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宣讲《般若摄颂》。以智慧方便双运来利益众生分略说、广说和摄义三部分,略说前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广说。
丑二(广说——以八喻说明)分八: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六、以撑伞喻说明不堕边;七、以商主喻说明成办自他利乐;八、以商人喻说明精通道。
寅一、以幻喻说明不舍众生:
如有善巧诸德人,具力知技勤难事,
投抛工巧臻究竟,知成幻术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众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众多士,安稳行程还家园。
尔时善巧之菩萨,于众生界生大悲,
尽越四魔及二地,住胜等持不证觉。
有人这样提出问题:前面讲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时也可利益众生,那请问这个意思到底怎么理解?下面通过不同比喻来说明,首先讲以幻化喻来说明。这三个颂词当中,前两颂讲比喻,后一颂讲意义。
比如说,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军事、战争方面无所不通的有学问、有功德的人,因为他身强力壮、心有魄力、通达技艺,就能精进成办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什么事情呢?射箭、骑马等战术方面的学问,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学问,这些全部达到究竟。而且他还有幻变的能力,(现在的将士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在军事方面武装设备已经科技化了,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作战,也是以高科技来攻击或者消灭对方,不过这也是一种幻化。)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幻术;并且他还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都能获得利益。
当他偕同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人,一起经过非常恐怖危险的荒郊野路时,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敌人来伤害他们,他就会通过自己的技艺和战术来战胜对方,或幻化出无数勇士来降伏对方,这样自己所带的人,在整个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而没有任何损伤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个比喻很简单,它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很英雄的人出门,也可以带很多人,而且能战胜违缘、顺利回归。
同样的道理,在行持大乘道的过程中,菩萨也会以善巧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而在此时,善巧之菩萨必须以无缘大悲或遍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作为前提。其实这就像刚才所讲的武士一样,若自己没有精通技艺,或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没办法战胜对方。所以对菩萨来讲,不仅要证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还要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会像没有手脚的士兵不可能上战场一样,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
其实,利益众生的同时就可成办自利。《经庄严论》云:“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其意是说,世间人唯一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不但不能获得反而特别痛苦;而发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完全相反,他们唯一精勤利乐他众,这样不仅他利得以成就,自利也自然成办。可见,世间与出世间在思维、行为、目标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即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以利他为中心。
颂词说:这样的菩萨完全超越蕴魔、天子魔等四魔,还越过了小乘声闻缘觉二地,住于非常殊胜的三解脱等持中,不会显现以证悟一味寂灭的空性而证得菩提。前面也讲了,因为菩萨以利益众生为前提,所以根本不会像小乘一样,在自己离开烦恼时,就入于最寂灭的境界。当然,离开众生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成就。《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对菩萨来讲,利益众生最重要;除此之外,真正发大乘心的名副其实的佛子,不可能有其他思维。由此可见,真正的菩萨不会趋入寂灭,也不会希求获得某种境界。此类问题,麦彭仁波切在《摄功德宝经释》中有详细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记得注释里有这样的内容:菩萨会不会入于寂灭的境界呢?绝对不会。为什么呢?因为他已证悟空性,所以不会舍弃利益众生。那经典中为什么要说“菩萨入于等持,需要佛陀劝请”呢?这是为了遮止寂灭的等持,并不是说大乘佛子会真正入于寂灭的定。可见,真正的菩萨绝对不会像有些道友一样,熟睡过去了醒不过来,还需要别人唤醒,即不会入于寂灭的境界。实在说,他们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并没有其他想法。《入行论》云:“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余。”可见作为菩萨,日日夜夜都会想到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所以在座的道友皆应扪心自问。
很多人认为:我已发了菩提心、我已拥有菩提心,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众生,白天晚上都是想自己。可能有些修行特别差的人,连自己都没想过、糊里糊涂,那就更算不上菩萨了。真正的菩萨,他会想到众生,根本不会舍弃众生。《阿难请问经》中说:“菩萨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来胜法。何为一法?不舍一切众生是也。”可见,不舍众生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
虽然学般若、听密法,大家都有信心也很精进,但听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这一点应该好好想一想。又比如,学院放假时很多道友都想回去,但回去的目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这也应该好好考虑考虑。如果直接为众生(为亲朋好友等人转*轮)、间接为自己(方便时朝拜神山等),这也可以。但有些可能不得不直接利益自己(因为身体不好要看病)、间接利益众生。
寅二、以器世界喻说明圆满愿力:
风依虚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业因即此,虚空何住思此义。
如是菩萨住空性,知有情愿作所依,
展现众多种种事,不证涅槃不住空。
大家都知道,《俱舍论》中讲:器世界形成的时候,首先是最下面的虚空,然后由虚空中形成风轮,或者说风轮依靠虚空而产生,接着水轮依靠风轮而形成,在水轮上是金刚大地,即金刚大地依靠水轮而出现,慢慢慢慢整个世界的大地就形成了,在大地上四大部洲的众生以不同形象居住着。其实,这是以四大部洲众生的共业(即所积的共通之业)为因,才形成了这么一个世界。虽然有天文、地理方面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世界互相依靠而形成,但虚空依于何法而住呢?思索这一意义时,必将了解虚空何法也不依赖的道理。
当然,不管是佛教的说法,还是科学的说法,实际上整个世界就在虚空中;切近一些讲,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存在于虚空当中。以前我读中学时,教地理的汪老师在讲地球引力时打比喻说:好比篮球上面有一条虫,因为篮球特别大、虫特别小,所以虫不会掉下去。后来有一次我向老师提问:大多数众生不会掉下去,极个别众生会不会掉下去呢?他很坚决地回答:不会、不会。其实,依理论完全可以这样推。虽然表面上看来,住在地球东西方的众生在走路等时完全是对着的,所以两边的众生都应该掉到空中;但实际上,依靠地球的吸引力,众生完全可以居住在虚空中。按佛教术语来讲,这是一种缘起,或者说缘起力所致。
同样的道理,虽然菩萨住于虚空般的空性境界,即真实证悟或通达了不生不灭的空性胜义,但因他完全了知有情的真实状况,在世俗中就会不舍菩提心,还会为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无边大愿,依此自然而然就能展现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同时也不会入于寂灭的定,更不会住于单空的边。
虽然菩萨没有佛陀那样的无勤大愿,但他们的事业也可以说是无勤的。《入中论》云:“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其意是说,佛陀获证法性身时,虽然没有以前因地时的分别、作意等功用力,但因众生善根和往昔悲愿力成熟,度化众生的事业自然而然就能成办。这讲的是无学地,但有学地时与之相似的事业也可恒时存在。我们也看得出来,有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不可思议。一般来讲,让许许多多众生心相续中真正生起佛法的定解,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大菩萨却能成办。
有时候我想:虽然上师如意宝住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但他老人家住世期间,通过转*轮直接间接利益了无数众生,真的不可思议!世间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学者、院士,他们也教化了很多弟子,比如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而真正得地以上的圣者,依靠愿力,其任运的事业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
刚才讲,以虚空为基础,以共业为因,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生存皆可顺利进行。就像这样,因为菩萨有空性的智慧和利益众生的愿力,自然而然就能展开利他的事业。《金刚三昧经》云:“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可见,只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根本不会住于涅槃的境界。所以在座的法师、佛友,相续中真的是有证悟空性的智慧的话,就不可能一味安住。也就是说,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帮助众生。的确,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在看到许许多多众生被无明黑暗——实执烦恼遮蔽时,哪怕让一个人相续中的贪嗔痴去除,他也愿意以种种行为来度化。故大家一定要了解,学大乘佛法的人并不喜欢自己入于特别舒服、快乐、安静的定境中。
有些道友特别想学禅学。有人给我说:“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禅定或止观的修法?”我说:“为什么?”他说:“您不知道,禅定的味道太妙了、太殊胜了!我一入定,什么烦恼都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很想把这个境界巩固。”他一边展示自己的境界,一边祈请。可能他所说的太妙了、太殊胜了、太舒服了,就是所谓的快乐。如果仅仅为了获得快乐,那就容易入于歧途。
为什么很多世间人愿意喝酒,其实就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快乐。有些人因为太烦恼了,就拼命地喝酒,最后已经迷迷糊糊地倒下去了。他们也觉得很快乐,因为什么都忘记了,特别舒服。还有一些人通过吃安眠药、打麻药针等来获得暂时的快乐。所以,如果一味地希求快乐,也不一定要从佛门中求。总之,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利益众生,修学大乘的人务必牢记。
寅三、以飞禽喻说明无依也不堕落:
何时菩萨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间全然不修相,住无相寂最寂行。
如飞虚空鸟无处,非住于彼不堕地,
菩萨行持解脱门,不证涅槃不持相。
这里用飞禽的比喻说明,虽然菩萨没有所依,但也不会堕落。前面也讲了,地球没有依靠处,但它可以存在;飞禽也是如此,虽然它在空中飞翔时没有依处,但除了受伤和其他意外事故之外,根本不会坠落。就像这样,在修持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作为明知(有些里面是明智。“明”指善于清除众生相续中的无明黑暗,使之具足光明;“知”指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菩萨,因为他具足明而知的功德,所以可以入于有境寂灭的定,即完全能在没有任何分别执著的微妙空性境界中行持。在此期间一切所缘相全都没有,而安住于无有轮回分别的寂灭和无有涅槃分别的最寂灭境界中。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什么所依都没有,那会不会永远醒不过来,或堕入寂灭的涅槃呢?不会。就像高空中飞翔的飞禽,虽然它们没有任何依处,但也不会掉落在地上,更不会住于虚空中。同理,作为具有空性、无相、无愿三解脱境界的菩萨,依靠方便方法——大悲心,就不会证入小乘的涅槃,依靠智慧就不会行持轮回之相。也就是说,他们完全远离涅槃的边与轮回的边。《大集经》云:“不住涅槃,不著生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也讲:“有实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可见,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堕入这两边。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很想一个人闭关,不愿意出来利益众生,这说明他们悲心比较小。有些人很愿意跟世间人同流合污,不愿意趋入真正的空性,这是缺少智慧的原因。而菩萨,这危险的两边全都没有。所以修行人也不要太世俗化了,若跟世间人一起吃吃喝喝,一切行为全都随顺,那自己的道心或修行就会一败涂地,根本不会有好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世间人除了吃饭、聊天等短暂今生的事情外,绝对不会有其他长远目标,所以若跟他们同流合污,整个前途都将毁坏。但也不能像极个别人一样,特别喜欢自己获得解脱,一直住在山里面。当然,若像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和《虚幻休息》所讲那样,自己的修行特别好,有殊胜的菩提心,那也有开许。如果没有大乘菩提心摄持,只是害怕别人染污自己,一直躲着不敢出山洞的门,就不太合理。
因此,对真正有一些智慧或境界的人来讲,一方面自己的空性修法也不要舍弃,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利益众生的机会非常难得,在无数生死中也不一定有,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度化众生。所谓度化众生,哪怕让别人相续中获得少许暂时的快乐,这也算利益众生的行为。在《释尊广传》中,有些故事讲述佛陀让众生相续中种下解脱的善根而获得解脱,有些故事完全与现在世间的好人好事一样,所以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利益众生的事一定要做。这个事情,我在讲《入行论》时,从开始到最后讲了很多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也感觉得到,很多道友以前的学佛态度跟现在完全不相同,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地方的佛教徒都从不同层面在帮助众生。我觉得,这也能体现大乘佛教无我的精神,非常值得随喜赞叹!
寅四、以射箭喻说明未圆满而住:
这个科判以射箭的比喻说明,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没有圆满资粮、愿力等时,还会住留在世间,即不能获得最究竟的境界。
如学箭法空射箭,余箭随后不间断,
前箭不得落地机,彼人想时箭坠地。
如是行持胜般若,智方便力神变行,
彼等善根未圆满,期间不得妙空性。
比喻讲:精通或学好了射箭的人,向空中射出带有木板的箭,紧接着其余的箭也随后接连不断,一支接着一支,因为后面不断射的原因,前面的箭就不会坠落。这个比喻,藏文与汉文《大般若经》的说法基本相同,其教证我已作为《摄功德宝经释》的脚注,大家应好好看一下。虽然与现在射箭人的想法不尽相合,或与我们所认为的古代人的射箭不同,但这里只能这样理解。古代有这样的:前面的箭依靠后面箭的力量不断在空中飞跃,只要射箭的行为没有停止,空中的箭就不会掉落在地上;而一旦射箭人不愿意再向空中射箭,其行为已经停止,箭就会坠落在地。
同样的道理,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在修道位时,依靠无缘智慧和发愿、回向、放生、信心等方便力及神变等而行持,若清净众生的相续、圆满资粮、修行刹土还没有圆满,在此期间就不可能证得微妙空性的无漏法界,也就是说,彼等善根未圆满,正觉果位就不可能获得。而一旦获证最究竟的境界,有勤作的愿力就没有了,依靠无勤作的愿力就能任运度化众生。所以,在实现愿力之事没有完成之前,一定要积累资粮。《大般若经》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所摄受故,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终不中道证于实际。若得无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尔时菩萨方证实际,便得无上正等菩提。”
这样我们就能了知,乃至菩提果之间,积累资粮不能停止,如果停止,走遥远的菩提路就很困难。《杂阿含经》云:“如人丰资粮,安乐以远游;修德淳厚者,善趣长受乐。”其意是说,如果人有丰厚的资粮,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到很远的地方去游玩;(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钱多多的有,他们就能今天到拉萨、明天到新加坡、后天到美国。若没有钱,到附近的县城看病也不行,唯有感受痛苦,没有其他办法。)就像这样,若修积了特别深厚的福德,就会转生在善趣中长久感受快乐。这个教证跟本经此处所讲的意义很接近。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诸高僧大德一直讲“菩提依赖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原因。
寅五、以神变喻说明住留也不厌他利:
如比丘具神变力,住空顿时显神奇,
行住坐卧四威仪,彼无厌烦无疲倦。
聪睿菩萨住空性,智神变竟无有住,
为众生现无边事,俱胝劫间无疲厌。
比如说,有一位比丘具有超胜的神变力,他可以在虚空中一会儿行走、一会儿站立,乃至打坐、睡觉,即能顿时显示种种神奇,自在幻变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因为是神变,他一点厌烦与疲倦都没有。如果换成一个没有神通的人,一会让他做这件事情,一会让他做那件事情,最后很有可能会因身心疲劳而不愿意干。
所以我经常给发心人员讲:不要太累了!的确,有些发心人刚开始的时候,星期天也不休息,平时也不休息,一直拼命地干。尤其是有些打电脑的,一直铛、铛、铛地干,最后眼睛实在睁不开时,就靠着电脑睡一会儿。但时间一久就说:吓死人,不行、太累了,我坚决要退!甚至有的把包收拾好就走了。正因为不是神变的原因,最后就会生厌烦心,甚至被吓跑了。
所以对发心人员来讲:该洗脸要洗脸,该吃饭要吃饭……但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好像不吃不喝也能干一样,尤其是有些大菩萨从来不洗脸、不刷牙……虽然为利益众生发心争分夺秒相当随喜,但也不能过于劳累,不然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想干了。利益众生是长远的事情,虽然该做的事情要做好,但有时候也应开开心,让自己放松休息一下。若能如此,即使做很多事情,也不会有厌倦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善于调节身心。若刚开始就把所有力量全部用完,又没办法补充,就像电用完了又没充电器一样,那就很可惜。
话说回来,一般世间人因为没有神通,依靠自己的身体来做很多事情就会很累;而那位比丘,因为具有神通,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疲厌。同样的道理,作为具有超胜智慧的聪睿菩萨,因为他已证得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空性,依靠究竟的智慧和神变,就不可能以自相实有的方式住在任何一个法上;依靠这样的境界,就能为了利益无边众生做各种各样的事业,纵然在俱胝劫间行持,也不会有一点疲劳和厌倦。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菩萨就是因为相续当中有很高的空性境界,他们在利益众生时一点痛苦和烦恼都没有。不要说无量众生,哪怕是对一个众生的相续有帮助,作为菩萨来讲,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根本不会厌倦。《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进,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这个教证很好,大家应该记住。其意是说,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会依靠殊胜精进帮助、成熟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哪怕是让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一瞬间的善心,他在千百万劫当中也不会疲厌。
看看菩萨的伟大精神!但有些人做一点点善事,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还认为自己应该得奖。其实真正应该得奖的人,就是这些大菩萨,但却没有人给他们发奖。在世间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菩萨,他们非常了不起。以前上师如意宝讲《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时说:哪怕让一个众生的心里面产生一瞬间的善根,他也愿意住于世间。我当时听到这话,就深深觉得法王如意宝有大菩萨所具有的菩提心。当然,这种境界一般人很难看得出来,因为它可以假装,或者说表面的话谁都会说,但真正从内心中流露出菩提心时,有信心、有缘分的人就能发现、了解。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为了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一刹那善根,哪怕只有一年或三个月,恐怕有些人都不愿意,那更何况说一劫乃至千百万劫呢?的确,凡夫跟菩萨在言行举止等方面都不同,我们做一点点事情,遇到违缘、困难马上就会退缩。当然,对凡夫人来讲,这也在所难免。但我们毕竟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大乘心,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勇猛精进的精神。虽然空性境界对有些人来讲比较难,但在学习空性之后,很多人还算比较不错,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可看出他们对空性有所认识。但在有了这样的空性见和利他心时,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依靠这样的菩提心尽量帮助众生。
当然,如果心的力量足,就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若心的力量不足,就会一味自利。其实,自利和他利的差别在《妙法莲华经文句》里讲得很清楚:“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其意是说,一味追求自己身心清净,这叫做自利;不害众生且尽力帮助众生,这种心态和行为叫利他。还说:“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利他。”意思是,以智慧让自己获得安乐,这是自利;能够以之利益或教诫众生,这是利他。
对很多道友来讲,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大乘佛法,这非常荣幸;但若没有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也很遗憾。所以,我们不但要遇到它,还要懂得它的教义。在此基础上,还要如理如法地行持,这样就能获得快乐。《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意思是,在世间当中,哪怕寒冷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之类的快乐,也是从利他而生的;而一切世间的痛苦,全部由自利而成。因此,大家应依假合的身体发大愿:就像那位比丘显现神通那样,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境界、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愿力和大乘菩萨的神变等来度化众生。若能如此,自己的快乐和成就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其实,这就像生火时灰会自然出现一样。
但现在世间人一味利益自己,其结果不但自己不快乐,反而危害众生。如果一味利益众生,在利益他众时,自己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这也是世间的规律。大家也看得到,有些人心地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快乐。而有些人为了自己不断做偷盗、抢劫等恶行,最后自己也在监狱里度日,在这方面有很多哭诉,想必大家都了知。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讲得漂亮,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佛教当中,阐述利他心和空性境界的文字,结合自相续做深入细致的闻思修行,哪怕是一个教证或比喻,也能使心软化、调柔。若能如此,不仅短暂今世能获得利益,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其利益是无穷的。当然,这也是佛教提倡用佛法来帮助父母等的原因。
但现在世人并不是这样。有人说:“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我要买一套特别好的房子,等装修好后我才把父母接到房里,并把钥匙亲自交给他们。”虽然这也可以报恩,但真正的报恩唯有让他们闻思修行佛法。的确,对满面皱纹的老人来讲,他们马上就要离开人间,没有时间长住,即房子里呆的时间不会长,更长的时间会呆在棺材里。所以要报恩,就要在他们心识中种下永远陪伴他们且能带来安乐的善根。而依靠佛法的威力,无边众生都能得到永恒而非暂时的利益,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晰认识到。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思考题
1.请反复思维本课科判和颂词所表达的意义,之后再谈一谈自己对“善巧方便双运之行为”的认识。
2.在了知双运之理后,请反观自己的心行,看哪些需要改正,并讲出为什么及改正的方法。
3.你怎样看待利益众生这个问题?在为众生发心这个问题上,你持何观点、有何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