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第三十二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842
  • 分享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学习《般若摄颂》,其中讲:胜义中虽然没有增灭,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二、胜义中虽无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所谓诸佛波罗蜜,诸法唯名普宣称,
菩萨回向心无执,无失证佛胜菩提。
这个颂词讲:所谓一切佛陀的道——般若波罗蜜多的所有法,其本性或体性根本不成立。或者说,当我们以中观理论、般若修证等来衡量时,万法的本体绝对不存在。前面已经讲了无增无灭,《心经》也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可见,整个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都得不到,而且得不到的单空也没有,即单空并非实相,因为真正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法性。但是,在凡夫众生或没有证得般若空性的人面前,观察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名相,或者说唯有名相存在。当然,这也是有关经典普遍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的原因。总之,在作胜义观察时只剩下名称,而且最终名称也不可得。
《大乘密严经》云:“诸佛及佛子,说名唯在相,离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别。是故依诸相,分别有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可见,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唯以名相的方式存在,实际上名相的本体也得不到。其实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比如共同显现前的一座山,虽然互相沟通时大家都这么说,但所谓的山唯是文字假立。《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别,名字分别说,而说无所有。以种种名字,说于种种法,法中无如是,此法诸法相。名字名字空,名字离名字,诸法无名字,以名字而说。此法非实有,以分别而生,彼分别亦无,空以分别说。”这部经典讲得很清楚,一切万法唯是名字,但名字也是空的。
那为什么要以名称来宣说一切诸法呢?《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意思是说,在名言中若没有名相,整个世界都将变成愚昧,万事万物都无法辨别,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对诸法安立不同名称。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讲,如果没有取名就很困难。即使取名,如果有重名,也要用大中小等来分开,比如大圆见、中圆见、小圆见等。因此没有名称肯定不行,但名称也是假立的,在本质上绝对不可能得到。
虽然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对通达一切万法本体的菩萨来讲,所有善根都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圆满菩提,而且回向时也没有任何实有的执著,因为他已通达一切皆如幻如梦。其实这就是智慧和方便双运:有了智慧就不会堕入实有的边,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会堕入单空的边,而这就是所谓的中道。因此,若人能通过详细观察,了达万法恍恍惚惚、无有堪忍实质的缘起性空的道理,就可以在大乘的理念或教义中不退失,从而证得殊胜的大菩提。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道理,但也不是一切皆空就什么都不做,相反积累资粮方面的善事一定要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如理而行。以前我去上海参加一个爱心活动的会议,当时介绍人说:我们今天应该很高兴,因为如梦如幻的上师已经到了,我们已经如梦如幻地见到了他。当时我想:她的见解还比较高!由此可见,一切万法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以假立的方式也可宣讲,或者说以现相的方式也可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世俗中成佛合理。
但胜义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见,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称等也得不到。正因为胜义境界无法言说,即使修禅宗或大圆满等法门开悟的高僧大德,也很难以语言来描述这种境界。所以很多大德根本不用肯定的词,反而用否定的词来表达诸法实相。汉地有些大德说:谁说一个佛字,他在三天当中都要好好漱口。意思是,佛在本相上不存在,这样说犯了很大的错误。可见,虽然在迷乱的现相中,佛是至高无上的,但到了万法平等一味的境界时,确实也了不可得。但有些人还没有通达这样的境界就开始胡说,对汉地禅宗来讲,这叫做狂禅;对密宗行人来讲,没有得到等净无二的境界,就随便行持降伏、双运的行为,这叫做狂密。故大家一定要杜绝这些现象发生,同时还要依靠缘起性空的方式或不生不灭的缘起力来认识自心。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在名言中认识心的本性及从发心到最后成就之间的经历全都成立。
现在世间,有些既不懂佛理又不明世间真理的人,开口就驳斥佛教这个道理不合理、那个道理不合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禁得起观察的智慧,只是凭空想象捏造,然后就随便谤佛谤法。若他们能坚持闻思修行,相信对佛教的甚深真理也会生起不可退转的笃信。因为很多道友通过这样的途径,都已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也认识了世间万法的真理。但在获得这样的智慧而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很多都觉得特别惭愧,觉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现在看来一点好事都没有。前一段时间让几个发心人员做自我介绍,他们都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走过的路特别糟糕,现在想起来全是疯狂。那要让他们写自传,可能更感觉惭愧,更不愿意写了。的确,只要我们真正懂得佛法因果不虚等名言道理和胜义空性之理,就会深深体会到没有学佛前的很多经历都不合理。同时,对不信乃至诽谤佛教的人也会生起悲悯之心,因为诸佛菩萨的妙手也无法救度他们。
但名言中成佛合理,并不等于胜义中存在一个实实在在的成佛,即胜义中不空不坏的成佛根本不可能有。不仅汉地的禅宗是这样,藏传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中了义的观点都认为:用胜义智慧来剖析时,汗毛许的法也得不到。但这种得不到并不是因为智慧愚痴、力量薄弱,而是因为万法的本体本来就是如此。如果谁已认识这样的本性,这就叫通达万法实相或开悟。可见,所谓的开悟并不是头开了很多洞,或内脏全都没有,而是心完全通达万法的本来面目,或已认识一切万法的真相。对精神病人来讲,虽然他长期都在胡言乱语,或做种种不如法的行为,但若通过妙药、咒语得以恢复,他也会对疯狂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生起惭愧心。虽然有些记得清楚,有些记不清楚,但一切全是颠倒的原因,在恢复正常时就会暗自发誓: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就像这样,成佛、开悟也要懂得真实的道理。
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该获得佛果之过)分二:一、断除所断合理;二、获得功德合理。
这个科判是说,在名言中佛陀断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获得大悲心、大智慧、十八不共法等非常合理。
巳一(断除所断合理)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午一、比喻:
如油酥火相遇时,非初焚油无不焚,
非触火焰末焚油,无末火焰不焚油。
这个颂词用灯火的比喻遣除断除过失方面的一些疑问。有些人这样问:从名言的角度来讲,能获得菩提的心或智慧都是刹那性的,所以它们不可能长期积累在一起,或长期停留在一处,既然如此,那依靠这种发心怎么能获得菩提呢?因为依靠前前发心的智慧来获得佛果也不可能,依靠后后的心或智慧来获得菩提也不可能。他们认为:如果最开始和最后之间的很多心,就像米装在锅里一样积累在一起也有可能性,但所有心全都刹那刹那坏灭,虽然你们说成佛合理,但依靠成佛的这颗心来断除障碍怎么可能呢?
可能有些学佛的人也会想:由于心每一刹那都会灭尽,虽然我即生为积累福德或断除罪业做了许多,但到下一世今生的辛苦恐怕也不会起作用。如果今生积累的资粮对来世起不到作用,那即使我修行了很长时间,对成佛的智慧也不会有意义。再说,如果前面的功德、智慧全都不起作用,或已全部耗尽,那对成佛来讲,最后一刻的心也会无能为力或没有意义。
对于这样的疑问,学习中观很有必要。现在学院很多道友都准备学《中观四百论》,这非常好!虽然中观和因明比较难懂,但相续中的分别念或疑惑跟它们碰撞时,全部都会毁坏,从此之后对佛法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正见。为什么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在佛法的智慧面前一句话都不敢说,大家都口服心服,原因就是佛陀的智慧远远超过凡夫人的妙慧。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的重要性。
其实,这样的疑问以世间油灯的比喻很容易说明,所以大家在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也可以经堂或个人屋里的灯盏来进行说明。说明的时候应这样讲:油灯由熔酥(指油的精华)、灯芯、灯器等组成,当火焰跟熔酥(有些经论里面是膏油)接触时,我们可以观察是最开始的灯火烧尽油还是最后的灯火烧尽油?一看就知道,刚开始燃灯时肯定不会烧尽油,不然应该灯一点燃马上油就没有了。那没有刚开始的灯火,油会不会灭尽呢?也不会。可见,虽然需要刚开始的灯火,但并不是仅仅依靠它来烧尽所有的油,除此之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虚幻相续。当然,也不是最末尾的火焰来烧尽灯油,否则就只需要最后的灯火,前面的都不需要了,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而最后的灯火没有也不可能,还必须依靠它来焚尽。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唯是缘起。
有关缘起的道理,没学中观时也不会了解,学中观后,一边点灯就可以一边观想。其实,这样的道理在心相续中也可成立,等一会我们讲意义时再进行说明。在《华严经》、《阿含经》等佛经中,也有灯火或油灯的比喻,虽然火可以烧尽油,但这个过程唯是缘起性。《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昂誐天姊品第十九》中云:“光非芯火及膏油,非火非芯光不有。”意思是说,没有火芯和膏油也不可能有灯火发出来的光,但它们也并不是光。因此这唯是缘起。在佛教中缘起特别重要,以前讲《中论》时,也再三给大家提过缘起的重要性,因为只要懂得胜义和世俗的缘起,佛教最甚深的道理就能通达。《法苑珠林》引用《涅槃经》的教证(1)说:灯炷唯一依赖膏油,膏油尽了,灯火就不会停留很长时间。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缘起。
表面上看来,依靠一盏灯火也不一定认识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如果有甚深智慧,依靠灯火就能认识心的本性或缘起性空的道理。在古代,汉地很多禅师都依靠灯火获得开悟,以前我也讲过一些公案。所以只要心在道上,有时候依靠很平凡、很简单的生活,也可以有一些开悟。但所谓的开悟并不一定需要上师狠狠打一顿。有些人说:我很想在这里开悟,您可不可以狠狠打我一顿?可能他认为开悟就是开顶,如果头顶真的打开了,还是很可怕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心的本性依靠灯火、日光、月光等完全可以通达,以前很多禅师都做过这样的示现。对现代的禅师来讲,应该依靠日光灯、节能灯、太阳能灯等来获得开悟,自然开悟的道歌也会别具一格。不过现在社会经济冲击特别严重,人心都商业化了,很多人都不能真实地禅修。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在古代才能真实禅修或获得开悟,其实依靠现代生活作为助缘也很容易开悟,但心一定要转为道用,否则依靠这样的外缘,心就会随境漂泊。
要想心能转为道用,闻思非常重要。所以我非常希望各地的道友及寺院里的法师,每天都能闻思特别有加持的诸佛菩萨的经论。如果没有充电或每天都提醒自己,很多人都会逐渐被外面恶劣的环境染污相续,到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不知所措。我遇到一位老师,以前他在我办的学校里任教,各方面都比较好,后来不知他想赚钱还是什么,就到别的学校去了,但其他学校并没我们学校那样的学习气氛,尤其佛法方面的教义基本上都没有。他碰到我后,特别伤心地说:“我现在还能认识自己,如果这样下去,过一段时间我可能就不能认识自己了,完全会被外境所转。”
以前很多修行人修行都很不错,但因外面各种染污逐渐侵蚀相续,虽然刚开始能认识自己:我很懒惰,每天都没好好修行,跟往年的闻思或修行境界相比差得太远,但慢慢慢慢自己就不能认识自己了。古代民间有这种说法:在山上放牛的时候不能睡着,如果睡着地神就会把你拉走,虽然刚开始跟着地神走有点害怕,但到一定距离以后,完全会被他们加持,会认为跟着他们很快乐。就像这样,虽然有些修行人刚开始有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但到一定的时候,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所走的迷惑之路理所当然。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具有加持的诸佛菩萨的经论,这非常重要!
午二、意义:
非初心证胜菩提,无其不能证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无其不能获得彼。
前面的比喻讲,既不是开始的灯火焚尽油,也不是末尾的灯火焚尽油,依靠前后灯火的相续,灯盏里面的所有膏油才能焚尽。同样的道理,依靠最初的发心也不能证得圆满菩提,拿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来讲,虽然刚开始他在前释迦佛前这样发心:“得瓦谢巴切革杰札当,扣当革才擦当扬卡当,切戒参乔桑波杰札瓦,得札扣那达所杰瓦秀。”(2)但也不是依靠当时的这一颗心来获得远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殊胜菩提,如果是,那就不需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而应一发心就证得佛位。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所以“非初心证胜菩提”。那最初的发心没有能不能成佛呢?也不能。可见,最初的发心一定需要。
所以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认识到,刚开始发无上菩提心,对成佛来讲不可缺少。很多道友以前学《入行论》时都发过愿,即发过菩提心,如果即生中真正发过菩提心,那这就是成佛的开端。“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度众生”,对成佛的缘起来讲,这一颗心非常重要。比如一个人要读大学,那入校的第一天就很重要,因为没有这一天,最后的成就就不会有。在我的记忆中,我读书的第一天是父亲送我到学校去的,有时候见到那些地方或想起相关人事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对我来讲这一天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开端,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另外,对我整个人生乃至学佛的整个历程来讲,我来佛学院的第一天也很重要,在内心当中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总之最开始的心很重要,因为依靠心的相续才有后面的果,如果离开了前面的心,也不会有后面的相续。
对在座的道友来讲,刚开始出家的那一天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在出家剃头那一天偏偏喜欢打扮自己,听说有人告诉其他道友:“今天我一定要好好打扮,因为今天是我在家的最后一天。”其实不应该这样,而应在出家的第一天好好闻思修行。就像出家的第一天没有,出家的生活就不会有那样,没有最开始的发心就不会有最后所获得的成就,所以说“无其不能证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也不是仅仅依靠最末尾的那一颗心来获得究竟成就,否则佛陀三个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就没有必要了,只需要到菩提伽耶降伏魔众,出现启明星时示现大彻大悟、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就可以了。那没有它能不能呢?也不能,所以“无其不能获得彼”。这样的话,我们就很容易了知,最开始的发心到最末尾的心的整个缘起不可缺少。当然,在真正观察这样的缘起时,它也一无所得。
拿刚才所讲的灯火和灯油之间的关系来讲,如果真正去观察,科学家也无法描述其深妙的道理。因为胜义中一无所得,世俗中一切不欺的因果缘起非常深妙。以前汉地禅宗有一位黄檗希运禅师,他说:“终日吃饭,未曾咬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意思是说,天天吃饭从未嚼过一粒米,天天走路从未踏过一片地。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在胡说,但实际上就是这样;虽然世俗中吃饭、行走什么都有,但真正去观察什么都没有。佛陀也说:虽然我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一个字也未说过。禅宗语录当中,包括佛像、佛经、做善事,一切都否认,其实这就是最高胜义的境界,或从万法实相而言的。当然,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前,务必要小心谨慎。
这个科判所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牢记。相信各位通过意义与比喻的学习,也一定了知了我们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可以通过智慧来灭尽。对这样的道理,若我们能好好闻思,对佛教就不会生邪见。尤其是有些人分别念很重,经常这个不合理、那个不合理,若他们能懂得佛教的道理在智慧面前根本没办法推翻,就可以生起正信。
巳二(获得功德合理)分二:一、获得功德合理;二、圆满功德合理。
午一(获得功德合理)分二:一、无不合理之理;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
未一、无不合理之理:
如由种生芽花果,彼灭树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灭菩提非不存。
这里所讲的内容跟前面的道理比较相似,前面是灭尽障碍合理,这里是获得功德合理,在反体上略有不同。有些人这样想:如果能获得菩提的最初的心一直住留,那就有常有的过失。的确,若刚开始发心的那颗心到最后成佛那一天还存在,即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不变常住,这就有常有的过失。如果它不停住而灭亡,则每一刹那的心都不可能获得圆满一切功德的佛菩提,最终所有功德皆不可能产生。或者说,到最后获得佛果时,所有功德全都会化为乌有。为什么呢?因为每一刹那的心全都灭尽了。
提到刹那,我清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以前法王在秋天讲《释量论》(当时摩尼宝区基本上没有房子,全部是草地),当时我作辅导。有一次我让一位堪布讲考,因为牵涉到刹那的分析,而他智慧又不是很好,所以一直嘎久、嘎久、嘎久(藏文中“嘎久”是刹那)……后来所有人都开始笑。
话说回来,这样的疑惑很多人都会有,即:虽然我每天都精勤积累善根,如念经、用转经轮、修加行等,但心却刹那刹那灭尽,那成佛将永远遥远,因为功德根本无法积聚在一起。如果没有聚集起来,那从开始到最后所积累的资粮,全部都会像流水般消逝。这样的话,所作全都没有意义,一切都会徒劳无益。有些人确实会这样想,只不过不好意思说而已。有些虽然会说,但他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邪见一直保存着。
下面我们用比喻和意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说明,当然这牵涉到内缘起与外缘起这一名言中的因果法则。从外缘起来讲,一切有为法都不离开无常,全都刹那变化,如本颂所讲:从种子产生苗芽,从苗芽产生茎、枝、叶、花、果,整个一串不断产生。可能有人会问:当花果产生完了以后,前面种子这一部分会不会灭呢?稍微有一点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青稞还是麦子,春天播下去的种子,到秋天收割时全都不会存在。不要说知识分子,就是色尔坝(3)的农民也知道:只剩果实存在,种子全都埋没在了土里。
同样的道理,所有的心或善根全部是成佛之因,成佛时果法的功德全都会显现,但初心却刹那毁灭,到得菩提时根本不会存在。就像前前的种子虽灭,作为果的树木却依然存在一样。从佛教的甚深道理来讲,这叫不断亦不常。《中论》云:“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讲《入行论》时,道友们皆双手合十发了菩提心:从今天开始乃至菩提果之间,度化一切众生。虽然这颗心是菩提之因,但也不会住留到成佛。不要说成佛,发心二三年后乃至下一刹那,前前的分别心也会灭尽,因为一切有为法皆是刹那毁灭的本性。虽然已经灭尽,但它的果及果法方面的功德却会不灭而存在。而且我们还应了知,果法及其功德全都依靠前面的因缘产生。正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产生,到最后时它又不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不断亦不常。
其实,不常不断的关系非常重要,若懂得这样的道理,很多中观的道理都能通达。《过去现在因果经》(又称《因果经》)云:“离于断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缘,亦复如是。”所以大家一定要慢慢思维佛教中特别殊胜的教言,若能思维则远远超过看电视连续剧,或其他所谓的好书与光盘,因为它们唯是分别念的产物。我心里这样认为:只要依靠佛菩萨智慧流露的金刚语,今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利益,也即一定能对未来的菩提果创造非常好的条件。而依世间凡夫人的语言,则会像吃止痛片一样,只能暂时起一点作用,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
因此我非常希望,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对佛教的甚深道理生起真实的定解,尤其是无欺缘起的道理,若能通达,很多关键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若进而在内心深处真的有一些悟性,以后遇到什么样的世间理论,或种种眼花缭乱的境象,都不会被它们所转。现在末法时代,外境特别复杂,若内心禁不起诱惑,就很容易转变,作为修行人这最可怕。有时候我看到有些人心很切,但智慧却很容易转变,如果遇到一些不太好的外境就比较麻烦。更重要的,没有甚深智慧,真正的解脱在哪里很多人都找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闻思来坚定自己的智慧,并进而实实在在地修行,这非常重要!
未二、从缘起而言决定合理:
有种生出谷稻等,彼果非有亦非无,
诸佛之此菩提生,离有实性虚幻生。
相信通过以上观察,大家皆能了知缘起而生非常合理。本颂则进一步说明:只要拥有能生果的因­——种子,就可以产生五谷杂粮或稻麦等。但这样的果实并不会在因上原原本本存在,如果存在,农民只需要有种子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再希求未来的果,所以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果实的一点一滴,或能生果实的功能在种子上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种子,因为它上面并没有产生果实的能力与缘起。由此可见,在种子上完全没有也不行,但也不是以果实的方式来存在。所以,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外器世间的种子,就能了知其中所蕴含的甚深因果缘起。
同样的道理,虽然诸佛的菩提也是依靠犹如种子般的最初发心来产生的,但在最初的心上面,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存在佛陀的一切果法功德,如果存在,那在发了菩提心后就应该成佛,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是不是一点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因此,所谓的佛菩提唯依如梦如幻、无有实性的方式来产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闻思中观,还应依靠上师的窍诀和其他经论的教言,逐渐在自相续中对无欺缘起及将来成佛的道理生起坚定的智慧。若能以这样的方式生起智慧,就不容易摧毁。在那时你会知道一切法确实如梦如幻,但如梦如幻当中成佛也合理,种子生芽等也合理,因为依照内外缘起的规律必定会如是显现。《父子相会经》(即《父子合集经》)云:“了知诸法如幻化,犹如梦中受欲乐,亦如水月体非真,智者当作是观察。”这里用幻化、梦境、水月三种比喻,说明一切万法的本体恍恍惚惚,即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本体,或它们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正因为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如水月,在水月中要真正寻找月亮的本性,就找不到;或者说虽然梦中感受欲乐,但醒后一切皆不复存在;就是发心、成佛,也如幻化般现而不实。
虽然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但也不应舍弃积资净障。听说现在有些人以如梦如幻为借口不做善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本不合理。就像吃饭、走路,虽然它们皆如梦如幻,但也不可缺少。本经也讲,虽然诸法如梦如幻,所断与所证两者也应存在,也即应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否则根本不可能断除梦幻般的痛苦。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实,大乘佛教的教义就是断除实执。所以,在名言中应通达无有实性的幻化八喻的道理,在胜义中应安住在一切皆了不可得的境界中行持。当然,这也是麦彭仁波切在讲中观或般若时,经常讲这个窍诀的原因。而一旦我们生起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或现相中如梦如幻的境界,修行就很好办,因为从根本上讲,以实执心希求佛果也是一种歧途。所以我觉得学习般若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了解大乘佛教的究竟教义,另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实执和自私自利的心,也即在名言中利益众生、求证空性,在胜义中融入真正佛菩萨的智慧。
当然,通过窍诀来修最好不过就是上师瑜伽。在修莲花生大师和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最后要安住在上师的智慧跟自己的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但课前念修时安住的时间不要太长,稍微安住一下就可以。很多道友经常想实修中观的道理,那就要通过上师瑜伽或任何一位本尊的修法来修持,这样就能证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此外,通过参禅或其他实修方式也能证得。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仅要有入定修持的境界,在出定乃至行住坐卧的威仪中,也要转为道用。所以只要是将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佛教徒,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修行。但有些人说:“不行、不行,发心的话,实修怎么办、闻思怎么办?”其实只要真正有境界,发心的同时就会有很多修行机会。前两天我和部分发心人员座谈,他们说通过发心认识了很多本性或哲理。听到这话我很高兴,因为只要专注发心,通过这种力量就能有很多认识。如果没有压力或发心的因缘,表面上的闻思修行也不一定能如是专注。
的确,人有时候需要强迫的因缘。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在某某时间内,你一定要背诵这篇课文,如果不背就如何如何,那他就得抢时间把它背出来,所以一定要有压力。有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比如今天要讲一堂课,但时间却很紧张,甚至看书的时间也不一定有,但无论如何在讲课前也要在自己的智慧中使劲挤出一部分,在课堂上还要好好发挥。可见,依靠强迫的因缘有助于智慧显现。但有些发心人员却说:“这样发心永远没有闻思的机会。”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只要人格或修行好,在发心中也会成功,否则即使专门闻思,过一段时间也会半途而废。当然,修行也要有前世今生的因缘,祈愿大家善缘具足!
好,讲到这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大般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
(2)此乃藏音,汉意为:“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
(3)乃色达县的一个区。
思考题
1.为什么世俗中成佛合理?了知此理有何重要意义。
2.请以喻义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断除所断合理,也谈一谈自己对缘起性空之理的认识与修学体会。
3.为什么在获得功德方面无不合理,及从缘起来讲决定合理?强调以上师瑜伽来证悟般若有何必要?在为众生发心与闻思修的关系上,你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