的重要和奉献三种鞭策之法;

二、具体指示这些方法的行相。

一、说明鞭策的重要和奉献三种鞭策之法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汝当谛而听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

天如老人叹息说:呜呼!这是天下学佛人的通病。你在间断的时候,如果不痛加鞭策,那么专修无间的念佛之行就永远没有成就的日子了。我听古人有三种痛加鞭策的方法,现在奉献给你,你要好好谛听:一、报恩,以报恩心作为鞭策,使心专注在修行上;二、发决定的志;三、力求得到证验。以这三个方法能管制自心,一心住在佛念中。

二、具体指示这些方法的行相分四:

(一)以起报恩心而鞭策;

(二)以发决定志而作鞭策;

(三)以取证验而作鞭策;

(四)总的说明以鞭策而无间修念佛的利益。

(一)以起报恩心而鞭策

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

第一、报恩。报恩转心法是这样修的,要想到:既然我修净土,就要常常念恩报恩。佛恩、国恩这里没时间说,只如父母养育的恩,不是大恩吗?师长培养成才的德,不是重德吗?你最初出家,就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这样背井离乡,一晃就二三十年了。父母师长在艰难困苦之中,你也总不照顾,父母老病也不看望,听到他们的死讯你也不回来。如今也许在三恶道里受苦受难,希望你来救他度他。你却在这里念念间断,胡思乱想,贪著五欲六尘,这样净土就不会成就;净土不成就,自己都救不了,怎么救他呢?既然不能救他,你就是忘恩负义的大不孝人。经上说:不孝的罪要堕地狱,那我这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地狱业啊!这样想起,我怎么能间断呢?不然报不了恩,那我就是大不孝人,是地狱业。这样警策后,幡然提起心力,一心专注在佛念上。

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

又要念施主恩来转变心意。想到:我现在没有养蚕却有衣服穿,没有耕田却有食物吃,僧房、卧具都是受用现成的。我应该勤修净业,以图报达施主的恩德。祖师说:这些衣食受用都是施主在妻子儿女的份上减下来作供养的。如果你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难消受,将来一定要牵犁拽耙来偿还他才公平。而你却念念间断,不成就净土;如果净土不成就,将来也一定要还债,堕成牛马等来酬偿。这样一念间断的心,就是将来堕畜生的业,你还敢间断吗?身上背负信施的重担太重,不努力修行滴水难消,所以一定要尽力精修,否则太可怕了!

还要细致地想到:信施是那么沉重,他们发好大的心想种福田,自己舍不得用,把妻儿的受用减缩下来。他们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把这个钱减下来供养你,认为你是大修行人,能成道果。而你现在怎样呢?念念间断,在五欲里缠绕不休,念念起贪嗔痴,这么多的贪婪、嗔恚、胡思乱想等怎么能成就呢?怎么能消受信施呢?太可怕了!如果我再不精修,那这每一念都是畜生的业。要像这样深体因果,知道业报难偿,一定要好好修持,否则信施是不好消受的。

总之要想到,间断就成了地狱业、畜生业。因为一间断,成就不了就报不了恩,负恩太重,不能让施主种福,就太难消受。所以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修行,尽快成就来报恩,做大丈夫;要么贪恋世法不认真修行,将来堕落有份。有了修道人的身份,就认为我坐享现成,很有福报。现在出家了,别人都供养我车子、房子、电脑、舒适卧具、高档的食品衣服等,比在世间当老板、高官还舒服。不要想错了!如果不是一心在修行上,那堕落得就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