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善经义篇第十七品:究竟无我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05
  • 分享到: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整部《金刚经》讲的是如何调伏自心
本经共分三十二品,剩下的内容不算特别多,基本上是讲一些功德,意思比较好懂,跟前面的解释方法几乎相同。故而,过去的一些高僧大德在讲的时候,前面一般是着重分析,后面则讲得不太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时,须菩提在佛前陈白:「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以什么方式来安住所缘?以什么方式来修持六度万行?以什么方式来调伏自心?」
心是万法的根本,佛陀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其关键就是为了调伏自心。当然,调心有不同的层次:世间人与有信仰者相比,有信仰者的心更易调伏;有信仰者与阿罗汉相比,阿罗汉的心更调柔;阿罗汉与菩萨相比,菩萨的心更寂静;菩萨与佛陀相比,佛陀的心最圆满究竟。
总之,发菩提心的究竟目的,就是要调伏自心,即首先怎么样安住?中间怎么样修持?最后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当时,须菩提在佛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在《金刚经》中非常重要,本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调伏自心,在名言中怎样积累资粮。大家天天讽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这只是名言上的调心方法,但从胜义来说,心若达到了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调心。
菩提心也分世俗、胜义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理应如此观想:我虽然发了菩提心要灭度天下一切众生,但实际上,没有所灭度的众生,也没有能灭度的我。」
前面须菩提已提出问题: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调伏自心?佛回答说:「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最究竟、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华智仁波切说「有则皆足,无则皆缺」,指的就是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一切都已圆满了,不需要再修其他法;但若没有菩提心,什么法也修不成。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若想真正调伏自己的心,必须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什么是世俗菩提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他们现在沉溺于轮回苦海中,故应想尽一切办法救度,令其获得佛果的安乐,这种发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又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此乃世俗中最好的调心方法。
从胜义来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所灭度与能灭度并非实有,二都不存在,这即是胜义菩提心。
作为一个修行者,分析万法时,必须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否则不够究竟。月称论师说过:「因为对诸法有见到真实、虚妄的差别,故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依此二谛的分法,菩提心也分两种: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按照次第来讲,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再进一步了解胜义谛。也就是说,我们先要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圆满之时,了知它并非究竟,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来摄持发起胜义菩提心。若依靠这种方便方法,自心必定会得以调柔!
一切都是虚妄的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为什么所灭度与能灭度不存在呢?须菩提,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在实相中还有一个相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
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并非真实存在。《中论》云:「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假如菩萨执著四相,这种发心不究竟,此菩萨也非真正的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原因是什么呢?须菩提,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凡是执著相状的,皆不符合究竟的真如法要。」
佛陀已通达万法的本来实相,在这种智慧面前,一丝一毫的法也不可得。如果实相中确实有法可得,诸佛菩萨应该能看到,但正因为以胜义智慧来抉择时什么也得不到,故而发菩提心的无上正等觉者并不存在,如此,所发的菩提心也无实有,这就叫胜义菩提心。
《楞伽经》也说:「有无不生,是故诸法无有生。」在胜义中,有、无都不存在,诸法均是无生大空性。
连佛也没有得过法
下面,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佛以前在燃灯佛面前,有没有得过无上正等正觉的法?」
须菩提回答:「世尊,据我对佛陀深意的理解,您在燃灯佛面前,没有得过任何法。」
佛赞叹道:「一点也不错。须菩提、实相中确没有法令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如是】
这里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用重复的语气表示赞叹。还有一种说法是,须菩提回答时说胜义中佛没有得过法,但间接承认世俗中曾得过法,佛说了两遍「如是」,一遍是肯定对胜义的理解不错,一遍是肯定世俗中承认如幻的存在也非常对。由此可见,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有甚深密意,不像我们凡夫人,所说的话经常没有任何实义。
须菩提回答得非常正确,实相中无有少法可得,假如真正去观察,如来并没有得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劫经》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在大释迦佛面前供养妙衣,并发愿:「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这完全是从世俗谛来讲的。龙猛菩萨也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但通过胜义理论来衡量,如来并没有所得之法。
万法皆由因缘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如来若依实有之法获得了无上正等觉,燃灯佛则不会给我授记:你将来在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
在九十一劫前,世尊为法云比丘(有经典说是贤慧婆罗门),当时他在燃灯佛前得到无生法忍,并获授记:「你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度化无量众生。」
名言中虽有此事,但若执著胜义中也有所得之法,燃灯佛根本不会如此授记。
为什么呢?如果真有一法是实有存在,其本性应永恒不变,不可能有未来如幻如梦的显现,也不可能有当下的示现。正因为有燃灯佛的授记,恰恰说明万法皆由因缘所生,并非实有。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由于不存在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实有之法,因此,燃灯佛曾给我授记:你于未来世,定当成佛,名号释迦牟尼。」
胜义中无一法可得,若真正证悟了这一点,名言中才会获得如幻的授记。
诚如《百业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初见燃灯佛即生起极大欢喜心,见前面的路泥泞不堪,便把头发铺在地上祈求:「如果我能现前菩提果位,广传法轮,愿请佛陀双足从我发上踏过。」果然,佛陀从他的头发上踏过,并授记:「你未来将得解脱,现前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号释迦牟尼佛,成为三界轮回的唯一明灯。」
如来的授记,若在实相中存在,不可能是真实的授记。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说:在一切所知当中,若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法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里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现出来,同样,万法的本性也是如此。
《金刚经》中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没有,一会儿得授记、一会儿不得授记,好像一句话处处有矛盾。但实际上,只要静下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境界不可思议,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收获。
如今,《金刚经》的讲义非常多,我看过不少,也听过不少录音,有的语句非常优美,听起来也很舒服,但从意义上观察,可能因为没有《金刚经》的传承吧,个别地方讲得不尽如人意。但不管怎么样,诸佛菩萨是通过不同形象来度众生的,究竟上当然没有差别。
这次我们传讲《金刚经》,尝试着宣说了一点此经的密意,不敢说是全部,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经文的深入理解。
「如来」是什么意思
前面讲了,释迦牟尼佛若真实存在,就不会得到授记;不真实存在,才得授记。表面上看似乎难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呢?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什么?所谓如来,即诸法的本义。」
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胜义本性;「来」是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如来就是究竟达到了真如本地。
所谓的真如,《成唯识论》中定义为:「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真如有声闻、菩萨、佛陀之分,唯有佛陀才能彻底通达真如实相。
此处,如来与真如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如来并不是有眼有鼻的形象,而是一切诸法的本性,这种实相是真正的如来,所以如来不能得授记。
【诸法如义】
诸法的本来面目即是如此。从空性角度来讲,佛菩萨来人间也好,不来人间也好,法性永远都不会改变。《金刚经》之所以甚深,原因也在这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说:如来已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这种说法不正确。须菩提,在实相中,无有法令佛得到无上正等觉的果位」。
此处与玄奘、义净翻译的略有不同,玄奘译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义净则是:「若言如来证得无上正等觉者,是为妄语。」藏文中说:「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人已入邪道。」
大家若想研究《金刚经》,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把这几个译本拿来对照,这样才会便于理解。有些不好解释的地方,参考一下其他译本,意思自会一目了然。
尚未通达般若实相的人,在其迷乱根识面前,可以承认如来获得了正等觉果位。不仅凡夫这样承许,佛陀当初也承认自己在菩提树下悟道,并说:「我得甘露无为法,甚深寂静离尘垢,一切众生无能了,是故静处默然住。」
所以,在名言中,佛在众生面前显现为:先发菩提心,中间修六度万行,最后现前法身与色身双运的果位,确实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从胜义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不真实的,都了不可得。
梦里为实,梦外为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在世俗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于印度金刚座,摧毁群魔现前菩提,在鹿野苑等处转法轮,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胜义实相中,一切显现皆不存在。《三摩地王经》说:「比如男子做梦时,梦见一位绝色佳人,他在梦境中贪爱此对境,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诸法亦当如是观(胜义中无实,世俗中无虚。)」
一切法的本性无实无虚,但很多人因为没有通达此理,也没有听闻过空性法门,故经常偏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是空的,连发菩提心都不存在;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实有,如来是一个万德庄严的大圣者,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都是入邪道者,不能得见如来的本面。
前面讲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这里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实无虚,这些金刚语大家应当记住!
其实,「无实无虚」可以说归纳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们观察任何一个法时,它在名言中真实无虚,造恶定会招致痛苦,但胜义中是不存在的,这即是万法的真相。
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因此,如来在诸佛经中说:轮回、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是佛法。」
《文殊经》中,文殊菩萨问舍利子:「什么是最殊胜的佛法?」舍利子答:「诸法无有自性,此乃最殊胜的佛法。」可见,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的范围非常广,能够容纳一切万法。
汉地有个慧忠国师,他在讲《金刚经》时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法。有弟子问他:「假如一切都是佛法,那么杀人放火是不是佛法?」国师笑一笑,说道:「杀人放火的本性是空,仍离不开佛法。」
佛法在名言中分为所取之法、所舍之法,杀人放火是所舍之法;从胜义来讲,是无取无舍之法,这是分开二谛而言的。慧忠国师回答时并没有这样分,他主要是站在胜义角度来讲的。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并非实有,只是名言中叫做一切法。」
佛陀为断除众生的贪嗔痴,引导他们趋入菩提道,前后共转了三次法轮,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从实相来说,这些法非一切法,因为能言所言全都不存在,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佛法。
小中可现大,大中可现小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zhang)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比如人的身体长大,是不是实有存在?」
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虽说人身长大,但其实没有大身就是大身。」
莲师戒论师说,此处以身体长大为喻,说明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佛陀的智慧最为圆满。在名言中,虽然身体有大小差别、智慧有高低的悬殊,但从胜义来讲,这些分别均不成立,不是大身才是大身。
《楞严经》也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从世俗来看,这好像有点矛盾,小不可能大,大不可能小,但从万法无自性的角度却可以成立。譬如,在梦中我的身体非常高大,这种高大并不是真正的高大,因为梦中没有实质的身体。同样,菩萨智慧的增长也不成立,尽管名言中有从一地到十地的真实果位,但胜义中确实没有这些。
《金刚经》中有很多隐藏的比喻,不去观察则根本看不出来。此处大人的身体喻为佛陀的智慧,小孩的身体喻为菩萨的智慧,若想长成大人,必须要从小孩开始。如果没有明白这个比喻,就会觉得一会儿讲佛陀,一会儿讲菩萨,一会儿又讲身体,表面上看来很难懂,但只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密意。
「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如上所述,就像身体长大一样,菩萨的智慧也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菩萨也是不存在的。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菩萨也是同样。若有菩萨说‘我要灭度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所谓的菩萨,不应执著任何实有之法。因此,诸佛说一切法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通过了义经典可以发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大菩萨的境界中,并没有菩萨的执著,也没有救度众生的执著。《六祖坛经》讲:「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无相」才是菩萨的名字。
前面讲诸佛远离一切相,此处说菩萨也远离一切相,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在经中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涅槃经》也说:「一切法悉无有我。」既然没有真实的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从何谈起呢?
连「庄严佛土」也不要执著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若认为‘我应当庄严佛土’,则非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实相中根本不存在,庄严佛土也是一种执著。」
在名言中,菩萨需要庄严佛土。《现观庄严论》中说:「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的菩萨,先要庄严、清净自己未来成佛的殊胜的刹土。」
例如,《华严经》《大日经》提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密严经》宣说了密严刹土的无尽庄严;《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陀佛依靠不可思议的发心,庄严无边功德的极乐刹土;还有藏传佛教许多大德所现见的香巴拉刹土、铜色吉祥山(莲师刹土)等等。这些刹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萨如果执著它,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庄严刹土并非实有,只不过是清净心的化现。如《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既然名言中存在庄严刹土,仔细观察时又不存在,这二者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表面似乎成相违。」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在凡夫的眼里看似相违,实则并不相违。名言中可以这样承认,但若认为它实有存在,则不是真实庄严。就好比镜子中显现庄严刹土,若此刹土是实有的,不可能现于镜中,正因为无实之故,万法才可以在镜中显现。
胜义与世俗所摄之法,全部是这样的本性。
我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倘若菩萨证悟了空性,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义,如来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作为一个学大乘法的人,如果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不要说大菩萨,连声闻、缘觉也当不成。因为按照大乘或宁玛巴自宗的观点,小乘圣果至少也要证悟人无我。
龙猛菩萨说:「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现。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得到无我智慧的人,形象上尽管与凡夫一样,但他内心的境界无法言说,十分希有。反之,假如没有证悟无我空性,根本不能称之为「菩萨」或「成就者」。
那什么是「我」呢?《涅槃经》讲:「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也就是说,凡是执著「我」者,即认为「我」是实有、真实、长存、可依赖的,而不是空的,这种执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因此,大家务必要通达无我空性,否则,不管修什么法,也得不到任何圣果。这里是说若没有通达无我,无法得到菩萨果。但按照其他经典的说法,就连小乘圣果也得不到,如《圆觉经》云:「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