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问答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6
-
皈依问答(四十六):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是如何赞叹僧宝的功德的?
答: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赞叹的僧宝,是大乘菩萨的圣僧,具体是从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两个方面,进行赞叹的。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见众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就是指不退转的大菩萨现前了对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见了所断的烦恼本来无生,现前自性光明,就是现前法性如来藏。自性光明一旦显露,自然就会具有智悲等功德,就能照见一切烦恼本来寂静。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这两句是讲菩萨得到照见有情法性的如所有智,真实证悟了一切有情的法性。诸有情的法性是什么呢?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有情,本来就没有人我与法我的存在,本来就是寂灭戏论的真实际,如是证悟了一切有情无我寂静的法性,就是如所有智。
“见众如来常随逐”:这一句是讲菩萨得到尽所有智,就是见到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情众生。从见到法性周遍有情的角度,即是具有尽所有智。
“具有无障净智者”:这一句是把上面的两种智慧合并起来讲,菩萨具有出世间的殊胜智慧。这里的无障,即是没有两种障碍,从没有烦恼障的角度说为“无著”,从没有所知障的角度说为“无碍”。如是依次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达到无著和无碍的自性,就是具有出世间的清净智慧。
“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以出世间智慧了知法界一切有情本来清净,以及本来清净法界周遍无量有情,对如是具有如所、尽所二种殊胜智慧的僧宝,我恭敬顶礼。
皈依问答(四十七):应怎样理解皈依和祈祷的关系?
答:皈依是一种承诺,祈祷是祈求所欲。皈依和祈祷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有的修行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不喜欢祈祷,认为祈祷是初学者甚至只是外道才会做的事。这其实是很大的一种误解,三宝的种种殊胜的功德在世间中无可比拟,作为一个被烦恼业力牢牢控制,又希望能脱离轮回苦难的凡夫,祈祷三宝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了。
有的修行人虽然喜欢祈祷,每天都有念诵的功课,但是忽略了皈依。虽然没有皈依,祈祷三宝也能有所作用,但是如果作了真心诚意的皈依,那么祈祷所获得的加持将会大大增加。
皈依问答(四十八):什么是因皈依和果皈依?
答:因皈依是指皈依能救护自他一切众生的外在他相续所摄的三宝,即皈依佛宝为自己的导师,皈依法宝为自己修学的内容,皈依僧宝为自己修学的助伴。因皈依是指将三宝视为犹如道中的护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在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与三宝不二的殊胜法身果。因相乘承许在三大劫等之末际证得佛果而皈依的,因此欲求于自相续中证得究竟法身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将他相续所摄的佛、法、僧三宝视为道之护送者而皈依,即是作为所得果之因,称为因皈依。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皈依问答(四十九):什么是他皈依和自皈依?
答:他皈依即是因皈依,即皈依他相续所摄的佛、法、僧。自皈依是果皈依,也就是皈依修行者自相续所摄的果法三宝。他相续所摄三宝是缘外在的三宝,而自相续三宝是指缘内在心证得之三宝。
皈依问答(五十):从三乘角度来讲,有哪几种果皈依?
答:从三乘角度来说,因为此三者各有自己所求的菩提果,所以就有了三种果皈依。具体来说,即是有声闻人的果皈依、有缘觉人的果皈依、有菩萨的果皈依。
皈依问答(五十一):因皈依和果皈依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答:在因皈依时,核心是法宝,在果皈依时,核心是佛宝。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以窍诀的方式作了如下开示:“誓愿将吾等一切众生皆安置于三宝总集之性,圆满正等觉之位,此乃果皈依;誓愿为得彼果,以佛为导师,以正法为道,以僧为道友而修持甚深微妙法,此乃因皈依。此处果皈依主要为佛宝,因为佛果是究竟所得之故,因皈依主要是法宝,因为其乃为道之体性故。”
皈依问答(五十二):因皈依和果皈依各有什么样的必要性?
答:因皈依的必要:这里以比喻说明,比如欲从贫穷中得到解脱的商人,如果没有能引导的商主,也没有坚固的航船,没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就不可能到达宝州宝洲取宝,也就没有办法脱贫至富。商主、航船、同伴是令他顺利到达宝洲的助缘,此三缺一不可。假设没有商主,就不知道前往的路线和航行的方法,若没有航船的运载也不可能到达彼岸,若于途中遭受风浪等违缘以及各种需要处理的事务,都须要同伴朋友的帮助,需要共同的力量来完成这一脱贫至富的大业。同样,要遣除生死的贫穷,趋向究竟解脱的宝洲,也要有佛、上师、正法与道友等根本助缘,否则不可能从生死苦海中获得解脱,所以在入道的开始,就需要发誓作三种承诺:1、承诺佛是我的导师;2、承诺佛法是我所修之道;3、承诺佛弟子是我在菩提道中生死相伴的道友,这就是因的三种皈依。只要这样皈依而依止三宝,才可以从生死怖畏中获得解脱。
果皈依的必要:比如商人虽然正在渡越大海,但在没有到达宝洲之前,仍然不会遣除贫穷,所以对商人来说必须不能放弃取宝的心愿,哪怕遇到再大的风浪,再遥远的海路,旅途中无论有多么的艰辛困苦,也不能放弃这一心愿,如果中间遇到一些违缘时,心生怯弱就想如此这般辛苦,还是放弃为好,这样心生怯弱者,终究没有办法取得如意宝。与此相同,若没有果的皈依,也不可能从生死怖畏中获得解脱。所谓的果皈依,如前所说,是为果而立下的誓愿,也就是说我发誓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我不求什么人天果位,也不求小乘的阿罗汉果,也不以暂时的学道果为满足,我唯一志求无上菩提,我的心就是皈依无上正等觉佛,就算别人要杀我,我也不会舍弃如此誓愿,就算今生不成就,下一世我仍然要求证无上大菩提,这就是果皈依的修法,是一种无悔的决心,是一种坚定的誓愿。
皈依问答(五十三):研究五部大论的智者是否就一定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呢?
答:是否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首先是以自己心相续中是否真实具足皈依誓愿心来判断的,如果自相续中对佛、法、僧三宝没有真正的皈依心,那么即使通达了五部大论(1、功德光尊者所撰著的《毗奈耶经》或《戒律根本论》;2、世亲阿阇黎所撰著的《阿毗达磨俱舍论》;3、法称论师所撰著的因明《释量论》;4、月称菩萨所撰著的《入中论》;5、弥勒菩萨所撰著的《现观庄严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内道佛教徒,不可能产生出证法戒定慧所摄的任何功德来。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传授“文殊大圆满”时说:如果没有皈依的誓愿承诺心,只是念诵归依偈,那么即使念了一亿遍,也不会有皈依戒。法王上师并且说:当反思自相续时,如果对三宝不具备深信不疑的虔诚与坚定不移的誓愿之决心,就称不上是内道佛教徒。仅仅由于通晓五部大论、受到众人敬仰,都不能成为真正内道佛教徒的理由。
皈依问答结语
真正的内道佛教徒,如果仅仅知道皈依三宝是区分内外道的标志,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境、生起的种种方便、体性、类别、学处等等方面都作非常清楚的了解。这样就会真正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随时随地都随念三宝的种种功德和恩德等,会精进去闻思修行,用佛法来调服自己的我执和烦恼等,并且在这样的修学过程中,会越来越坚固自己对三宝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永远的皈依心。
真正的内道佛教徒的起心动念,都应该是在皈依的心态上进行的,这点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不管要修什么法,也不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面临什么样的对境,不管做什么样的善法,他心中对三宝的皈依心都不会丢失。即使是遇到多大的困境,或者遇到多大的诱惑,内心里对三宝的皈依是绝对不会放松的。
没有对皈依的法相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是不大容易生起真正皈依心的。这样即使学上五年、十年,甚至学了一辈子的佛法,其实还没真正迈进佛教大门,不会获得佛法中的种种殊胜功德。有的人只是在遇到违缘的时候才想起三宝,这种皈依心就很浮浅。这样他就无法超过外道和世间一般的善行。他的闻思,往往只是局限在对佛法知识的研究上,他在打坐修行时,对修法仪轨中前行的皈依部分不会去好好观修,敷衍了事地就结束了,只想修一修后面的正行,正因为没有真正的皈依心的基础,正行的功德也就一直生不起来。
真正生起了皈依心的人,他知道能够了脱生死,所以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他知道这辈子最幸运、最值得慰藉的事情,就是成为三宝的真正皈依的弟子;而且他不但自己依教奉行,如理如法的熏修,同时也特别希望其他人也进入佛门,获得三宝加持,通过修学甘露妙法,了脱生死,获得导师佛陀一样的大的安乐;他知道学修佛法加持大,利益大,功德也大,会把自己的身心完全交给三宝,会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闻思修行,护持佛法,全心全意为佛法做事情,这样,他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真正正的合格的内道的三宝的弟子。
祖师大德们说,初学者如果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能够至少修六次以上对三宝的皈依,那么他比起那些没有对三宝生起真正的皈依心,仅仅像学习世间某些理论知识一样,在口头上学佛的人,无论是依教奉行方面,还是佛法闻思修等的方面,还是获得三宝的加持方面,以及集资净障等方面都将获得更大的收获。
因此修习皈依三宝的利益很大。皈依心的有无,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三宝的加持,能否在闻思修上有大的进步,能否获得佛法的很多功德;如果没有皈依心,那么获得加持,修行的进步,以及获得佛陀的种种殊胜功德,这些都将无从谈起。
希望以上五十三条皈依问答,能为帮助大家生起以及坚固皈依心,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