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问答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3
-
皈依问答(三十一):皈依心是否坚固,与殊胜的戒、定、慧三学的生起有什么关系?
答:殊胜的戒、定、慧三学是一切佛法的心要,也是一切正道中的主道,而皈依心是这些心要、主道的共同基础。
对于两足尊的佛陀具有坚固的皈依心,会不折不扣地听从佛陀的教导,并且以导师佛陀为榜样,努力生起殊胜的戒、定、慧三学,远离那些障碍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天魔外道。
对于离欲尊的法宝具有坚固的皈依心,会锲而不舍地对能产生殊胜的戒、定、慧三学的法宝进行闻思修,按照法宝中的指导一步步地去实践,远离障碍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外道邪说。
对于众中尊的僧宝具有坚固的皈依心,会自动地凝聚在修持殊胜的戒、定、慧三学的僧众周围,获得和合的僧伽有形与无形的加持,并且坚决远离障碍戒定慧功德生起的外道邪众。
所以修习皈依法门的基础越扎实,就越能顺利、迅速地生起内道殊胜的戒、定、慧三学功德,就像土地越是肥沃,庄稼就越能长得茂盛一样。
皈依问答(三十二):在每天对离欲尊的法宝修六次皈依的时候,内心之中对法宝应具有什么样的认识?
答:在作日常的六次皈依而念诵“皈依法,离欲尊”的时候,心中应具备无比的恭敬、皈依之心,这种恭敬与皈依中包含了以下认识:
一、法宝是一切众生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众生的无上救护。
二、佛法的作用,是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
三、法宝包含的是戒定慧功德的证法,和三藏十二部以及高僧大德论著的教法。
四、证法是自己与众生的修行的目标,教法是修行的桥梁。
五、如果获得了全部证法,自己将获得导师佛陀的断证功德,因此应该精进闻思教法,如理修行。
六、法宝是十方三时一切凡圣现前与究竟利乐的源泉,是无上的如意宝。
七、所闻思的教法,是导师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后,将自己证得的殊胜境界和以无量的慈悲之心,对众生传授的自己证悟的法门。
八、导师佛陀在因地时,为了求得正法,奉献了很多次的生命,可见法宝的价值珍贵无比。
九、历代高僧大德如玄奘大师、鉴真大师等,为了求学与弘扬佛法,历尽千难万苦,而矢志不渝。
十、无数的佛弟子,已经通过如理的闻思修,获得了证法的利益,成为了人天仰慕与赞叹的榜样。
十一、皈依法宝后,应学习法宝中蕴含的智慧、慈悲精神,不再做伤害众生的事情。
十二、皈依法宝后,应充分利用难得的暇满人身时间,努力践行十法行。
十三、自己从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就是遭受贪嗔痴三毒之因,与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果所折磨的严重病人。必须要如教奉行,用正法甘露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的疾病。
十四、佛菩萨经论的宝典不仅仅是殊胜的供养境,而且更是三乘菩提的大道,更需要自己通过闻思修的步骤亲自践行。
十五、一切法门都引向解脱,但自己应选择目前适合的法门,专学专修,早日生起证法的功德。
十六、不应将法宝仅作为知识来学习,而要以获取教法中的证法功德的目的来学习。
十七、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也通达三藏,不过他们不但没有用佛法解脱生死,获证菩提,反而缘三宝造下了很大的恶业。作为追随佛的弟子,目的是通过对佛教导的正法的闻思修行从自相续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仅把佛法当做知识来学习,没有用来对治自相续的烦恼业障,这样不但没能做成真正的佛弟子,反而步了他们的后尘,那就太亏了。
十八、应生起以智慧引发的护持、弘扬佛法的大愿,让更多的众生来获得法宝的殊胜利益。
在刚开始的皈依之中,并不一定能生起所有这些认识,但是如果每次忆念一部分,数数作意,最后就能在日常六次皈依法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忆念起所有这些要点。
皈依问答(三十三):佛宝与僧宝是有情,因此供养佛宝与僧宝可以获得福报,法宝并不是有情,为什么也一样可以通过供养而获得福报呢?
答:并不是只有情才能赐予福报,无情物像如意树、摩尼宝等等,只要因缘具足,都可以满足祈祷者的世间愿望。
法宝是导师佛陀的证悟境界的流露,是众生获得解脱的根本依处,所以法宝完全是功德的凝聚。因此供养法宝,必然能产生福报,而且因为法宝的功德无可比拟,所以产生的福报之大也无可测量。所以供养法宝是十法行之一。
《放光般若经》中说:佛言:“‘假令如东方恒边沙刹土,满其中众生,一一佛泥洹后,取舍利起七宝塔弥满其中,供养如上,从劫至劫,复过一劫,尽其寿命。云何,拘翼!其人殖福宁转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甚多!’佛言:‘故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书持经卷讽诵读习,供以名香、泽香、杂香,缯彩花盖,得其福多。何以故?拘翼!一切诸善法皆在般若波罗蜜中。何谓善法?五戒、十善、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脱门、四谛、六通、八惟无、九次第禅、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诸三昧门、陀邻尼门,佛十种力、佛十八法、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道事、萨云若事,是为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之法教。诸罗汉、辟支佛、过去当来今现在诸如来,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度于彼岸。’”
在这段开示中,导师佛陀为帝释天首先讲说了无量众生于漫长的时劫中,建造无量的舍利塔来供养一切佛陀的舍利,所产生的一切功德,都不及一个人书写般若经典后,受持、并供养以上妙的香花等的福报大。导师佛陀接着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即一切的善法都包含在了般若波罗蜜之中,并且一切的声闻、缘觉以及佛陀,都是从般若法门中学成的。
《金刚经》中也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又《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中说:“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皈依问答(三十四):真正皈依了法宝而尚未产生闻思修正法功德的人,是否也可以弘法利生?
答:有闻思修正法功德的人,能直接进行广大的弘法利生,但是尚未产生闻思修功德的人,也可以从以下面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开展弘法利生的殊胜事业。
一、精进闻思修佛法。自己精进闻思修行教法,在自相续中产生闻慧、思慧、修慧的证法功德,即是已经使佛法在这个世界上多度化了一个人,这就是弘法利生。
二、以其它的方式弘法利生。将三藏十二部,以及善知识的开示,以相应的方式尽量向其他众生推介,包括印送法本,复制、刻录光盘,转载佛法网页等等。以自己的助缘,使得其他众生有机会接触到了清净的佛法,这些方式就是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三、助成善知识的弘法顺缘。积极参与善知识的弘法事业,比如自己参与听法,介绍其他众生参与听法,在场地、设备等方面提供便利等,以这些方式助成善知识的弘法顺缘,就是在促成弘法利生的事业。
四、祈愿善知识弘法顺利。如果对三宝有真正的信心,虽然自己没有力量直接行持弘法利生的殊胜事业,但用心地至诚祈祷佛法僧三宝,祈愿十方持教大德弘法利生顺利无碍,以这样虔诚的祈愿的心力,也可以成为善知识弘法利生事业的助推剂。
五、祈请善知识广转圣妙法轮。眼下虽值五浊恶世,佛法日薄西山,但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住世,他们成为延续佛法慧命的中流砥柱,虽然我们无力护持弘扬佛陀的正法,利益无量众生,但若能以护法利生的清净发心,祈请十方大德法体安康,长久住世,长期为众生传讲正法,祈请的行为和力量也就成为弘法利生的重要因素。
六、随喜与回向弘法事业。已入三宝门中的四众弟子,每天都会行持诸如礼佛、供佛、诵经、忏罪、断恶等善法,如果自己直接弘法的力量较弱,或者根本无力行持,但如能真心随喜十方大德弘法利生的功德,并把自己每天所积累的点滴善根,如法回向十方持教大德弘法利生的事业兴盛圆满,使无边众生能早日与正法结缘,趣入闻思修正法的解脱大道,亦是间接在弘法利生。
七、仰仗三宝加被成办弘法利生。仰仗三宝的大悲力,缘起的谛实力,以及法性的不变力,而常常祈愿所有十方世界的闻思修正法者,得大智文殊怙主加被速证法义,蒙大悲观音怙主加被调伏心相续,受大力金刚手怙主加被远离一切外内密的违缘,并且常常祈愿在三宝之力的加被下,佛陀圣教兴盛于十方,佛法心要遍满于三界。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是弘法利生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力量,如能这样至诚祈愿,就是将自己微薄的心力直接注入到了弘法利生的殊胜事业中。
八、发下弘法利生的大愿。修行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导师释迦牟尼佛广发了五百大愿救度末法时期的浊世众生,若我们随学,也发护持弘扬大小乘正法的大愿,就可以为将来生生世世护持弘扬佛法,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种下殊胜种子,可以成就自己未来的弘法利生事业。
总之,法宝是佛法僧三宝的核心,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也是一切凡圣的究竟皈依处,每一位佛弟子,都应该从力所能及的点滴做起,数数串习广发并行持弘法利生的普贤大愿行,这样才能真正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皈依问答(三十五):如果真正皈依了法宝并修学,对自己与他人在现世当中能够产生的最殊胜的利益,直接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真正皈依并修学法宝后,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现世都能产生许多殊胜的利益,为了让道友们能对法宝的殊胜利益有所认识,从而能更加精进地闻思修正法,下面就从诸多利益中撷取一二,以供参考。
一、改善或彻底解决不如意事。世上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几乎都是由烦恼习气与业力造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善巧运用法宝来解决,或者改善。
二、真正自利利他。如果佛法融入到了自己的心中,心里的观念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口的言行也会随之改变、调柔。从前以自我为中心,造作的种种不如法的行为,其结果却是自损损他。佛法融入心相续后,内心就会受到佛法慈悲与智慧的熏陶,会认识到只有放下自我、利益他人才能真正利益自己,这样就能真正行持自利利他的事业。
三、改善人际关系。真正皈依了法宝,就会受持对一切众生都不作损害的皈依法宝的学处,哪怕是对蚊虫蝼蚁,都会以慈悲心来对待,更何况是身边的有缘众生呢?因此,无论是在家庭、单位里,还是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会因内心的这份慈悲,而给自己建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皈依法宝的弟子越多,就越有希望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安宁。
四、树立自信。世上许多苦难都是由财富的多寡,种姓的贵贱,相貌的美丑,才能的高低等差异造成的。在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更加加重了由此而引生的傲慢和自卑。芸芸大众中,平庸者居多,没有归投依靠法宝的人,就只能在心中默默承受和掩饰自卑。真正皈依了法宝的人就不会用这些世俗的观念来认识自己,而是用暇满的标准来审视自己,即使自己再贫穷低贱,也不会感到痛苦。想到自己拥有的暇满人身,如同如意宝一般,依靠它不要说今生来世的暂时安乐,连出世间圣者的菩提果位也完全可以获得,自己的人身就是一艘解脱之舟。相反,纵然地位高贵,甚至富可敌国,没有皈依法宝,也不过是这一世享了前世修来的福而已,于后世、于解脱毫无利益,如果因此而骄奢淫逸,放纵享乐,就更为后世埋下了祸根,这一世的人身反而加重了今后轮回的苦。想想实际上谁更应该充满自信呢?而在这个世界上,能值遇三宝,又能真正皈依三宝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学修三宝核心法宝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幸运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自信。
五、对治烦恼。对治贪嗔等烦恼,会产生充分的信心。即使贪嗔等非常严重,也可以从所皈依的法宝中找到各种有效的对治方便。如同自己长什么样子,一照镜子就能知道,同样内心的烦恼,可以通过正法的法镜来认清,这样就能知道自己哪方面的烦恼更重,或者当下正被哪种烦恼控制而生苦,然后就能通过佛法中宣讲的相应的对治法,使烦恼的大火渐渐熄灭。真正修学法宝的人,可以从一次次对治烦恼的经验中,建立越来越稳固的信心。
六、轻松自在。通过真正皈依法宝而闻思修行,就能借助佛法的智慧眼,看透纷纷扰扰的轮回世间的真相,了知人生真正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就不会对今生的名色财权等紧抓不放,不会甘于做烦恼和欲望的奴隶,也就不会被种种苦和烦恼所逼迫。相反,没有佛法的智慧眼,就看不破;看不破,自然也就放不下;放不下,自然就有许多苦和烦恼接踵而至。少一分对物欲的追求,就少一分追求的压力和求而不得的痛苦;减一分对自我的执著,就减一分贪嗔痴慢的烦恼和利益受损的痛苦;多一分对善法的行持,也就多一分积善的福报和修行的功德;增一分对佛法的串习,也就增一分出世间的智慧和成就的资粮。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但追求的越多,内心的痛苦就越多,背负的压力也就越大,而清心寡欲,以三乘菩提为期的三宝弟子因为放下了对名利等欲望的追求,内心反而充满了喜悦和自在。
七、法随法行。只要真正对法宝有了皈依心,自然就会去运用法宝,法宝只要得以善巧运用,它不可思议的加持就开发出来了。渐渐地,就会知道,闻思修不是做别的,是让自己的心融入佛法,改正自己不好的习气,和错误的见解等等,让自己的心相续干干净净,直接与佛法相应。如能数数这样串习佛法,就能让佛法在心里扎根,不仅能在白天保持正知正念,与佛法相应,连夜晚的梦境中也能保持与佛法相应,甚至在临终的关键时刻也能正念分明。佛法的利益最为明显的时候,正是在一个人的临终。临终时其它世间法都失去了作用,儿女、眷属、名声、地位、财产等世间人看重的东西,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刻都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还会帮倒忙,起的是让人堕落的负面作用。此时,只有佛法才能唯一产生正面的作用,依靠对法宝闻思修行的善业推动和分明的正念,才能在这一关键路口去往下一世安乐的地方。而且,起到的不仅仅是对于下一世去向的决定作用,未来的生生世世更因为在心中种下的佛法的金刚种子,而能渐渐趋近解脱,趋近大菩提。
八、行菩萨道。依名言谛现相而言或者按照大乘菩萨道的观点讲,由殊胜信心而引发了对法宝的皈依,进而就会趣入对大乘佛法的闻思修;有了一分对大乘佛法的学习,就有了一分对一切众生要知母、念恩的认知;越了知众生的恩德,就越能生起对众生平等的报恩心等,从而发起利他的世俗菩提心,并因此而日日夜夜精进地闻思修法宝。这样就有希望通达苦集灭道四谛圣法,乃至证悟一切轮涅万法原本如梦如幻的大空性,而一切众生却因人、法二种执著,自缚于生死苦海不能出离,由此又更能增上大慈大悲的菩提心。
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五浊恶世,众生的痛苦随着欲望的增多而日益深重,天灾人祸的频繁出现,又使得原本无常的生命更加脆弱不堪,老母有情正深陷于各种苦难无法摆脱,此时此刻,发起了世俗菩提心的佛子就更会千思万想,当下如何才能更为直接和究竟的利益众生呢?众生之所以不得出离生死,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皈依救拔处;之所以受苦,是因为造业尚在继续;之所以烦恼不断,是因为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执著非常牢固。认识到这些,就更会以法布施来帮助众生:弘扬皈依法门,让众生找到真实可靠的归投处;弘扬因果法门,让众生了知断恶行善才能改变苦的状况;弘扬般若法门,让众生从根本上认识万法的本性,从种种迷乱的执著中彻底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净土捷径法门,依靠弥陀不可思议的大智悲愿,能让众生今生就解脱生死,获得不退位,必定成佛道。
为芸芸众生作法布施的修行,无一不是行菩萨道的体现,今生虽仍为凡夫身,却可以一样广行菩萨道。
九、明心见性。依胜义谛实相而言或者按照大乘不共究竟一乘了义的观点讲,法界一切有情本有的本体大空性、自性大光明、大悲周遍的佛心,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自性大清净法身功德海。这是真正最究竟了义的法宝,也就是法身如来藏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海,这些所有无量的功德,在凡夫的心的本性中,原原本本,没有减少过一丝一毫地存在着,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这些所有功德存在的地方,其实就是心间明性自然智所在之处,是心宝八角无量宫。以如是大觉悟的方式,大皈依了究竟了义本来面目的法宝,一刹那间开启了圆满闻思修胜义菩提心的法身智慧海,就能把这些本具的功德显发出来,就能使自己的心相续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像六祖慧能大师和密勒日巴尊者那样即身成佛都有可能。
皈依问答(三十六):没有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闻思修法宝的学佛人,应该从提婆达多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答:法宝是导师佛陀慈悲宣说的,让众生证悟成就的善巧方便。但是如果对法宝仅是当作知识那样来积累,没有认识到法宝是用来实修实证的,没有以了生脱死为目标来闻思修法宝,则很有可能步提婆达多的后尘。
提婆达多造下了很严重的恶业,但是他同时又有很多异于常人的优点。对提婆达多全面的认识,会帮助我们认清烦恼的破坏作用,以及确立正确的闻思修目标的重要性。
首先提婆达多是三藏法师,出家十二年中,闻思修都很精进,并且把佛陀说的法,全都背诵了下来。比如《十诵律》中说:“出家做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悉皆受持。”《出曜经》中也说:“昔佛在罗阅城竹园加兰陀所,尔时有比丘,名曰调达。聪明广学,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十二头陀,初不缺减。起不净观,了出入息。世间第一法乃至顶法,一一分别。所诵佛经六万,象载不胜。”
其次他曾经神通具足。《出曜经》中说:“是时阿难便与说神足之道。调达闻已,在闲静处,专心一意,以粗入微,复从微起,还至于粗,以心举身,以身举心,身心俱合渐渐离地。初如胡麻,转如胡桃,渐离于地。从地至床,从床至屋,从屋至空。在虚空中作十八变,涌没自由。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东出西没,西出东没,四方皆尔。或分身无数,还合为一。”但是在生起了破和合僧的恶念后,神通就自然消失了。
提婆达多而且还身相庄严,与佛陀的三十二相相比,提婆达多具足三十相,只缺少了千辐轮相和金色身相。
提婆达多当时还受到摩竭陀国王子阿阇世的尊敬,《四分律》中说:“阿阇世日日将从五百乘车,朝暮问讯提婆达多,并供养五百釜饮食”。
但是提婆达多心眼狭小,嫉妒心强。《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说:“唯提婆达多,本自恶性无有慈心。”律中并且记载说:提婆达多有次看到一头上好大象,心里很喜欢,但当知道这是他人来供献给释迦太子的之后,就心生嗔怒:“渐近于象,瞋恚之心打象一下,其象倒地,因即至死。”
提婆达多还有一种毫无理由的“慢过慢”。比如当他想获得名闻利养,而向世尊去求学神通,佛陀当时和他说,暂时不要学神通,应该先修无常等的四法印。这时提婆达多就想,如来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我超过他,怕到时候比不上我。接着他向舍利弗尊者去求学神通,舍利弗尊者也让他先学好四法印,提婆达多心里想,这个舍利弗比丘,虽然号称智慧第一,在我看来,舍利弗与我,就像萤火虫与日月之间的差距,我对三藏教法的诵习,无人能比,但尚且不知道如何修神通,那么舍利弗比丘就更不知道了。于是又到目犍连尊者那里,目犍连尊者也教他先学四法印,再修四禅,然后就可以得到神通。提婆达多听了后心里生起了嗔恨,想这个目犍连自夸神通第一,之所以不教我神通,是怕有人神通比他大,如果我得到了神通,他便没有了名誉,因此才不教我神通的。
后来提婆达多甚至慢过慢心高涨到完全蒙蔽了理智。有一天提婆达多来到世尊的地方,对世尊说:我看如来身体变老了,已经过了少壮年龄,步入了老年了。请世尊专门到静室中修禅定自娱自乐。四众弟子可以让我来教诫,我会像世尊一模一样教他们,衣被、饮食、卧具、医药这四事,我会随时供养,不会令您缺乏的。(《出曜经》:“我观如来颜色变易诸根纯熟年过少壮垂朽老迈。唯愿世尊自闭静室禅定自娱。四部之众愿见付授我当教诫。如世尊无异。随时供养四事不乏。”)
提婆达多因为并不是为了了生脱死而进行闻思修,起初虽然精进学佛,但是没有用来对治贪执名利之心等的烦恼,如《出曜经》中说:“后意转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深着世利。”有了一定的名利后,更加膨胀了嫉妒与傲慢等的烦恼,《出曜经》中也说:“调达比丘,学致神足为已招祸。设不得神足者,其罪盖不足言。”终于,在贪执名利,以及嫉妒、傲慢等的烦恼的驱使下,后来犯下了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这五种恶行,而堕入于地狱之中。
后世的人,从精进、神通、身相、福报等各个方面,都很难比得上当年的提婆达多,如果还没有明确学佛用来对治烦恼,解脱生死的目的,则一旦名声、福报等逐渐增长的时候,则自己的贪嗔嫉妒傲慢等,会不会比提婆达多更多地显现出来?如果这样,则不但没有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反而受到巨大损害了。
因此闻思修佛法,必须首先树立用佛法来修行,来了生脱死的正确观念,这样才会尽可能地从佛法中获得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