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五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49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五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把所有的物质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来藏了,这已经是路的尽头,再往下就没有可走的路了,这就是“色即是空”;反过来说,就是“空即是色”。
比如说,当我们把这栋楼分解到心的本性光明以后,是否意味着这栋楼房的现象也不存在了呢?并非如此。尽管被我们分解了,但房子还是依然如故地存在着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上面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不仅是这栋房子,包括组成这栋房子的微小粒子都不存在,但为何它还在我的眼前出现呢?这就是“空即是色”。
佛教所说的“空”,是除了物质以外并不存在的。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
这样观察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们不是要在思维以后,就让这栋楼房不存在,就让眼睛看不见楼房,而是要获得一种胜利。什么样的胜利呢?就是跟自己的执着决斗所取得的胜利。
什么执着呢?以前我们认为,房子就是房子,物质就是物质,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这都是虚幻的。
当我们想到“我要拿钱去买一束花供佛”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想“我要拿实有的钱,去买一束实有的花,然后去供实有的佛”,虽然心里没有想到这些名词,但实际上我们却认为:“我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束花,而不可能买的是纸上画的花,或者电视机荧光屏里出现的花”,“我拿的肯定是实有的钱”,“我供的也绝对是实实在在的佛”,“之所以我要供佛,是因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狱,地狱里面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为了避免这些难忍的痛苦,我就要去供佛积累资粮”,其实在这当中,就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执着。
现在学了空性以后,就要通过观察,从而在我们心里消除这是地狱、这是佛陀、这是花的分别执着。我们现在要推翻的,不是所看到的楼房等现象,而是自己原有的这些实有执着。眼睛看得见看不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自己内在的执着。
有人会提出疑问:前面所讲的修法,就是通过观察思维,将一栋楼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体会到空性,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一看,这栋楼还在面前,这样从起点到终点,最后又回到了起点。不就等于原地踏步,白修一阵了吗?
并非如此。虽然此时我们的眼睛仍然能看到物质,但认识上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我们认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楼房,但现在我们却明白,虽然它看起来是楼房,但它却是虚幻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在刚刚开始修法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理论上知道空性,当别人问我们“这本书是实在的吗?”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它不是实在的,而是虚幻的。”当我们回答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说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想法,我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它就是虚幻的,但如果没有修行,就纯粹是一种观点,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果通过这样的观察方式去修的话,最终执着是肯定可以消灭的。
这样一来,外境就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利害了。什么是利害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去分析这些物质。比如说,在我们刚刚看到这束花的时候,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看见了,却没有任何思维,也没有任何执着,那时也就不会有任何利害。
佛经里面也讲过:小孩子杀生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因为成年人杀生,是故意去杀的——因为这个动物身上有可以食用的鲜肉,或可以卖钱的皮毛,所以就生起了强烈的贪心,继而去杀害了这个动物;小孩子虽然也杀死了动物,给动物带来了痛苦,但他们的思维却是很简单的,没有太多的恶意,没有什么大的执着,是无意去杀的,所以没有成年人的罪过严重。这是佛经里面说的,不是我编造的。
再比如说,当有人看到战争的杀人场面,自己却没有生起嗔恨心,也就不会造作罪业。
这说明什么呢?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内心的执着,因为有了执着,便会导致很多的烦恼。如果不消灭内心的执着,我们就会认为,金钱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解决实在的痛苦,我去挣钱是应当应分的事情。如果挣不到钱,实在活不下去,那么采取偷盗、抢劫等不正当手段去获得钱财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就会造业,并丧失最起码的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消灭自己的执着,要跟自己的执着决一雌雄。
在消灭执着以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在那个时候,虽然我们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所有的东西,跟以前没有听过空性,没有修过空性时完全没有两样。以前能看到的,现在也看得见;以前能听到的,现在也听得见,但心里看问题就全然不同了。以前认为是实在的东西,现在不需要去分析这束花是能量,是空性等等,不假思索地直接就可以把它看成如梦如幻,所以也不会有执着,继而也就没有烦恼;既然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理由再在轮回中继续受苦了。
虽然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在一定的阶段也可以发生变化,但在显宗修法当中,却要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发生改变;而依照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则可以快速地改变,不但心里没有执着,而且也可以看到全然不同的景象。
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无论看得到现象还是看不到现象,都没有问题,主要的是破除对现象的执着。
比如说,当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人,如果只是眼睛看到,而心里却没有执着,既没有对他的贪心,也没有对他的嗔恨心,那看到看不到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看到这个人以后,心里产生了执着,随即开始贪爱或者嗔恨这个人,那就会造业,造了业以后,就无论如何都跑不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消除执着,如果不消除,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要消除执着,就要去修行,这是非常合理的说法。
有些人认为,所有合理的东西就叫做科学。既然如此,那我们前面的推断,就应该是非常“科学”的说法。其实科学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退一万步说,既便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它的权威性,也只能限定在世俗谛当中,一旦超出了世俗谛的范畴,科学就一无是处了。
总而言之,“空即是色”,就是虽然通过观察,知道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但它却还是会在我们的眼前出现。
现在经常有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一看到佛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望文生义,抓住字面就开始胡乱地批驳一气,但他们却根本不懂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很荒唐的。
在辩论当中,有一个十分严格的要求,就是如果想驳倒对方,就必须非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观点,这样才有资格去评价对方。如果别人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却不明就里地妄加评论,那就是荒谬至极的做法。
“空即是色”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这栋楼房连现象都不存在,只是说要表明,这个世界是一个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并进一步要我们消除对它的执着而已。
色空双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和前面讲的差不多,空离不开色,色离不开空。如果离开了色法,就不存在空性;如果离开了空性,也就不存在色法。在色法或者现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现象。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
为什么呢?比如说,当我们的肉眼正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同时它就是空性的。佛菩萨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空性,与我们所看到的不空二者,是位于同时的。作为现象的色法,根本就没有离开空性。现象和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离的。
我想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运动不异静止,静止不异运动。”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矛盾。
怎么理解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静止物体,比如一座大山,实际上就是运动的,所以“静止不异运动”;实际上是运动之物,在我们看来却是静止的,所以“运动不异静止”,这就是现象和实际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侧面。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空性,但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们却都是那么地完整、那么地实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幻觉在作怪。
比如说,从我们的肉眼来看一本书,是一个静止的物体,无论怎么去看,都不能看出它在运动,但前面也讲过,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你们都知道,如果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它却是由很多粒子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是以极快的速度在运动。其中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是以每秒730至2200公里的速度在运动。
在原子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空间。我们都知道,原子里面只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小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原子放大到这栋楼这么大的话,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就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小。除了原子核以外,在原子中剩下的其余部分都是空的,只是一些电子在围绕着它旋转而已。正因为电子转得太快了,人类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根本没有运动的固体一样,所以,以前的科学家会认为:原子就是不能分割的最小单位。
比如: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用一根燃烧的蜡烛很快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只能在空中看到一个亮的圆圈,而看不出一个个的亮点;但如果划圈的速度减慢以后,我们就能看到蜡烛的运动,以及蜡烛所在之处的亮点。
再比如,当螺旋桨飞速旋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似乎是静止的封闭的圆圈,而根本看不到其中的叶片和空间,也看不到叶片的运转。
为什么我们看不出来呢?就是我们的眼睛出了问题,我们的眼睛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眼睛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却并不能证明它是静止的。
而我手里的这本书,就是由这些飞速运转的原子、电子等等组成的。
当然,实际上运动和静止不可能同时在一本书上成立。既然如此,那么,当宏观的静止概念和微观的运动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正确的呢?肯定微观的结论说了算,所以,这本书就是运动的。
不仅仅是这本书,包括周围的房屋、花园、山脉等等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它们是运动的,但它们实际上就是运动的。
同样,虽然我们看到了楼房,看到了周围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它们都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但实际上,它们却是不存在的。
在了知这一切以后,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是我的眼睛有错,不要说什么胜义谛光明如来藏,连世俗谛物质的细微层面我都看不见。
我们的眼、耳、鼻、舌,只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起作用。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说了算——眼睛看到是蓝色,我们就认为是蓝色;耳朵听到有歌声,我们就认为有歌声,但是,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就不能再相信它们。那相信谁呢?相信佛的理论。最终的真理,就是佛教,特别是大中观的境界。
那个时候,物理学就帮佛教作了一件大好事。
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我能讲得头头是道,你们也可以听得津津有味,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不懂的内容,然而,虽然我们知道自己生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面,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逃出去,还是要去接受现实,还是要从存在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切。
明明我们知道这是虚幻的,为什么还要把它们当成实在的呢?为什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的表现还是和普通凡夫一模一样,凡夫追求的我们也渴望,凡夫厌恶的我们也躲避呢?
这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只是理论上知道了一点,却羽毛未丰,还没有真正的本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起太大的作用。
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见解,如果在此见解上再能进步的话,则以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会和普通的凡夫大不一样,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而已。现在没有能力,并不说明证悟空性不能断除烦恼,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空性,所以才不能断除烦恼。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要罗罗嗦嗦地说四句呢?
其实,这四句话分别还有一些特殊的必要:
“色即是空”,是为了让我们断除常见。
常见是什么呢?我们都认为,物质是实实在在、常住不灭的,这就是常见。
要断除常见,就要证悟空性,这就是宣说“色即是空”的目的;
“空即是色”是为了让我们消灭断见。
断见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既然“色即是空”,那么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因果、山河大地、宇宙等等都不存在,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建立、不承认现象,只是片面、一味地言说空性的见解,就是断见。
如果什么都不存在,那我们所看见的周围的一切又作何解释呢?所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要把这些概念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楚,只是大体、笼统地知道一个空性,便含混不清地妄说一切都不存在,就是违背现实,就是断见。
为了断除断见,所以就要说“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两句话,是为了消除我们对空性和现象的细微分别——认为这个是空性,那个才是现象的分别。
我们就是要打破上述割裂空性和现象的执着,空性就是现象,现象就是空性,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这就是宣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因。
在此之前的内容,我们可以和现代物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但后面剖析受、想、行、识的时候,就跟物理完全靠不上边了,因为受、想、行、识的空性,已经超出了物理学所研究的范畴,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领域。
虽然现代物理学在物质领域的研究成果还是令人可喜的,但在精神领域的研究却没有什么突破。西方的科学家也认为,在精神领域的研究方面,他们也刚刚才起步,所以,在精神世界方面,只有佛说的,才是最透彻的。
不要说物理学,包括全人类的所有思想——各种流派的哲学、宗教、学说等等,都一点也帮不上忙,他们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根本无法对深层次的精神内幕,说出什么真实的答案来。
所以,解释《心经》剩下的内容,就是佛教自己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