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静虑第一百一十六节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781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是讲“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也就是说,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倘若自己无能为力,应在不舍弃悲心的基础上,行为尽量远离恶友、恶知识,以保护自己的悲心、智慧、信心等功德。因此一定要依靠高僧大德的教言,结合自己的相续再行持。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
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世间人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今世、为自己,尽管口头上说为众生、为人民、为社会事业,有各种各样好听的说词,但真正的目标就是要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除此以外,像大乘菩萨那样利益众生绝对不会有,即使有的话,也是怀有种种目的。
前段时间,我在建“智悲学校”的时候,先要跟一个部门做些事情,当时他们好多领导特别开心,认为可以大赚一笔。后来更高的领导要求他们免费做,在领导面前,他们不得不答应,但在做的时候,有这个条件、那个条件,弄得一塌糊涂。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没有得利。得利的话,他们就会有能力、有办法,什么政策都比较宽松,怎么样都可以操作。一旦自己没有发财的机会,那时候就开始守规矩,处处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后来我也没有办法,不得不再次用上级领导来压他,这样也不得不起效果。
现在的社会中,若想成办事情的话,要么要有钱财,要么要有地位,如果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地位,完全凭自觉的利他心,好多人根本不会去做。尽管也知道这是好事,他不反对,口头上也赞叹这对众生、对教育、对社会有利,做的话非常有必要,但若自己没有得利,他就不会无私地奉献。而大乘佛教并非如此,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绝对不会为个人考虑,倘若杂有私人目的,就已经背离菩提心的宗旨了。因此我深深感到:现在的社会中,非常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她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会非常祥和。否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缩小,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会日益增多。
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多处开示过,切不可与凡夫人亲密交往。这里的凡夫人即凡愚,指那些没有利他心、素质特别差、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他自己得不到利益,便愁眉苦脸、伤心绝望,始终不会有任何快乐。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该向利他的方向迈步,这是所有传承上师赐予的殊胜教言。
《入诸善逝行境经》云:“如处猛兽中,永无欢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乐。”修行人若与愚笨的凡夫共住,犹如呆在老虎等猛兽的巢穴中一样,不可能有安乐之时。同样,现在的世间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拼搏,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佛陀在《三摩地王经》(即《月灯经》)中云:“虽久交近诸愚夫,后时仍复成疏远,凡愚本性体性既广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假如长期与凡愚接触交往,关系迟早会破裂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智者们不应该依止凡愚。尤其我们讲大乘教义时,一切均以利他为中心,如果没有利他心、不愿意度化众生,这样的愚夫还是少接触为好,尽量远离他们、舍弃他们。
有些人可能会想:“前面说菩萨要全力以赴地摄受野蛮众生,这里又说修行受到影响时,要舍弃这些人,去依止善知识,前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有些闭关的修行人,觉得现在的外境非常可怕,如果自己还没有成熟,出来接触这些,很可能令道心退失,所以宁愿住在屋子里,不愿出来度化众生。其实这一点也是开许的。自己还没有成熟之前,度化众生确实有一定困难,这会不会与菩萨心相违呢?不相违。因为你不管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念诵、回向、发心、闭关全部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这种以利他的意乐奉行善法,实际上没有舍弃利他,因此并不相违。
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菩提道灯论》、《大圆满禅定休息》等大乘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没有神通等超胜功德,而想亲自利益他众,如同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向蓝天一样,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以前章嘉国师与道源法师,为了募化《大藏经》的经费,在台湾呆过一段时间。当时天气特别热,道源法师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满身大汗,不停地摇扇子,而章嘉国师穿着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无炎热的感受。道源法师见状就问:“活佛,你穿这么厚,一点也不热吗?”章嘉国师淡淡地回答:“心静自然凉!”(去年在成都放生时,天气也特别热,我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都大汗淋漓,有个藏地大德却穿着特别厚的羔儿皮。但跟章嘉国师不同的是,他自己也是热得要命。)
所以,外境再乱、再热、再恶劣也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有了这样的境界时,应该尽量去利益众生。或者你长期受到佛法的熏习,有把握不随劣境而转,那也可以直接去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修心七要》、《开启修心门扉》中再三地提醒,初学者的境界一点也没有稳固,若马上到外面利益众生,很容易被环境同化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掌握自己的根性,了解度众生的时机。时机成熟以后,自己一定要做;各方面因缘没有成熟的话,就要先保护自己的菩提心。
辛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分三: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壬一(于静处生欢喜)分四:一、向往静处之友伴;二、向往静处之住所;三、向往静处之受用;四、向往心之功德。
癸一、向往静处之友伴:
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
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作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依止善知识,究竟闻思之后要圆满修行。颂词中说,森林里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什么时候才能与它们共同居住啊?
佛陀在《别解脱经》中说:“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我们先应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等年龄老了以后,再去寂静的山林中修行。上师如意宝常引用这个教证,再三地告诫我们:年轻时就去闭关的话,不一定会成功,最好先用长时间来闻思佛理,对佛法的道理精通之后,为了稳固相续中的定解,再到清净的森林中去修行。
森林里不像社会上一样,那里非常清净,没有狡诈的言词和虚伪的吹捧,没有以贪嗔痴嫉妒等心态发出声音,也没有令人心烦意乱的噪音。郁郁葱葱的藤树、柏树、松树之间,喜鹊、麻雀、乌鸦等飞禽浅吟高歌,山兔、鹿子、獐子等走兽嬉戏竞奔,这些可爱的动物,都是修行人的友伴。(我们这里有些人特别喜欢养宠物,其实可以到森林里去,在那里养多少都不会有影响。你养小兔也可以,小猪也可以,什么动物都可以,那时候它们就成了你修行的助缘。)
我去泰国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叫阿迦曼,《阿迦曼尊者传》中有一段文字说:“傍晚时,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叫声总是随处可闻,对一个头陀行的比丘而言,这种叫声总是令人感到宁静与悲悯……。黄昏时,我走回山洞,欣赏着各种动物成群地自由漫游在那片沃野上,气氛非常祥和。”在泰国,相当多的修行人住在山里,在他们的传记中,随处可见与鸟兽为伴的描写。生活在繁华城市里的人来到学院后,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他们一到寂静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甚至不信佛教的人,感受也是非常好,说这种清净感在城市里是永远也找不到的。
寂静的地方虽然令人向往,但有没有缘分去也不好说。对我个人来讲,很早以前上师如意宝讲无垢光尊者赞叹森林的一个教言时,当时就特别想去寂静的森林,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学了华智仁波切的《莲苑歌舞》,里面描述了寂静地方的很多功德,听了以后也想去,但仍以失败告终。凡夫人的心总是随外境改变,听到一个法就想去修,(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听到一个上师的功德后,就马上想去依止。)但始终没有这个缘分。当时我正在写《密宗虹身成就略说》,就在结文中用偈颂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熙熙攘攘都市中,迷迷糊糊世间众,忙忙碌碌逐名利,泛泛悠悠耗此生。我心常念静山洞,鸟语花香水澄净,山果充饥草蔽体,谛观自心证觉性。”
当时的心态,我自认为已经描述出来了,但现在可能陷得越来越深,不但是寂静地方不去,连寺院里面也不呆,反而到城市里面去,以度众生来耗尽自己的下半生,很有这个可能性。但如果对众生有利,身体劳累也好,没有什么境界也罢,怎么样都可以。但若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自己的修行也没有保障,那么空耗这个人身,真是非常非常遗憾。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哪怕能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种下不退转的菩提善根,任何状况都应该愿意接受,这一点很多人也会有同感的。
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在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中,有很多住山修行的经历。宋朝有位佛窟禅师,长年住在天台山。他用树叶和草结成茅棚,每天以清水滋润咽喉,采摘山中野果以充饥果腹。一天有个樵夫遇到他,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禅师回答:“大概四十多年了。”“你一个人在此修行,难道没有朋友吗?”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
古大德在山里一呆就是四十年,以野果为食过生活,而现在的修行人有没有这样的呢?可能不多。据说终南山和有些清净的地方,还是有一部分修行人。拉萨那一带,像桑耶青浦等圣地,也有一些修行人。但有些修行人跟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不同,他们拿着一个大大的录音机,整天在山洞里面放音乐。有个大德曾说,汉地的茅棚里面,也有些和尚看电视。藏地的山洞里放录音机,汉地的茅棚里看电视,这些修行人真的完全变样了。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以后若有机会到清净的山林中专修,千万不要把这些带去。在山洞里享受世间快乐,那还不如到城市里去,那里直接就能看到各种杂乱的事情,不需要看一些影像。
你们真想出家好好修行的话,就要像个出家人,像个真正的修行人,把外面乱七八糟的牵挂尽量断掉,不要经常跟他们联系。不然,心一边在这里,一边在那里,做任何事情都三心二意,那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好好地思维这些道理。
住在寂静的山林中,跟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种清净安乐的生活,除了去亲身感受外,谁也描述不出来。其实,我们的身体没什么可靠的,世间上该享受的已经享受了,有因缘的话,应该到寂静的山林里修行。我原来去五台山时,有些森林和山洞里真的有些老修行人,但五台山毕竟是个旅游胜地,要实修不一定非常适合。拉萨那边有些著名圣地也开放了,每天有无数的人给山洞里的修行人献哈达、供养食物,表面上他在装模作样地闭关禅修,但在那种环境中实修,恐怕是非常困难的。真要实修的话,最好不要去旅游胜地,还是找个比较寂静的地方,除了老虎声以外什么都没有。很多女众都怕得要命是吧?
癸二、向往静处之住所: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
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什么时候才能住在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贪执任何事物,完全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
寂静地方有一些非常殊胜的住处:
树下:树对修行人来讲,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因为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是在树下降生;成道时,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涅槃时,也是在树下涅槃。因此,印度持头陀行的修行人,以前很多都是在树下修行。
大家可能也有这种感受吧,有时候到森林里面去,看到一棵大树,心里就非常舒服,很想一直呆在那里。当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习气,我小时候不知道佛陀成道的故事时,经常到森林里面放牦牛,每次看到一棵特别大的树时,就想:“我在这棵树下过一生该多好啊!”这种念头的产生,也没有什么理由。
不知我们以后成道或涅槃时,会不会也是在树下?也许不一定是树下,很多人显示涅槃时,是在医院里。其实最好不要在医院里涅槃。
岩洞:藏传佛教的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都是住在山洞里,而且住的时间特别长。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我在山洞里已经呆七天了!”七天不算什么,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能呆七年或几十年,修行才会有所上进。
以前广钦老和尚在43那年,为进一步潜修,背着少量粮食和简单的衣物,前往泉州的清源山。他在半山腰发现一个山洞,将其作为修行之所,在里面安顿下来。没想到这是个老虎洞,黄昏时老虎回来,闻到有生人的气味,便在洞口猛吼几声。法师对它说:“你是旁生,对这里的山水比我熟悉,我是外来的修行人,不好找住处,你把山洞让给我吧?”(可能他一边害怕一边告诉它。)老虎似乎听得懂人语,摇着尾巴就离开了。离开之后,法师在那里长期地安住修行。后来,老虎不时带它的母虎、小老虎来,温驯得犹如家畜,它们经常呆在洞口,法师对之传讲佛法。62岁时,法师又在山顶大石头旁边搭了一件茅蓬,那里有时候会有大蟒蛇,有时候有猿猴献野果,有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
看了广钦老和尚的经历之后,我们后学者真的特别羡慕,在这样嘈杂繁乱的世间中,真不如到山洞里面去修行。昨前天西方国家的有些居士也是强烈提出:“我想出家,要到山洞里面去!”山洞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也想过很多次,但现在我的身体有很多风湿病,山洞里面又特别潮湿——这里有些道友地板铺了一两层,还认为下面是地,肯定很潮湿。下面是地不一定潮湿,山洞里面绝不是这样,上面在滴水,下面在冒水,在那里面坐着,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你们若真有这样的因缘,我是非常随喜的。
无人寺:指没有任何人的寺院。现在汉地有一些小茅棚、小精舍,这种寺院也很不错。在无人寺里面,方丈是自己,住持是自己,知客也是自己,什么旅游都没有,整个寺院当中,自己既是大上师,又是弟子。这样住着的话,那真的很好!
以前我们去朝山时,在一个寺院中,也只有一个老和尚,可是那个老和尚没有专修,每天一大早就把寺院的门大大地开着,但旅游的人很少很少。其实这没有多大意义,如果你真的要弘扬佛法,就把寺院办得非常圆满、金碧辉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收入。否则,收入也没有,修行也没有,整天就是开着大门,不修行一直等着,那多累啊!
如果是修行场所,门就应该一直关着,现在有些地方就是这样,真的让人非常羡慕。对我自己而言,很想到山洞里去修行,可是身体不行,万一生病了也有一定的困难。原来我们学院里有个老管家,已经管了很多年,后来他觉得一定要实修,就到拉萨找了个山洞,外面用荆棘树围着,自己在里面闭关。一个多月以后,他身体开始不好,心想万一死了怎么办,还是决定下来看病。看完病以后,就没有再上去。
在我们藏地,确实有些非常好的山洞,但那里没有医疗条件,很多人的顾虑可能比较多。当然,噶当派的修行人,是病了也不管,死了也不管,就应该死在山洞里。米拉日巴尊者也说:“我死的时候没人哭,也没有人伤心,死在山洞里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真有这么大的决心,那是上等修行人。倘若你要顾虑很多:“我生病时,哪里去找医生啊?有没有救护车啊?”这恐怕是不现实的。所以,自己能不能住山洞,关键要看心相续坚强与否。
总的来讲,大家应该发愿到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将所学过的知识一一修行,在短暂的人生中,对来世应该有点把握。否则学过的知识从来也不修,也不依止寂静处,一直在大城市里游来晃去,临死时什么境界都没有,那来世变成什么样也很难说。光是听一听、说一说,在自相续中真正种下善根还是比较难,所以大家一定要串习,串习若没有环境的话,在大城市里恐怕有一定的困难。
在家居士到山洞里修行,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不现实的。可是不修肯定不行,那该怎么办呢?你们看能不能跟家人商量,造一个小山洞?现在的科技比较高,形状上应该没问题,但不知道有没有嘈杂声。有些条件不错的人,为了房子的装修,花了很多财力、精力、时间,这对今生来世根本没有利益。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在屋顶上造个小山洞,前面也是放些花,里面养一些小动物,算是山洞里的小老虎。平时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在规定的时间中,跟家人一般不接触。其实自己完全有这种条件。
现在很多人花钱做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能往修行上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毕竟你离开家到山洞里去,这种机会非常小,包括在出家人中,很多人也不一定有这个缘分。所以自己应该创造条件,若没有这样,一直在散乱愦闹中度日,临死时学过的一点也没有享用,那是非常可惜的!
在家人学习佛法时应该实地修持,要修持的话,没有寂静环境是不行的,自己应该跟家人沟通一下,或者短期内到附近的森林中、寺庙里去禅修,这样之后,心肯定会有一定的收获。否则,我讲者天天在理论上说,一点都不观察自己是不合理的;你们听者听了以后没有消化,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在实际当中做一点,去享受一些寂静的氛围。这对心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自古以来,大成就者都提倡在静处修行,这种环境有特殊的缘起。千万不要认为“山上的修行人非常愚笨,没有前途的人才会到山上去,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城市里”,也没有必要这样宣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些不得不承认的规律!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思考题
656、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657、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