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节课
-
作者: 索达吉堪布译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110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讲到自己名声受损时,理应值得高兴,下面继续分析: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有些人进一步狡辩:“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萨,别人对我进行赞叹,我快乐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产生欢喜心。作为一个利益众生的人,众生快乐我也快乐,就像儿子特别开心时,母亲也必然会欢喜无比。所以我这种高兴,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有些人一听到赞叹自己的敌人,除了甜味外,恐怕苦、酸、辣的味道都会出现,脸色也会马上晴转多云。平时在交谈中也看得出来,我赞叹某人有功德,如果跟那个人关系好一点的,他就比较认可,一直在旁边随声附和;如果跟他的关系势同水火,要么他闷闷不乐,根本不吭声,要么立刻站起来反对:“你这样赞叹是不合理的,他这个人如何如何坏……”自己的敌人被赞叹了,有些人就特别不舒服:“这个人居然受了表扬,简直气死我也!”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以菩萨的爱心来对待,很多矛盾冲突、包括心里的小疙瘩,都是可以逐渐化开的。有些人特别恨别人,有时候真正分析起来,应该说理由很小,就是因为他自己修行不好,总把别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牢牢记住,久而久之变成一块“心结石”,若没遇到有善巧方便的良医,很有可能逐渐化脓,最后发展为绝症,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所以,矛盾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尽量化解,尤其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常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永远对别人恨之入骨,那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别人对你做了再大的帮助,你可能当下就忘了,也没有想去报恩,但为了一点小事,报仇之念始终放不下,这就是凡夫愚者的法相。要知道,以牙还牙的行为,是一种世间人的传统,在大乘佛教中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还有些道友发生矛盾后,两个人表面上虽然已做了忏悔,说自己心里不记恨,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心里还有很多伤痕没有愈合,只不过是形式上敷一个泡沫而已。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充满爱心、平等对待,千万不能因为某人对我如何如何,就一直记在心里、恨在眼里,否则跟世间俗人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佛法的收益,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倘若行动上比以前有所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受益匪浅。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们受到称赞时,应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欢喜的境界中。凡夫人都有这样的习气,受到挖苦诽谤,心里实在受不了,连吃饭睡觉都不香;得到赞美荣誉,就飘飘然忘乎所以,欢喜之情无法控制。其实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前面也分析过,赞美的声音无有实质,也没有心识,纯粹只是空谷声般的无情法,对这样虚幻的词句,有什么可让人高兴的呢?如果值得高兴,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把赞叹词录在复读机里,整天放给自己听,那快乐可以一直伴随着你。但是这有意义吗?凡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谁都不会这样做。现在有些人很喜欢吹捧人,一见面就对你赞叹不已,别人也觉得非常受用,然而懂道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词句对今生来世均无实义,假如为此而沾沾自喜、欢喜若狂,就像愚童得到玩具特别高兴一样,完全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行为。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需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一般来讲,境随心转,是圣者的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的行为。我们凡夫人的心,有时随色法而转,有时随声音而动,有时随香气和味道而摇摆不定。但对有修行境界的人来说,外境中不管有什么痛苦快乐、兴盛衰败,自己的心都如如不动,不会受到丝毫干扰。古大德说:“未悟之前,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为实执习气所牵,一直对贪嗔痴等外境牢牢执著。而一旦有所悟入之后,一切显现均如梦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心的幻现而已。所以大家遇到欢喜快乐或哀伤痛苦时,自己应当稳重自持。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痛苦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副天要垮下来了的模样。外境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测试一个人证悟境界的高低。
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会先用大量的美言来赞叹他,然后用猛厉的语气呵斥他,接着让他静下心来观察:刚才受赞叹时的心态与后来受呵斥时的心态,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假如没有任何差别,自己的心这样执著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就能开悟。
所以我们凡夫人的习惯,跟高僧大德们的行为,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别。自己到底是趋入凡夫这条路、还是圣者这条路,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也应该好好观察。倘若一直随原来的习气转,则应马上加以制止,不要再继续前进了。尽量向解脱的方向迈步,才是每位欲解脱者的希望与期盼。
刚才是讲受赞叹时生欢喜心不合理,接下来讲,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理应值得高兴。
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此颂是观察:名声对修行人有帮助,还是有损害。一般来讲,没有受过大乘佛法教育的人,觉得有名声是个好事,理应值得高兴。前段时间,有个居士对我们这里一个出家人讲:“你应该到汉地去多赚一点钱,然后建个寺院,这样就会有名声,有了名声的话,别人便会恭敬你。”乍听起来似乎言之有理,有些人就觉得自己应该去赚点钱,为社会为寺院做一点贡献,有了名声就有恭敬,有了恭敬的话,也有一些不同的待遇。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也都在为了名声不断竞争,只要有了名声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方便,财产地位也会接踵而至。
当然,这是世间的一种习惯,只要是凡夫人,争名夺利纯属正常现象。但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若整天为此尔虞我诈,合不合理?凭借智慧细致入微地观察,最后就会得出结论:为了名声而付出一切,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因为名声具有诸多过患,首先,“赞誉令心散”。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令心不断地往外散乱,堪布根霍说:“不要说坐禅、修寂止胜观,就连行持善法的机会也没有。”的确如此,一个凡夫人有了名声后,整天忙于交际应酬,在世间八法中团团转,忙忙碌碌地度日子,不要说现前大圆满、大手印、大禅宗的境界,就算行持善法的时间也抽不出来。
原来有些人修行很好,自从成了“大上师”、“大活佛”、“大成就者”之后,虽然财产和弟子越来越多,这一点无庸置疑,但个人的修行却一落千丈。当然,如果是佛和菩萨来到人间,这对修行是无利无害的,但若不是这样,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凡夫,依靠某些途径有了名声,那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修行呢?真的是没有了,那个时候,所谓的麻烦已经开始了。
我以前看过澳大利亚南昆洛吾活佛的一本书,他在书中说:小时候,别人为他举行坐床仪式,他在法座上从早上到下午听喇嘛念了几个小时的经,心里一直觉得特别麻烦,终于等到仪式结束,他想:“噢,结束了!当活佛的事情完成了。”但没有想到,从那时起,活佛的麻烦事情才刚刚开始。他后来在修行过程中,也是受到了许多麻烦,专修的机会几乎没有。所以,名声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这也有待观察。
其次,“损坏厌离心”。有了名声之后,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出离心。为什么呢?因为你整天处于吹捧赞叹和供养恭敬中,除了真正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很难生起出离心。现在的有些大上师,表面上看生活过得非常快乐,周围都是鲜花掌声、众人赞美,但这到底是解脱的正因,还是堕落的正因呢?如果自己是具一切束缚的凡夫俗子,那么未来的解脱之路早已阻塞,而恶趣的大门大大地开启了。所以说,有了名声并不一定有利。
再加上,“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如果自己贪执名声,就会为了它嫉贤妒能,对学问、财产、地位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恶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别人的功德,相续中的嗔恨之火不断燃烧,摧毁一切圆满的功德资粮。所以,有些人有了名声后,因为嫉妒,跟上上下下的人都合不拢,这也是相当可怕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很容易调伏众生的其他烦恼,如嗔心重的指鬘王、贪心大的难陀、愚痴心强烈的周利槃陀,依靠佛法的因缘,最后都能证得圣果。而提婆达多,暂时获得一种相似的神通(无法照见长远的业因果),凭借这些神通,他产生了炽盛的嫉妒心,欲与佛陀一竞高下。他先以神通胜伏了未生怨王,(提婆达多若没有神通,未生怨王也是很有智慧的人,一般不会轻信别人。正因为这种相似的神通,未生怨王对提婆达多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后来二人同流合污,造了好几个无间罪。按照小乘的观点,他无法得以度化,这也是嫉妒心所致。因此,有了嫉妒心的话,什么事情都敢做,其他烦恼也以此而引发。
我们有了名声的时候,应观察对其他高僧大德有没有可怕的嫉妒心,有了的话,善根功德就会逐渐摧毁,对解脱无有丝毫利益。我们在座的人,对名声特别执著的倒是还没有发现,但以后每个人在修行中或工作中,如果拼命地追求名声,果报也许在今生成熟,也许会在来世出现。
学习这部论典之后,大家平时应多观自心:“我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是在希求名声地位,还是在希求解脱?到底我在做什么?如果今生没有对佛法和众生做出大的贡献,也不能给自己的解脱造成障碍,更不能给众生的解脱造成障碍。”经常这样反观自己、提醒自己,这也是噶当派修行人最好的一种传统。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方设法毁坏我的名誉,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于堕入恶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应把他当作亲人那样来报答恩德。
正如刚才所讲,有了名声以后,心会散乱不堪,出离心和菩提心也逐渐远离,行为很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一旦没有任何名声,自己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今生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我特别羡慕山里那些虔诚的修行人,他们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中一直精进地修行,任何人也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包括学院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我刚来时认识的,前两天又见到了他们,他们穿的衣服特别朴素,住的房子也非常简陋。我开始时也过着这样的生活,觉得自己是个修行人,现在虽然表面上看,世间人会认为我比较有出息,但真正从修行上来讲,我真的特别羡慕他们,正因为没有名声,自己的修行完全是成功的。
前段时间,我跟有些法师也说了:“以后你们到大城市里去,如果有前世的殊胜因缘,能弘法利生倒也可以。现在藏族的很多法师到不同的城市里去,有些弘法利生的事业展开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而有些不但没有展开,最后连戒律也保不住,在非常可怜的状态中死去。所以,你们想当一个修行人的话,最好先在寂静的地方不离开闻思,如果在外面炫耀自己、做各种宣传活动,这不一定对自他有利。”
其实,受到他人毁谤,假如你懂道理的话,不见得不是好事。有人说:“我本来修行很成功,可是有人到处说我过失,从此以后,我的一切都完蛋了。”如果你真正有德行,无因毁谤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损害。佛陀时代就有这种情况:有一次,佛陀正在给众人讲法,一妇女受外道指使,在腹部系一盆子佯装孕妇,当众指责佛陀与她有染,且腹中胎儿为佛之子。众人中已得圣果者,对佛的信心无丝毫动摇,而没有得果、尤其对佛的见修行果未得确信者,见此情景不禁暗生怀疑。正在议论纷纷之际,天尊不悦,化现为一只老鼠,钻进妇女的衣服里,咬断系盆之绳,盆子突然掉在地上,真相大白。在众人的羞辱与咒骂声中,妇人落荒而逃。
试想,圆满功德、远离诸过的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时,也有人当面诋毁,说自己与佛有不清净的关系,那现在有些素质特别低的女人,经常捏造各种谣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对方若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具有一定的功德,谣言对他的事业绝不会有任何危害。
《释尊广传》中,佛陀曾对阿难说:“我过去行菩萨道时,恒遭诋毁,常有人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恶语诟骂。即便后来我已成佛,仍有众生谓我与女人行不净行,妄图以美女为工具毁谤我。”上师如意宝在讲这段时说:“现在世间上有些高僧大德,当事业非常圆满时,很多人的嫉妒心实在无法控制,通过各种方式来毁谤加害,这也是天经地义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自己真正有功德,对此不会不欢喜,反而能够转为道用。”我们都是随顺佛陀的后学者,当年佛陀在因地时怎么样对众生发菩提心,我们也应如是效仿。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还有一个故事:以前在寂静的森林中,住着一位菩萨化现的犀牛(释迦牟尼佛的因地),它性格忠厚,心怀宽广,具大慈大悲心。附近有一群猴子,每天肆无忌惮地欺负犀牛菩萨:当它睡的时候,猴子全部骑在它身上,当它吃草的时候,猴子百般阻挠不让去吃……,整天都是侮辱和戏弄它。但菩萨从不反抗,听之任之。后来,住在树林里的一个夜叉实在忍无可忍,便对菩萨说:“这群可恶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么不反击呢?您的角是金刚角,连坚硬的岩石都不堪一击,摧毁这些猴子易如反掌。”但菩萨却说:“猴子们怎么戏弄我,我都不会反抗,它们也非常可怜。依靠它们,我能成就忍辱波罗蜜多,所以我只有报恩,绝不会报仇。”夜叉听后十分佩服,悄然隐身而去。
翻开佛陀因地的这些公案,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平时受到毁谤欺辱,会怎么样对待。我们现在也是因地,还没有作佛,只是发了菩提心,可以叫做菩萨。不管别人无缘无故,还是有缘有故,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这些对境时,应该想一想:“佛陀是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是怎么样对待众生?”这两句话当中,包括了很多甚深的问题,大家应当再三琢磨。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所求的“专业”,唯一是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而不是自我解脱的小乘阿罗汉,也不是让人沉溺轮回的世间八法。既然是希求解脱者,就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假如有人从中作梗摧毁我们的名声财产,帮我们解开轮回牢狱的枷锁,不让我们堕入恶趣,令我们有了解脱的希望,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
比如我要去拉萨,前往北京或青岛的火车,对我来说根本没有用。同样的道理,学习大乘佛法,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人,目标就是追求解脱,世间上乱七八糟的名闻利养,完全是道障,我们应该置之不理。
智悲光尊者不是讲了吗,一个人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齐全,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现在有些人求房屋,有些人求轿车,有些人求财富,但是解脱需不需要这些呢?除了弘法利生的方便以外,这些的确没有任何用。古往今来的修行人选择住在寂静的地方,度过自己的一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要清净,才容易现前解脱,世间八法对凡夫人肯定是有影响、有染污的。
有些人虽然住在大城市里,但由于俱生的善根,特别向往解脱,不愿每天为家庭、为工作做些无聊的事情,认为这对今生来世都不利。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出家,一下子跑到山里去住,对有些人来讲,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昨天有个日本居士说:“我现在非常非常感谢网络,不知道怎样报答它的恩德。没有它,我这样的在家人,不可能如此系统地听受佛法。这辈子没有出家缘分的话,我连接触大乘佛法的机会都没有……”
确实,每个人的缘分都不同,有些人注定要在城市里度过一生,因为现在自己的家庭关系很不错,孩子也正在读书,二十年内肯定没办法出家,二十年之后能不能也很难说。到了那个时候,牙齿可能都已经掉光了。(昨天我看见一个修行人,她说自己有62岁,嘴里这边有一颗黑色的牙齿,那边有一颗白色的牙齿,两颗牙齿中间出现鲜红的舌头,脸上的表情很慈祥。我想她年轻的时候,可能整天沉溺于世间的各种迷网中,晚年有这样出家的机会,应该是非常的快乐。)但若没有这种缘分,大家也不要难过。现在科技这么便利,通过这种方式来闻受佛法,真正体会到佛法的慈悲和伟大,然后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从佛教的历史上看,在家人在城市中通过念佛、参禅、修行而终获成就,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我们是希求解脱者,最好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以前我讲《开启修心门扉》时,“看破今生”这一章专门有仲敦巴尊者的公案。尊者于一生当中,最重视的就是舍弃今世、看破今世。信众邀请他出去讲经说法、会见一些大人物,他实在是不肯,就对弟子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持舍弃世间之法,故不允许我做出行修相异、心行相违的举动。”他经常在热振的森林中,(仲敦巴当年修行的热振寺,听说我们学院的很多修行人都去过,至今那里仍非常寂静。)口中念着《亲友书》中摧毁世间八法的偈颂[1],或者喃喃自语道:“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2]”有时念诵了全部文字,有时只朗朗念出开头部分。他一直不愿跟世间人交往,也不愿获得财产赞扬,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现在的世间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高僧大德和虔诚居士。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影尘回忆录》中的弘一大师,他的公案也与此基本相同。当时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讲法。有一天沈市长在寺中请朱将军吃饭,朱将军说:“可请弘一法师一块儿来,让他坐首席,我来陪客。”沈市长很赞同,就请倓虚法师(湛山寺住持)跟弘老说。倓虚法师到弘老寮房里一说,弘老笑笑没言语。第二天临入席时,又派监院去请,带回一个纸条,上面写四句话:“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不管是出家、在家,受到别人如此礼遇时,恐怕无法抗拒。我也接触过很多寺院的住持,他们一见面就介绍说:“我们跟政府的关系很不错。前段时间宗教局副局长亲自来我这里,跟我一起吃饭,我也谈了一下寺院准备接几个项目:第一、我们的某某东西准备销售出去;第二、今后打算把寺院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有时候看他们的表情,不要说市长请,就算派出所的所长请,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当然,这不仅仅是别人,任何人都很难抵挡这样的名声和别人的恭敬,尤其是大人物、大施主、大名人邀请自己,马上会觉得身价倍增。甚至有些法师在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扬“我遇到了某某领导、某某高僧”;还有些人在自传中,也反复提到“我遇到了某某名人,他当时对我如何如何的称赞”。
然而,真正的高僧大德,最大的目标并不是世人所希求的名声财富,而是自己圆满获得解脱。解脱是为了什么呢?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释尊广传》中经常有这样的对白:“你有什么样的希望?”“没有其他,唯一是想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因此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家或出家,今生若仅仅是为了名利而奔波,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所以,有人帮我们解开这种束缚时,那个时候千万不要生气,而应该觉得“他是我的恩人,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怙主”,永远对他感激不尽,这才是大乘行者最基本的一种素质!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
[2]实际上就是《入行论》的这个颂词,只不过当时为了好懂而这样译的。
思考题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54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在这两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