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取舍之道 讲记(四)
少为父母所自在,壮为上司所自在,
老为儿孙所自在,愚无自在甚苦恼,
是以常当具自在,如同善财常啼传,
希慕依师及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要恒时希求依止师长和教授,舍弃一切世间琐事,一心求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看愚人是什么状况,他完全被种种非法的因缘所困,导致一生都落在苦恼里,这就是在道路的抉择上出现了错误。作为一个人,首先他需要发起求法的心,这样才能摆脱世间的因缘,然后把身心全部纳入菩提道里,成就大义。不然的话,肯定是被宿世的业力所牵,毫无自在。这里面是要通过愿力来排除一些障碍。
一般的俗人都是这样空过一生。少小的时候被父母所自在,就是一切都跟随父母转。自己在没成年、无法独立的时候,都要依靠父母。一般来说,自身没有修法的因缘,完全是一种受限制的情况。今天来看,在成年之前要读十多年的书,都是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语言、技艺,混杂很多错乱的知见。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完全没有修法的自在,几乎都落在非法当中。
等长大成年,步入社会,人人都要求职谋生,就被领导、老板所自在,很多时间都浪费了。这是不得已的事,因为你既然已经落在世俗的因缘里,要成家立业、养子女,这时候人就像牛马一样,每天都是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劳于奔波,正如俗话所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多少光阴都在这当中虚度了。自己想修法没有自在,一直都被上面的人左右,必须得完成这些工作。
不知不觉很快就年老了,膝下有了儿孙,又被儿孙所自在。整天为儿女操心,带儿又带孙,为他们做牛马,时间匆匆流逝,很快一生就完了。
所以,愚人一旦陷在这世间的业网里,就根本没有自在。被各种琐事缠绕,有一波又一波的因缘,使你一再陷入到尘世的迷网中。
以这个原因,首先我们要恒时具有修法的自在,也就是每个人要有一种至心求法的愿力,这样你才能排除万难,才能获得修法的身心的自在。所以,上师教导我们常常要有修法的自在。这样的话,我们依靠这如意宝般的所依身,就能一心地用它来成就佛法。这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就应该效仿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一心地希求依止善知识以及善知识所传的极珍贵的教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恒依无怯弱的坚勇之心,没有退缩、退怯,而是坚固勇决。在这期间也要不畏惧求法的艰难和身心上的劳累困苦。总之,就是其他什么都不想,就是一心求法,一心执持宝贵的佛法,如法地精修,这样才不枉费一世人身。
浊时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
难穷教理网边际,当以诀要调自心。
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舍。这里要取的就是要用诀来调自心。原因就是前三句说的,由于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五浊炽盛的时代,人的寿命非常短促,疾病又很多,各种内外的恶缘像狂风一样到处肆虐地吹,处处都碰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完全、彻底地穷尽教理网的边际,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考虑到时间短、身体差,各种恶缘的风都会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就是要用窍诀的要点来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关键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都是根据时代的状况而做的决定,没有千篇一律、固定性的做法。关键就要看当时是什么条件,才来决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因为就现在我们的观察来说,也确实如此。
大家可以算算,比如说平均能活到七十岁,那么前面去掉三十年(幼年无法修行,少年、青年要为了生存而打拼,普遍来说,人到了三十岁就可以完全自立了),后面再去掉十年(年老体弱,诸根衰退,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何况好好修行),剩下的中间三十年,又去掉睡眠、吃饭、各种应酬、交往等等琐事,余下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年,在这当中又会受到各种干扰。就目前自身来衡量,比如说自我检察:自己在三年当中到底有多少进步?这时候你就发现修法的时间很少,而且波动性很大。比如说我只有一百块钱,我该怎么用?你就要有个打算,要用在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地方,这才合理。
同样,我们在现实很短暂的一段时期里,肯定处在各种恶缘业风的吹荡当中,会时时受到自身的业力、外界共业的感染以及各种活动、言论、人事交往等的干扰。人在没遇到境缘的时候,认为面前一帆风顺,什么障碍都没有,但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具体出现了非常多的事。
既然如此,在人生这段极为有限的修法时间里,应该如何来运用呢?那就是要用“诀要”。也就是说,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根本的几大要诀把握住,之后就要调伏自心,一心在心上去走。如果你要走“穷尽教理网边际”的路,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所知法无量无边,即使很有耐心和毅力一步一步地读下去,也很难达到边际。但如果把握住了几大要点,就马上用在自心上实修,时时处处不离开它,那一定能在身心上深入修行、甚至透脱。一旦得了根本就不怕了,就有力量了。再开后得智,所谓的“智慧如海”也并不困难。
把握了要点之后,要直接在心上走,时时用这个要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要点简短、简要、好把握、好实行,一拿来就能用得上,不是很多。如果太多了,你心里根本就没办法把握。学到的很多,但是用的时候,肯定只有几大要点放在自己心上用。贵在它简要、有效,而且容易实行。通过这个方式,即使在浊世里面,你也能修行成就。
太多了行不通,对今天的修行人来说不适合,因为他非常繁忙,每天没有多少时间。而且由于因缘牵引的力量很大,所以你的心一下子就溜了,你会把不住。如果有了要点,你就会一直抓住这个要点,在心上去修,就容易见效,不会散漫无归。
所以,这里法王的教导就是用诀要来调自心,不要在外面炫耀佛法的知识。外道的知识也是无量无边的,世间五花八门的科学也不断推陈出新,都是人的分别念想出来的(有的完全是错的,有的相对而言有一些合理处,但跟求解脱关系不大。而且对初修的人来说,把心思多用在这上面,也是舍本逐末)。内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辩论,很多都是宗派之间的辩论。实际上,对你自身的修行来说,并没有太大关系。
知识非常多,但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现在你看起来好像无限长远,等到过了四十,就会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了,盛年已过,要赶紧收拾包袱做回家的打算了。人生很短暂,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长。我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觉得未来无限长远。但现实的状况就像法王讲的这三句话:“浊世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难穷教理网边际……”因此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以诀要调伏自心。闻思慧要取得几个关键点,取到了之后,就要用在自己心上来调伏自心,不然这个法就没有效果。而诀要则是简要的、有效的、能切实用在身心上的,要修持这样的窍诀。
三、总结要义
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总体来说,所谓的取舍之道,当然有无量无边,行者应当举一反十,甚至更多。上面上师是交待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而具体碰到事情如何处理呢?就用这一颂做出总的指点。
总而言之,你在行道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需要的是念、正知、不放逸这三个善心所来制伏自心。然后,常常当自己的老师,一切所作都让它具有实义。
这一颂就是总的开示取舍之道。如果你能把这一颂谨记在心,它就能时时刻刻指导你在任何行为里都善加把握,都是在取实义、取心要。
就好比虽然我们开始讲了一下开车的要则,最后就要说无论你走哪一条路,无论你在哪一条路上开,你都一定要用正念、正知、不放逸三个心好好地调控好车的方向。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要当自己的老师,自己要会判断、抉择。这个时候,反正一切所作你都要走正路,都要让它具义,不要让它落在无义、邪义等当中。这就是总的宣说,懂了这一条之后,就要处处去运用,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各方面都会碰到各种事情,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贯彻这四句教言。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行为的依据就是你的心,所以取舍之道就在心上,要把握住心。一切路都是心在走,一切业都是心在造,一切果也都是心在感,所以唯一就是要治理好自心。
怎么来治理呢?就是通常说的三个善心所:一、念,二、正知,三、不放逸。念,就是明记,时时记得正法的要求;正知,就是能够恒时觉察到自己身口意所作所为的状况(你的身体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要觉知到当下业行的状况),心里清清楚楚地觉知到,这就叫正知;不放逸,就是不让自己的心放任、逸荡在五欲的尘境里,像野马一样毫无管束,就是心直接能够控制住心,不让它荡逸在非法的境里。这三个一起来,心就会被管制得很好。
首先要起念心所,心里能够很清醒地记得法的要求,能明记不忘,在什么时处这样做才是如法的,那样做是非法的,对各种学处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其次就是正知心所,直接看到自己身口意的状况,一点不迷糊。这样的话,你的身心有哪点不对头,马上就能调整。再次就是用不放逸的缰绳拴住你的心,不让它越轨。这样的话,你的心就调伏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司机首先是正念,就是心里记得住交通规则、开车的方法;其次就是正知,他知道自己目前驾驶的状况;再次是不放逸,他在开车的过程中,不能开小差,心不能荡逸在别的地方。这样的话,他就管住了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是总的结束语,“常”就是一切时处,自己做自己很好的老师,也就是自己当时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任何事情都是你的心在做,因此你要当你心的老师来指挥它。你的心是需要用智慧来调控的,须按般若来摄持。如果你没有当自己心的好老师,那心就会像狂野的孩子一样,它会胡作非为。需要你用智慧来摄持它,有了智慧,心的妙用就起来了,它就知道方方面面该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心里是两方面,有的时候忽然一念就陷入无明,也有的时候有智慧觉照,这就是迷和觉的两种状态,也就是须要修的地方。假如我们的心成了无明的奴仆,那它就会做得一塌糊涂。而如果这时自心的觉照起来了,那就会像六祖说的“弟子内心常生智慧”那样,也就是他心里智慧的光出来了,他能够知道怎么来处理、怎么来完成、怎么来做,心里有一个智慧,这就叫“自心的善师”。这个智慧一起来了,你自己的心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智慧充当老师,就直接用你的心不断去完成利人利己的各种事业。所以,心如果没有用好,它就是生死的贼子;心用好了,它就成了完成一切事业的妙用。
在这样做了自心的善师以后,“一切所作当具义”。那么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要让它具义,就是要让它有真实的义利。什么叫善行?就是做对别人、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事。这叫“一切所作当具义”。这一句话就把取舍的要点讲完了。任何时处你看到这样做是有义利的,就可以去做;相反,有损害的,就不能去做。或者这样做是顺因果律的,顺天理、顺良心的,就可以去做;而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是违逆天理、良心的,就不能去做。
所以“具义”,就是指你只要顺了缘起的法则,就会产生现前和究竟的种种义利。我们去做,就是妙智慧在启用。这样做的话,都是好的,都是增上的、有意义的,那就应该去做。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完全是导致各种过患、苦恼、引生出各种恶趣、生死果报的、损害自他的,那就绝对不做。
所以,这里要依靠的就是内在简择的智慧,时时在行为的当头上把关。由它来指挥你的心,这个心它是一个幻用,由这个心发挥出来,它就表现出身口意业,要完成一种事业。在根子上,就是要常做自心的善师,要有般若。般若慧光一起,就起了心的妙用。然后驱使着身口意,在世法出世法中圆融无碍,能够把它做得非常好。这样的话,你的所作所为就都有很妙的义利,你就是一个已经得到取舍之道心要的人了。
这样发展开来,在这一生当中,你会遇到无数事情,都是需要通过这些要点来完成的。就像孔子说的“举一隅而反三”,不“反三”就不是可教之材。因为没办法把这个“三”完全给你说完,要点知道了,自己能够在一切处运用,你就越来越能把握取舍之道了。
聪慧求脱丹增师,劝请如是而撰述,翁随童至歌舞场,自疲成他耻笑因。然而学子初相识,为满其愿久相处,五台圣境净刹中,胡乱人口胡乱言!
这是法王写的后跋,以交待写本文的缘起和动机。
大意是:聪慧的、希求解脱的丹增嘉措,他劝请我按照这样来撰述。我这个老翁就随着这个孩子来到歌舞场,唱歌、跳舞,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也成了别人耻笑的因。因为这是初相识的学子,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而且为了往后长久地相处,我也就在五台圣境清净刹土里,从一个胡乱人的口中说出以上这番胡乱的言语。当然,这是上师幽默的话,其实整篇教言是从法王智慧中任运显出,极为珍贵。我们应当视为珍宝,一心执持。
阿旺罗珠聪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