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人们更认清自己,佛陀开示各种教义和禅修的方法,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资质而有各种层次的教法。每个人不需要去修持所有的法门;而且那也是很不可能的。每个人应该研读与修持最适合他自己的法门,就像在服装店里有上百种的样式、尺寸、颜色与质料的衣服,没有人会试穿每一件衣服,而是选择只适合自己,以及看起来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
有些人被这么多的教法吓著了,而且因为他们无法全部加以修持,因此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像这种挫折感是一种障碍。有些人则觉得因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复杂性而无法达到圆满的禅修,这也是一种障碍。另外还有一些人喜欢这一切的教义,每一样都想尝试,不只想学佛教教义(这些可能会花上几辈子的工夫),也想学其他传承的教义,而这也是一种障碍,叫做心灵物质论;也就是每件事都要尝试,结果没做成一件。人还是需要他人指引如何去追求一条真正的心灵途径。
所有佛教的层次中最根本的是“止”,即打坐禅修。若要根除一切无明,仅有“止”是不够的,但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无“止”,就不可能在层次上有效地推展。“止”是培养祥和、稳定之心的第一步。一颗摇摆不定的心是无法在此日日变化的世界中发挥具体功效,遑论去了悟更微妙、深奥层次的“法”。要驯服心是很难的,因为这是达到更深境界的基础。所以每位佛教上师,都会鼓励行者禅修。
禅修并非把你自己沈浸在怪异或奇特的修行里,而是运用简易的法门去驯心。无论你的心是多么难驯、不安於现状、摇摆不定或易受外界迷惑,总有应机的禅修法门来驯服你的心。如果你能正确且持续地修持,一定可以慢慢体悟某种境界而扭转你整个生命。
禅修是指运用契机的法门以长养一颗更慈悲、更祥和的心,也是指渐渐习惯於这种智慧的心境。一旦你有这种体悟,而且习以为常,那么禅修便融入日常的体验中。当然我们也不要忘失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行的本份――诸如饮食适量、衣者合宜以及认真工作等等。但难就难在我们的一切行宜不要因挫败、犹豫和不满足而破坏无遗,而是要以一种愉快、欣喜和快乐的心境去实行自己的职责。这种心态有助於我们自己以及所有与我们相处的人,一旦我们持著健康、和谐的心境,我们的心就具有力量,而万事便随之产生很大的转机。
我们禅修的途径应如病人寻找良药医治一样;病人并非为了成名或受他人的瞩目才接受治疗,治疗的目的在於解脱痛苦,无论治疗过程是愉快或痛苦,病人应按照医生所开的药方,这是因为此药方有医治功效。禅修的目的是想解脱无明与执著,想脱离无意义的活动以及错误的价值观,这是入所有层次之佛道的奠基石。许多佛教教派之各种法门间的区别只是反映出每个人资质和秉赋的不同。