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他空承许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立誓造论句颂曰:

浩瀚佛佛子密藏,了义经续窍诀髓,

印藏智成密甚深,中观承许此略说。

颂词中如实宣说了对于何种法义立誓造论的问题,即对于诸佛菩萨浩瀚的秘密法藏、了义经典与续部的窍诀精髓,也就是对印度与西藏的智者及成就者们秘密甚深的他空中观承许而略加解释。

所谓密藏,就是秘密的法藏,对此可以从深密与保密两个方面作解释。第一,因为甚深秘奥,唯一是诸佛的境界,非常人能够了知,所以叫密。第二,由于诸佛菩萨护念甚深法的缘故,若非法器便秘而不宣,所以是密。以上论名,顶礼及立誓造论句属论的支分,以下是真实论体。

于此,宣说他空观点的智者们将如来圣教第三转诸了义法轮所说的不退转无畏恒常之道、补处十地自在的善说 —— 大乘无上续论、圣者无著兄弟宣说的诸甚深义、怙主龙树的赞颂集等显宗了义诸教典、吉祥时轮金刚等诸密续以及开显其密义的三部心注等如是一切的密义关要融于一味之中,开创建立了甚深了义的大中观宗。

此段是讲如遍知多洛瓦、遍知达那他等宣说他空观点的觉囊巴的智者们将诸多经、续、论的密义关要融于一味之中而开创建立了甚深了义之他空大中观的观点。诸大智者们所归摄的密义关要从经典方面讲是佛陀第三转法轮诸了义如来藏经所讲的不退转常恒之道的密义关要。从论典方面讲,是补处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世亲菩萨的《佛性论》、龙树菩萨的《赞法界颂》、《赞菩提颂》等诸多显宗了义论典的密意关要。从密续方面讲,是时轮金刚、密集金刚与开显时轮金刚密义的三部心注等诸密续及注释的密义关要。

此虽具有极其深广的秘密要诀,但当今诸多承担宣讲论典责任的智者、非智者(竟然)对此宗随意抨击,可谓极其迷乱!

此大中观宗具有极深广的秘密要诀。从甚深实相方面点到了大无为法的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本来常住,故抉择宣说深至极点。如《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而从广大功德方面又点到了一切因功德与果功德皆是心之自性如来藏本自圆具的功德,亦是广至极点,故又具极广秘密要诀。如《宝性论》云:“犹如大海器宝水,无量功德无尽处,具有无别功德性,是故犹如酥油灯。法身以及如来智,大悲之因涵容故,如以具有器宝水,是故宣说如大海。”又云:“光明非是所作性,无别超过恒河沙,是故本来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诸法。”

虽然了义大中观具有极为深广的秘密要诀,但是当今很多承担宣讲论典责任的智者非智者即某些后代自空中观论师对此宗随意抨击,批评他空宗没有宗派的来源,所谓的他空只是觉囊派的论师们闭门造车的产物,如是与外道梵天派等无有差别。

其实,无论是三转了义经典或者是续部的金刚句当中,对于佛教心要之本来清净的智慧光明都作过如实的开显。所以,将本来属于佛教心要的最了义的法说成是“没有真实来源”,将抉择究竟实相的最了义的观点说成“与外道无有差别”的说法都只能说明法本身是真实了义的,唯一只是批评者自己极其迷乱而已。

彼理略说而言,若欲抉择他空宗,首当按怙主龙树的理聚论,须要抉择一切法无自性,若不知彼则不能抉择世俗以自体空、胜义以他空的道理,是故,最初应当抉择远离戏各别自证之义。

此段讲了若欲真实悟入他空中观应必须依靠的途径,其中所说龙树菩萨的理聚论就是指《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自空中观之论典。这些论是抉择自空种种胜义理论的积聚,所以叫作理聚论。论中说,欲真实抉择他空观点的前提是抉择般若大空性,即以抉择自空作为抉择他空的前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抉择光明分乃至介绍金刚密乘甚深之关要,才能无误深入不可思议的境界当中。否则,若不了知一切法无自性的自空,便无法抉择世俗迷乱以自体空,胜义不迷乱以他空的道理。所以,在抉择中观正见的修学次第上,首先应抉择远离戏论的各别自证之义。

此后,如是胜义远离戏论之义以能境无分别智证悟后,对于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为胜义,对于实相现相不同的境与有境则称为世俗,因为如果以名言量观察,必有欺惑与无欺惑、迷乱与无迷乱的差别故,何者无欺并无迷乱即是胜义,相反则安立为世俗。

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义,以能境无分别智证悟之后,对于实相现相相同的境与有境称之为实相胜义,对于实相现相不相同的境与有境则称之为迷乱世俗。对此义,首先以海螺的比喻来说明。海螺本来的颜色是白色,但患有眼翳的人则见到是黄色,以此比喻现相与实相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了别海螺是黄色的眼识以及海螺的黄色,此二者比喻迷乱的世俗。当此人眼翳消除之时,在他的无患眼识前现出海螺的白色,以此比喻现相与实相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了别海螺是白色的眼识以及海螺的白色,此二者比喻实相无迷乱之胜义。

同样,对于一切诸法的显现,如果以名言量作观察,决定可以划分出欺惑与无欺惑以及迷乱与无迷乱的差别,即一切显现可以由互相相反的欺惑与无欺惑这两类所统摄。任何一种显现,不是欺惑就是无欺惑,不是无欺就是欺惑,绝对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存在。并且必须要成立如是两种差别,不可能都是欺,或者都是无欺。如果一概都是欺惑,则有情决定无法解脱,如果一概都是无欺,则有情不必修道便已解脱,或者在现相当中亦没有迷乱有情等的存在,所以决定存在如是两种差别。

正是因为以名言量观察决定有如是两种差别的缘故,所以某一种法无欺且无有迷乱便是此处讲的胜义,相反有欺惑以及有迷乱,便是此处讲的世俗,以名言量有如是二谛的建立。下面进一步宣讲有关二谛建立方式之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