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第一品)
-
作者: 堪布索达吉传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67
-
龙树菩萨于《菩提心释》中也说:"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有色像,虚空亦无法容纳,佛陀也无法衡量。"修其它善法,比如去年你们修了十万大礼拜,若没有菩提心摄持,其福德佛陀肯定能衡量,但是一刹那发心的功德,龙树菩萨说连佛陀也无法衡量。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教证,刹那的发心,应该是没有多大困难,我们每天上课前,在一刹那中想:为度化一切有情,现在我当认真闻法。这一刹那的发愿,"其福何能量"!
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心念,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就更不用说了!
"仅思利众生,福即胜供佛",是说修行人仅仅思维利益诸有情,即发愿菩提心,此功德亦远远超过以充满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去供养诸佛之功德。在《三昧王经》中云:"日以满千百万俱祗刹土之七宝供养诸佛,然此功德亦不及大慈心功德。"经中所说"大慈心"指愿菩提心,类似的教证在《大圆满前行引导》中也有。
我们每天用很多珍宝供养诸佛,所得功德当然是很大,不用说供养珍宝,即使供一朵花,一杯水,亦能获无量功德,在《百业经》中可以见到很多类似公案。但这种功德,无法与愿菩提心功德相比。《勇施请问经》中有这样的教证:"何人恒沙劫,七宝供诸佛,其得无量福;何人敬合掌,志求无上道,彼德更胜前。"《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列举了三种无上供养,其首便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愿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为行菩提心,所得功德亦比愿心更加殊胜,更是无法计量。
在座诸位都发过愿菩提心,功德很大,很了不起,但不能停留于这个层次上。比如说你发愿要去朝礼金刚座,只是心里想,不去行动,不可能达到目的。你们发愿要利益众生,就得勤聚福慧二种资粮,因而需要闻思教理、修习禅观、讲经说法、布施放生等等。特别是放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有重大意义,希望你们尽力为之。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而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避苦趋乐,不仅是人之常情,其它各道众生也是如此。饥渴、冷热、病痛、劳累……你们见过哪个有情不逃避这些呢?尤其是人道众生,穷思竭力地追求生存、安全、爱、尊敬等等种种安乐,而尽力避免死亡、伤害、贫穷等一切不悦意之事。可是众生由于无明愚痴所蒙蔽,在无始轮回中养成了深厚的恶习,想除苦,却去制造更大更多的痛苦之源。比如说:有人欲摆脱自己贫穷之苦,但他不懂因果规律,不知贫苦是自己前世悭吝、不肯布施等恶业所招致,反而不择手段,以种种恶行去积聚财产,以此感招后世更大的恶果。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将此比喻成患癞病者的行为,这些病人为避免癞虫叮咬之苦,靠近火边,使癞虫暂停活动,但离开火边后,癞虫便更加活跃,使病人更加痛苦。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规律之众生,本来都渴望享受安乐:如财富圆满、长寿健康、大威势等等,因不明因果事理,反而"缘木求鱼",以非法手段去求取这一切,如通过杀生、抢夺、欺骗等恶行获得财富、权力等。现代人所谓改善人类处境的努力,只要稍作观察、思考,大都是违背因果规律的愚昧之举,将会导致人类堕入更深的无明黑暗中。
这一颂活生生地写出了世人困于轮回火坑,越陷越深,欲出无力之惨状;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他们多苦乏乐之因:愚昧无知,不明因果而去造恶业、毁灭安乐之源,使自己痛苦增多增深。对这些众生来说,安乐是多么难得,痛苦如此难忍且接连不断,无明愚痴的黑暗使他们几乎永无解脱之机!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对那些缺乏安乐,充满苦难之众生,行菩提心能给他们无量安乐,断除一切痛苦,更能除尽他们无明痴暗;哪有与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哪里还有善知识能象行菩提心一样帮助他们呢?哪里再有比此心(彻断众生多苦乏乐之根因--无明愚痴)更广大之福德呢?
三界众生是如此痛苦不堪,而又无力自救,作为大乘佛子,发过誓言要救度他们。当然,要将誓言去实施,需要依靠一些方便法。要成办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事业,必须要有大慈心;众生的痛苦,必须要有大悲心才能遣除;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要用大智慧光明去照亮。大慈大悲大智慧同时具足的方便法门便是菩提心,这一点我想你们听闻过基础教理的人都明白,大慈大悲等四无量心是发菩提心之加行修法,大智慧是行菩提心学处中的般若度波罗蜜。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救轮回众生,宣说了众多法门,这些法门只有在菩提心摄持下,才能成为救度众生之方便法,所以说要解救苦难众生,"何有等此善"--哪里还有比得上菩提心的善法呢?世间善知识威力可能因缘份不足而不能利益你,而菩提心能无偏使任何一个有情离苦得乐,除此之外,"何得似此友"呢?菩提心不但能断除现行痛苦,增上种种安乐,最重要的是能彻底断除众生之苦因,让众生获得无上安乐之源,在整个世间哪里还有比这更广大的福德呢?
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菩萨在修行此心时,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尚是懒懒散散,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放弃一切善法修行,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菩提心,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
也许有人想:"菩提心有这么大功德,可能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得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发起行心与愿心吧?"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本论作者在《学集论》中对此有详细辩论,很明了的说明了愿行菩提心,凡夫也能发起。在《除盖障菩萨请问经》中说凡夫可受持菩萨戒,而守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能发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凡夫人也能发起菩提心,这一点你们去翻阅经论,可得到许多教证。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世人尚且应去称赞,更何况不待劝请而自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
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其他人设法帮助他,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如果他能知道这一点,而且去酬谢帮助者,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能够知恩报恩,很了不起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也说鬼神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在人世间,能知恩报恩,确实值得赞叹。
针对一个大乘弟子,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度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佛子行》中也如是说:"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即是佛子行。"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净,甚至为众生而舍弃自己,而且在利众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伤害,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时,被提婆达多伤害过多少次,但是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中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而且应该恭敬顶礼、供养,即使这样,也不足以表达对菩萨的恭敬。
观察自己周围道友们,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值得自己去恭敬、随喜。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了利益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象这样大德前,我们凭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品味不好的食物,以轻蔑态度施给少数众生,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仅是这样,世人恭敬地称他为"善士"。何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得到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我们都亲眼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这种布施,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就象昨天,有几个乞丐来学院,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衣服、零钱,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仅仅是这样,人们还是会赞叹:好人,真有同情心……。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你们很慈悲给他们钱、衣服、食品,虽然不是很多,县城的人都很称赞:哎呀!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不象我们一些人只给一点点衣食财物。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在偈词中没有明说菩萨布施众生的态度,在《入中论》中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从时间、对境、所施物及布施态度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佛在《般若摄颂》中说:"除损害众生之物,菩萨无有不施者。"《经观庄严论》中也云:"发大乘菩提心者,身体受用皆愿施与众生,饶益之时也毫无傲慢……。"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财物也很困难,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嗔心,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个劫恶报。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佛在《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关于这个受果报时间,颂词中说:"长如心数劫"。一个刹那为一弹指的六十四分之一,生一个恶念时,大约有多少个刹那呢?生多少个刹那恶心,便要堕多少个大劫的地狱。《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云:"妙吉祥……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诽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诸位思维一下,一个极其暴戾的人,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杀死,并且要侵夺他们所有的财产,那他这种行为招感之业报无疑极为严重,但是另一个人对一个大乘菩萨生了恶心,进行诽谤,这种恶业果报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我想你们谁也不愿受这种恶报吧!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