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善经义篇第十八品:一体同观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04
  • 分享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问:「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肉眼?」
「是,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天眼?」
「是,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慧眼?」
「是,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想的?如来有没有佛眼?」
「是,如来有佛眼。」
为了增强经文的语气和涵义,上面几个问题是分开问的。如果简单的话——「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五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五眼。」这样就可以了!
有关「五眼」,我看了一些《金刚经》的讲义,很多人可能自已也不明白吧,绕来绕去不直接解释,讲些无关紧要的话就过去了,这种现象比较多。我希望大家以后讲法时,不懂的地方,不要用其他话题来应付。
另外,讲经时最好能引用教证,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当然,教证必须用在合适的地方,随随便便用是不行的。现在不少人讲经说法不像古大德那样严谨,不管自己懂不懂都敢开口,而这样的书籍,光碟到处都是,这样不是很好。
五眼,在《俱舍论》等小乘论典中没有提及。因为萨迦派的果仁巴说:「六通,小乘行人可以得到;五眼,只有大乘圣者方可获得。」佛经也说:「若欲获得五眼者,当勤修六波罗蜜。」
五眼的因、作用、范围、本体等,在《现观庄严论释》和《大乘阿毗达磨》中有详细介绍。本来,《文殊真实名经》和《胜乐金刚》的讲义中说,佛陀的功德无边无际,六根可以互用,身体的哪一部分都能了知一切外境。但此处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宣说佛陀具足五眼的功德。
【肉眼】
在资粮道时获得,其因是前世供灯、修禅定、肉眼能照见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粗细众色。
历史上也有些大成就者获得了肉眼功德。《大圆满前行》中记载:国王赤松德赞为将正法发扬光大,决定建造寺庙,在寻找净地上师时,去问国师酿万登珍桑波。国师依靠肉眼通,了知印度东方有大堪布菩提萨埵,于是国王迎请他作为净地上师。
【天眼】
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禅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见十方众生的前生后世、投生何处等,对自他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的前后世是什么,全部能够一一现见。现在的瑜伽士、空行母、有些真正有天眼,有些只有跟天眼相似的神通。《智者入门》的说法,与此稍有不同,论云:「天眼的功德,是能照见无边色法。」
【慧眼】
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具有,其因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而获得。慧眼能如实现见万法的本性——胜义法性。当然,我们平时所说的「慧眼」,大多是将智慧喻为眼目,跟此处的定义不一样,此处的慧眼是一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才有。
【法眼】
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时具有,其因也是修持无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达教法和证法的意义,了知与自已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萨能知道一地菩萨以下的众生根基,其上境界则无法了知。
【佛眼】
得佛果时具有,其因是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彻见万法胜义谛与世俗谛的本性,其范围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现观庄严论释》中说,一地到十之间,可以得到相似的佛眼。
关于五眼的功德,六祖在《金刚经口诀》中也有不同解释,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讲得比较广,和我讲的有点不同,这可能是汉传佛教的解释方法。
通过以上这些介绍,大家应该明白,佛陀完全具足了五眼的功德,对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的本相、世俗中每个众生的起心动念,都能毫不混杂地照见。
世间没有什么佛不知道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不是沙?」
「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此段经文,在玄奘的译文中也有,但藏文和义净的译本中都没有。这段跟前后文并没有很大关系,所以,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比如现在有像恒河沙子那样多的无数条恒河,把这些恒河中的所有沙子加起来,如此数量的佛世界多不多?」
「非常多,世尊。」
【佛世界】
一尊佛所调化的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的小世界,数量相当多。
【甚多】
鸠摩罗什的翻译中只有一个「甚多」,而藏文中是「甚多,甚多」,玄奘的译文中是「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佛告诉须菩提:「如此不可思议的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如来都能完全了知。」
佛陀具有不共的智慧,好便阿罗汉也无法测度,佛对恒河沙数的众生根基,全部能够一一照见,这种功德无法想象。《秘密不可思议经》云:「诸佛功德海,无数劫难说。」诸佛的功德就像大海一样,纵然用无数劫来宣说,也说不尽、道不完。
从总的方面来讲,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尤其是了知众生根基方面,具有不共的特点。《极乐愿文》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
《入中论》在讲「十力」时,也提到了佛陀依「如是了知众生根器胜劣智力」能无余了知众生的根器胜劣,依「知遍趣行智力」能彻底了达众生入小乘、入大乘、生善趣、生恶趣等不同趣行。
因此,佛的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议。龙猛菩萨在《赞三身论》中,就赞叹了佛陀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方面的功德。
心性即光明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如来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呢?佛陀在经中讲过:所谓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只是名称上叫心。」
在胜义中观察时,迷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颂》说:「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
为什么说「诸心皆为非心」呢?因为心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在胜义中得不到,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上师心滴》时,对「心得不到」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法王主要是以窍诀方式讲的,而《金刚经》主要以教言方式宣说的。
前不久,有人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我觉得,用大圆满确实能很好地解释此经,而且与《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对应起来讲也很方便。便另一方面,大圆满的很多教言我不敢用,因为《金刚经》是显宗的经典,这本讲义出版的话,没得过灌顶的人也会看,若注明「未经大圆满灌顶者不得翻阅」,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因此,用大圆满来解释不太合适。
不过,此处讲的这些道理,跟大圆满的「破心房」,只是语言表达不同而已,在意思上没有太大差别。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错觉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若能通达心的本性,就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心都了不可得。」
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一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中,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根本没有的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完全不存在的法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万法本性也不可得。
因此,心不起分别念,在明然了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六祖坛经》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真正的坐禅,就是如实通达心性无来无去,三心了不可得。
以前我看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总觉得其涵义特别殊胜,跟大圆满没有两样。因此,大家也应该经常观心,这里面有很甚深的窍诀!
历史上有些人依靠这种观察,就能认识心的本性;汉传佛教中有一位宣鉴禅师,他从小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讲法,尤其是对《金刚经》颇有心得,因他俗家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
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己撰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天,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你的包袱看起来很重,里面是些什么?」
「《金刚经》的疏钞。」
「你懂吗?」
「不仅懂,而且讲过很多年。」
「我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
禅师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了龙潭禅师的寺院,拜访了禅师之后,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太黑,就返回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