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 分十一
《如何依止善知识》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扰乱上师的心意,将会感受严重的异熟果和等流果。等流果,即来世自己的心会被他人扰乱;异熟果,是死后堕入无间地狱,感受猛烈痛苦。
《事师五十颂》说:“何时何地永切莫,扰乱金刚上师心,设若愚者如此作,定于地狱受炖苦。”所以,作为弟子,身口意都要特别谨慎,行住坐卧都应努力与上师的心意相合,这相当重要。
平常身口意的行为,能让上师满意、欢喜的,就应努力去做,会让上师担心、不欢喜的,就不能做,这样才能与上师的心意相合。弟子时时处处心中都要有上师,若心中无师,任性而行则是大逆不道。
如果对上师身口意的任何一种行为产生邪见,则再也没有比这更能毁坏自己的事。比如,善星比丘对佛的一切事业都观为过失,以此邪见而堕入无间地狱。
所以,依止上师时要格外小心,不论上师的事业显现善妙或下劣,作为弟子,应当观想彼等一切是上师利益自己的善巧方便,须如是观想清净来增上信心。
比如:父母有时也会对孩子生气,但不是真正讨厌孩子。父母对孩子爱得真切,一心只为孩子着想,才有意这样表现。若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自然会对父母的一切言行观想清净,由此增上自己的报恩心。同样,上师对我们只有无条件的慈悲,虽然有时上师会显现不满意,甚至驱逐自己,但要明白:上师是出于大悲心,为了调伏我们才使用威猛手段。
上师呵斥时,应想:上师为了遣除我的违缘,而降下猛咒之雨;上师责打时,应想:这是刹那清净我无始所积恶业的善巧方便。若能这样转念,则所见所闻都会变成增上信心的因缘,否则极易堕入邪见的深渊。
总之,应观想:上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菩提心中流现的,都是为了利益我们。如此观想清净,会使上师的任何显现都成为增上信心的助缘,而获得上师殊胜的加持,不造任何罪业。
以上是每位求解脱者理应铭刻于心的殊胜教诫,若能如法实行,上师的加持自然会融入自心,而且这样去用心,就能成就一切缘起。
怙主忠巴加利说:“拳打石砸是师作灌顶,若入加持亦于彼当入,狠狠恶骂是师降猛咒,若遣违缘亦以此当遣。”上师拳打、石砸都是殊胜的灌顶,如果有融入加持的,也是挨打的弟子会融入加持;上师的恶骂是威猛的咒语,若有遣除违缘之法,也是以此方便遣除。
甲瓦用滚尊者说:“总之,任见何者皆功德,任说何者皆教言,任作何者皆有益,任现何者皆加持。”
所以,应如喀喇共穹所说:“开示大乘诸上师,虽然外现不庄严,密意不可测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如果因上师外现的行为不庄严而产生邪见,则会彻底中断白法的根本。所以,平常要善护心念,让自己对上师三门的行为一刹那也不起邪见。
为何须善护心念呢?因为我们邪分别的习气深重,对清净观又不熟练,故应谨防邪念发动,同时勤修清净观。须知,缘起随心,心观过失则堕于邪恶,心观功德则一切吉祥。世俗的修行着重于转变心念,而转念需要反复修习才能得力,心力一旦增强,就不会被违品所夺,这就是一再强调必须精勤用心的原因所在。
有些人心不平等,在他眼里,地位高、名声大才是上师,眷属不多、名声不大或地位不高的,就不认作上师,这样便无法产生与佛法相应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上师虽然有外现贤劣及功德大小的差别,但作为弟子,必须无差别地敬信。
金厄瓦也说:“自己现有诸上师,不无亲疏而敬信,唯于一师偏袒执,是为情面贪心惑,不许敬信释迦子!”对自己所有的上师,都应不分亲疏、恭敬地承事。须知,所有上师都是无二一体的,如果只耽著其中某位上师,则不能称为佛教中的敬信,完全是世间情面,也叫贪心烦恼。
尊者又说:“若是敬信成熟人,于师不会作贪嗔,师恩虽然有大小,敬信无别释迦子!”敬信心已经成熟的人,对所有上师都不会以贪嗔而取舍,而会平等观想与真佛无别,绝不会恭敬一者而轻慢另一者等。虽然上师对自己的恩德有大小之别,但身为弟子,皆须无差别地修持敬信。对上师地位的高下、功德的大小等,也应类推了知。
所以,对于曾经为自己传授佛法的上师,作为弟子都要平等恭敬、生起清净的信心,如此才能获得一切传承上师的加持。总之,在任何一位上师前,下至只听过一颂佛法,也不能分别上师的过失。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因此,判定上师的标准,不是凭自己主观的认知,换言之,并非随自己认为某人是否为上师,就如此成立。客观的标准是:下至以依止心在某人面前听过佛法,则不论你承认与否,此人就是你的上师。虽然有依止心,但没有得过法,或者无依止心,只是听过几句,都不能成立为上师。
总结:
总之,上至佛果、下至地狱中感受一丝凉风的安乐,一切利乐和白法的圆满,无一不是由依止善知识而获得。相反,小至十地末尾金刚喻定所断的极微细所知障,大到无间地狱中惨烈的业报,一切痛苦和衰损,唯一是由不如理依止善知识所引生。因此,宁舍生命也应如理依止善知识,因为这比护持生命更为重要。
对于以上如理依止的利益和不如理依止的过患,须反复思惟,最后从心底真正发起决心。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也了知依止善知识的道理,但若未再三思惟串习,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报恩心就无法坚固圆满。相反,若能多多思惟、串习,自然会增上对上师的信心,不会产生邪见。所以,必须反复思惟,直到下定决心: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我一定要如理依止善知识。有了这种决断心,才算思惟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