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入菩萨行(第一品)

  • 作者: 堪布索达吉传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66
  • 分享到:


辛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分三:壬一、分类;壬二、利益差别;壬三、教理成立。

壬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简要的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即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据《现观庄严论》及其它大乘论典,菩提心有严格定义、分类。从分类上看,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萨,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可分不同类。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种:"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在其它论中也有以八十无尽法而分。当然,从胜义菩提心本体来看,不可能分类,但为了让众生了解究竟智慧,从不同反体而安立各种名言。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言语思维之寂灭境界,初学者不容易直接趋入,但也能相似发起胜义菩提心。所以有些念颂仪轨,如麦彭仁波切所作《药师八百颂》前,有胜义谛发心,亦有世俗谛发心。本论中在此处从世俗菩提心而言,虽然广分有无量,但总摄起来为愿行菩提心两种。

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我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以往藏传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定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汉传佛教在行愿菩提心分类方面,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阐述过。但在印度和藏地,关于菩提心之论著、辩论非常多。

就愿行菩提心,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我们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拉萨,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或有人问:在发行菩提心时,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这点不一定要如此,在行为之初发心后,只要不失毁誓愿,不必时时念叨: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刹那也不离此念,凡夫做不到,也不必要。比如你向拉萨进发,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拉萨的主意,路途中无需一直意念:我要去拉萨,我要去拉萨……,此举没有必要。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以上几种从本体与反体、所缘差别,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愿二心,为增深诸位理解,大致解释一番。

壬二、(利益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象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只要相续中生起一念愿菩提心,即能获得广大福德。比如说能转生为帝释、梵天,即使在人间受生,亦能成为转轮王、长者等大福德人,具有非常圆满之受用。虽然一般人的愿心很容易失毁,但它的福德仍是非常巨大。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比喻愿心,金刚宝虽可毁坏,但它价值和庄严仍然胜过其它宝物,名称也不会失坏;同样,生起愿菩提心,能相续不断感招巨大福德,即使此心退失,名义也不会改变,福德也不会消失,仍能遣除福慧贫乏之苦,超过二乘人功德。诸位想一想,愿菩提心是不是很殊胜呢!

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行心生起后,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这个特征,愿心不可能具备,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而不能日夜增上,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其它讲义没有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但依前面"具果树喻"一颂,即可成立。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与芭蕉树无异,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直至佛果。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此处,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即为真实行菩提心。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即可完成。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阐明了菩提心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一为以大悲缘利他之分,视一切轮回众生如同慈母,而生报恩利益之心;二为以智慧缘圆满菩提分,为了究竟利益众生,唯有证得正等菩提,引导众生得到究竟大乐。如是为得度化众生之力而发心证佛果为愿心,在此心基础上趋入真实的学道为行菩提心。行心中必须具备发心利他之誓愿与求证菩提之行这两条,方称为真正的行菩提心。

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福德能任运增长,纵然在睡觉、放逸等时,福德亦会相继滋生,无法限量如同虚空。下文将以教证理证成立。

这里请诸位细心思维颂文含义,原文其旨在说明行菩提心之利益,并非让你发心后去睡觉、放逸度日。一切佛法的功德建立在自心上,只要自心与法相应,外表行为已是第二位了。如同本论作者虽外显"三想者"之相,其内心境界、功德,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但如果自心有放逸染污,不可能与行菩提心相应。

壬三、(教理成立)分二:癸一、以教成立;癸二、以理成立。

癸一、(以教成立):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上文宣说了愿行菩提心的广大利益,如果没有依据,虽然人人皆知作者是位大成就者,但有些人不一定承认这种说法,所以紧接上文,引用《妙臂请问经》作教证。《妙臂请问经》是世尊为了引导小乘弟子回小向大,也为了一些怖畏菩萨行而退信心的弟子而说。小乘弟子对大乘空性法义很畏惧,而一些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听到入大乘后要于三大阿僧祗劫积聚资粮,需要修持布施身体等诸多苦行,因而生起胆怯心理,于是妙臂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座前启请,如来便宣言:"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而披上发心之铠甲,发起无上菩提心,饶益无边有情,于短时间中即能积聚无可计量的资粮,以发心之方便法,即使于睡眠、放逸之时,功德也能相续增上,依此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并非很难。"引用这个教证,意义很明显,佛陀亲口说了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此即上文所宣愿行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你们要认真思维:从表面上看,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积累二种资粮,难度太大了,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如同从成都到北京,路程遥远,要步行去,一般人会"谈虎色变",但是坐飞机去,少时即能到达。

发起菩提心如同坐上飞机,漫长的积资过程变成旅游观光一般任运自在。不一定要天天闭关、布施头目脑髓等各种苦行,才能增长福慧资粮。没有发心的摄持,这些都不能算是殊胜修法。针对初业行人,必须重视发心,《华严经》中云:"所说种种众譬如,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这个教证,每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记住。

通过学习《入行论》,你们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天天念诵发心仪轨,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请仔细观察自相续。作为一个学佛者,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失誓愿。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当继续稳固,没有发过誓愿者,利用这次机会,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就象过去有人仅仅想到:我要疗愈一切众生的头疾。因具此饶益众生之善心,他得到的福德便无穷无尽,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有情无量不安乐,而且进一步去成就其无量功德!

颂中"疗愈头疾"出于印度一公案。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他母亲极力劝阻,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恼怒之下踢了母亲的头。他入大海后,堕入近边地狱,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他想:轮回中象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这种痛苦,他们怎么忍受呢?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就在这一刹那,他得到解脱,转生到三十三天。

公案中亲友女发起善心,所缘对象只是极少部分众生,时间只有一刹那,想除却的亦只是头痛之苦。以如是相对微小的善心,便得到了无量福德;更何况大乘行人发无上菩提心,所缘对象是所有众生,要除却的痛苦是三界轮回中一切生死苦难,要予以的是无上安乐之佛果,时间是尽轮回际,所得福报也就无法计算。

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某人以有限的善心,得到如是大果报;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所缘无限,故可得无量果报。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但教证是佛智现量,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因此用理证,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亦能得出此结论。

有些人也许想:虽然佛经和论典上说菩提心有如是功德,但实际上怕是没有吧?他们这么想有什么理由呢?大概是他们不能现量见到吧。菩提心能得到无量功德,观待如来智慧前是清晰的现量;观待世俗凡夫分别心,是无法现见的。凡夫不能现见,不能成为不成立的依据,就如你肉眼看不到太空中黑洞,你的智商理解不了相对论,但你无法否认这些世间名言量一样。凡夫虽无法现量见到菩提心利益这种微细、奥妙的因果,但依上述理证也可得到结论:菩提心利益确是无限量!如果有人不承认,请举理由,没有任何原因,而又不承认这种观点,那是愚者的行为。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谁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父亲有吗?或是母亲有吗?仙人或欲界天有吗?难道梵天有吗?

菩提心愿在世间非常难得,有情未入大乘佛法,无法具此。以人趣众生来说,父亲、母亲对自己儿女非常慈愍,但他(她)们会不会将这种善心扩及到每一个众生,生起为一切有情除苦予乐之愿心呢?除自己父母外,夫妻、姐妹、兄弟、亲戚朋友相互间很爱护、悲怜等,但他们是否具此愿心呢?也许父母亲人不懂道理,但那些有智有识、深明大义或有权威者,比如古代的仙人,他们精通世间各种学问,有极高智慧与神通,还有帝释天等,具大威势、大福德,亦具五通,他们对众生也有一定悲心,然后还有梵天王,他们依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得位,应该说是很有慈悲心,然而他们是否有菩提心愿呢?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上述那些有情,即使是为求自我解脱,尚且未曾在梦中梦到过发起菩提心愿,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饶益之愿心呢?

上面提出的问题,这里作了回答,他们没有愿菩提心。我们的父母,对自己非常慈爱,但是很可惜,他们不修学佛法,即使皈依佛门,绝大多数根本不懂菩提心,亦不懂菩提心功德,怎么可能生起此心呢?我们看《百业经》、《贤愚经》里经常提到仙人,他们很聪明,但不具足愿菩提心,然后帝释、梵天等世间怙主,亦不具足此心。这种成办一切有情殊胜安乐之饶益心,对他们来说,既使是想要得到无量福德智慧,受用无漏大乐的自利,在梦中也没有想到生起菩提心愿这个殊胜法门。

现在有许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发过这种愿心呢?汉地戒坛很多,传戒法会次数也不少,出家、在家学佛者都喜欢受菩萨戒,戒牒也非常精美。但是,如果问他们:菩萨戒根本学处是什么?如何取舍等等,绝大多数回答是摇头,"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概念似乎一点也没听过。学佛流于形式上,是现在一大弊病,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让他(她)们明白形式上的事情并不很重要,菩萨戒本有无皆可,真正重要的是自心深处是否有菩提心,是否有真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若没有,你还是与一般世间人无有差别,不能算是大乘弟子。一个修行人发不起菩提心,虽然去受灌顶、闻法、修行,也唯是影像而已,更谈不上去利益众生。

法王如意宝在去年宣讲了《百业经》,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因果生起很大信心,在因果取舍方面有很大进步。今年讲习《入行论》,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和稳固菩提心。大家每天闻思此论,背诵颂文,参加讲考,阅读有关菩提心的各种经论等,应依各种方便,全力以赴,未生菩提心者使之生起,已生者令稳固、增上,此是你们生生世世之大计,千万不要忽视。

或许有人暗地里想:"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之法吧,其利益无边,这种说法亦是不了义的,我只要修学真实究竟了义的法……。"

注意:了义不了义不是你那样分别的,如果你说世俗菩提心是不了义法,那你吃饭是否是了义法呢?睡觉是否为了义行呢?这一切都不了义,都是虚幻,而你要真实的,就不必再吃饭、睡觉了……。若这些在未证悟之前是了义法,则此菩提心也是了义法。关于世俗菩提心,在印藏两地佛教史上,没有那一位论师辩论过其是了义或不了义,为了防止一些似懂非懂的人这类毛病,这里先给他打"预防针"。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哪怕是追求个人利益,一般人尚且生不起这种饶益心,如果有人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贵的愿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

上面我们分析了种种具有悲悯心、智慧、神通、福报,甚至具有四无量心的有情,都没有生起愿菩提心,即使为利益自己亦未生起过这种愿心。而我们有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寂天论师和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现已生起如此珍贵之愿心,就象每天念的发心仪轨偈中说:"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犹如目盲人,垃圾中获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生起真实愿心,便名为佛子,以后各种功德能不断增上,已发愿心者应生起大欢喜!

虽然在末法时代,修法有很多违缘,但是我们有机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得到了摄受,能享受这样的妙法甘露,生起这种无与伦比的珍贵菩提心,是不是极稀有呢!比一个穷人在垃圾中捡到摩尼宝更幸运。即使你能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宝珠,也比不上菩提心之珍贵,有漏财宝只能让你现世获得有漏安乐,而愿菩提心能让你永世获益!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珍贵菩提心,是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它的广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众生欲求暂时人天安乐或无上大乐佛果,最好的方法是修持菩提心,如同追求衣食财物,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一般。愿心一方面是诸有情暂时与究竟安乐之来源,另一方面,如同甘露能除众生一切病苦,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众生的八万四千痛苦,依靠它能获一切乐,除一切苦,此福德何人能计量呢?《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尽虚空界皆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虚空无际,谁也无法衡量,然而发心功德比虚空更广大,那怎么去测量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