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安立二谛的方式,依现空安立者如共称,依实相现相是否相同而安立者如上所述,此二者在诸大经论中早有宣说,并非宣说他空者所创新安立。

安立二谛的方式总共有两种:以显现与空性分别安立名言谛与胜义谛是现空二谛,如《般若经》以及自空中观的论典中所宣讲的即是,且此观点无论印藏的哪一种中观论师皆一致承许。另一种安立方式即是按照实相现相相同以及不相同而分别安立胜义与世俗,如上所释。此二种安立方式都是在大经大论中早有宣说过的,并非某位作为弘扬他空之智者的补特伽罗以自己的分别心而安立,并且亦没有前者是诸佛菩萨宣说,后是凡夫人分别臆造的差别。既然都是佛陀以及众所公认的大菩萨们早已宣说过的,便没有任何必要取一舍一,或者赞叹一者,呵斥另一者,当平等尊重,平等受持。下面便引用自他宗皆承许的教证来证明此点。

例如《辨法法性论》中已说。

《辨法法性论》中讲世俗时云:“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又云:“无而现故乱。”由此可知,彼论将在实相中本无而在现相中显现的二取安立为世俗有法与将实相现相不相同的境与有境之显现安立为世俗的安立方式成为一致。尔后,彼论讲胜义时云:“复此法性相,无能取所取。”讲究竟转依时亦云:“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一切唯真如。”可见《辨法法性论》将泯灭二取显现唯一是如显现的境界安立为到达法性之自性,与将实相现相不二的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的安立方式完全相同。

《宝性论》中亦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彼释云:“如来藏者,以有别有离的一切烦恼糠空,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不空。”

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分别在《宝性论》及其注释中所提及的空与不空之义亦是指世俗的迷乱法是空,而不迷乱的胜义如来藏本来清净的智慧分则永远不会空耗。

即在实相中,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上本来没有应当遣除的烦恼客尘,故如来藏是以有别有分离的一切烦恼客尘空。如是实相中本无的与实相不相同的客尘现相,便是一种迷乱的世俗。而在实相中,本来就有十力等无上的功德法且与如来藏的自性无别无离,故如来藏以无别无离超过恒河沙数之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法不空,而无上的功德法就是与实相不二的清净显现,故是无迷乱的胜义。所以此与他空宗所讲的空与不空之义亦是完全一致。

大车圣龙树云:犹如火浣衣,为众垢所污,投于猛火中,垢焚非衣损,如是光明心,为贪等垢染,智火烧其垢,非彼光明性,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

引用弥勒与无著两大菩萨的教证之后,再引大车龙树菩萨在《赞法界颂中的教证作为证明。龙树菩萨说:如一种特殊的在猛火中烧不坏的火浣衣具有垢染,将其放入烈火当中,结果只是垢染被烧尽,火浣衣却没有任何损坏。同样道理,如来藏光明心具有贪等垢染,以修道的智慧火可以烧尽客尘垢染,但是不会失坏光明的心性。且一切诸佛所宣讲的显示空性的一切《般若经》皆唯一只是灭除业惑烦恼,并非失坏此种性。此处的界便是指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所以龙树菩萨亦同样讲到:自性住种性如来藏是实相中本有且永远不会失坏的不空之法,客尘是实相中本无的迷乱法,由智慧火可以灭尽,如是在显示如来藏不空的同时亦显示了客尘的空。

法王日登将花扎巴云:“所观蕴空性,如蕉无实义,具殊胜相空,与彼者不同。”

“法王日登将花扎巴”译为“妙吉祥称”,此法王是香巴拉二十五代法胤中的第一代。他曾将《时轮金刚根本续》节略成《时轮金刚摄略续》,在此续部中的这一颂明显说到:所观五蕴的空性,如芭蕉一样,一经分析便没有微尘许的实有。但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与彼五蕴之空根本不同,因世俗五蕴之显现的空在胜义实相中本来没有,胜义实相是具有一切殊胜相的大空性。如是差距的宣讲亦可证明实相中本具不空之一切殊胜相。

以上引用诸大菩萨及新密宗香巴拉第一代法王的教证证明了以实相现相是否相同安立二谛的方式在诸大经论中早已存在,并非后人的臆造。

如是所谓胜义本体不空是唯一按后一种二谛安立的方式宣说,并应了知二谛承许为遮一之异体,不能理解为如现空二谛一本体异反体的安立。

此处所说的胜义本体不空,并非按现空二谛的方式宣说,唯一只是按照后面一种二谛安立的方式,即按实相现相二谛来宣说的。且二谛的关系是承许为遮一之异体,并非如现空二谛中承许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以现空二谛来说,在名言当中,世俗谛显现与胜义谛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所谓一本体是指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将没有偏堕在任何边戏当中的无二无别之现与空在名言当中假立为一体。不过,此一体并非否定他体之后从肯定方面安立为实有的无二一体,而仅仅是从现空无二无别的角度在名言中假立为一体,故称之为一本体。

其次,所谓异反体是指应成派在随顺世间名言时亦安立为有现与空不同的反体,既有显现的侧面,又有离戏空的侧面,而且显现叫世俗谛,空性叫胜义谛,如是便有了现与空的不同反体,故称之为异反体。所以现空二谛便安立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以实相现相二谛讲,在名言中承许二谛是遮一之异体的关系。所谓“遮一”,即在真实的名言谛中,详细通过智慧辨别时了知,实相现相二谛不可能成为无二一体,所以遮一就是遮止二者一体,不成立二者无二一体。“异体”就是仅仅从“遮一”这一点上假立为异体,而并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法的他体关系,如东山西山般的他体关系不能安立。故“遮一之异体”是指并非同时存在的异体,而仅仅是从遮一的角度安立为异体。

之所以对实相现相二谛遮止安立为无二一体的关系,是因为此种二谛的世俗谛是指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也就是分别心前显现的迷乱二取。虽在分别心前显现,但实相中本无,或者说净见量前根本不成立。另一方面,胜义谛是指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也就是圣者智慧面前显现的无迷乱的光明,此是实相中本有或者说净见量前成立。面对如是情况,若将二者[安立为是无二一体,则无法区分迷乱与无迷乱,欺惑与无欺惑的差别,结果会导致要么都成为迷乱,要么都成为无迷乱,但这在名言中无法成立。所以,对此种二谛不能说是无二一体,必须要遮止无二一体的观点。

既然对此二谛已经遮止无二一体,则又为何说并非真正的别别他体而只是遮止一体的假立异体呢?对此疑可以通过道理遣除。

只有同时存在的两个法,才有可能成立是名言中真正的别别他体的关系,如果只是一个法,则不可能自己与自己相异。循此理分析:当二取显现时,真如法性不现,当真如法性现前时,二取隐没,所以实无而现的二取有法与实相现相不二的无迷乱显现不可能同时存在,两者是“一者有,另一者无的关系”,故不是真正的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