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引导讲记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492
-
丙二、对修法生起爱乐心
心中缘想暇满难得等后,对于修法生起爱乐之心。
此处要求修法之前对修法生起爱乐心,不是口中说我喜欢修,而是要运用方法由衷地生起爱乐之心。什么方法呢?就是忆念该法的利益。如何能观想到利益呢?这就要思惟暇满难得等相关的法义。
譬如,结合暇满来思惟:自己现在修法没有障碍,顺缘也具足,可以开始实修四种观法,从内因、外缘各方面观察,心里明白这实际是得到了百千万劫稀有难逢的一次机会,因此倍感庆幸。或者,从暇满人生意义极大的角度观察:今生得了人身,心识具有特殊的能力,只要自己肯用功观修,一定能见到五取蕴不净、无常、苦恼、无我的自性,由此可以真正放下轮回、止息贪欲。想到观修的意义如此重大,心里自然发起珍惜之心。
或者放眼轮回,所有生死的过患皆从有漏业产生,有漏业源于烦恼,烦恼又来自非理作意,此非理作意就是万苦的根源。由此可以断定:一、若不遣除常乐我净的颠倒作意,必然缘五蕴数数生起贪嗔,势必还要继续轮回,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是出头之日;二、现在能随本法如理作意,开始从根本上对治非理作意,轮回从此可以出离。想到这里,内心充满欢喜。
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没有突破生死,虽然偶尔也会希求解脱,却不明修行的方法,或者虽知方法,却没有全心投入实修。今天值遇妙法又能实修,这是真正截断轮回的时候到了,只要持之以恒地观修,一旦圆满修法,就是告别生死轮回的一天。如此,通过思惟引发对修法的欢喜心。
或者结合业果来思惟:除了极少数依靠福田力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出离心和无我正见摄持,不论做什么,都只是造集感召生死的业而已,只有以出离心或无我正见摄持,才能造下随顺解脱的业。而现在观修五取蕴多体、无常、苦恼、无我,就是修出离心和无我,能真正种下解脱之因,遣除相续中长久潜伏、为害极大的各种妄执。而且,因为是正对治的缘故,串习越深,就越能制伏烦恼、净化相续。想到这里,便对这个修法深生欢喜。
或者结合功德的量来思惟:观修此法等于是修习十亿经藏的扼要,即使只是修习一弹指顷,也能无数倍超过天界一千年中供养三宝的功德。
修好此法,容易成就止观,再修习大乘空性、大悲等深广法门,就有坚实的基础。这样忆念修法的利益,引生欢喜心,才算达到第二个加行的要求。
丙三、明观资粮田
在自己头顶上清晰地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周围以大小乘僧众围绕。
在自己头顶的虚空中,清晰地观想,八大狮子抬起的珍宝法座上,有莲花日月的坐垫;坐垫之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刚跏趺而坐。佛为金色之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身披三衣,右手扶膝作压地印,左手结定印持甘露钵,犹如大金山出于海面,金身威严,极其晃耀,智慧光芒遍布虚空界。
佛陀右边有文殊、普贤等八大菩萨为代表的大乘僧众,左边有舍利子、目犍连等十六位阿罗汉为代表的小乘僧众,浩瀚如海的圣众眷属围绕着。
丙四、在资粮田前修七支供
在这些圣众之前念修“所有十方世界中”等而敬献七支供。
观好了资粮田,就在圣众前修七支供。
这有什么必要呢?我们要成办任何果,都必须积聚因缘,若只有因而没有助缘,则难以成办。四个观法中,“观修各自的所缘行相”是因,如果缺乏顺缘——积聚资粮,又没有遣除违缘业障,即使努力地修习所缘行相,也很难有验相。相反,如果首先作好积资净障的加行,由于具足顺缘,就能顺利生起修法的功德。因此,进入正行的观修之前,应当重视积资净障。
以比喻来说,如果希望庄稼长得好,首先应拔草松土等,各方面准备妥善之后,再播下种子,就会顺利地成长。如果最初不妥善准备,违缘的杂草没有遣除,顺缘的水土肥料也没有积聚,这样匆匆忙忙地播种,会导致无法出生果实,或者果实质量不好。这个比喻说明,在进入正行之前,加行的准备不可缺少。
如何积资净障呢?即按《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偈颂,依文作观,就能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大乘诸宗一致按《行愿品》修七支供,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七支供摄集了所有积资净障的要点,若能如法按《行愿品》观修,观修一次就能聚集无量福德聚。这是一种费时少、收效大的窍诀性观修,它归摄了所有积资净障的方法,而且各方面都成了最广大的相——所缘境最广大、能缘心最广大、所发愿也最广大。由于这个特点,在此总集性的修法中,能一次性完成最大量的积资净障。
下面简略地解释七支供的愿文,重点应放在随文起观上。为了使观修得力,起到积资净罪的效果,首先务必要理解愿文的意义,直到非常熟悉为止,这样念诵时才能随文观想,发起清净广大的愿心,这才是真实摄集资粮。否则,只是口中念诵,心里未能随文入观,虽然也有些功德,但是达不到此处修法的要求。
“七支供”包括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和回向支。其中,礼敬、供养、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这五支是积聚修法顺缘的积累资粮,忏悔支是遣除修法违缘的净除罪障,回向支是使积聚的功德增上、广大、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