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问答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2
-
皈依问答(十九):对佛法僧三宝不进行全面、平等的皈依会有哪些表现?并对自己进行一一对照检查。
答:对佛法僧三宝不进行全面、平等的皈依,表现为:一、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二、对佛宝、法宝、僧宝各自进行取舍。
第一种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喜欢闻思修经论,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对导师佛陀没有感恩与崇敬,不愿意了解佛陀的功德与恩德,也不愿意祈祷,即使嘴上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对佛宝皈依心缺失的表现。又比如有的人喜欢念佛,对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认为不需要闻思修经论,认为那些是浪费时间,这就是舍弃了法宝。又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末法时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见,于是提出只皈依佛宝和法宝,这就是舍弃了僧宝。诚然在末法时代,清净持戒、如理闻思修的僧人并不普遍,但是见到任何的出家僧人,都应该一分为二,首先知道他剃须发、着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宝的形象,因此对他的恭敬,就是对僧宝的恭敬,至于他个人的操守如何,则应分开对待,如果严谨持戒,精进地闻思修行,则应该亲近,反之可以远离,但即使远离,也应感谢他示现了僧相,保持对僧宝的恭敬。
佛法僧三宝是众生要获得解脱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依靠,三宝各自有其功德的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对佛法僧全部进行了如理、到位的皈依,才有可能为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皈依其中某部分,都会导致基础不实,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断、障碍重重,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二种对佛法僧三宝各自进行取舍的情况,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
首先对于佛宝的取舍。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众生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如果不注意,便可能只是皈依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修西方净土的念佛人,在法门选择上需要一门深入而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总集了十方三世的法、报、化三身佛的功德,具有了这样的正见,则念阿弥陀佛等同于在念十方三世的一切佛陀,但是如果有所偏颇,认为只需要皈依阿弥陀佛,而不需要皈依其他的佛陀,只需要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陀没有意义,那就在皈依上不圆满了。
其次对于法宝的取舍。一切的大小乘显密法门,都是导师佛陀从大智慧与大慈悲双融的境界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妙法,正是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导师佛陀才宣说了对治它们的八万四千种法门,而且所有的法门,都导向成佛,形成有机的联系,是菩提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自我的解脱来说,只选择其中的某类法门就能够成就,但是大乘的目标是度化一切众生,而众生根基千差万别,因此就必须要像导师佛陀那样掌握一切的法门。这就需要对一切的法宝生起殷切的敬仰与修学之心。有的人因为特别的机缘,接触到了其中的某些法门,因此只赞叹,只皈依这类法门,而排斥其他的法门,这样就没有全面、平等地对法宝进行皈依。还有的人,对自己地域上传统的佛法有一种天生的归属感,而对流传于其他地区的法门,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他们的佛法,这实际上是受到世间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影响,而对清净纯正的佛法人为地进行割裂与取舍,这是对法宝的极大的不恭,如果这种想法行之于语言或文字,并影响了别人,则更将造下无量的过失,会对自己与他人的闻思修行产生严重的障碍。
最后是对僧宝的取舍。僧人是僧宝中的一份子,对于僧人应该平等地恭敬。有的人恭敬年纪大的出家人,认为他们功德更大些;有的人恭敬自己的师父,对其他的出家僧人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对那些修学与自己同一法门的僧人觉得很亲切,而对修学其他法门的僧人则感觉疏远,这都是对僧宝有取舍的不良习气,必须予以纠正。
凡夫遍计所执的习气非常明显,习惯于用第六分别意识中的颠倒见来作观察,但是正像对三宝的恭敬与皈依能产生无量的功德一样,对三宝产生的轻视与怠慢也会带来无量的恶业,因此大家千万要注意,进行有效防范,不能产生上述的种种过失。
皈依问答(二十):请解释《华严经-净行品》中的开示:“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答:这是众生皈依三宝时应同时发起的誓愿。出自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八十卷的《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典。意思是:发起誓愿将自己归依于佛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佛宝,使佛法兴盛,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发起誓愿将自己归依于法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法宝,深入闻思修佛法,获得如海般的深广智慧;发起誓愿将自己皈依于僧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僧宝,使僧宝能够带领大众,和合共修,无有任何障碍。
大乘不共的皈依,是以救拔众生苦的大悲心引发的皈依,因此在自己获得了三宝的救护的同时,心中应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同享佛法僧三宝救护的利益。
这里的“自归”是将自己归投于、依靠于的意思,因此三皈依又称作三自归。如《中阿含经六十卷》中说:“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又《六度集经》中说:“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
在汉地寺院里的《早晚课诵》中,都要发这样的誓愿,只是第一句稍有不同,是“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出自佛驮跋陀罗三藏翻译的六十卷的《华严经》等经典,意思是:将自己皈依于佛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佛宝,来证悟殊胜的菩提道,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皈依问答(二十一):请解释“皈依佛竟,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竟,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答:这是在作了皈依之后,佛弟子应该生起的坚定誓愿,是应该制止、不应该做的三个方面。
“竟”是指已经进行了皈依,获得了皈依体,迈进了佛弟子的大门,“终不”是指自此以后,从共同乘的角度来说,是直到此生命终,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是直到成佛之时。这个誓愿的意思是说,我已对佛宝作了皈依,从此再也不皈依天魔外道;我已对法宝作了皈依,从此再也不皈依外道的思想;我已对僧宝作了皈依,从此再也不皈依修学外道的团体。
就是说,一、我除了佛陀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导师,因为其他如自在天等的外道教主,并没有获得究竟的解脱,也没有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慈悲心,并且也缺乏度化的方便与能力。二、我要按佛所说的一切圣法作真实的修习,而不寻求佛法之外的教法,因为其他的法门,不是落入到常见,就是落入到断见,都没有认识到一切法是由于缘起而性空的真相,因此无法引导众生获得解脱。三、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寻求其他的团体,因为其他的团体所宗的教主,所奉行的方法都与解脱相违背,因此融入其中,只会与解脱越来越远离。有了这样的坚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没有这种坚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为,都不算是进入佛门。
这三个应制止的方面,更具体地来说,即是1、皈依大师佛陀之后,不再皈依其余的诸天等;2、皈依圣法之后,不应当损害有情;3、皈依僧伽之后,不应和外道共住。
在《正法明灯》的《进入圣教之门》中,对这三个具体的方面作了如下的解释:
1、皈依大师佛陀之后,不再皈依其余的诸天等。世间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种天仙、其它灵鬼、山神、河神、龙等,都不能再做为究竟的皈依处。假如是为了暂时成就世间如法的事业,请他们做为助伴,不会失坏皈依戒,关键是皈依佛陀后,不皈依外道的导师。
2、皈依圣法之后,不应当损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损害有情的想法和行为都应当杜绝。因为佛陀宣说的圣法的自性(本质)是慈悲、是寂静,而损害有情与圣法的精神完全相违。
3、皈依僧伽之后,不应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三宝为归宿,或诽谤三宝的人,都不应当作为一起修习的伴侣。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我们刚皈依的人,知见还没完全建立,信心还没有稳定,和他们接触,有可能会失坏我们的皈依。佛陀的这个规定,就象父母对子女关爱心切,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告诫子女要远离社会上的坏人一样。
皈依问答(二十二):“皈依佛竟,终不皈依天魔外道”这个誓愿,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落实?
答:不管在哪种社会里,要奉行皈依佛宝的誓愿,关键要清楚地认识到皈依佛宝的必要性。众生之所以需要皈依佛宝,最基本的,是因为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而佛陀完全具备救度众生于危难的智慧、慈悲与方便。其他的任何有情,都不具备佛陀这样的智悲力,因此都不是值得皈依的对境,而且连他们也都需要仰赖佛陀的救度。
皈依佛宝,是理智的抉择,是对自己以及其他的众生负责的行为。在皈依之后,要维护、增上这样的皈依心,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直至成功获得究竟的解脱。但是在这过程之中,尤其在初始阶段,还会出现因为认识不清、见解不明,而出现的摇摆不定,因此要提高认识,坚定地奉行这个誓愿。
所谓天魔外道,是指看起来好像也很有力量的一些对境,比如说像自在天、上帝等的外道教主。有的外道,也有四禅八定的定力,也有除了漏尽通之外的五种神通,甚至可以通晓前后八千劫的事情。有的对归顺他的众生非常慈悲。对于这样的对境,就要以智悲力这个标准,来作真实的观察,经过观察后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具备智悲力,也就是说并不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因此不值得依靠。
损害皈依誓愿的因素,不仅仅只限于天魔外道。在历史上,譬如提婆达多戒律守持得不错,还通达三藏,而且还证得了四禅,能示现神通,但是它却破了和合僧团,一度蒙蔽了五百比丘,损害了他们的皈依戒体。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也这样来鼓动你,哪怕他只具备其中一个功德,你会不会受到它的蛊惑?会不会想到从智悲力的三个标准上去衡量?
佛陀虽然福慧圆满,是人天的至尊,但是显现上,化身佛也是只有三衣一钵,过着清净知足的日子。而有的外道则具备很大的福报,看起来雍容华贵,你看了会不会心生羡慕呢?
具有权势财富的人,在社会上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可以提携你,也可以打压你,当面临这样情况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没认识到他们的缘起性、无常性,以及三世的因果,只是看到他们暂时力量的强大,从而心生崇敬,而削弱了对佛陀的皈依誓愿?
还有,在寻找结婚对象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只要找到了一个工作体面、收入稳定、人品可靠的人,今后的日子就可以很踏实,不会有后顾之忧了?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将结婚的对象,当作皈依的对境了,而完全忽略了对方的无常变化性,就像将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一个色彩斑斓,但是很快要破碎的水泡上,同时也忘失了只有导师佛陀才具有的智悲力的可靠性。
总之,皈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仪式上的皈依,而是内心的一种智慧的选择、内心坚定的誓愿。世间男女在耽著于热恼的恋情的时候,尚且会发出山盟海誓,说什么直至海枯石烂,而真心不变,这说明世间人的决心,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是完全能够产生的。对于佛法僧三宝,则更应该创造出因缘,产生出矢志不渝的誓愿。对于皈依的违品,就要像平时对坏人、毒品一样进行严格的防范,绝不沾染。
皈依问答(二十三)“皈依法竟,终不皈依外道典籍”这个誓愿,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落实?
答:要守持这个誓愿,首先是要明白,皈依导师佛陀后,必需严格按照导师佛陀所慈悲开示的方法修持,才能获得三士道的利益。而外道的典籍,虽然也有劝世人行持善法,甚至有获得色界与无色界禅定的修法,但是都没有能够洞悉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相,因此无一能够出离轮回,更不用说行持广度众生的菩萨行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指出外道没有解脱的原因,是只希望断除死,却不知道要断生:“天王当知,邪见外道为求解脱,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师子,师子逐人,而块自息,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
《大般涅磐经》以譬喻说明了外道颠倒执着常乐我净:“善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达常与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而实不知常乐我净。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善男子,以是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
意思是说:善男子:所有这些外道,都愚痴像小孩一样,没有智慧的方便,不能通晓什么是常与无常,苦与乐,净与不净,我与无我,寿命与非寿命,众生与非众生,实与非实,有与非有。他们在佛法中学了一少部分,但是无中生有地认为有常乐我净,而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常乐我净。就像天生的盲人没见过牛奶的颜色,问起别人牛奶的颜色像什么,别人回答说是像贝壳一样的白色,盲人接着问那牛奶的颜色是不是像贝壳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别人回答说不是的。盲人于是问,那贝壳的颜色像什么?回答说像米粉,盲人于是问牛奶颜色是像米粉那样柔弱吗?那米粉又像什么呢?回答说像雪,盲人问,是说那个米粉像雪那样冷吗?那雪又像什么呢?回答说像白鹤,这个天生的盲人虽然听到上面这四种比喻,但是终究无法认识牛奶真正的颜色。这些外道也像这样,终究认识不到常乐我净。善男子,因此只有佛法中有真实谛,而外道中并没有真实谛。
《佛藏经》指出了外道的发心低劣:“外道经书无真实语,法应骄慢贡高自大。何以故?是事不为厌离,不为寂灭,不为得道,不为涅槃。”意思是:外道的经书中并没有真实语,而且充满了骄慢、贡高和自大。为什么呢?因为外道不是为了厌离生死轮回,不是为了寂灭烦恼和妄想,不是为了得道,不是为了涅槃。
《佛说长阿含经》中指出了外道中没有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尔时,镜面王即说颂曰:‘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佛告比丘:‘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不知苦谛,不知集谛、尽谛、道谛,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诤讼。若有沙门、婆罗门能如实知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炽然佛法,安乐久住。’”。
《大宝积经》中说:“又大迦叶。出家之人有二不净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路伽耶等外道经书。二者多畜诸好衣钵。”
那么喜欢外道典籍,会有什么过失呢?
龙树菩萨在《大乘宝要义论》中说了菩萨有二十种着魔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外道典籍:“十六者,虽复希求菩萨藏法,而乐受持路伽邪陀外道典籍,是菩萨魔事。”
《瑜伽师地论》中说:“若以染污心于能引无义外道典籍,承诵赞咏、广为他说,由事重故,名重绮语。”
《佛说华手经》中说:“又舍利弗,菩萨杂学外道经书,巧于诤论,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调伏心,亦复不能调伏诸法,不调伏故不行大乘。”
《佛藏经》中说:“舍利弗,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若有贪着音声语言,巧饰文辞,若复有人好读外道经者,魔皆迷惑令心安隐,若有比丘修佛法者,令生疑惑,咸使众人不复供养。或有比丘若二若三已读佛经,便使令求外道经法,先自看者赞言善好,是诸人等,为魔所惑,覆障慧眼,深贪利养,看诸外书,犹如群盲为诳所欺,皆使令堕深坑而死。舍利弗,诸生盲人,即是比丘,舍佛无上道求外道经书,诳人是恶魔,深坑是邪道。舍利弗,如群盲人舍所得物,欲诣大施而堕深坑,我诸弟子亦复如是,舍粗衣食而逐大施,求好供养,以世利故,失大智慧,而堕深坑阿鼻地狱。”
那么佛法之外的典籍是否都不能看呢?
《释氏要览》中说:“《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拨无后世外道,佛听比丘学外论,仍须是明慧强记者,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祇垣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佛许比丘遍读,为降外道故,不许依其见解。《地持论》云:若聪明上智,能速受学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学佛法,一分学外典。”
《菩萨善戒经》中说:“若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
《瑜伽师地论》中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现在的社会,为了和谐与稳定,以及人们的安居乐业,不但要大力弘扬佛法,还急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因此,在佛弟子中,也广泛地弘扬、流通了佛法之外的许多善书,如果知道这些善书不违背于共下士道佛法,并且是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资料的补充,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依然要分清内外道的界限,最主要的精力,还是要用在修学与弘扬唯一能带领众生出离三界,到达究竟彼岸的珍贵的内道佛法。
皈依问答(二十四):“皈依僧竟,终不皈依外道邪众”这个誓愿,具体应该如何落实?
答:皈依了僧宝之后,就应坚守皈依戒,再不皈依外道邪众。外道中有奉行善法的,有奉行恶法的。但都没有解脱的希望。
《优婆塞戒经》中,对外道徒众与内道的僧众的差别做了清楚的说明:“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应该看到外道徒众,无惭无愧,没有如法地安住,虽然在修道,但是没看到正路,虽然在求解脱,但是没有得到正要,虽然得到了很少的世间善法,但是悭吝护惜,不愿意告诉别人,对于不善的行为,当作是善行。而内道佛僧则很寂静,心里充满慈悲,少欲知足,如法地安住,修行的是正道,能获得正解脱,获得解脱后,又能传授个他人,因此应当再皈依僧宝。
因此佛弟子应该常亲近僧宝,远离外道,而且应该远离占卜。《优婆塞戒经》中说:“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
意思是说:“如果居士常能到寺院僧坊,去亲近诸比丘,亲近后,便请问佛法,请问后,当认真听法,听后则应受持,忆念不忘,这样就能通晓法义,通晓之后,再去传授给其他众生,这就是居士应奉行的自利利他善行。如果居士不学上面所说的善行,反而轻慢比丘,寻找比丘的过失,去听法的时候,没有信心,也不恭敬,反而去奉事外道,认为外道有功德,对于外道所讲的日月五星等的卜筮深信不疑,这样的居士就称不上坚定地如法而住。
导师佛陀在《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中,还开示了宁于如来起不善业,也不能去供养外道邪见者:“佛言:‘迦叶,如汝所言,若有众生起念如来,思忆如来,观缘如来,是等一切悉皆当得涅槃果证。’大德迦叶白言:‘世尊,如我解知佛所说义,宁于如来起不善业,非于外道邪见者所,施作供养。何以故,若如来所,起不善业,当有悔心,究竟必得至于涅槃,随外道见当堕地狱饿鬼畜生。’”
意思是说:佛对迦叶说:就像你说的那样,如果众生思念如来,缘如来观想,这一切众生都将证得涅槃果位。大德迦叶禀告说:世尊,我这样来理解导师佛陀所说的含义,即宁可对如来做不善业,也不要对外道邪见者去做供养。为什么呢,如果对如来做了不善业,将来忏悔的话,最后必能证得涅槃,但是跟随外道见,则当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道了。
导师佛陀还比喻说明了恭敬供养内外道的区别:“佛言:‘迦叶,如汝所言,迦叶,设有人天骂赤栴檀,以手打捶速撩弃地,迦叶,于意云何,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叶白言:‘而是人者有栴檀香。’‘如是,迦叶,若有众生眼见、耳闻,及口宣说于如来者,当知是人有解脱香。迦叶,有人执把于粪污已,以诸伎乐一切众华而供养之,如是人者有何等香?’迦叶白言:‘世尊,是人唯有粪秽臭恶。’‘如是,迦叶,其有亲近、恭敬、供养诸外道者,当知是人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佛陀赞许了迦叶尊者的话。并且继续对迦叶尊者说:如果有人或天籁骂红旃檀,并且拿手捶打,最后仍到地上,迦叶啊,你觉得这人身上会有什么香?迦叶尊者说:这人会有旃檀香。佛陀说,是的,迦叶,如果众生见到了佛陀,听到了佛陀的声音,并且谈论佛陀,应知道这样的人就有了解脱香。迦叶,如果有人抓了粪便涂到自己身上,然后别人用各种音乐和鲜花对他作供养,这样供养的人身上有什么香呢?迦叶恭敬回答说:世尊,这个供养的人,只会有粪便的恶臭。佛陀说:是的,迦叶,亲近、恭敬、供养各类外道的人,也是这样的。
皈依问答(二十五):三宝弟子每天都应修六次皈依法门,你如理遵行了吗?
答: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自释》中说:皈依之后,一天之中应修六次皈依。现在工作繁忙的在家居士可以这样安排:早上起来时,吃中饭、晚饭、睡觉前各念修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时(大概十点钟)、半下午时(大概三点钟)各念修一次,加起来正好六次。
观修皈依的方法:观想皈依境而数数随念佛法僧的殊胜功德、恩德、加持等,从而心中对三宝生起真实的信心,并生起皈依的誓愿——也就是以佛陀为导师、正法为正道,僧伽为善侣,纵遇命难亦不改变的坚定决心。一边口诵皈依的偈子:“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心是进入佛教大门的钥匙,也是内道一切功德产生的基础,因此,三宝弟子应该尽力稳固并增强皈依心。每天修六次皈依法门,能非常有效地对治散乱、放逸等,使皈依心不忘失,并且保证闻思修功德的产生与增上等。
皈依问答(二十六):要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
答:要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需要同时具足外部因缘以及内部因缘。
外部因缘是,一般而言,皈依戒需要在三宝所依面前求受。即在求受皈依的地方,供奉有开光过的佛像与经书,并且由清净的出家僧人主持皈依的仪式。
内部因缘有三条:一是求皈依者需要具备求皈依的强烈愿望,二是必须具足以佛陀为导师、正法为正道,僧伽为善侣的誓愿,三是在供有开光过的佛像、经书的场所,通过授戒师按照仪轨如法传授皈依之后,求皈依者对自己已经获得了圆满无缺的皈依戒体有一种确信。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因缘比较容易具足,而内部因缘则容易被忽视,因此应该引起求皈依者的重视,否则,无法获得圆满无缺的皈依戒。
皈依问答(二十七):每天修六次皈依导师佛宝时,是否需要观想佛陀的身相?
答:导师佛陀的圆满身相,蕴含了佛陀无尽的智悲力的加持,因此在修皈依的时候,最好能观想出佛陀的身相。
观想佛陀身相的诀窍,是要了解到这些身相所蕴含的功德。佛陀经过因地三大阿僧祇劫的菩提行,已经证得了究竟的般若,圆满了断证的一切功德。因此佛陀的每一个毛孔,都蕴含着无穷的功德与加持。如《抛石经》中说:“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所有有情福德总和的十倍,相当于成就佛身一个毛孔的福德。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随好;以成就佛身所有毛孔福德总和的一百倍,能成就佛的一个随形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随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顶髻、法螺三相;以成就佛身八十随形好福德总和的一千倍,能够成就佛陀其他二十九相当中的一相,白毫相、顶髻相、法螺相不包括在内。以万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成就这样二十九相福德总和的一万倍,成就佛的白毫相。以十万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顶髻相;以万亿倍顶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
了解到了导师佛陀的这些不共同的殊胜功德后,佛弟子每当忆念起伟大的佛陀,心中就自然会感觉加持源源不断地从佛陀不共的幻化身相中流注下来。就像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就会自然感到温暖和依靠。因为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能感到父母身相中的每个毛孔,都蕴含着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同样导师佛陀的殊胜身相,也透着佛陀对众生永远持续的深深的智悲力的加持。
皈依问答(二十八):皈依法宝之后,哪些不正确的见解与行为会障碍获得法宝殊胜的加持,甚至造下特别严重的罪业?
答:一切的佛法都是佛菩萨们救度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的殊胜方法,是众生借以出离轮回苦海,乃至获得究竟佛果的解脱之道。因此对一切佛法,佛弟子都应该同等恭敬地皈依与奉持。《四十二章经》中说:“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又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若有于我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所说正法,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亦名毁灭八圣道者,亦名破坏一切有情正法眼者。”就是说:佛陀为了让一切有情获得利乐而宣说了正法,即依声闻乘所宣说的正法,依缘觉乘所宣说的正法,还有依大乘所宣说的正法。如果对这些正法进行诽谤、遮止、障蔽、隐没的话,即使只有一个偈颂,也应知道这已经诽谤了正法,毁灭了八圣道,或者说破坏了一切有情的正法眼。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大师已经指出了两类导致谤法的邪见:一、认为有些佛法是成佛的方法,应该修学,有些则会障碍成佛,应该放弃;二、经论只是用来闻思,增长知识的,不是用来实修的,实修的方法不在经论之中。这两种邪见,不但不能获得佛法殊胜的加持,而且还已经造下了谤法的严重的罪业。
除此之外,还有下列情况会导致障碍获得法宝的加持,应引起高度的警惕:
一、对法宝没有皈依心,将甘露一般殊胜的佛法只是当作普通的知识进行研究,没有以修持为目的进行闻思,这样即使研究得很认真,也很难获得法宝的殊胜加持。
二、对佛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认识到佛法都是一字千金的价值,导致对法宝皈依心不强,没有引起重视,在听闻佛法的时候,没有欢喜心,产生出覆器、秽器、漏器等的各种过失,并且对法本不尊重,随便乱放,对法师也不恭敬。还有,即使是没有学懂也不去请教,有疑问也不解决,这种随随便便的心理,也会障碍获得佛法殊胜的加持。
三、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傲慢心随便下一些没有充分教证、理证的结论,会导致正法的隐没。
四、没有真正认识到三乘佛法本来圆融,对与自己有缘的,或在自己地域所流传的佛法,以先入为主之见解,以我所执之引起的贪心,竭力夸大其作用,而对其他佛法,言辞中流露出明显的贬低之意。这种将完整、圆融的佛法,凭凡夫的情见割裂成了“我们的佛法”与“他们的佛法”,并有意无意地进行贬损,这种言行也已经导致了毁谤佛法。
五、只赞叹、重视证法,不赞叹、重视教法,不知道证法需要通过教法来获得。
六、遇到烦恼、障碍,能祈祷佛宝与僧宝当然好,但是如果没想到其实自己可以运用法宝的力量,解决当下的烦恼和障碍,则体现出了对法宝皈依心的不足,也没有认识到三宝其实是以法宝为核心的内涵。
七、只强调闻思,舍弃修行,或者只强调修行,不强调闻思。
八、倾心赞叹世间善法,但是对能获得世出世间功德的至善佛法却束之高阁,不去闻思、传播、弘扬,这也会障碍对法宝的圆满皈依等。
对于对法宝的殊胜功德以及如理的受持方法,圣者上师法王如意宝曾作过这样的殷切教诲:“你们首先需要认识到,佛法除了教法和证法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内容,思维安乐、痛苦都是无常的,所以杂事、次要的事等都应该放下来,应当只是闻思教法、修行证法。所有的宗派都是佛陀的圣法,故应当无偏袒地观想清净,不能以对自宗贪执对他宗抵制的心造下谤法的严重罪业。一切行为都不要盲目跟随浊世的众生,要按佛陀的律藏中所讲的那样行持,一切功德的所依是清净的戒律,护持三乘戒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当今正值佛法衰落的时期,能通达一些正法的人不要一个人独善其身,应该发起勇猛广大的心,精勤讲经说法,在这个浊世再也没有比学法和弘法更殊胜的善法了。”
皈依问答(二十九):诽谤佛法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答:以前在《怀业时语讲记——法王的甚深教言》中,曾经从六个角度介绍了谤法的过患。分别是:(1)毁谤密法之过患;(2)毁谤大乘之过患;(3)毁谤声闻缘觉乘法之过患;(4)若无极大密意,亦不应毁谤外道;(5)谤法罪超过五无间罪,不得解脱;(6)谤法是往生西方净土最大的障碍。大家可以重新翻看参阅。今天再列举几个教证,希望增加大家的足够重视,杜绝谤法恶业的产生。
诽谤正法的人,充满苦恼,无法证得涅槃。《佛藏经》中说:“舍利弗,汝且观之,诽谤圣人不信圣语,受是无量无边苦恼不得解脱。舍利弗,有诸众生起破法罪业违逆不信者,其数无量,于九十九亿佛所阿僧祇劫,乃无一人入涅槃者。”
并且诽谤正法,会感得严重的现世苦报,后世则长劫堕入地狱恶道之中。《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说:“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不久便当支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大狱。”
并且会上有八十百千那庾多众生,因为曾经诽谤正法,而遭受了无量苦报。他们向导师佛陀忏悔时,讲述了他们遭受的种种痛苦:“我等由是恶业障故,从尔以来流转生死,常处地狱、傍生、饿鬼,喑哑无舌,都不能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始于今世,得复人身,而犹喑哑,常患舌庈,蒙佛神力,方始能言,复能忆念自过去世所有因缘诸恶业障。我等今者于世尊前,闻说此经,获得正见,深心惭愧,发露忏悔,不敢覆藏,愿悉除灭。从今以往,永不复作。防护当来所有罪障。唯愿世尊,哀愍摄受,令我等罪皆悉销灭,于当来世永不更造。唯愿世尊,哀愍济拔我等当来恶趣苦报,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为说正法。”
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
《地藏十轮经》中,并且告诫那些与谤法者关系密切的的人,也会受其影响,而堕地狱:“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大乘方广总持经》中也说:“以谤法故,身及眷属俱堕地狱”。
谤法的果报如此地触目惊心,所有的众生都必须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业,杜绝谤法恶业的产生,已经造下的,也应该努力忏悔清净。
皈依问答(三十):如何认识相续中产生的戒定慧证法的功德?
答:要认识相续中产生的戒定慧功德,首先认识到法宝有教法和证法两种内容。
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即住世间。”意思是说:“佛陀的正法分为两部分:教法和证法。如果有熟记、讲授教法,以及修行证法的人,那么佛法就安住在世间。”
世亲菩萨在自释中说:“世尊正法体有二种,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间。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故随三人住世时量,应知正法住尔所时。”意思是说:世尊所传授的正法分有两种,即教法和证法。教法是经(契经)、律(调伏)、论(对法)三藏,证法是修学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菩提所产生的种种的功德。有能熟记以及正确的讲授的人,正法中的教法就住于世间。有能依照教法进行正确的修行的,正法中的证法就住于世间。因此根据熟记、讲授、修行的人的住世的时间,就可以知道正法住世的时间。
在《顺正理论》中,还通过如理分析,强调了修行证法的重要性:“证正法住唯依行者,然非行者唯证法依,教法亦应依行者,故谓有无倒修行法者,能令证法久住世间。证法住时教法亦住。”意思是:“证法住世完全依靠修行者,但并不只是证法,教法也一样需要依靠修行者,因此如果有无倒修行的人,就能令证法久住世间,而证法住世的时候,教法也能住世。”
因此法宝是由教法和证法组成的,教法是三藏十二部典籍,证法就是众生根据三藏十二部所诠释的种种法门进行修持后,在相续中所产生的一切戒定慧的功德。即使是相续中产生的戒定慧功德非常微细,也都已经是皈依处的法宝了。
因此,一个真正对法宝有皈依心的佛弟子,应该认识到要同时皈依教法和证法。具体来说,就是应该知道学佛的重点,是通过对教法做精进的闻思修,然后在相续中产生、增上,并充满戒定慧的功德。
没有认识这一点的佛弟子,就可能走入这样的误区:
1、只恭敬、顶礼、赞叹、皈依大藏经等教法典籍,而没有恭敬、顶礼、赞叹、皈依自他相续中产生出戒定慧所摄的一切证法功德。
2、只随喜、赞叹、皈依诸佛菩萨相续中的戒定慧功德,而没有意识到要同时随喜、赞叹、皈依包括自己在内一切世间修正法者相续中通过闻思修产生的戒定慧功德。
3、没认识到一切的证法功德都是依靠闻思修佛陀教法而生起,而只皈依、赞叹证法,轻视教法,而没有恭敬、顶礼、赞叹、皈依大藏经等教法典籍。
4、只喜欢做财物的布施、供养、建庙、建佛像、放生等能为闻思修提供顺缘的善行,但没有将学佛的重心,转移到闻思修教法,和产生出戒定慧的证法功德上。
总之,三宝弟子只有将一切教法和证法并重,才会对法宝形成圆满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