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如是实相现相不同的诸迷乱显现虽在迷乱者前显现,而实际如是不成立故,称为世俗。相反,在无迷乱证量前如显现般成立,对此以正量无有能害故,称为胜义中有与谛实。此不必是于空性外异体存在的谛实显现,因为先建立法界现空双运具一切相的空性后,如是已承许实相胜义谛故。

如是便可辨别清楚世俗与胜义的差别。所说世俗,即实相现相不相同的迷乱显现。它虽然在迷乱者前显现,但在实相实际本性中并非如是成立,以此原因便称之为世俗,故世俗是实相中本无之虚假的假相。所说胜义,即是与迷乱世俗相反,在无迷乱的净见量面前,实相就是按如何显现般成立 ,所现的即是实相,故称之为胜义有。且对如是清净显现,以正量无有任何妨害,所以是无法否定的谛实。

但是,不能将圣智自证的“谛实”认定为空性之外的谛实显现。圣智自证之“谛实”与“非空性的谛实”二者之间无法等同,相反,圣智自证的谛实就是与空性无离无合的实相。因为在净见量的智慧面前安立清净光明分时已经首先以胜义理论建立了法界现空双运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如是已经承许了实相胜义谛的本体是大空性。包括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亦同样讲到:“凡是承许无变法界是佛性,首先当须认识所谓的法界是某施设处——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

是故,如此胜义从自性角度不空,在名言中譬如须安立如绳一般的是胜义谛。如蛇一般的是世俗谛。要分辨名言中一者成立,另一者不成立的差别,绝不能二者同为迷乱或同成谛实般。因此胜义自体不空,也就是胜义不迷乱的境与有境二者都具有故。对此有,没有非如是的正量能害,此是以抉择空性的理论为前提后所成立的结果,并且以观名言量真实成立,对此以诸天在内的诸世间谁也无力反驳。

此段亦是继续宣讲胜义如来藏不空之理,首先以比喻来说明。如黄昏时,见花绳为蛇,而在光线具足的白昼则见唯一是花绳。既然有如是见蛇与绳的不同,则在名言中就一定有一者真实中成立,另一者真实中不成立的差别,不可能二者同成迷乱,或二者皆成立为谛实。当我们承许花绳是谛实之真相的同时,便自然承许另外的蛇是迷乱的假相,故在此二者当中若一者是真,则另一者必然是假,反之,亦复如是。不仅讲他空中观时须如是承许,包括讲自空中观时亦有如是承许,如《入中论》云:“观待彼识二俱实,待明见境二俱妄。”所以,在名言中须安立如花绳般的胜义谛与如蛇般的世俗谛,此二谛决定存在一者是实相中有另一者是实相中无的差别,不可能二者都是迷乱或者都是谛实。如是善加辨别,才相符于第三转法轮善加辨别的含义。

下面再以理具体抉择“胜义以自体不空”之义。此处胜义是宗法,以自体不空是所立,论文中讲了四种能立的根据。

第一能立:胜义不迷乱的境与有境二者都具有故。

从名言的角度讲,佛陀的境界中并非如兔角般的空无,而是一种具有胜义不迷乱的境与有境的殊胜境界。每个佛教徒对此观点都会承认。

第二能立:对此有,没有非如是的正量能害。

即对于“不迷乱的境与有境二者都具有”之理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够以任何正量遮破说:“根本不存在如是不迷乱的境与有境。”倘若有正量能够以任何正量遮破,则必须成立一切凡圣都具有迷乱的境与有境,如是佛的智慧以及圣者入定的智慧亦成迷乱体性。但是此种观点,任何一个佛教徒都不可能承许。如是理论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亦有宣说,如《入中论》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

第三能立:此是以抉择空性的理论为前提后所成立的结果。

以抉择空性的胜义理论抉择诸法本自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性后,便成立一切迷乱的人与法的显现皆是实相中本无。如是在实相中唯一成立离戏光明,所以,胜义自体是建立在空性前提上的本有。

第四能立:并且以观名言量真实成立。

按照名言量来衡量,十法界皆具有自界的境与有境。即从六凡来讲具有地狱乃至天的境与有境,从四圣来讲具有声闻乃至佛陀的境与有境。

并且随着障碍的不断清净,补特伽罗的境与有境亦不断清净,至佛位便成为无有更上之最清净。在如是所有的境与有境当中可以分成迷乱与无迷乱的两种,划分的标准即是:凡是现相不同于实相的境与有境便安立为迷乱的体性,反之则安立为无迷乱的体性。如是衡量佛的境与有境可以周遍决定是现相同于实相的境与有境,此是从正面讲。

从反面讲,若承许在佛的智慧前,现相不同于实相,则应成佛的境与有境是迷乱的体性。因为由于佛的智慧没有现见实相,故只能成立有境是颠倒的心识,又由于现相是不同于实相的实际中本无而现的妄相,故只能成立境是虚妄。并且由于不见实相还应成佛的相续有障碍,应当还有增上而不是无上的过失。但如是观点,凡是佛教徒都不可能承许,以理亦不可能成立,如是便决定成立佛位有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的存在。

再衡量圣者菩萨入定的境与有境亦决定成立现相同于实相。因为假如入定时现相不是实相,则应成立入定智慧只是一种未见法界的颠倒心识。如是入定之有境只是虚妄分别心而非无分别智,但此观点有与圣教量以及瑜珈现量均相违的过失。所以大乘圣者菩萨入定位亦决定有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的存在。

由上面讲的四种能立,可下结论说:对于以名言量真实成立胜义以自体不空的观点,以诸天在内的诸世间,如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等,任谁亦无有能力如理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